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生活中,從來不缺乏逸致閒情,陶淵明曾這樣形容理想的生活狀態:「勤靡餘勞,心有常閒」。生活的美趣,大隱於向前行走的節奏裡。現代人在瑣碎的光陰中,尋找著,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時間。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以物養性的愉悅之道,都轉變成了閒暇之趣,雕刻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人們相信,人與物的接觸能夠改變器物的屬性,物或是作為明確歷史發展過程的佐證與依據,或是在空間場域中用來描繪社會生活的軌跡。
人跟器物之間有一種「物我相容」的關係,這是中國特別的智慧,如果我們平等對待周遭所有東西,它們會被賦予極大能量。
城市化進程中每個人都有需求,這種需求帶來了某種可能。一種非常簡單而乾淨的造型和方式,可又不太容易被定義。
它可以喝茶,可以工作,可以很多方面,但是關鍵看使用者屬於哪個狀態。如果你控制了中間的某個度,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以物觀物
精神
「以物觀物」強調拋棄主觀習見去觀察事物,用儘可能弱化主觀習見的赤子狀態,去以物觀物、以事觀事、以身觀身,讓事物呈現自身的各種信息。
> 當它應該在這兒的時候
有些時候文化的傳承不是太複雜,它真是通過時間,用物件,用場景激發出來的。這種空間場景的觸動會在人們的記憶裡面留下印記。這種氣息,或者說這種狀態,會潤物細無聲根植在下一代心裡。
有些器物能不能跟你在一起,在於是不是能控制。如果能控制得住,會發現越用越有味道,它應該在這兒。當它應該在這的時候,時間在這裡是不會造成浪費的。
當所有消費者有自己觀點的時候,所有的可能性才會出來,創造力才會出來。當器物與環境產生融合,人身處其中感到舒適自在,這個情感就會產生價值,然後越來越有關係。這個時代正好處於一個可以定義好事物的時代。當你是喝茶為主的時候,方式就會變化。
一個器物也是一個空間
精神
光是令人著迷的介質。
而與之相對的,溫暖的地方,稍微暗一點可能會產生很多新思想。凡是相對封閉陰暗的地方,或者獨處的地方,都可以產生新想法。
因此,陰暗未必是個壞事。但它要規矩,要表明它是誰。
需要有個空間排掉你原來的想法,進入安靜的清空狀態,才會激發新的想法。
> 「藝術家,不應該是簡單的造物。」
藝術家和廚師一樣,都是一個「烹飪」的過程,用充滿巧思的設計語言把紛繁的材料組織出有秩序的美。
變化
精神
中國原來不可能有這麼貴的東西。我們談美學生產力,談感性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價值。
因此,我們還是需要把東西搬運出來,呈現出一種場景方式,讓消費者去感知。或者說用比較形象化的東西,去改變消費者。讓消費者感知,改變消費者。
空間裡的內容
精神
生活需要植入內容。美妙的生活需要一點溫度。
中國人的空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是藝術、人文,我覺得首先作為人再作為別的。第二,希望為公眾開放,所以把所有功能放在旁邊。第三,得容納時光,時間、空間、光全部要拉進來。
東方性有個很重要的事情,即,進入的過程比進入還要重要。因為要花點時間讓他去進入忘掉原來的東西,進入你的世界。所以你要強調這個過程,中國的元素不是都像「開門見山」這樣的。如果他進入你的世界很容易,那你就沒什麼本事。
以一個茶空間為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早已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吸納和蘊含了多種藝術形式,最終形成茶藝精神以及品茗、茶具、茶室等逐漸衍生出的一系列物化形式。
中國人受儒學文化影響,形成了更為務實、達觀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使我們在曲折的生活中依然保有期待。
茶境不只是場景,更是安身、安逸、安心、安天地。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也是我們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非凡智慧。
撰文:葉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