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沒有記憶?記憶儲存也分「情景」,兩種恐懼難以忘卻

2020-12-19 萌主媽咪育兒經

文/萌主(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仔細想一下,你還能記得住3歲以前發生的事情嗎?

在生活中每一位寶爸寶媽或多或少的都會聽到過這樣的一句話:孩子在3歲之前是沒有相關記憶的,相較於3歲後的時期,沒有「記憶」的0~3歲的寶寶似乎也不會被世俗的煩惱所「拖累」,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

這不由得讓每個人產生疑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將自己0~3歲的親身經歷「清除」的?這部分的記憶到底是空白還是早已被遺忘

013歲孩子沒有記憶?記憶儲存也分「情景」,兩種恐懼難以忘卻

今年已經7歲的小櫻特別害怕禽類動物,每當家人從廚房端出雞,鴨等食材小櫻都會害怕地躲到媽媽的身後,就連已經處理好被端上桌子的「禽類」動物,小櫻不僅是不嘗不看,還會「賴」在沙發上躲著不起來,仿佛桌子上已經做好的雞鴨會飛起來一樣。

小櫻媽媽在觀察到女兒的情況後,私下問小櫻為什麼會這麼害怕雞鴨這些小動物。

小櫻小聲地告訴媽媽,因為她記得在她小時候在農村奶奶家玩,被一隻大公雞在手上啄了一口,當天晚上做噩夢,夢到有很多的公雞在小櫻身後追,自此以後,小櫻就對這種尖嘴生物格外害怕。

小櫻媽媽這才恍然大悟,隨即問小櫻,那天櫻櫻被啄了,媽媽安慰你,回來帶你去買了一條花裙子你記著嗎?小櫻搖搖頭,奶聲奶氣地說:「我只記得那隻大公雞。」

在生活中,小編身邊也常常有人和我說自己記得三歲之前的事情:

比如:他印象中當時一位慈祥和善的奶奶去世了,後來才知道她是太奶奶等等。

如此看來,0~3歲沒有記憶這件事,在一系列的事實衝刷下,倒像是一件謬論。然而大多數情況下,0~3歲的其他記憶也確確實實消失在我們的腦海裡。

究竟是誰「偷走」了我們的記憶,又是為何我們還會殘留下一些「不愉快」的記憶呢?弗洛伊德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他認為:並不是嬰幼兒沒有記憶,而是這種記憶被儲存到了大腦深處,即所謂的「潛意識」。

他的觀點旨在告訴我們在,嬰幼兒的記憶並沒有「憑空消失」,相反的被儲存到大腦深處保留下來,這種潛在的記憶會在我們需要時被調取播放。

比如:小櫻因為之前有過被雞啄傷害的經歷,這份經歷被保存下來,在再次遇到相似情況下會被調取出來,對「尖嘴類」動物產生抵制情緒。

02現代科學領域又是如何解決0~3歲的孩子的「記憶遺失」的問題呢?

美國腦進化學家麥克萊恩在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後發現,人的記憶和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前額葉皮質是負責情景記憶的內容,0~3歲時孩子的前額葉皮質發育的並不成熟,在想將遇到的事情轉變為長期記憶時,新皮質(前額葉皮質)不能把遇到的事情情景化為時間,地點等。

直到4歲之後,大腦逐漸發育,再加上家長進行的引導,孩子往往會將事情串聯起來,情景化變成長期的記憶。

由此不難發現孩子記不住3歲之前的事情是情理之中的,那為什麼還是會有一些人對3歲前的事情「念念不忘」?

03孩子成長過程中,兩種恐懼難忘記,家長要注意呵護

1)生理性的傷害:如飢餓,食物

在0~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食物的需要是自然的生理需求。

現在家庭很少有家庭條件不足以保證家中的寶寶不能夠吃飽穿暖,但還是有一些粗心大意的家長會在忙於手頭上的工作或者一些娛樂設施而忽視了孩子的吃飯情況。

導致孩子的不能進行語言表達的前提下,將這種對於飢餓的恐慌轉變為內心的潛意識,或者是長期記憶保留下來。

這種情況在長大後在面對食物時也會通過愛惜食物,大口多吃等行為表現出來。

2) 意外,危險的發生

0~3歲的寶寶對於危險的發生有著自己獨特的敏感和處理方式。

嬰幼兒常遭遇的危險如:被飼養動物追咬,家中出現重大變化,疾病,從高處掉落等等危險。

在遇到危險時,寶寶會對這種已經發生的「危險」進行評估,並將「評估報告」標註為「高危」儲存在大腦裡,在下一次遇到危險時調用提取,成為長期記憶

04父母應該如何避免孩子3歲前的「壞記憶」?

負擔起爸爸媽媽的責任,避免讓孩子處於危險的環境下,讓孩子獲得健康快樂的成長。騰出更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緩解孩子的緊張和不安情緒。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努力避免讓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引起孩子不安的事物。大家對自己小時候有什麼特別的記憶嗎?你家孩子還記得三歲前的時期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前不記事兒?人為什麼沒有三歲以前的記憶?
    孩子在3歲之前,仍處於嬰兒期,所以他們前額葉皮質還在發育中,並沒有形成足夠精密的神經結構。 英國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專家鮑勃博士,將孩子的記憶生長規律稱為「漏鬥效應」:在3歲之前,記憶碎片會像沙一樣在大腦這個漏鬥中流失,被時間衝淡。所以如果不是過於深刻的事情,寶寶很可能是記不住的。
  • 如何讓孩子擺脫不愉快的經歷?大腦研究專家:把內隱記憶外顯化
    >老話說,孩子3歲前記不住事,這個「事」其實是指外顯記憶,確實我們想不起來自己2歲時候去過哪些地方,見過什麼人,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可以編碼外顯記憶的時候,但是,內隱記憶卻是從出生就一直存在的。
  • 從華生「兒童恐懼形成實驗」看早期記憶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一旦人們要刻意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就會使它突顯出來,因而更加難忘」。當這種記憶發生在童年時,則會讓人更加印象深刻,甚至伴隨終身,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童年陰影」。關於「童年陰影」,今年二十一歲的朋友小林講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 Nat Rev Neurosci:海馬齒狀迴環路與情景記憶的編碼、提取和分辨
    CA3中的記憶最終是存儲在PP和循環連接的。MF介導的信號傳導可能通過激活樹突事件來促進PP的異源性突觸可塑性和反覆輸入,從而實現CA3與PP輸入之間的信息關聯編碼。但是在缺失MF輸入時,PP可塑性和至CA3細胞的循環輸入也會出現,這就解釋在某些情況下(如關聯情景恐懼反射實驗)缺失功能性GC輸出也可以形成記憶。
  • 為什麼人會失去三四歲前的記憶?最早的回憶碎片,通常是這兩種
    彤彤萬萬沒想到,已經六十來歲的表姨像個孩子似的會和小輩生氣,為了不和她過多糾纏,這才抱著孩子上我這躲躲。關於童年記憶的問題,不光是孩子,其實我們也都有這種感覺:關於三四歲之前的記憶,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偶爾回憶起來,最多只有一些片段,且充滿隨機性。這些「丟失」的記憶,到底去了哪裡呢?
  • 正常的大冒險序章攻略 為了忘卻的記憶攻略
    正常的大冒險序章攻略 為了忘卻的記憶攻略 來源:18183 作者:ELi 時間:2014-10-22 正常的大冒險序章沒有比較難的內容,就為大家交代了整個遊戲故事。
  • 寶寶3歲以前沒記憶?寶寶3歲時會經歷「記憶大掃除」,爸媽要了解
    但是寶寶的記憶卻有著一個特殊的規律,那就是他們在3歲的時候會經歷一次"記憶大掃除"。寶寶3歲以前沒有記憶嗎?從孩子開始,許先生都會同照片和視頻的方式記錄下孩子的成長,他希望等孩子長大之後看到這些美好的回憶,內心能夠感到幸福。
  • 記憶的分類
    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記憶的一些分類,幫助大家區分。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記憶的分類1.根據記憶內容和經驗對象分類a.形象記憶:對感知過的事物具體形象的記憶。如自己關於故宮的記憶、關於糖果的記憶等。b.邏輯記憶:以對概念、公式、規律等邏輯思維過程為內容的記憶。
  • 寶寶3歲開始「記憶大掃除」,消除記憶的背後,藏著發育的秘密
    有時候家長提及之前發生的事,孩子總是一臉茫然的看著父母。滿眼寫著:什麼時候的事情?我怎麼不記得了?在家長的記憶裡孩子的一舉一動仿佛就被雕刻在腦海中,時不時拉出來展覽一下。但是孩子卻記不住自己的事,尤其是3歲前的記憶了。腦海裡的記憶就好像電腦,一下就被刪檔,在從回收站中徹底刪除一樣。
  • 孩子真的有「宮內記憶」?媽媽:3歲兒子的話,顛覆我的世界觀
    3歲男孩訴說宮內記憶,顛覆媽媽的世界觀一位寶媽分享說,有一次她跟自己3歲的兒子聊天,突然說起寶寶哪裡來的問題,她騙兒子是垃圾桶裡撿來的,誰知兒子完全沒有相信,反而堅定得跟她說,「媽媽,才不是垃圾桶呢,我明明記得是一個黑乎乎地方,裡面暖暖的,很舒服,根本不是垃圾桶那樣髒兮兮的。」
  • 科學家發現小睡能夠幫助嬰兒建立情景記憶
    學習階段和記憶測試階段的實驗圖示。 在睡覺的時候,大腦會重新經歷以前的事情,鞏固新的記憶內容,並把類似的經歷總結成常識。近期,來自德國馬克斯 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MPI CBS)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於嬰兒來說,在睡眠期間,他們不僅能夠概括經歷,還會鞏固細節,建立情景記憶。 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嬰兒的睡眠對情景記憶的重要性,可能會為嬰兒期遺忘的現象提供新的解釋。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 通訊》雜誌上。
  • 為什麼人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記憶清零」究竟刪除了什麼?
    我們回憶起小時候,通常都說「記事起」,而這個「記事」的年份,通常是在6歲左右,好像6歲就是一個分水嶺,6歲以前的事情我們都沒有什麼印象,只能聽媽媽講述我們兒時的趣事。但6歲以後,我們的記憶似乎被「一鍵清零」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01海馬體和齒狀回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始終在進行。美國愛埃默裡大學的帕特裡夏·鮑爾教授認為,6歲以前,我們並不是沒有記憶,而是那些記憶被「滯留」了,並沒有融入到6歲以後的成長經歷中。
  • 鋼琴演奏的緊張心理分析,包括大腦的記憶和音樂記憶的核心等
    每個人的神經網絡互不相同,但每個人以前的學習構造了現存的神經網絡,而每個人的記憶正是由這種現存的網絡所形成的。這些現存的部分位於學習者大腦中的「貯藏室」中,一旦記憶要求添加新的內容時,在這些新的內容被識別並輸入記憶後,舊的記憶網絡被擴大,新的記憶系統則出現了。四至七歲的幼兒通過學習實踐就可以形成相應的記憶,如跟著大人憑直覺和實踐可以學會下棋、玩電腦等,都是經過實踐積澱下的記憶。
  • 如何提高孩子記憶力?沒有一個成熟的「記憶宮殿」,背再久也白搭
    原因一:可能是缺乏必要的營養孩子的記憶力差跟缺乏營養也有著必要的聯繫,記憶力的增強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大腦環境,而健全一個好的大腦環境則需要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基礎。如果營養沒有跟上,那麼大腦的生長環境極有可能受到阻礙,因此有時候孩子的記憶力不好也有可能是缺乏營養的關係。
  • 寶寶在3歲時,會經歷一次「失憶」,被寶寶丟掉的記憶都有啥?
    這麼聽起來可能你會覺得離譜,但其實現在你家寶寶過了3歲的可能已經忘記了很多事情,沒到3歲的你可以等孩子到3歲的時候考驗一下孩子。寶媽擔心是孩子的大腦發育出現問題,於是當天就帶孩子去醫院了,檢查發現一切發育都良好,把這個事情說給醫生聽,結果醫生說:「這很正常」。寶寶在3歲時,會經歷一次「失憶」「據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3歲之前的孩子,處於嬰兒時期。
  • 為什麼所以人都沒有了3歲前的記憶?心理學家:「失憶症」
    丟失的兒時記憶哪裡去了?每當我們回憶小時候,腦海裡面浮現出兒時同小夥伴玩彈珠的畫面,雖然畫面不是很清晰,但是大致的過程還是能想起來,但是我們3、4歲的事情卻完全沒有頭緒,腦袋裡面一片空白。其實,不單單是3、4歲想不起來,更為長遠的6、7歲有的人也想不起,這些我們都想不起,我們小時候如何學會走路,如何學會說話更是記不得,不記得3歲以前的記憶是因為記憶力差嗎?通過研究,學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這個現象,稱之為"童年失憶症"。
  •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那貓的記憶又有多久呢?
    如有貓也有記憶,那它會因為這些記憶而影響它對我的看法嗎?偉大的科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一句話:「每個動物或許都擁有自己的記憶力。但除了人以外,沒有動物可以回憶過去的事情。」那貓是否也沒有擁有回憶過去的能力呢?人大約在4歲以後,就擁有了情景記憶的能力。
  • 學點心理學:記憶的提取
    長時記憶是從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中獲得的所有體驗、事件、信息、情感、技能、單詞、範疇規則和判斷等的儲存倉庫。長時記憶構成了每個人對於世界和自我的全部知識一般是來說,如果能夠提前聲明一個重要結論,你就有一個櫃架來理解隨後的信息。對於記憶,當你編碼信息的情景與你試圖提取它的情景能夠很好匹配時,你的記憶效果最好。
  • 全民失憶症,童年的記憶被誰偷走了?
    其實不是,研究發現小孩子從1歲開始就有記憶了,記憶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他們會記得誰對自己特別好,自己最喜歡誰抱,或者玩耍時愛玩什麼玩具,只是隨著年歲增長,這些記憶就都消失了。為了確定「童年失憶症」出現的具體時間段,科學家做了一項實驗,向一些三歲的孩子詢問其生活中的某些事件,而後不間斷重複詢問孩子們這些問題,直至長大。
  • 用紙做的飛行器:我們學生時代難以忘卻的記憶
    觸景生情,我突然想起學生時代玩過的紙飛機,驀地,在記憶的屏幕上飛翔的紙飛機,宛若一束陽光在我的心湖上不停地跳躍,隨即泛起一圈圈七色的漣漪,一種聲音從心湖深處響起:「好玩的,紙飛機。」令我怦然心動,興奮不已。紙飛機!是呀,誰的學生時代沒玩過紙飛機?誰沒因為玩紙飛機留下五味雜陳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