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湧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上甘嶺特功八連就是他們中的一個。近日,記者走進了正在鄂北某地開展實戰化訓練的英雄連隊,感受到上甘嶺精神正在一代代官兵身上傳承弘揚。
黃士祥接受採訪
在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講解員黃士祥在沙盤前向我們介紹當年上甘嶺戰役艱苦的坑道作戰,「一個蘋果」的故事,是他來到八連第一天,老班長講給他聽的,所以印象最深。
1951年3月29日,八連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嶺戰役中,八連官兵以超乎生命極限的韌勁持續鏖戰43天,堅守坑道作戰14晝夜,殲敵1700餘名,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被志願軍總部記集體特等功。68年過去了,在戰火中淬鍊鑄就的上甘嶺精神早已融入官兵血脈。
黃士祥已經是一名入伍六年的老兵了,他告訴記者,在上甘嶺特功八連,新兵進連、新幹部報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觀連隊榮譽室,瞻仰連隊戰旗,聆聽連隊每一項榮譽背後的故事。從自己進連第一天起,「上甘嶺精神」就在心裡打下了烙印。而且,在八連待的時間越久,就越能感受到這支連隊身上的獨特「氣質」。黃士祥說:「很榮幸能分到八連,有幾個感觸比較深的地方。第一,連隊從組建到現在,他的經歷和榮譽都令我感覺到這個連隊他的歷史和紅色傳承,特別厚重。第二,在集體榮譽這一塊,喊的口號就是只有給八連增光的義務,沒有抹黑的權利。」
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
68年前,一面衝鋒的戰旗,飽經戰火洗禮始終屹立不倒,最終被敵人的炮火穿出了381個彈孔。這面布滿彈孔的戰旗,記錄下了上甘嶺戰役這段不朽的傳奇。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以八連為主體組成的空降兵戰車方隊,黃士祥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他駕駛戰車,帶著穿有381個彈孔的戰旗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這成為了他永生難忘的記憶。黃士祥:「閱兵過程中,我把這個戰旗放到了戰車上,接受主席和人民的檢閱。經過部隊洗禮,使我從懵懂的少年向合格軍人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軍人的使命感包括身為八連一員的榮譽感讓我有很大的進步,我感到無比的光榮和自豪。」
走出戰爭硝煙,歷經風雨洗禮,上甘嶺特功八連這支光榮的英雄部隊戰鬥力建設歷經數次轉型,從騾馬化到半機械化,再到機械化、信息化,屢次在空降兵戰鬥力轉型的關口當先鋒、打頭陣。
——2005年,八連成功完成重型裝備三件連投試訓任務,空降兵遠程突擊能力實現歷史性突破;
——2007年,八連首次萬裡機動出國門與外軍同場競技,部隊長途機動的打擊能力實現新跨越;
——2008年,八連首次實施人員和重型裝備「一體空降」,空降快速作戰能力有新提升;
——2013年8月,八連首次參與多型機種、多型裝備混裝連投、大部隊集群傘降,空降兵初步形成大規模空降作戰能力。
訓練場景
68年來,「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的上甘嶺特功八連連魂在一代又一代八連官兵身上傳承。
22歲的潘鵬是八連的一名新戰士,當兵是他從小到大的夢想。小時候,電影《上甘嶺》他反覆看過很多遍。進入八連,他很激動,因為在戰士們眼中,只有最優秀的士兵才能去這個英雄集體。急難險重任務中當先鋒、打頭陣,在任何時刻都爭當標杆的精神時時刻刻影響著像潘鵬一樣的新兵戰士。「當我從新兵下連到上甘嶺特功八連後,平時訓練中不會的,新兵還沒有接觸到的,班長們就親身示範,很有幹勁,自己就很想去學,想努力提升自己,在我了解到連史和精神後,讓我更加堅定,我對合格軍人的嚮往,讓我想為八連增光添彩,爭取更多榮譽。」
向東是上甘嶺特功八連第32任連長,他說,八連光榮的歷史和榮譽是連隊的寶貴財富,作為上甘嶺英雄部隊的傳人,面對新職能、新使命、新任務,必須以忠誠信念、鋼鐵意志和過硬素質,交出新時代合格答卷。向東:「每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每名幹部都是一個標杆,八連更加強調幹部的帶頭作用,連隊的大局意識,任何時候都是秉持和發揚『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的這種精神。」
湖北之聲記者覃煒、馬林
通訊員:方超、夏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