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上甘嶺精神在上甘嶺特功八連永續傳承

2020-12-22 湖北之聲FM1046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湧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上甘嶺特功八連就是他們中的一個。近日,記者走進了正在鄂北某地開展實戰化訓練的英雄連隊,感受到上甘嶺精神正在一代代官兵身上傳承弘揚。

黃士祥接受採訪

在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講解員黃士祥在沙盤前向我們介紹當年上甘嶺戰役艱苦的坑道作戰,「一個蘋果」的故事,是他來到八連第一天,老班長講給他聽的,所以印象最深。

1951年3月29日,八連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嶺戰役中,八連官兵以超乎生命極限的韌勁持續鏖戰43天,堅守坑道作戰14晝夜,殲敵1700餘名,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被志願軍總部記集體特等功。68年過去了,在戰火中淬鍊鑄就的上甘嶺精神早已融入官兵血脈。

黃士祥已經是一名入伍六年的老兵了,他告訴記者,在上甘嶺特功八連,新兵進連、新幹部報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觀連隊榮譽室,瞻仰連隊戰旗,聆聽連隊每一項榮譽背後的故事。從自己進連第一天起,「上甘嶺精神」就在心裡打下了烙印。而且,在八連待的時間越久,就越能感受到這支連隊身上的獨特「氣質」。黃士祥說:「很榮幸能分到八連,有幾個感觸比較深的地方。第一,連隊從組建到現在,他的經歷和榮譽都令我感覺到這個連隊他的歷史和紅色傳承,特別厚重。第二,在集體榮譽這一塊,喊的口號就是只有給八連增光的義務,沒有抹黑的權利。」

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

68年前,一面衝鋒的戰旗,飽經戰火洗禮始終屹立不倒,最終被敵人的炮火穿出了381個彈孔。這面布滿彈孔的戰旗,記錄下了上甘嶺戰役這段不朽的傳奇。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以八連為主體組成的空降兵戰車方隊,黃士祥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他駕駛戰車,帶著穿有381個彈孔的戰旗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這成為了他永生難忘的記憶。黃士祥:「閱兵過程中,我把這個戰旗放到了戰車上,接受主席和人民的檢閱。經過部隊洗禮,使我從懵懂的少年向合格軍人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軍人的使命感包括身為八連一員的榮譽感讓我有很大的進步,我感到無比的光榮和自豪。」

走出戰爭硝煙,歷經風雨洗禮,上甘嶺特功八連這支光榮的英雄部隊戰鬥力建設歷經數次轉型,從騾馬化到半機械化,再到機械化、信息化,屢次在空降兵戰鬥力轉型的關口當先鋒、打頭陣。

——2005年,八連成功完成重型裝備三件連投試訓任務,空降兵遠程突擊能力實現歷史性突破;

——2007年,八連首次萬裡機動出國門與外軍同場競技,部隊長途機動的打擊能力實現新跨越;

——2008年,八連首次實施人員和重型裝備「一體空降」,空降快速作戰能力有新提升;

——2013年8月,八連首次參與多型機種、多型裝備混裝連投、大部隊集群傘降,空降兵初步形成大規模空降作戰能力。

訓練場景

68年來,「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的上甘嶺特功八連連魂在一代又一代八連官兵身上傳承。

22歲的潘鵬是八連的一名新戰士,當兵是他從小到大的夢想。小時候,電影《上甘嶺》他反覆看過很多遍。進入八連,他很激動,因為在戰士們眼中,只有最優秀的士兵才能去這個英雄集體。急難險重任務中當先鋒、打頭陣,在任何時刻都爭當標杆的精神時時刻刻影響著像潘鵬一樣的新兵戰士。「當我從新兵下連到上甘嶺特功八連後,平時訓練中不會的,新兵還沒有接觸到的,班長們就親身示範,很有幹勁,自己就很想去學,想努力提升自己,在我了解到連史和精神後,讓我更加堅定,我對合格軍人的嚮往,讓我想為八連增光添彩,爭取更多榮譽。」

向東是上甘嶺特功八連第32任連長,他說,八連光榮的歷史和榮譽是連隊的寶貴財富,作為上甘嶺英雄部隊的傳人,面對新職能、新使命、新任務,必須以忠誠信念、鋼鐵意志和過硬素質,交出新時代合格答卷。向東:「每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每名幹部都是一個標杆,八連更加強調幹部的帶頭作用,連隊的大局意識,任何時候都是秉持和發揚『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的這種精神。」

湖北之聲記者覃煒、馬林

通訊員:方超、夏澎

相關焦點

  • 傳承上甘嶺精神 提升部隊戰鬥力——記空降兵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
    新華社武漢10月23日電題:傳承上甘嶺精神 提升部隊戰鬥力——記空降兵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新華社記者張金娟2020年9月,塞北草原,一場空地一體奪控要點演練激烈進行。主攻任務又一次落在了「上甘嶺特功八連」——空降兵某機械化旅三營八連頭上。
  • 走進抗美援朝英模部隊 高舉上甘嶺英雄戰旗衝鋒
    作為一支戰功赫赫的紅軍連隊,八連先後參加過萬裡長徵、百團大戰、淮海戰役等戰役戰鬥150多次,特別是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八連官兵浴血奮戰43天,堅守坑道14晝夜,連隊3次打光,3次重建,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以殲敵1765名的輝煌戰績被志願軍第三兵團榮記集體特等功,鑄就了偉大的上甘嶺精神。
  • 走進「上甘嶺特功八連」:站在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前
    走進「上甘嶺特功八連」:站在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前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程雪 蔣龍 夏澎 王帥責任編輯:李晶2020-09-01 08:42走進「上甘嶺特功八連」——站在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前■解放軍報記者 程 雪 特約記者 蔣 龍 通訊員 夏 澎 王 帥
  • 精神高地上甘嶺
    597.9、537.7,68年前,上甘嶺戰役發生在這兩個高地。上甘嶺,聽到這個名字,就會讓人們想起炮火硝煙、艱苦鏖戰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68年前的此時,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浴血奮戰的時刻。走進「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現場,在「血戰上甘嶺」這一重點展區,人們駐足停留,細細觀看每一件展品。這裡有戰士在上甘嶺戰役前寫下的決心書,有功臣生前使用過的器具,還有為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記功的命令和立功獎狀。一面旗幟格外醒目,這是獎給第15軍第45師第134團8連炊事班的一等功獎旗。
  • 上甘嶺特功八連連長,半年4次特等功,對付美軍炮火3點體會
    浴血三八線125:抗美援朝70年70人之特功八連連長 作者:相忘於江湖 1956年拍攝的《上甘嶺》,是第一部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作品
  • 某旅組織紀念活動慶祝上甘嶺戰役勝利68周年
    新華社武漢11月26日電(夏澎)25日,在上甘嶺戰役勝利68周年之際,作為一支在上甘嶺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部隊,空降兵某旅組織紀念活動,慶祝上甘嶺戰役的偉大勝利。    「我是上甘嶺英雄部隊傳人,面對鮮紅的上甘嶺戰旗,我宣誓……」在這個旅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前,全體官兵整齊列隊,面向鮮紅的上甘嶺戰旗莊嚴宣誓。
  • 血戰上甘嶺
    敵人雖然使用世界戰史上空前集中的炮兵,但打不破志願軍的鋼鐵防線。秦基偉將軍在回憶上甘嶺戰役時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抗美援朝老戰士惠美成 上甘嶺陣地戰中吹響衝鋒號
    而今,赴朝作戰的司號員兼步機槍手惠美成已年近九旬,這位老兵曾在包含上甘嶺陣地戰中的多次戰鬥中吹響衝鋒號。歷經血與火的洗禮,惠美成退伍回鄉後散發出了積極參加國家建設的火熱激情,歲月在老人的臉上留下了滄桑印記,不變的是那份難得的堅定與從容。一塊舊手帕銘記戰鬥友誼秋日的港城,金風送爽。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
  • 連雲港抗美援朝老戰士惠美成:上甘嶺上,我吹響了衝鋒號
    今天,為了緬懷志願軍烈士,繼承先烈精神,再現老兵風採,我們在決勝全面小康之際設立了這個欄目,致敬所有為人民幸福衝鋒在前的中華英雄兒女!山河無恙,國泰民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首高亢激昂的志願軍軍歌唱出了70年前135萬志願軍將士赴朝鮮參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
  •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特等功八連,一個連殲滅美韓軍1765人
    其中有一面旗幟上書「英勇頑強功勳卓著特功八連」,代表的就是本文的主角——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15軍45師134團8連。這支連隊前身最早有黃麻起義農民赤衛隊的血脈,1931年創建於鄂豫皖蘇區,參加過川陝蘇區鬥爭和萬裡長徵,抗戰時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警衛營3連,解放戰爭中為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27旅89團3營8連,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45師134團3營8連,浴血奮戰一路走來,鍛造出了堅強戰鬥力,成為所在部隊的王牌連、拳頭連。
  • 抗美援朝記憶:上甘嶺戰役紀實(下篇)
    22時25分,我軍以10個連的兵力(第45師5個連、第29師3個連和堅持坑道部隊2個連),對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進行內外夾擊,經5小時激戰,全殲守敵4連,打退敵1個營的多次反撲。至31日晚,597.9高地表面陣地全部為我收復,並得到現固。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  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以多門「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炮兵對射,瞬間火光閃閃、炮聲隆隆,打得德軍火炮成了啞巴。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起初「聯合國軍」司令範弗裡特,打算以傷亡二百人左右的代價拿下上甘嶺這兩處高地。他的判斷是有依據的,因為這兩處高地實在是太小了,海拔也僅有五百多米,只有兩個連防守。如此少的防守力量當然入不了範弗利特的眼,因為範弗裡特是典型的火力制勝論者,多次以極大彈藥消耗量在美軍內部創下紀錄,被稱為「範佛裡特彈藥量」。
  • 電影《上甘嶺》上映時,這位上甘嶺戰役的主將,為何起身就走?
    1956年,《上甘嶺》電影上映,感動了全國幾億人。而在昆明軍區擔任參謀長的崔建功,自己看了一會兒卻就看不下去了,在被問到原因時,這位親身經歷了上甘嶺戰役的老將回答說:「不是不想看,是不敢看,當時傷亡了那麼多人,我能看下去嗎?」
  • 64年前的電影《上甘嶺》憑啥豆瓣評分8.0?
    歷史上,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雙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 上甘嶺戰役隱藏半個世紀的秘密,是時候說了…
    上甘嶺戰役 美國至今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打不下來美國的軍事研究者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 而五聖山方向只留下了一個連,秦基偉自己也承認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師,區區一萬來人。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聯合國軍」叫喊:「打炮像下雨,連小石頭也躲不過」。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巖石的山頭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同兩個密度相聯繫的是兵員的傷亡。上甘嶺戰役,志願軍先後打退敵人900次的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志願軍傷亡11529人。從這次戰役來看,「聯合國軍」傷亡率為40%以上,志願軍傷亡率為 20%以上。
  • 上甘嶺戰役不止有一個「黃繼光」!更多壯舉披露
    上甘嶺,方圓不過3.7平方公裡的兩個小山頭。因為一場戰役,這個朝鮮地名被中國人銘記。43個晝夜的拉鋸戰,山頭被炮火削低兩米,化成一米多厚的齏粉……美國人在戰後復盤,後來還曾用電腦推演,卻始終想不通,他們動用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付出了兩萬多人傷亡的代價,為何就是沒能攻下這兩座山頭?那不只是兩座山頭,更是中國軍人的精神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