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花園,位於木瀆鎮山塘街王家橋畔,門對香溪,背倚靈巖。「雖處山林,而斯園結構之精,不讓城市」,為江南名園之一。
嚴家花園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古詩源》編者沈德潛的寓所。
1902年木瀆首富嚴國馨購下此園,由香山幫建築大師姚承祖率巧匠重葺,更名「羨園」。因園主姓嚴,當地人稱「嚴家花園」。
01.
蘇州園林中的「翹楚」
重修的園林在保留原有部分建築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春夏秋冬四季花園的格局。
中路為五進主體建築,依次為門廳、怡賓廳、尚賢堂、明是樓和眺農樓。其中位居第三進的尚賢堂為蘇州罕見的明式楠木廳,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羨園布局
全園由春夏秋冬四個各具特色的小景區組成。
春景區以古廣玉蘭為中心;夏景區以假山為主體,四座假山分別用青石和黃石堆砌而成,在外部觀賞假山,有大中見小的感受,在內部觀賞假山,則有小中見大的感受。秋景區宜折桂、登高;冬景區則顯示了「暗香疏影」之意境。
02.
園林裡走出來一位「總統」
真正讓嚴家花園為世人所注意的那個人,不是翁同龢,不是姚承祖,而是嚴國馨的孫子,擔任過臺灣「過渡總統」的嚴家淦。
他最大的貢獻是確立新臺幣政策、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對臺灣的發展打下重要的基礎。被經濟學家稱為「新臺幣之父」。
▲嚴家淦
1905年,嚴家淦出生於羨園。小家淦自幼聰慧,祖父嚴國馨對其十分鐘愛,四歲時,便將他送往好友、光緒舉人王鏡若家中,親自教授。
六歲時,即入木瀆公立兩等小學堂(即現木瀆實驗小學前身)學習,校園中那幾株由家淦當年親手種植的銀杏樹,如今已成參天大樹。
嚴家淦大學畢業後獲理學士學位,文化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先後擔任過臺灣銀行董事長、總裁,臺灣財政廳長,臺灣政府主席。1975年蔣介石病故後,嚴家淦接任「總統」。
▲蔣介石和嚴家淦
03.
大師眼中的嚴家花園
嚴家人搬遷到蘇州城後,嚴家花園便漸漸冷清了,李根源吳郡西山訪古曾往遊,記述羨園因「乏人經紀,漸榛蕪,殊可惜也。」
到了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與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先生聯袂共赴蘇州,曾數次來羨園進行實地踏勘。此時的嚴家花園已是斷壁殘垣,老樹昏鴉,一片蕭疏之景。
從當時的一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羨園雖「乏人經紀」,但名園骨架還在,風韻猶存,而且,在大師的眼裡,恰恰是因為「乏人經紀」,此園少了些許的人間煙火之味,卻又多了幾分清幽之趣,蒼涼之美。
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裡指出,「嚴氏羨園,面積頗廣……新意層出,不落常套」。
劉敦楨更是對羨園情有獨鍾,他曾兩進羨園,寫下了有關羨園的大段文字描述,認為嚴家花園是蘇州園林中的「翹楚」。
走進蘇州,遊歷木瀆古鎮上的嚴家花園,欣賞園內精巧的造林藝術,富家一方的豪華氣派,你會有種意猶未盡,不虛此行的感覺。
「杯盞人生,人生如茶,茶禪一味,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