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滋養》:13位日本陶瓷藝術家教你「用之美」和文化傳承

2020-12-22 海右讀書

我們生活中所用的器物,其實會影響我們生活的品質。——譬如一隻陶碗,或是由你親手所做,或是你在旅行途中淘得,你一直用著它,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陶碗便會積澱起情感,拿起它,記憶湧現,歲月美好。所謂器物滋養,也就是這個意思。

在消費時代的工業流水線下,這種刻滿溫情厚誼的器物卻越來越遠離我們的生活。《器物滋養》正是一本想要把這種溫情厚誼尋找回來的書,記者對柳宗理、小野哲平、知花實等13位日本著名民藝家、陶藝家進行專訪,並且深入他們的制陶工坊,親身體驗了制陶的日常,也了解了不同陶瓷藝術家對於制陶和生活的感悟。

一本走近日本陶瓷藝術家的民藝讀物,一本「從前慢」的生活美學讀物。

用之美,因使用而誕生的美學

比起很多從文獻到文獻的理論書籍,實地的尋訪和面對面的採訪永遠都會擁有更多鮮活而真切的感受。

在島根縣出雲市出西窯,最顯眼一家的外牆以玻璃建成,是出西窯製品的展示館,稱為無自性館。無自性,將自我化為無,是出西窯工匠們的信條。在無自性館一側的自助咖啡館休息時,林琪香從架子上選了一個出西窯燒制的杯子,倒了杯咖啡,在長凳上坐下來,「手中那個塗了黑釉的杯子,鼓起的杯肚剛好貼在手心,咖啡的溫度也直接傳到手心裡。杯子上的黑釉凹凹凸凸的如柚子皮,撫著時觸感特別好,杯耳的上方凸出了一塊像個小鼻子,本以為只是個裝飾,單手拿著杯子後才發現,拇指剛好壓在』鼻子』上,杯子拿得格外穩。」這是器皿傳遞給人的「體貼」——民藝器物,不撫過不用過,便無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這「好」也是「剛剛好」,是工匠們考慮著使用時的種種,或添或減,慢慢捏成的。

這便是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常談的「用之美」,也就是「因使用而誕生的美學」。在陶藝師城進先生家裡吃飯,林琪香觀察到那呈半球形的土鍋,比家裡的洗手盆還大,能做煮食用的鍋子,也能充當盛菜的器皿,煮好後直接往桌子上擱,鍋子不深,圍桌而坐的人都能清楚看到鍋裡的內容。「食物用嘴嘗,用眼睛吃,肚子眼睛都溫飽。在工坊裡埋首做陶器的城進先生,沿著香氣到飯廳坐下來,等待著妻子為自己盛面,面是妻子做的,而土鍋、盛面用的陶碗則是城進先生造的。」

另一位陶藝師大谷哲也同樣喜歡給自己做東西,為了給喜歡咖啡的自己做一把咖啡壺,他整整花了一年時間。大谷家每逢有什麼值得慶祝的事,妻子便會烤蛋糕,把烤好的海綿蛋糕放在料理臺上,抹上鮮奶油,以水果裝飾,然後再找個合適的容器放進去,收到冰箱裡。想到假若料理臺與容器合二為一便能省去不少繁瑣的工序,大谷先生決定自己動手,造出一面「瓷板」。結果,這個原本用來做蛋糕的瓷板,在法國經營餐廳的朋友到訪,對它一見鍾情,便將它帶回法國,它一下子就融入了法國的飲食文化。

陶藝師們的日常讓人看到,生活與陶藝共存,如此理所當然。在這個塑料製品大量生產的年代,製作上相對緩慢的陶藝與生活共存,其實象徵了另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崇尚自然、不過度生產、不主張速食文化的生活態度。

文化的傳承,比經濟利益更為重要

《器物滋養》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刻意渲染日本民藝,而是通過實地採訪親身觸摸感受,引領讀者去真正體會,是什麼造就日本陶器難以取代的美,是從一次次心靈的對話中,窺看匠人與環境、與時代共處共生的迷人智慧。書中探討的民藝對傳統與現代、文化傳承與經濟利益的選擇與平衡,也頗令人深思。

林琪香尋訪的其中一處陶藝工坊集中地,是小鹿田燒之裡。數百年來,人們的生活和器物製作工藝經歷了各種重大的轉變,小鹿田燒的風格卻始終如一,技法也是百年如一日。飛刨——以金屬制的薄片工具,為置於旋轉中的陶輪上的陶器快速地添上細密的裝飾刻紋;刷毛——在溼潤的白化妝土上以毛刷掃出不同紋理;流掛——將色彩鮮明的釉藥傾瀉在樸實的陶器之上,任其流瀉成氣質自然的裝飾……1954年,與柳宗悅和濱田庄司一起推動民藝運動的英國陶藝家伯納爾·利奇來到小鹿田燒之裡,逗留了三個星期,向工匠們學習飛刨技術,並一起燒陶。柳宗悅的高度評價、伯納爾·利奇的事跡,加上民藝運動掀起的風潮,令小鹿田燒在日本國內外漸受矚目,之後被列入日本「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工匠們協議,合力保護傳統的造陶方法,而這意味著,他們得拒絕紛至沓來的訂單,拒絕企業大量生產的合作計劃,因為靠唐臼(成的陶土產量有限,過多的訂單只會破壞生產與銷售的平衡。工匠們認為,文化的傳承,比經濟利益更為重要。

也是因為對傳統的迷戀,陶藝師市野吉記總是喜歡用帶點古董味道的藥釉,而且擅長仿造舊物,就連他家店鋪裡的家具,雖是用新的木材做成的,看起來也如同從舊貨攤裡撿來的。如何練就仿古能力?市野吉記的回答是,「只要盯著舊物,仔細看,再細想是什麼讓它們看起來很舊的呢?最重要的是,仔細地看。」仔細地看,就會看出萬物蘊藏的特質。自覺生活平凡,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太粗心大意了。

與自然之間沉默的對話

林琪香記得,在高知縣與小野哲平先生見面後,從陶窯回到車站的路上,直率的小野先生狠狠地擲下一句:「討論製作技術等,太無聊了吧。」此話讓李琪香如夢初醒,「跟小野哲平先生相處的半天裡,這個內心如火的陶藝家,跟我談人性的暴力,談自己年輕時對生命的困惑,這些故事深深打動我,甚至讓我忘記了向他請教造陶的竅門」。於是,在多個訪問之中,燒陶的技藝不再重要,重要的變成:陶藝家們在他們製造的小小國度裡,如何與自然共處,又如何克服自然給予他們的難題,雖然無法用文字說明,但林琪香已經隱隱約約地感受到,「他們與腳下泥土微妙而親密的關係,仿佛化為了無以名狀的元素,滲透在器物之中,而這些元素是如此的迷人」。 

就像矢島操,一個「收集自然」的陶藝師,「感謝與樹木與花兒全新的邂逅;都怪夏季的風,令人突然想出走;戀慕秋季的夜空,星星將秘密說穿;在冬季素白的風景裡,找到了通往市街的新入口,鼓起勇氣來,輕輕地嘗試踏出一步。」矢島小姐聆聽自然,聆聽自己的內心,三月裡明亮的月暖和的風,她捏出了在月球上吹笛的少年;六月梅雨天,春末夏初,她造出了如魚的船……矢島小姐的世界裡,是她與自然之間沉默的對話,安靜祥和,這個世界展現在她的雕塑裡,也展現在她的器物上。

作者: 錢歡青

編輯: 任曉斐

實習生:田曉月 潘文琪

相關焦點

  • 《器物滋養》:13日本陶瓷藝術家教你「用之美」和文化遺產
    --例如,一個陶碗是你自己做的,或者你在旅行途中發現的,你一直在用他,隨著時間的推移,陶碗會積累情感,拾起他,記憶就會浮現,歲月也會變得美麗。所謂的食具營養,也就是說。一本關於日本陶瓷藝術家的民間藝術書籍和一本生活美學書籍「從前慢」。
  • 文化尚品 器物享|瓷之韻 器之美
    中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就是陶瓷。精湛工藝的巧妙,自然生活的融合以及日常使用的價值都在顯現著陶瓷的魅力。從古至今,陶瓷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漸漸豐富。而中國人經常講的器物之道已經走進了日常生活,器物之道亦是生活之道。
  • 《美的覺知》:大巧若拙的器物之美,大拙至美的質樸之心
    他從做自己燒瓷的窯,到調配各種彩釉,都將自己獨特的想法與日本文化融合在一起,甚至還為此學習了傳統的茶道,有了新的感悟。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你不光能看到趣味的創新,也會看到傳統的延續,這其中還蘊藏著手藝人古老而榮耀的匠人之心。
  • 日本陶瓷的迥異之美
    你即使單知道中國的英文單詞小寫是瓷器之意,也很容易忽略日本(JAPAN而有田燒作為日本陶瓷中歷史悠久,工藝獨特的門類,充滿魅力。
  • 新老匠人探尋惠州陶瓷復活之路,傳承創新東平窯文化
    日前,記者走訪惠州東平窯陶瓷藝術研究院,傾聽新、老匠人關於惠州陶瓷和東平窯的故事,探尋其重生之路。歷史悠久惠州陶瓷業最早 可追溯至春秋時期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我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 淄博,邀你赴一場「生活之美」的盛宴
    作為齊文化的發祥地,淄博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而在淄博諸多城市名片中,陶琉是最流光溢彩的那一張。「淄博陶瓷 當代國窯「,這些精美的器具既有著恢弘大氣的歷史,又融入了當代人的點滴日常,它們是文化傳承的紐帶,更是一蔬一飯中的熨帖日常,是滋養精神與心靈的特殊存在,也是當下人所追求的「生活美學」的完美體現。
  • 這個龍泉像個筷筒,在日本卻是大名,國寶級器物?
    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藝術,表達的美總是多種多樣的,就像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總有一種美是普世的美,它可以歷經人類文化的更迭卻依然不倒,龍泉窯就是無可非議的存在。
  • 一場匯集世界精品的文化盛宴 2020國際陶瓷藝術大展在龍泉開展
    近日,2020國際陶瓷藝術大展在龍泉正式拉開帷幕,展覽匯集了德國、韓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名藝術家的3000餘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獨具匠心,每一項體驗都各具特色,是一場不可多得的文化盛宴。
  • 8月25日,到耀瓷小鎮欣賞陶瓷之美
    8月25日,到耀瓷小鎮欣賞陶瓷之美 2020-08-24 23:3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日本手工藝》: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對器物之美的追尋
    他一直倡導手工藝的優秀傳統,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引進西方先進的機械製造,手工藝日漸式微,是他倡導日本民眾精湛的手工技藝不能丟,因為它不僅集實用之美和健全之美於一身,還是一個民族的傳統之根和文化之根,是由一個國家和地區特定的自然和歷史決定的,丟掉了它,就相當於丟掉了自己的根。
  • 江建新談陶瓷考古:發現千年窯火,重在揭示器物文化內涵
    在後來不斷深入的陶瓷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陶瓷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陶瓷考古研究不光是傳統的斷代史的研究,它更多的是對器物本身文化內涵的揭示。」這也吸引著江建新一直堅持研究到現在。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舉行
    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是國內首次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 一個日本人,參與中國早期的古窯址考古發掘,還寫了《中國陶瓷》
    特別是裡面的圖片非常精美,就連我們肉莊的攝影師蔣叔叔看完以後也感慨,那個時候就會用藝術的角度去拍博物館的器物,而且還用在這種陶瓷史的書中!比如書裡提到1965年由中日文化交流協會和每日新聞社主辦了一個非常盛大的陶瓷展——《中國兩千年之美——古陶瓷和西安碑林拓本展覽》,這個展不管是在學術上還是規模上都被記載在陶瓷史中,展品有古陶瓷524件,西安碑林拓本有80種,147件。在東京展出十二天,受到日本人民的熱烈歡迎,觀眾卻達30萬人次。
  • 國內首次:德化舉辦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藝術展
    中共德化縣委書記致歡迎辭縣委書記梁玉華在開幕式上致辭,她簡要介紹了德化概況,並衷心期望陶瓷業界藝術界以瓷會友、以藝結朋,碰撞思想、創新創意,讓絢麗的陶瓷藝術之花在德化盛開;期待與各界朋友攜手同行,把「雙年展」打造成傳承傳統技藝、弘揚陶瓷文化、打響白瓷品牌的重要平臺,同時希望「雙年展」成為美好之約、難忘之旅,讓大家能夠盡享德化白瓷之神韻
  • 2020國際陶瓷藝術大展在麗水龍泉開展
    原標題:2020國際陶瓷藝術大展 在龍泉開展 近日,2020國際陶瓷藝術大展在麗水龍泉正式拉開帷幕,展覽匯集了德國、韓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名藝術家的3000餘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獨具匠心,每一項體驗都各具特色,是一場不可多得的文化盛宴。
  • 【中部崛起勢正勁·江西篇】景德鎮打造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
    陶瓷文化是這座城市最鮮明的特徵,也是最有價值的財富。去年,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這座千年瓷都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9月24日至9月25日,本網記者隨「中部崛起勢正勁」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瓷都景德鎮,走進陶瓷博物館、御窯廠考古遺址公園、陶瓷創意園區和企業,近距離感受這座千年瓷都煥發的新光彩。
  • 史江偉:醉心「黃道窯」陶瓷燒制 只為藝術的傳承
    「每次開窯我都緊張,怕燒的不理想,怕藝術傳承不下去。」史江偉小心翼翼打開爐窯, 帶上手套,挨個拿起仔細察看,搖頭連連,「一爐幾十件,只有4件茶盅還可以,茶壺一個也沒有。沒燒好的,又都得砸了!」史江偉郟縣「黃道窯」陶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這一爐燒的,是「黃道窯」瓷器中的「油滴」釉瓷器。
  • 顯與隱:器物環境的日常生活之美
    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以物養性的愉悅之道,都轉變成了閒暇之趣,雕刻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人們相信,人與物的接觸能夠改變器物的屬性,物或是作為明確歷史發展過程的佐證與依據,或是在空間場域中用來描繪社會生活的軌跡。人跟器物之間有一種「物我相容」的關係,這是中國特別的智慧,如果我們平等對待周遭所有東西,它們會被賦予極大能量。
  • 「藝展中國」周思中陶瓷藝術作品欣賞
    在藝術、陶瓷考古學研究、教學、創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主持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華大典·藝術典·陶瓷分典》等國家以及省市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專著《清宮瓷胎畫琺瑯研究:1716-1789》被譽為行業內權威之作。《中國陶瓷設計思想史論》,在陶瓷領域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把研究為現實服務的使命感。
  • 器物之美,終歸於心
    器為事物的最具象表現,空間便成了一個器物基本屬性,所以,有了空間屬性的器物如人的心靈,可包羅萬象。微觀上,器物承載著我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柴米油鹽醬醋茶。宏觀上,器物反應著一個時代的特徵:藝術文化、朝代文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