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田,
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現著豐收的光芒。
雖已到立冬時節,西安高新區東大街道西莊村的300畝水稻田裡,依舊是一片金黃。11月9日上午,趁著天氣晴朗,稻農們正開著收割機搶收水稻,望著一顆顆飽滿的水稻落進車鬥,豐收的喜悅掛上了他們的眉梢。
稻花香裡說豐年
據小新了解,東大街道自古以來就有種植水稻的傳統。去年以來,西安高新區在東大街道西莊村種植水稻、油葵、格桑花約550畝,在鄰近的北大村種植水稻、蓮藕450畝,創新打造東大街道千畝水稻基地項目,大力發展集休閒、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讓村集體經濟煥發出新的生機。
「今年西莊村種植了300畝水稻,主要包括黃金晴、新豐六號兩個品種」,西莊村村委會副主任、水稻基地負責人靖磊介紹,黃金晴是本地特有的水稻品種,稻穗長、稻杆軟,稻米口感香甜,很受市場歡迎,而新豐六號則是今年從漢中新引進的品種。「和黃金晴相比,新豐六號的稻穗短、稻杆硬,在口感上略次一些,但產量更高」,靖磊說,新豐六號到底好不好,還要等待上市後市場的反饋。
∨
北大村今年種植水稻約430畝,已在10月份收割完成,而西莊村的300畝水稻在11月上旬才陸續開始收割,收割時間比北大村晚了一個月。「其實,這是我們的一項創新嘗試」,靖磊說,經前期與專家探討,赴寧夏、黃河灘實地考察後,他們發現,推遲收割的水稻穀穗更飽滿,碾出的大米色澤更亮,口感也更好,於是大家決定在西莊村的300畝水稻田進行探索實驗。「從稻穗的顆粒大小來看,這批稻米的成色還是不錯的,一個月的等待算是有了個好結果」,靖磊笑著說。
得益於秦嶺得天獨厚的土壤水質條件,以及東大街道千畝水稻基地項目的建成投運,今年,西莊村迎來了豐收年,黃金晴品種畝產量約1000斤,新豐六號畝產可達1200至1300餘斤,真正讓村民們嘗到了勞動致富的甜頭。
除年底能領到分紅外
水稻基地的建成,也讓西莊村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新活計。村民靖成立告訴小新,今年自己一直在水稻基地工作,負責擺盤、插秧、除蟲、養護等,每月能掙3000多元,工作之餘還能照看上兩個孩子,他很滿意。目前,像靖成立一樣在水稻基地務農的西莊村村民約有50餘人,基本解決了村內所有待業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讓大家都成為了家門口的「上班族」,端上了勞動致富的「金飯碗」。
「明年我們計劃再增種100畝水稻,」靖磊說,同時還會嘗試再推遲水稻收割時間,持續探索改良種植方式,提升水稻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同時,我們還將對水稻基地的周邊環境、基礎設施以及村居環境進行改善提升,進一步展現『秦嶺小江南』的田園風情,吸引更多遊客,帶動村民們共同致富奔小康」。
▼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字:於秋瑾
編輯:寇珂
審核:周豔濤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