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不到的遠方
■解放軍報記者 程 雪
在「上甘嶺特功八連」儲藏室,一排行李箱在角落裡安靜放置。
這些箱子很普通,外觀看起來和其他行李箱沒什麼兩樣。
但是,官兵們從不帶走它們。這些箱子上寫著每位官兵的「詳細家庭地址」,箱子旁邊的標註牌上,「後留」兩字格外醒目。
何為「後留」?
「如果有一天,八連有戰友犧牲了,這個行李箱會裝著他的遺物,『後留』給他的家人。」指導員祝華峰說。
記者愕然。他們中的每一位,都知道這個箱子是用來做什麼的,但他們臉上的表情卻沒有一絲異樣,就像面對車站裡尋常可見的行李箱。
在尋常人看不到的角落,這群年輕的官兵用淡定和平靜,詮釋著他們對使命的擔當。
這份淡定平靜,傳承於68年前。那一年,八連的先輩們經歷了一場聞名於世的戰役。
英勇無畏,視死如歸。上甘嶺戰役,美軍在我軍兩個連隊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多萬發、航空炸彈5000多枚,陣地山頭被削低近2米。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志願軍堅守不退,打出了軍威國威。
記憶飄遠,未曾親身經歷那遙遠過去的人們,今天或許還不能深刻體會這場戰役勝利的背後,官兵們付出了怎樣的犧牲!
空降兵軍史館裡,有一張特殊的地圖——指揮員東傳鈞在日記本中手繪了大水洞戰鬥的整個經過。
這幅手繪地圖旁,還有一幅志願軍繳獲美軍飛行員的絲綢地圖。
一場戰役,兩幅地圖,對比明顯。一張材質簡單,手工繪製,線條只有紅色和黑色,但內容精細、要點突出;一張價格高昂,正反兩面、分層設色繪製,用不同的顏色標註圖例。
在你看不到的遠方,先烈們在綜合國力極其薄弱的條件下,用自己的全部鋪就了勝利之路。
「東傳鈞要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過多少次那片土地,才能在那麼簡陋的條件下,繪製出如此精確的地形圖呢?」軍史館講解員黃蒙蒙望著地圖,在心裡問自己。
日記本上,這幅地圖的後一頁,東傳鈞密密麻麻地記錄了當時的作戰過程,總結經驗教訓。
一位解放軍大校曾在這中外兩幅地圖前駐足良久。黃蒙蒙記得,大校眯著眼,看了又看,看罷感嘆:「這得是付出多大的犧牲才取得的勝利!」
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高度評價這場戰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中國人民志願軍以一個團的兵力在穿插作戰中消滅美軍一個團的戰鬥,僅有十五軍的大水洞戰鬥。」
現任八連連長向東看到這兩幅地圖後,更加感到昔日的勝利來之不易,「志願軍指戰員是靠著堅定的信念和無所畏懼的犧牲戰勝強敵的」。
在你看不到的遠方,這樣的信念,存在於每一代八連官兵身上。
不敢想像,沒有麻醉的手術,會有多疼。
6月高原,風沙漫天。初上高原駐訓,新兵侯壯壯高原反應強烈,腳後跟又不慎受傷。他忍住傷痛一聲沒吭,直到排長練榮發現他走起路來一瘸一拐。
「怎麼現在才過來?」醫生說,「必須立刻治療!」
高原醫療條件有限,缺少麻醉用品。「怕不怕?」醫生問。侯壯壯搖了搖頭。醫生用刀片硬生生劃開這名年輕士兵腳後跟的患處……
那天,侯壯壯傷口癒合,重新站到武裝奔襲課目訓練場上。他一臉輕鬆:「和戰友們一起訓練,這種感覺,真好!」
一陣風吹過,吹走了藏在侯壯壯和戰友們迷彩服上的些許黃沙,眼前這「荒漠」迷彩漸漸露出了本該擁有的「空軍藍」。
8月下旬,剛剛從西北高原駐訓歸來的八連官兵們,又將奔赴下一個戰場。
在你看不到的遠方,他們從先輩手中接過戰旗,守護祖國山河,守護歲月靜好。
走進「上甘嶺特功八連」——
站在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前
■解放軍報記者 程 雪 特約記者 蔣 龍 通訊員 夏 澎 王 帥
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飄揚在上甘嶺主峰。空降兵軍史館提供
有時,記住一個人是因為一個地方。
68年前,有這樣一個連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134團3營8連,也因為一個地方被軍史銘記。
在那場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中,八連官兵浴血奮戰43天,堅守坑道14晝夜,那面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最終飄揚在上甘嶺主峰。
八連,一戰成名。
戰後,八連被志願軍第三兵團授予「英勇頑強,功勳卓著」錦旗,並榮立集體特等功。從那時起,他們擁有了一個英雄的名字——「上甘嶺特功八連」。
同樣因為那場戰爭,迄今為止,上甘嶺仍是世界軍事領域探討的重要地標之一。
美國西點軍校紀念館內,至今擺放著上甘嶺高地的模型。一屆屆學員學習研究這個戰例,他們始終在探討,「為什麼7個營輪番攻打,卻攻打不下只有2個連堅守的陣地」。
自上甘嶺戰役勝利到現在,已經整整過去68年。
68年來,只要提起「上甘嶺」這3個字,人們就會想起英勇頑強的「上甘嶺特功八連」。
68年來,這面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伴隨著八連官兵每一次出徵。
戰旗聆聽著八連官兵的心聲,注視著這個連隊一路走來的成長蛻變。每一次,面向戰旗宣誓,八連官兵都覺得先烈們「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