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4月19日電 (林春茵)相較於詩歌,呂德安的畫更像「弗羅斯特」這位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對大自然的描摹調子低沉、頗有特色,常常蘊涵深刻的、象徵性甚至是形上學的意義,這似乎正在形容他的油畫。
呂德安是閩籍當代重要詩人、畫家,出版詩集有《南方以北》、《曼凱託》、《適得其所》等。他的很多詩作和自然題材相關,風格獨特,在詩壇上有「中國弗羅斯特」的尊稱。
呂德安堅持用佛羅斯特的一篇文章標題「浪漫的落差」,來命名正在進行全國巡展的畫展。他說,自己不是梭羅或弗羅斯特,但山上有他「真正熱愛的生活。」
「我們真心實意,它就會手舞足蹈」
正在福建美術館展出為期一個月的「浪漫的落差-呂德安作品展」,吸引福建省詩歌界和藝術界關注。在18日開幕當天舉辦的「呂德安詩歌朗誦會」,更吸引了包括舒婷在內的多位詩人現身。
對於畫家所展的30多幅以藍、灰色調記錄生活所感作品,策展人福建省美術館館長唐明修稱之為「大自然的符號」。
唐、呂相知相識逾30年,又同住於福州市北峰的山間,是一對分住「山這邊」和「山那邊」的好友。對於呂德安畫作中重疊出現的「灰」,唐明修的闡釋互文式地還原他與畫家好友的山間生活,「四季交替,大霧穿過山谷,把人所能見到的東西都抹去,只餘灰色,但『不見』是暫時的,常在自然中深呼吸的人,仍可從畫中體味到流動的自然界。」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徐志堅評論呂作「清高而低調」,「無論是帶有激情的熱性繪畫,還是冷性繪畫,即寧靜的思考產生的圖像,情境鎖定非常準確,體現到很強烈的藝術目標。」
這令徐志堅不禁回顧90年代即受到包括呂德安在內的朦朧詩感懷,「那些用通俗而隨意的語言構建、指向非常清晰的意境,」令他至今難忘。「他內心力量非常強大,以至於他能摒除塵喧,不混圈子,不追名逐利,」徐志堅這樣解釋呂作「已經畫得這樣好卻尚不為人知。」
「我們剛從屋子裡出來,沒有要說的話」
在18日畫展現場,詩歌愛好者們在畫作和大石塊照片的包圍中,朗讀呂德安詩歌。詩人則不吝於分享每首詩的創作經歷,豐盈的精神世界隔著30年時光去看,增添了幾分人情的溫暖。
一首描摹雨中父子親情的《父親與我》,作為著名的朦朧詩作曾享譽一時,32年後,在詩歌開始經網絡醞釀熱潮的今天,由呂德安的兒子親誦,帶來「浪漫的落差」。
當天詩友朗誦起著名的《致橡樹》,向80年代的詩歌輝煌致敬。自言「看著呂德安長大,經常擔心他在公共場合說話時停頓太久、說不出話」的舒婷,端坐其間。舒婷和呂德安情如姐弟,她曾「嗔怪」呂德安沒有作為親屬出席婚禮,「力氣大」的人沒來抬嫁妝,導致嫁妝中一面大鏡子摔破。
呂德安也自己朗誦記錄他與唐明修比鄰而居的《漆樹》。呂德安從美國回來後,接受唐明修在當時福州唯一的咖啡館「紐約客」裡提出的建議,用1千元在福州北峰買了1畝地,自搭自建。
說是「別墅」,前幾年電都沒通上,所有木工、泥水甚至石條卸貨,呂德安都自己上。「他善於勞作,但詩歌卻脫離了底層生活表現的情感,富於浪漫、幻想。」好友陳效東評價說,「他迎來了美國曼哈頓之外的另一個詩歌創作高潮,」
《臺階》、《晨曲》、《詩歌寫作》、《掘井》、《池塘逸事》等等,和弗羅斯特不同,他的詩不講韻律,「卻有內在的節奏貫穿,充滿智慧和生活哲理。」
「來的詩人胸前扎著花,有的人都要聽從他」
已經任職福建少兒出版社的陳效東回憶1980年代和呂德安相識,兩人都分在新華出版發行系統,陳任文字編輯,呂任美編。兩人住一個宿舍,夜聊中陳效東「以文學身份對待兩人友情建立起來的一個回應,」滔滔發表對詩歌的看法,第二天呂德安拿詩出來給他一看,「馬上我就被徵服了。」
一個又一個徹談詩歌的不眠之夜過去,兩人結為好友,甚至結伴給新疆教育局寫信,要求去援疆做老師,「一個教語文,一個教美術。」
回顧這些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青春往事之後,陳效東評價老友,「20多年過去,整個社會發生太大變化,很多人都背離了最初的來路,呂德安卻那麼不與時俱進,不趕潮流,真誠地對待藝術和生活。」
「很多閩籍畫家離開福建後,後很想念在閩的過程,這種對故鄉的心靈合一恰恰是當代年青人所陌生的。」福建省美術館館長唐明修談論策展初衷表示,期待呂德安的出現,喚醒新生代對故鄉的愛、對詩歌的愛,「未來還將推出系列閩籍藝術家作品,作品範疇也從平面擴大到裝置、雕塑,尤其是漆藝作品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