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與隱:器物環境的日常生活之美

2020-12-18 記者杜利勇

中國人的生活中,從來不缺乏逸致閒情,陶淵明曾這樣形容理想的生活狀態:「勤靡餘勞,心有常閒」。生活的美趣,大隱於向前行走的節奏裡。現代人在瑣碎的光陰中,尋找著,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時間。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以物養性的愉悅之道,都轉變成了閒暇之趣,雕刻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人們相信,人與物的接觸能夠改變器物的屬性,物或是作為明確歷史發展過程的佐證與依據,或是在空間場域中用來描繪社會生活的軌跡。

人跟器物之間有一種「物我相容」的關係,這是中國特別的智慧,如果我們平等對待周遭所有東西,它們會被賦予極大能量。

城市化進程中每個人都有需求,這種需求帶來了某種可能。一種非常簡單而乾淨的造型和方式,可又不太容易被定義。

它可以喝茶,可以工作,可以很多方面,但是關鍵看使用者屬於哪個狀態。如果你控制了中間的某個度,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以物觀物

精神

「以物觀物」強調拋棄主觀習見去觀察事物,用儘可能弱化主觀習見的赤子狀態,去以物觀物、以事觀事、以身觀身,讓事物呈現自身的各種信息。

> 當它應該在這兒的時候

有些時候文化的傳承不是太複雜,它真是通過時間,用物件,用場景激發出來的。這種空間場景的觸動會在人們的記憶裡面留下印記。這種氣息,或者說這種狀態,會潤物細無聲根植在下一代心裡。

有些器物能不能跟你在一起,在於是不是能控制。如果能控制得住,會發現越用越有味道,它應該在這兒。當它應該在這的時候,時間在這裡是不會造成浪費的。

當所有消費者有自己觀點的時候,所有的可能性才會出來,創造力才會出來。當器物與環境產生融合,人身處其中感到舒適自在,這個情感就會產生價值,然後越來越有關係。這個時代正好處於一個可以定義好事物的時代。當你是喝茶為主的時候,方式就會變化。

一個器物也是一個空間

精神

光是令人著迷的介質。

而與之相對的,溫暖的地方,稍微暗一點可能會產生很多新思想。凡是相對封閉陰暗的地方,或者獨處的地方,都可以產生新想法。

因此,陰暗未必是個壞事。但它要規矩,要表明它是誰。

需要有個空間排掉你原來的想法,進入安靜的清空狀態,才會激發新的想法。

> 「藝術家,不應該是簡單的造物。」

藝術家和廚師一樣,都是一個「烹飪」的過程,用充滿巧思的設計語言把紛繁的材料組織出有秩序的美。

變化

精神

中國原來不可能有這麼貴的東西。我們談美學生產力,談感性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價值。

因此,我們還是需要把東西搬運出來,呈現出一種場景方式,讓消費者去感知。或者說用比較形象化的東西,去改變消費者。讓消費者感知,改變消費者。

空間裡的內容

精神

生活需要植入內容。美妙的生活需要一點溫度。

中國人的空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是藝術、人文,我覺得首先作為人再作為別的。第二,希望為公眾開放,所以把所有功能放在旁邊。第三,得容納時光,時間、空間、光全部要拉進來。

東方性有個很重要的事情,即,進入的過程比進入還要重要。因為要花點時間讓他去進入忘掉原來的東西,進入你的世界。所以你要強調這個過程,中國的元素不是都像「開門見山」這樣的。如果他進入你的世界很容易,那你就沒什麼本事。

以一個茶空間為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早已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吸納和蘊含了多種藝術形式,最終形成茶藝精神以及品茗、茶具、茶室等逐漸衍生出的一系列物化形式。

中國人受儒學文化影響,形成了更為務實、達觀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使我們在曲折的生活中依然保有期待。

茶境不只是場景,更是安身、安逸、安心、安天地。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也是我們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非凡智慧。

撰文:葉紫

相關焦點

  • 《日本手工藝》: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對器物之美的追尋
    《日本手工藝》,是他在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等人的陪同下,探訪全國大街小巷民間工藝之後的匠心之作。他們通過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眼光,找尋潛藏於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在似乎毫不起眼的生活用具上,柳宗悅等人感受到了一份屬於健康、傳統的美感,令他們感動不已。
  • 文化尚品 器物享|瓷之韻 器之美
    中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就是陶瓷。精湛工藝的巧妙,自然生活的融合以及日常使用的價值都在顯現著陶瓷的魅力。從古至今,陶瓷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漸漸豐富。而中國人經常講的器物之道已經走進了日常生活,器物之道亦是生活之道。
  • 《美的覺知》:大巧若拙的器物之美,大拙至美的質樸之心
    日本的陶瓷發展也受到了我們中國的間接影響,其中一位叫安藤雅信的日本陶藝大師,他通過陶瓷藝術來不斷追尋生活的美,用最質樸的器物與材質,賦予陶瓷不同的質感與非凡的東方之美。 正如安藤雅信在書中所說的:「回歸制物的原點與初心,在隱匿的日常中,覺知生活中的器物之美。」
  • 器物之美,終歸於心
    《易經》書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古代祖先智慧地將人類主觀認知的事物,劃分為抽象與具象。器為事物的最具象表現,空間便成了一個器物基本屬性,所以,有了空間屬性的器物如人的心靈,可包羅萬象。微觀上,器物承載著我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柴米油鹽醬醋茶。宏觀上,器物反應著一個時代的特徵:藝術文化、朝代文明等等。
  • 中國的考古與器物之美
    中國的考古與器物之美人類考古學上的奇蹟,猶如滿天星鬥,而十九世紀首尾兩端的兩個故事卻最為精彩:一是德國人海因裡希·施裡曼(Heinrich Schiemann)通過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在伊斯坦堡以南找到了特洛伊古城,後來,又在希臘發現了阿伽門農面具和邁錫尼,希臘古文明遂呈現於世;二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有中原估客
  • 《器物滋養》:13位日本陶瓷藝術家教你「用之美」和文化傳承
    在消費時代的工業流水線下,這種刻滿溫情厚誼的器物卻越來越遠離我們的生活。《器物滋養》正是一本想要把這種溫情厚誼尋找回來的書,記者對柳宗理、小野哲平、知花實等13位日本著名民藝家、陶藝家進行專訪,並且深入他們的制陶工坊,親身體驗了制陶的日常,也了解了不同陶瓷藝術家對於制陶和生活的感悟。
  • 融創中央公園:為城市賦予院子生活理想 融創隱溪曉院未聞生活館大...
    一方院落,將中國人的含蓄、內斂、唯美,以及太多對於生活的美好嚮往融入其中。用庭院點亮生活願想,方感悟人生百態的風花雪月。融創隱溪曉院,以院之名,重塑生活理想,為城市描繪嶄新的人居畫卷。10月31日,在城市的熱切期待下,融創隱溪曉院示範區——未聞生活館終於迎來了大美綻放,獨特的生活理念、獨創產品設計,共同為城市呈現一出靈動閒適的臻美人居畫境。
  • 《器物滋養》:13日本陶瓷藝術家教你「用之美」和文化遺產
    我們在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實際上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例如,一個陶碗是你自己做的,或者你在旅行途中發現的,你一直在用他,隨著時間的推移,陶碗會積累情感,拾起他,記憶就會浮現,歲月也會變得美麗。所謂的食具營養,也就是說。
  • 「民藝」喚醒:山東日常之美
    它的範圍更為廣泛,將蘊含美的事物放置在活態的生活環境中,是包含了民俗、文化、美學、歷史、民族等的綜合學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作為中國民藝研究早期開拓者之一,幾十年來進行大量民藝考察活動,也有眾多研究成果。由其創建的中國民藝博物館,收藏以山東省為主,涉及全國二十幾個省市的民藝品三萬餘件。本次展覽的1500餘件(套)展品,即主要依託中國民藝博物館收藏。
  • 穿越西元3000年後690話:英顯殿下中毒倒下,季風之隱下的?
    這一話,鏡頭回到三千年後,英顯殿下中毒倒下,根據攝像頭的是季風之隱下的毒。我們慢慢地看一劇情,A國和B國同盟,就艾森城消失來安撫民眾。正當眾人沉浸在A國和B國同盟的事情上時,意外發生了,英顯殿下喝下交杯酒,當場摔倒。人們驚呆了,一時間現場緊張了起來。由於是喝了酒才這樣的所以一定人在酒裡下了毒,所以小編覺得第一種可能性是反對方也就是艾森城消失的製造者策劃的行動,也有可能是本來那些記恨英顯殿下下的毒手。總而言之,現場混亂不堪。
  • 採菊「中隱」下 悠然見南山 柏廚家居新品營造中隱生活空間
    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在傳統的中式生活方式中,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必不可少。莊子的道是他長久地置於天地、隱於山水中悟出來的,他倡導的「,」也成為中國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隱」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處世哲學。柏廚新品中隱家居,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古與今的結合,中與西的碰撞,於空間裡友好而和諧地共存,煥發出一種全新的東方美學與西方優雅的平衡之道。
  • 生活收納術|在隱藏與曝光之間演繹生活
    關於生活的收納之道,除了斷舍離,還多了一絲表演意味。尤其書櫃及衣帽間是最能展現個人品味的私密空間,書架上的日常細節也吐露著隱而不言的生活潛臺詞。該如何在隱藏與曝光之間,拿捏日常表演的美學分寸?選擇一個好的收納櫃,生活就先漂亮一半。
  • 淄博,邀你赴一場「生活之美」的盛宴
    這場直播還將向人們展示:孕育千年的東方之美,不在遠處,就在身邊。民藝器物,不撫過不用過,便無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這恰到好處的「體貼」,也是創作者們在漫長的摸索中,或添或減,慢慢捏成的。前幾年,高曉松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在網絡上有著很高的熱度,這句話表達出了人們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之外,對美的追求和精神的探索,這是一種謀生之外的更高層次的追求,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 新品丨平衡東方美學與西方優雅的「中隱」空間
    所謂「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中國素有傳統隱逸觀念,延續至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鑑意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言,「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便是推崇大、小隱之間的折衷與調和,更傳遞出一種基於中國傳統思想的平淡與恬適感。
  • 清代皇宮裡無處不在的器物——鎖具和鑰匙
    只是到金屬鎖問世後,才稱之為鎖和鑰匙。到了清代,鎖具伴隨著宮廷生活,可說是無處不在,皇宮殿堂的大門,盛放皇后金冊的匣、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存放的「秘密立儲」匣,皇帝處理政務的奏摺匣,皇帝寢宮內的紫檀大立櫃,書房中的書櫃,皇后寢宮內的象牙妝奩匣,首飾盒,以及宮內多寶格,提梁小櫃,皇帝狩獵用的鉛彈箱等器物上,無一不鎖上一把或大或小的鎖……
  • 考古學的方法論——器物的製法和用途
    器物的製法和用途 整理、分析考古資料的又一重要任務在於判別各種器物原料的成份及其產地,並究明器物的製造方法和用途例如古代的銅器,其原材料成份有純銅、銅錫合金、銅鉛合金、銅錫鉛合金之分,必須分析,才能得到確切的鑑定。古代的鐵器,就其質地和製法而論,有鑄件和鍛件之分,也有鐵質和鋼質之別,而鋼質又有低碳鋼、中碳鋼和高碳鋼之分,因製法的差異,又有「百鍊鋼」和「炒鋼」等區別,特別是早期的鐵器有時系用隕鐵製成,不能與人工冶煉的鐵相提並論。
  • 中國室內丨北京隱廚 · 中國菜館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在這喧囂吵鬧的城市中,真心渴望有一處空間讓我們回歸自然、回歸真我,如果選擇將每天中的這一刻定格在什麼時間段,對於像我這種純正的吃貨來說,就餐時間是最為美妙的了。就像紅花需要綠葉襯一樣,在適宜的環境烘託下,食物會更加美味。良好優雅的就餐環境總是能讓美食將其自身的魅力散發得更為透徹。這種淋漓盡致的美需要懂生活的你穿過無盡繁華的表象去尋覓。
  • 竹編|實用器物,也有美學生活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中式君語+竹編之美,其實更多美在了工藝的繁複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除了細絲竹編之外,常見的粗絲竹編工藝品則比較多的分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中以竹籃、竹簍、竹筐比較普遍。而這些竹編工藝品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也依然散發著令人驚嘆的魅力。
  • 118期 隱廚·中國餐館(北京三裡屯店)
    這種淋漓盡致的美需要懂生活的您在這個無盡繁華與浮誇的城市中去尋覓。她一直都在,就隱藏在您的內心深處。「隱廚·中國菜」空間環境的設計理念也由此而生,中國的美總是講求內斂、含蓄,「猶抱琵琶半遮面」更為動人,需要我們慢慢的品味細細的琢磨。
  • 生活在這裡,大隱隱於「市」
    城市之中,不僅要有高樓大廈,更要有人,有生活,最接地氣的生活,往往大隱隱於「市」大隱隱於「市」,隱的是城市的「煙火氣」,隱不住的是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