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早起的打工人,每天都要度過孤獨的上午。
因為不用打工的朋友們,中午才會醒來回覆你的消息。
但這又如何呢,孤獨造就我對工作和生活的專注。
極致的孤獨帶來極致的效率,每天都是快樂碼字的一天。
加油!勤勞的打工人。
「生活裡80%的痛苦來源於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來源於沒錢,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打工宣言》」則試圖從哲學的角度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根本上解釋「打工人」為什麼要打工的原因。
「打工人」這個詞在網絡上爆火,且登上了微博熱搜話題,據說是這這樣的:
「社畜」顯得慘無人道
「打工仔」顯得低聲下氣而
「打工人」這個稱呼
在平凡中透露著追求
在屈辱裡努力表現出倔強
雖然沒錢、仍然有著不卑不亢的禮節
因此,「打工人」這個詞
迅速得到了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的認可
「打工累嗎?累。但是我不能哭,因為騎電動車的時候擦眼淚不安全。」
「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晚安,打工人!」
「靠別人是公主,靠你幾哇是日本人,靠恁娘是河南人,靠自己是光榮的打工人。」
再來看看這些段子
這些段子,辛酸又好笑,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大家也開始分享自己的打工故事。
而源自日語的「社畜」,本身就是一個貶義詞,而且還會隱射老闆不人道,壓榨員工。
這樣看來,「打工人」確實顯得有些與眾不同,相比之前的戲稱「打工仔」,別看「人」和「仔」只有一字之差,但好歹從貶義變成了中性,少了點歧視的意味;從「畜」變成「人」,更是保留了打工者的自尊和臉面——雖然生活壓力很大,但我依舊有所追求,沒有被生活壓彎脊梁,努力且平凡地活著。
打工人、三拋世代、社畜
同一個世界,不同的打工心態,從日本傳來的「社畜」,在韓國熱議的「三拋世代」,以及我們本土孕育的「打工人」,有著微妙的異質同構性,基於不同的社會體制和時代背景,它們的字詞意蘊也南轅北轍。
日本「社畜」的出現,源於日企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的職場文化。「會社」的「畜生」,即賣身給企業的比喻,一輩子只給一家老闆打工,故而是像家中犬畜一般的存在。
在2011年,韓國就出現了「三拋世代」,指的是丟棄戀愛、放棄成婚、拒絕生子的青年一代;也就是所謂的低欲望時代,到了2015年,三拋加上社交和買房變成「五拋世代」,添上夢想和希望後,2016年年初進化為「七拋世代」。
以「社畜」和「七拋世代」為參照,中國青年的「打工人」不難尋根。90後在深刻的社會轉型期成長,進入社會後又發現階層壁壘難以打破,從而產生了巨大的焦慮和挫敗感,當無論怎麼努力,也追趕不上房價的狂飆突進,奮鬥的無意義感便開始蔓延。
稍微有點經濟學常識,就該知道,其實,房價飆升跟你努不努力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難道你不努力房價就降了?你的生活條件就好了?很明顯,只會更差而已,so,奮鬥與否還要自己琢磨。
自嘲的本質是個體對現實的接納
然而打工人,無疑是危險階級的的最佳代言人,他們生於「喪文化」之中,卻多了一抹樂觀主義的色彩,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出擊。年輕人從「社畜」的負面自嘲,再到假裝不在意的「佛系青年」,最終落腳於把苦吃成甜的「打工人」,是大無畏的英雄主義,還是自我麻醉的卑微主義,全看使用者的自我調適。
就好比,今天你脆弱,打工人的段子就藏一個心酸的底色;今天你堅強,那就不妨把打工人改成一碗雞湯。
好了本期的推文就結束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編輯:代號零零妖
主編:潘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