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五常大米十塊一斤是成本價,外地賣的那些四五塊錢一斤的都不是真的。」
「造假者不僅在五常生產勾兌米,在五常域外也有摻兌。」
這樣的話不知道你聽過嗎?
可能有一些人看過,甚至當中有些句子被喊成了口號。
不少業內人士知道內情,可消費者卻僅能看看門道。有的人頻繁質疑,不相信市面上有純正的五常大米,形成根深蒂固的錯誤偏見。
憑啥你們五常大米就這麼貴?難道是金子做的?為啥你們五常的成本就高了?難道這不是忽悠人?
我們先說點去年的事。去年剛剛夠中秋,大興安嶺開始下雪,五常當地開始變冷。連續多颳大風不算,還送上了一場冰雹。這讓本來都快收穫的稻穀全部趴窩倒伏,地裡更是一片泥濘。
在正在灌漿的時候趴窩,導致出米率明顯下降。往年平均5個米,就只能3個米了。早在2018年秋收,稻穀的收購價格就有些反常。當年收成不好,稻花香水稻的價格變得更沒有競爭力。海量便宜外地水稻進入五常當地的米廠,讓本地米更加不具備優勢。
這樣的現象,如今日益猖獗,甚至發展成為業內都知道的事情。外地大米進入五常提高售價,本地招牌卻「蒙塵」,走到無人問津的地步。
其實去年年初的時候,五常市長就這個問題就在工作報告中強調,
「要持續加強對五常大米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域內外冒充五常大米行為。」
儘管五常這地方,有著「五常大米香天下」的名聲和「天下大米亂五常」的煩惱。
可無論是誰,卻都想走出這本地米賣不出高價、外地人買不到真米的怪圈子。
絕大多數人一提到五常大米,都會下意識覺得這是產自五常的大米。
實際上,真正能代表五常大米的,只有稻花香2號這個品種。
自從1993年田永太培育出這個品種後,五常當地超200萬畝的稻田,幾乎全都大部分種植了到互相。稻花香逐漸成為代表五常當地的品牌,也對外樹立了好口碑,成為地理標誌產品。
作為五常的農民,王曉斌曾說,
「咱這的米口感跟外地米就是不一樣,煮出來的米都泛著油光,吃起來軟糯又筋道,剩飯都不會回生。」
雖然描述起來特別好,可本地人想吃上一口純正的五常大米也並非易事。
之前央視曾派遣記者暗訪,當時就有當地人提醒過記者,
「要到農民手裡去買稻子,送到米廠盯著他們磨出來。」
調和米冒充五常大米出手,這在五常早就是公開的秘密。
有些人可能都聽過很多關於五常大米成本的話,比較可悲的是,很多消費者壓根不相信五常大米的高價格,反而拼命卻搶購四五塊錢一斤的調和米,還相信是純正的,堅信他們吃到的就是五常大米。貪小便宜又想要低於市場價格買到好東西,這樣的好事哪裡有?
稻花香這個品種好吃,可凡事卻不會十全十美,稻花香也有其缺點。
它比普通水稻品種的種植成本更高,出米率更低,更容易倒伏。
許多人都質疑過五常大米的成本,其實五常大米在產量上雖然具備優勢,但在出米率上至多也就5個點,跟普通水稻差了2個點。而且,稻花香不能大規模大幅度使用增產化肥農藥,種過地的人都知道,欠收的大米反而會更好吃。
另外,稻花香不抗倒伏,一旦倒伏,就必須要用人工收割。每畝地的收割費用就翻了一倍,今年的費用是從300塊漲到了600塊。
雖然賣的價格貴,品質也確實好,體現了品種的稀缺性,可跟外地水稻的價格戰中卻根本不佔優勢。
五常大米跟大閘蟹、水蜜桃等農產品還不一樣,水稻是不能直接銷售的,必須要經過加工廠加工變成大米。而農戶在勢力龐大的米業米企面前,本來就是弱勢群體。
農民辛苦種植耕耘出來的五常大米品牌,反而給勾兌米做了嫁衣。
那時候稻子剛下來,可就是沒人收。為啥?因為外地米洗澡之後的成本更低,五常大米賣不出去。當地農民眼瞅著外地貨車呼啦啦地進五常,一車能拉三四十噸的大米,排到好幾裡地,走都走不動。
我們之前也給大家算過成本價,這裡就不再多贅述了。可以說五常大米一畝地的種植成本超過了3000塊錢,所以農民不捨得賤賣,因為根本不賺錢,還會虧本。
按照今年的行情,品質好一點的五常稻花香水稻,從農戶手中收的價格在3元/斤左右。一斤稻子能米出來半斤米算是多的,因此裸米的價格成本是在6—7元/斤。再加上合作快遞的快遞費、包裝費、加工費和人工成本等其他費用,現在真覺得五常大米只值售價三四塊錢一斤嗎?
老百姓可以不拿自己的力氣當錢,可以不僱傭人,甚至也可以不真空包裝,就算是去掉了這些成本,老百姓真的肯四五塊錢一斤出手五常大米嗎?
秋收時節,東北就開始溫度下降,寒風刺骨,凍得手腳麻木,但卻不敢有絲毫懈怠。為了能搶先收割稻穀,早點進行自然晾曬,一般都選擇了人工,畢竟人工的成本高,但割出來的水稻味道就是不一樣。中午常常都是自帶點乾糧,來不及回家,風餐露宿,吃不上一口熱乎的。
如果說農民都沒資格說五常大米成本是多少,那究竟誰能說?
算完成本價格,相信很多人心裡也都有了一桿秤。
絕大多數消費者碰到的難題——難買到純正的五常大米,實際上會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
為什麼市面上真米越難越難見,假米卻橫行市場?
答:傳統出米渠道的繁瑣性。
我們只想過了這大米的源頭是農民,卻沒有想過商品中間還會經歷許多不同的步驟。簡單來說,米販子要從農戶手中收購大米,可能這時候有人會問,怎麼農民不自己賣呢?
農民整體上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這裡沒有貶低的意思,我自己也是農民。他們沒什麼特別好的銷路,再加上五常當地的重要銷售渠道都由米廠控制,所以基本上大部分農戶都把米賣給米販子。
米販子再給價格讓收購商收購,拉到了米廠加工脫粒,之後給批發商、經銷商等多個步驟,然後才會流通到大眾餐桌。許多的米商米企把米拉到加工廠,都會用機器烘乾快烘磨米,然後進行包裝。
有的米企為了賺錢,節約成本,甚至開始大肆誇讚不拋光米的好吃,直接用蛇皮袋子一裝就完事,省時省力省成本,還把產品做得很「原汁原味」。
更可笑的是,真有被誤導的消費者,覺得不拋光的米更好,還在乎那點流逝掉的可憐營養成分。說白了,大米被拋光掉的那一層就是米糠,米糠上的那點蛋白質,勉強也算得上是營養吧。可有沒有考慮過,這蛇皮袋子一裝的五常大米,後續儲藏問題怎麼辦?生蟲了怎麼辦?不好儲存怎麼辦?黴變了怎麼辦?
話說回來,還記得之前的忠告嗎?
「要從農戶手裡買稻子,看著加工廠他們磨出來。」
從加工廠走了一圈的稻穀變成大米,坦白來講,就沒人敢保證是純正的大米了。
實際情況是,沒有哪個消費者真的會較真到這個程度,特意為了十斤二十斤的口糧來到農戶家裡,直接從田間地頭拉走大米,自己送到加工廠盯著磨米加工,換上真空包裝。哪怕消費者在買到了假米後,多半也就是發發牢騷、給個差評,很少會有人真的問這點錢去維權,大家都覺得不值當。
可就是這些不較真,更加助長了那些造假者的氣焰。
所以,我一再強調,買五常大米不要去看品牌,要看價格,看原產地,更要看出米途徑,關注大米的品質。畢竟歸根結底,五常大米已不是品種範疇的事情了。我們只有找到最好最靠譜的方法,才能用最公道的價格買到品質好米。
文章結尾,打個廣告,不喜勿噴。
給大家誠心推薦這家五常大米,好米從播種生產、收割加工再到最後的包裝銷售,全程可靠看得見。農民伯伯自產自銷,去掉中間環節,最大程度保證價格和品質,吃這樣的米,才放心。
感謝大家抽出寶貴的幾分鐘認真讀完這篇文章,如果還有哪裡不懂,歡迎交流,共同探討~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這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