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閨蜜彤彤突然給我打電話,問我最近有沒有時間,想抱著孩子來我家散散心。她家寶寶笑笑只比我家糖果大一點,正好能來和糖果做個伴,我自然是滿口答應,小糖果聽說要來個小姐姐,也是一蹦三尺高。
我和彤彤上一次見面還是去年,無緣無故的,彤彤不可能閒著沒事出來,我還以為她是和老公吵架了。沒等我問,彤彤自己就先說了。她和老公關係一直都還好,只不過最近老家那邊有個表姨過來了。
這位表姨是過來看病的,要住上幾天,彤彤當然沒什麼異議,可是這位表姨實在不是個好相處的,一見著笑笑,就自來熟地和孩子又親又抱。笑笑才六歲,哪見過這架勢,嚇得哇一聲就哭開了。
表姨卻不開心了,半開玩笑地說,笑笑是個「小白眼狼」,忘了小時候去她家,她給笑笑摘柿子吃了。彤彤對此頗為無奈,和表姨解釋道,那一年笑笑不到三歲,誰還記得那一個柿子?
本來到這裡也沒什麼,但是那天聊天時,笑笑無意中提到小時候和老家的表弟一起玩,表弟拿著啤酒瓶子跌跌撞撞地走,結果摔倒了,把一顆牙摔得活動了。
彤彤接著說:「我們都樂得哈哈笑,誰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表姨卻在一邊炸了毛,說笑笑連更早之前表弟摔跤的事都記得,卻不記得她,果然再怎麼疼愛都是跟別人家姓的人。」
彤彤萬萬沒想到,已經六十來歲的表姨像個孩子似的會和小輩生氣,為了不和她過多糾纏,這才抱著孩子上我這躲躲。
關於童年記憶的問題,不光是孩子,其實我們也都有這種感覺:關於三四歲之前的記憶,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偶爾回憶起來,最多只有一些片段,且充滿隨機性。這些「丟失」的記憶,到底去了哪裡呢?
人類記憶從三四歲開始,是生理特點決定的
關於人為什麼回憶不起來幼年時的記憶的問題,科學家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大腦在幼年時還沒有發育好,只擅長儲存短期記憶,還沒有形成儲存長期記憶的能力。
通常在三歲之前,負責承載記憶的腦組織還沒有發育成熟,只能承載一定量的神經元,隨年齡增加,記憶才會加強。
當嬰兒6個月大的時候,記憶就能維持一天以上;到9個月大時,記憶至少能保持一個月;嬰兒2歲時,記憶甚至能保持一年。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會擁有有限的、漸進的長期記憶,並逐漸忘記最早期的記憶。
孩子們之所以不能固定住三歲前的記憶,很大程度上與語言系統有關。
嬰兒尚未掌握語言時形成的記憶,主要是以畫面形式儲存,保存方式不穩定,學會說話以後可以經常回憶或複述事件,有助於加深記憶。
那麼那些通常能被孩子牢牢記住的碎片記憶通常是什麼類型的呢?第一種是給幼小的孩子形成強烈衝擊的畫面,比如說笑笑第一次看到表弟摔倒,內心覺得驚恐,這一畫面就烙印在腦海裡。
這也是孩子最早的童年記憶,通常是對丟鞋、搬家、父母打罵、親人去世等不多見的場景的主要原因。
另一種記憶類型,主要是讓孩子感到安全、愉悅的畫面,在當時給了他強烈的快樂和滿足了情感需求。
比如說和父母進行某一個遊戲,某一個童年時玩耍的場景。童年記憶足以影響孩子早期性格的形成,甚至對其一生產生影響,為了保護孩子健康成長,不要覺得小孩子不記得事,就粗暴地對待他的童年。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