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穀飄香。當前正是水稻收割時節,有的農戶搶新米上市下手早,有的農戶還在等農時。水稻收割到底以哪個時間節點為宜?日前,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鹽鹼地利用研究所副所長於亞輝接受了記者採訪。
水稻適時收穫 是確保食味品質、產量的重要措施,科學收穫尤為關鍵。「適時收穫可參照 稻穀外觀、含水量和抽穗期後積溫三個要素 」,於亞輝說,此外,還要具體結合當年的 氣候條件和外觀長勢 。
於亞輝介紹:
1
稻穀外觀
稻穀外觀即稻穀黃米比率為85%-90%時收割最宜。自古就有諺語「九黃十收」,意思是水稻在九成熟時是收割的最佳時間,能獲得十足的收成。
2
稻穀含水率
稻穀含水率約為25%時收穫食味品質最佳。
3
抽穗後積溫
綜合考慮食味、產量的收割適宜時期,是在抽穗後積溫900℃-1000℃為宜。積溫,即累計計算溫度期間的日數與每日平均溫度的乘積。
4
氣候條件
成熟期還要時刻關注天氣情況,如出現大風等極端天氣,個別水稻品種易發生倒伏,要早收倒伏水稻,以防降雨引起黴變、生芽,損失加大。
盤錦地處遼河下遊,渤海之濱,遼河三角洲核心地帶,構成了濱海溼地複合生態系統,是我省優質水稻主要高產區,出產的「盤錦大米」更是享譽國內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稻米的需求由過去的「數量型」向「品質食味型」轉變。水稻優質食味品質受品種自身的遺傳特性、氣候條件、栽培管理、收穫加工及儲藏條件等影響。其中, 適時收穫是保證水稻食味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
於亞輝介紹說,盤錦地區為一季稻種植區域,種植品種生育期160天左右,現階段收穫期一般在10月份,個別早熟或晚熟品種略有差異。 收穫過晚 ,稻穀含水量較低(≤15%),導致稻穀的外觀品質和食味品質下降。同時,稻穀過於成熟,落粒斷穗開始增多,收割時損失嚴重,商品性和產量均降低。 收穫過早 ,導致籽粒不飽滿、青米率多、精米率低,同時稻穀脫粒率差,浪費較多,產量低且品質差。
經研究統計,適時機械收穫損失率約3%左右, 過早收穫損失率約 5% , 過晚收穫損失率約 6%-10% 。這個指標因品種而異,個別易落粒品種損失率可能大於10%,而通過新品種更新、栽培技術改進等措施手段年平均增產幅度才1%左右。據測算,以2019年盤錦水稻總產量103.5萬噸為例,適時收穫正常損失約3.2萬噸,如過早收穫約損失5.5萬噸。過晚收穫損失約11.5萬噸。
收穫後如何處理也是保證產量的重要一個環節。 於亞輝特別強調,收穫後的稻穀含水量往往偏高,為防止發熱、黴變,要進行必要的晾曬和烘乾,適宜的晾曬烘乾方式可以確保食味品質和儲藏性。
在 晾曬 方面,一般手工收割建議打捆晾曬,如打造優質食味高端米,建議收穫後的晾曬方式是懸掛晾曬,稻穀緩慢脫水,以保證優質食味品質。儘量避免在瀝青或水泥地上晾曬,地表溫度高,脫水過快導致一定數量稻穀胚乳細胞壁破裂,易造成稻米斷腰、龜裂和碎米增多等外觀品質及食味品質下降。
在 烘乾 方面,稻穀機械烘乾一般需要儲藏加工企業支撐,利用標準化的機械烘乾設備烘乾稻穀,以確保稻穀的食味品質和儲藏性。機械烘乾一般建議分為 兩次烘乾 ,第一次烘乾稻穀水分下降到 17%-18% ,保持1天,第二次烘乾稻穀水分下降到 14%-15% 。
在 儲藏 方面,建議 低溫儲藏 。稻穀是有生命的,呼吸作用使活體內發生化學變化,隨著儲藏時間越長食味會逐漸下降。有條件的儲藏加工企業應採取低溫儲藏,這是保持稻米食味的最佳手段。低溫儲藏條件,將稻穀儲藏在 庫內溫度16℃-18℃ 、 相對溼度60%-70% 時,食味品質容易保持,蟲害、黴變少。
信息來源:盤錦發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