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這本書有點喪,不對,應該是很喪。喪到很多人都沒有辦法讀完它。它的每一個章節都很壓抑,內容充斥著厭世、欺詐、抑鬱、墮落等等人世間非常糟糕的事情,總之你在這本書裡看不到幸福就對了,所以很多人讀不下去,無法在書中找到共情之處。
至於人間失格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一點理解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融不進人類世界,或者不願意融入社會的邊緣人的故事,是那種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為人生信條的人,也是那種碰到棉花會受傷,害怕得到幸福的人。
老實說,我第一次讀《人間失格》的時候也覺得這部小說是沒有光的,一點人性的光輝都沒有,直接當成懸疑小說看完了,不過沒講什麼大道理,也沒有什麼人生啟迪,我就只是單純的讀完了。
後來,是一個粉絲私信我能不能給她講一講《人間失格》這本書,我又看了一遍,可能是我經歷是我有了一點人生閱歷吧,我似乎能理解「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那句話了。不過在《人間失格》這本書裡,對我影響最深的不是這一句話,而是以下五句話:
一、相互輕蔑卻又彼此來往,並一起自我作賤——這就是世上所謂「朋友」的真面目
什麼是朋友之間的自我作賤?簡單理解就是朋友沒有把你當成朋友,經常做對不起我們的事情,但是你卻還是依舊要和當朋友,相信有一天朋友總能知道你的心意。結果等到有一天朋友把我們害慘了,我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作賤,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樣的朋友不值得交,卻三番五次說服自己,他是我朋友。
多個朋友多條路,這是很多人交友的初衷,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確實可以把認識人多當成人脈,但是也有很多人是說說笑笑可以、吃吃喝喝可以,卻不能當成朋友來依靠。很負責任地說,大多數的朋友屬於後者。
黃景瑜之前採訪的時候曾說過朋友這個話題,他說自己在爆紅的時候發的每條朋友圈都有很多人評論、點讚,大家好像都特別喜歡你,圍著你有著說不完話。
但後來他的事業沉寂了,朋友圈給你點讚的人也就慢慢少了,發消息也開始有人不回復了。
其實黃渤在早年間採訪中也對此深有感觸,當他還是一個小演員的時候,在劇中經常被忽視,可是當他有了一點名氣之後,迎接他的全都是笑臉。
」成名後發現這個世界上都是好人,身邊都是對你洋溢著笑臉的人。「
你越是風光,越是容易被社交圈蒙蔽雙眼;越是落魄,越是能看到身邊誰是朋友。其實,有些朋友的存在只是錦上添花,牆倒眾人推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想要判斷自己和朋友之間的關係,無非就兩點:
在你最低落的時候,在你最無助的時刻陪在你身邊不離不棄的人,是誰?
你們雖然平時不常聯繫,聊天也絕不是秒回,甚至都不是每一條都會回復的人,是誰?
你們不會特意在朋友圈裡點讚,平日裡也沒有刻意的問候和關心,但卻在最需要彼此的時候永遠都在身後,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配得上你的餘生。
二、日日重複同樣的事,遵循著與昨日相同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來襲。
賈平凹曾說:真正的從容,不是躲避紛爭與喧囂,而是平靜地面對困惑與煩惱。人生的旅途,苦與樂總是相隨,經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
一直都說我的夢想就是成為楊絳先生那樣的女人,淡泊名利、從容優雅,每每想到她就是「歲月靜好」的形象。
提到楊絳先生,眾人都會感嘆,她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她的文學素養自然是不必多說了,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世界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作品。
但我最喜歡的是她在《一百歲感言》裡說的: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楊絳先生一生不爭不搶,面對女兒和丈夫的離世,她沒有過度的渲染悲傷,而是沉穩堅強。她一直洞察著生活中的人情冷暖,而這些溫暖的不僅僅是她自己,更是整個世界。
我喜歡她說的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從容並不代表著隨波逐流,只是讓自己更加沉澱一點,默守初心,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如同太宰治說的:日重複同樣的事,遵循著與昨日相同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來襲。
人生真正的意義是在於淡定從容地過這一生。
三、真正的大師,能以主觀力量,在平淡無奇的事物中創造出美,或許醜陋的事物令他們隱隱作嘔,但仍無法遮蔽他們的興趣,大師們沉浸在表現事物的喜悅中。換言之,他們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心理學有一個研究現象稱為「韋奇定律」,主要你說你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但如果你有10個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那麼你很難不受到動搖。
其實這個定律就是告訴我們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受到太多人質疑,就很難堅持自己的決定。但如果你可以獨立思考,堅定自己將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想想馬雲,決定做網際網路的時候曾邀請24位朋友到家裡商討,結果介紹完之後有23個人反對,他們都說國家還沒有搞的事情,我們怎麼搞?結果只有一個人說可以試一試,馬雲想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要幹,哪怕24個人都反對也要幹,結果才有了阿里巴巴。
馬雲提起這段經歷的時候,他說這是勇氣,而不是眼光。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但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你一旦決定了自己的方向就不要輕易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不懈的努力,你總能到彼岸。
就像《人間失格》裡說的,大師們沉浸在表現事物的喜悅中,換言之,他們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我們可能還沒有成為大師,但依舊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不要做任何事之前就想著別人會怎麼評論你,因為你就是你,任何不了解你的人都沒有資格評論你的為人處世。
四、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與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生活中有無數個欣喜若狂的瞬間,也會有無數個讓人崩潰大哭的瞬間。一個人在遇到好事的時候有多高興,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有多崩潰。可能上一秒他還在開開心心的大笑,下一秒已經埋頭痛哭了。
人長大了,顧及的東西就會變多,生活中各種壓力撲面而來,我們越是覺得自己不容易的時候,越是想要找人傾訴,但哪怕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懂你的人,他也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一書裡面寫到:「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與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個人能夠完全懂得另外一個人,就像找不到完全一樣的兩片葉子一樣。
曾經王源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唱過一首歌——《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唱著唱著他就忍不住捂臉大哭起來,隨後他問粉絲:「你們看舞臺上的我是不是亮的?」粉絲說:「對」。王源說:「我看你們是暗的。」
那首歌裡有句歌詞:「世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面對其實只有一個人,一個人在夜裡哭著,哭到頭痛直到睡著......"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魯迅說過的一句話:」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最近發生的一些事,讓我對「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這句話感觸特別深。
我一個表妹被確診為了抑鬱症,姨父姨母都急壞了,他們覺得現在生活環境這麼好了,為什麼還能抑鬱呢?親戚朋友更甚,他們都表示,才經歷一點事情就要死要活的,現在的年輕人就是脆弱。
很多時候,真的不存在感同身受這件事,哪怕是你很親近的家人,也沒有辦法完全理解你。
所以,我們也不要強求別人能夠感同身受,也不要強求別人理解你。當你覺得自己心情不好,或是難過的時候,實在想找人傾訴,確實也應該發洩出來,哪怕那個人不能夠跟你」感同身受「,但至少你說出來會比憋在心裡好受一些。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感同身受,卻可以選擇傾聽別人。哪怕是真的只是一點點的鼓勵,也會讓別人心裡有點安穩地和溫暖。
我並不建議大家把任何事都放心裡,因為心裡裝的東西多了,心會累,會生病。如果可以選擇相信,我願意做一個樹洞,傾聽你們。哪怕做不到感同身受,也能帶來一絲安慰吧。
五、我急切地盼望著可以經歷一場放縱的快樂,縱使巨大的悲哀將接踵而至,我也在所不惜。
海倫·凱勒寫過一句話: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其實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唯有珍惜的就是珍惜今天,珍惜當下,痛苦也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那和不就盡情的放縱快樂呢?
餘華在《活著》裡說,活著就是快樂的事,活著也是艱辛的事!一個人的生命從孕育到出生到成長需要經過父母漫長的滋養和培育才能讓你我成人,能夠健康的活著本身已是一件幸運的事,可是生活中有部分人,一遇到人生的挫折就想不開,喜歡鑽牛角尖,從不把眼光放遠一點,以致於自私的了結自己的餘生,給家人留下永遠的痛!
生活本就是艱難的,可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的活著,才會讓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再難走的路,只要你堅持不懈的走下去,邁開那道坎,最終都會守得雲開見日升。
一個人之所以不快樂,不是因為生活過不下去,而是想得要多,最後還想不開。其實我們都應該活得明白一點,想不通的事情不想,看不透的事情不看,得不到的東西不要。活著已經很不容易了,簡單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凡事都有好壞兩面,多看看好的那一面,放下壞的一面,只要心理平衡了,什麼都不是很重要了。哪怕有巨大的悲哀將接踵而至,還是應該要讓自己放縱的快樂。
很多人都覺得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太喪,不過在我看來總是有文字能夠深入到靈魂深處,看到的瞬間,心就被觸動了,讀著讀著,你就已經淚流滿面了。
人生是很艱難,但又何必勉強自己接受那些痛苦呢?讓人難過的是雪中送炭不常有,雪上加霜卻是人生常態。所以,喪一喪,就重新拾起勇氣迎接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