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9級文藝學 孫勇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中,票房已經突破十億。成為今年繼《八佰》、《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之後第四部票房破十億的影片,也是中國電影史第78部破十億電影。作為一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獻禮片,影片講述了1953年間,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們誓死捍衛交通要塞金剛橋,以血肉之軀頑強地修橋渡江的英勇事跡。2020年8月初開機,10月底上映,《金剛川》是在一種分秒必爭的時間緊迫中上映的,這種臨危受命、迎難而上的拍攝背景,與電影內容形成了完美的呼應,無論是志願將士們還是電影工作者們,都要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正如電影所說,「創造不可能就是中國人的武器」!
為了能趕上10月25日的抗美援朝紀念日,政府相關部門3月份確立《金剛川》項目,電影的拍攝周期只有3個月,同時也處在電影產業經歷疫情逐步復甦重啟的重要節點,《金剛川》所承載的產業意義可謂非同一般,但時間的緊迫也逼迫著導演們解鎖了新型合作方式,造就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為中國電影提供一種可借鑑的模式,影片按時且高質的完成也成為英勇頑強、奮勇擔當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縮影。
《金剛川》的最大製作特點就是三個導演分別用三個聲部來講述同一個戰爭片段。導演郭帆負責美軍飛行員的聲部;導演路陽執導大部隊中一個小士兵的聲部;導演管虎拍攝炮手的聲部。正是懷著對長眠英雄烈士們的敬畏之心,懷著對歷史理性的赤誠之心,導演們才共同打造出了這一部充滿了歷史與人文張力的,中國戰爭片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之作。在人與戰爭的關係中,影片運用了正——反——合的多聲部手法,既表現了歷史的深度,又充分肯定了人性。《金剛川》的導演們既堅持著歷史真實的價值理想,又守望著人文關懷的綠洲,戲裡戲外無不體現著如抗美援朝志願將士一般的團結協作的人性力量。憑藉「大背景小敘事」的共情敘事手法,三大導演在合作中各展所長,影片拍攝過程共集結演員1174人,劇組工作人員2479人,特效人員2600人,後期人員1302人。最終,《金剛川》的成片鏡頭數量定格為1249個。
近年裡,出現了很多要趕上特定檔期的獻禮題材電影,因此多個導演並行拍攝的手法被經常使用,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還有兩部抗疫題材劇集《最美逆行者》、《在一起》,分頭聚焦著不同的原型人物和真實事件。但《金剛川》與此不同,並非把同一主題下彼此獨立的情節聯繫在一起,而是對同一情境的反覆講述,是將同一時間線裡的視角拆分,是圍繞同一現場展開的不同理解方式的拼合,所以《金剛川》在敘事手法上屬於多聲部電影。
多聲部電影如《羅生門》、《撞車》、《敦刻爾克》等都在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多聲部電影是對同一情境的反覆講述,是將同一時間線裡的視角拆分,是圍繞同一現場展開的不同理解方式的拼合,是委託不同的當事人,把他們共同見證的一切各自講述一遍。《金剛川》的四個段落,剛好是過橋、炸橋、守橋和架橋的拼合,影片將散點敘事與焦點敘事相結合,將特寫敘事和總結敘事融合運用,採用了多重敘事的非線性表現手法,利用多聲部來立體地呈現了同一人物在不同視角下奉獻祖國的革命精神。影片中存在諸多細節,在第一個聲部中一閃而過而導致觀眾無法捕捉到準確信息,但在第二個、第三個聲部完全展現之後,觀眾才會在為導演們的精妙手法感到顫慄的同時也如醍醐灌頂般迅速將記憶進行連接與拼合。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敘事手法,猶如將觀眾置於一張巨大且立體的網中,在導演們穿針引線鋪墊中,將一張編織起來的完整的網呈現於觀眾面前。等觀眾跟著這些不同的聲部把同一戰爭片段走過三遍後,情感瞬間得到三重疊加,在其一身雞皮疙瘩的同時,瞬間領悟出導演們的匠心獨運,同時也將自身融入到歷史當中,親身感受抗美援朝戰爭中各個人物的心路歷程。
管虎的「老炮兒」精神影響了一代人,郭帆靠中國力量「守護地球」,路陽則使觀眾重燃「俠之魂」,這三位導演在《金剛川》的片場相遇,必然也為影片注入了「中國精神」。其實,在觀影結束之後還有一個未解的疑問,那就是除了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的共同執導,田羽生導演也負責了《我們和金剛川》紀錄片的拍攝,為影片創作過程留下珍貴記錄,未來也會上映或者上線,同樣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