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鐘。」藍色的門帘掀起,一陣香味撲鼻而來,「牛蛙先生」走出廚房,右手端著剛出鍋的一盤秘制黃金湯口味的爆炒冰鮮牛蛙,他抬起左手的腕錶,滿意地報出這道菜的製作時間。
5月初,在廣州的一個私人處所裡,「牛蛙先生」向應邀而來的朋友們展示他的最新「拿手好菜」。這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牛蛙行業遭遇生死輪迴後,他反覆試驗而得的最新成果。
「牛蛙宴」應聲開動,我們一眾吃客筷子翻飛,嘴裡禁不住連連發出「哇」聲一片。「牛蛙先生」看著我們大快朵頤,他顯得心滿意足。生於1989年的他,入行已有十載,養過牛蛙,賣過牛蛙,吃過無數次牛蛙。他向我說起,在記憶中,他更難忘的是聽過牛蛙鳴響似牛哞的「蛙聲一片」。
(2020年4月,廣東江門,「牛蛙先生」林嶽合作的養殖戶正在向水中的牛蛙投餵飼料。 作者供圖)
跟父親學養蛙
「牛蛙先生」姓林名嶽,老家在潮汕的饒平農村。在上世紀90年代,他父親就養了一百多畝的牛蛙,那樣的規模在全國都是排得上名的。原本,他父親從事果樹種植栽培,看到別人飼養來自國外的牛蛙,就跟著人家開始養起。
於是,小小年紀的他也就慢慢懂得了飼養牛蛙。他記得那時家裡養牛蛙的場地有四五個,每個場地有二十多畝,合起來就是一百多畝。而且,他父親不局限在自己村子裡養殖,還跑到水源比較好的其他村子飼養。
作家余光中曾寫過一篇《牛蛙記》,專門描述牛蛙的叫聲:「……其聲悶悶然,抑抑然,單調而遲滯地從谷底傳來,一哼一頓,在山間低震而隱隱有回聲……猜想那不是谷底的牛叫,就是樟樹攤村裡那戶人家在推磨。」牛蛙響亮如牛的叫聲,全然不似中國古詩裡青蛙——「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村靜蛙聲幽」「蛙聲月色當空曠」的詩情畫意。不過,宛如交響樂一般的牛蛙聲,總讓林嶽感到莫名的親切和悅耳。
從酸奶推銷員到經營牛蛙
2011年之前,林嶽「一心只讀聖賢書」,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全身心投入牛蛙行業。從家鄉到廣州讀大學,學習市場營銷專業的他,在2010年畢業後獨自前往北京闖蕩。此時,他家裡的牛蛙生意已經從養殖轉向飼料生產和銷售,同時和養殖戶達成協議收購牛蛙,進行批發。
初到北京的林嶽,逼著自己改變內向的性格,去跑業務,銷售乳酸奶。他每天早上都要在心裡反覆掙扎,想著「要是能夠不出去該多好啊」。人生地不熟,沒有積蓄,他出行時首選公交,還專門買了一本公交手冊,方便查找中轉換乘線路。他的口袋裡揣一臺諾基亞N85,每分鐘話費一毛二。
一年後的七月,儘管老闆再三挽留林嶽,但他去意已決。因為那份工作已經對他完全沒有挑戰,公司分配一個月的任務,他用一個星期就能完成。另外,父親在杭州蕭山水產市場的牛蛙批發生意急需幫手。按照供應協議,飼料賣出去,還得回收牛蛙。從此,牛蛙高昂又熟悉的叫聲一年又一年迴蕩在林嶽的耳畔。
「能不能自己解決?」「沒問題」
萬事開頭難。林嶽的牛蛙收購和批發事業,從杭州起步,輻射周邊的寧波、義烏、湖州等城市。二十多平米的檔口,從每天晚上五點忙碌到第二天早上七點,然後做帳,洗澡睡覺。新的一天,又從下午五點開始。那些日子裡,誇張點說,他沒有見過檔口外的陽光。
2012年7月6日,林嶽又去了北京,單槍匹馬,專門開拓市場。上一次在北京專心工作的他,根本沒有留意過北京哪裡有水產市場,家裡的牛蛙賣多少錢一斤都不清楚。這一次,他剛到北京的第二天,倉庫還沒有找好,就接到父親的通知,一車牛蛙正在運往北京的途中,讓他自己想辦法批發出去。這是父親對他的一次考驗。他的辦法是,便宜一點批發出去。
類似的考驗和困難,伴隨著一次次突發狀況,讓這個「蛙二代」慢慢成長起來。重回北京的第二年,一輛19.6米的貨車滿載著牛蛙,在河北發生追尾,當時的保險系統不健全,林嶽打電話給父親匯報車禍狀況。父親直接問他:「你能不能自己解決?」他說「沒問題」,就把電話掛掉,馬上趕往河北。
由於牛蛙耐熱不耐寒,必須儘快處理。他一邊聯繫附近水產市場的車輛,一邊在當地尋找人手,當天就把滿車牛蛙轉運到北京。後來有一次,從北京運往貴陽的牛蛙車輛在湖南婁底追尾後,整輛車側翻在路邊,導致車內的一些泡沫箱破損,裡面的牛蛙也出現死亡。他立即從北京飛往長沙,然後找人找車奔赴事發地,五六個小時後,現場處理完畢,雖然損失在所難免,但倖存的牛蛙被及時繼續運往目的地。
人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很多時候只能自己負重前行。「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克服,讓自己反思,不會手忙腳亂,更努力地拼搏。」這是林嶽總結的成長感悟。小到找倉庫,大到改變某些水產市場的潛規則,他在業內漸漸贏得了「年輕有為,有幹勁,有闖勁」的口碑。
25歲那年,林嶽初去貴陽一個壟斷性的水產市場落腳,在當地沒有一個認識的人,只能自己找人交談,打聽信息。當時的商戶們每賣出去一斤水產海鮮,便有人要從中提取三五毛錢,雖然別人都默認了這樣的規則,但他並不願意,經過多次抗爭,那筆抽成費用終於被取消,他的檔口生意也日漸興隆。
當他的牛蛙生意版圖延伸到大半個中國,如同牛蛙通過氣囊的振動而發出洪亮的叫聲,「牛蛙先生」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牛蛙被禁食?「順其自然」
從2015年10月1日南下廣東的林嶽,在佛山開過牛蛙主題餐廳,在清遠和農戶成立牛蛙養殖合作社,青山綠水間,牛蛙奏鳴的交響樂,如同清風中的歡歌,讓他陶醉流連。
然而,世事無常。就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後,牛蛙作為野生動物規模養殖的代表之一,經歷了大起大落,從饕餮們的餐桌到說再見,最後又成功回到餐桌。在聽到牛蛙可能會被禁食的傳言時,林嶽聽到有的養殖戶指著水中的牛蛙,悲傷地說:「你們來的不是時候哦。」
他給父親打電話,開玩笑說,「我可以改行了,不用操牛蛙的心了。」那是林嶽想過的最壞結果,如果牛蛙真的被禁食,那麼可能有的欠帳收不回來,並且只能改行。他順便問起父親的感受,父親的語氣很平淡:「有兩天挺難受的,後來想想,難受也沒用,順其自然吧。」
「順其自然,該幹嘛就幹嘛,人在就行。」自稱閒不下來的「牛蛙先生」,開始試驗兩年前關於「冰鮮牛蛙」的構思。
如今,靴子落地,根據相關規定,牛娃並不在禁食之列。在疫情的陰霾逐漸散去時,「冰鮮牛蛙」「順其自然」地被端上餐桌,8分鐘速成,色香味俱佳。
大飽口福之後,我問「牛蛙先生」最近有什麼計劃。他眼神閃亮,笑著說,「想去聽一聽牛蛙的叫聲」。
十年徵途,「蛙聲一片」。《新華字典》裡說,「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牛蛙先生」依然保持著熱乎乎的生活態度,依然抱著奮鬥的希望。潮起潮落,浪湧浪奔,他的故事,伴隨著「蛙聲」,將繼續演繹。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