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在松毛蟲信息素受體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15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5日訊在昆蟲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化學感受系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蛾類昆蟲擁有特別發達的嗅覺系統。挖掘嗅覺相關行為可塑性和基因表達變化之間的關聯,是進一步明確松毛蟲嗅覺識別機制的良好切入點。松毛蟲(Dendrolimusspp.)是我國最重要的針葉林食葉害蟲,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昆蟲生態與害蟲管理學科組基於前期蟲信息素研究的成果,展開了其嗅覺識別分子機制的研究。

  在昆蟲的眾多嗅覺識別基因中,氣味受體中的信息素受體(Pheromone receptor,PR)能夠特異性的識別昆蟲信息素,並且PRs在昆蟲氣味受體ORs發育樹中分別位於一個特殊的分支。但是,研究發現所有的馬尾松毛蟲ORs都沒有聚類到傳統的PR家族,推測松毛蟲信息素識別相關基因可能具有比較特殊的序列特徵。隨後,結合交配行為,篩選到了松毛蟲可能的PRs基因,並對7個可能的松毛蟲ORs基因進行了爪蟾卵母細胞表達和其配體結合特性分析。7個ORs基因有兩個能夠結合松毛蟲的信息素組分,分別是DpunOR45和DpunOR46。有意思的是,松毛蟲的這兩個PR一個呈現廣譜識別,一個則對其特異的次要組分特異性識別。

  通過進一步對松毛蟲信息素受體進行進化分析,發現其並沒有分布在傳統的蛾類信息素PR分支上,表明該類昆蟲的信息素受體具有和已知昆蟲信息素受體不同的起源。結構域分析發現,松毛蟲信息素受體和其他已知信息素受體的結構域特徵相似性較小,而其自身則具有特異性的結構域。因此,松毛蟲信息素受體是蛾類信息素受體的另外一個起源,豐富了昆蟲信息素受體研究的功能和進化來源。(中國林科院)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專家研究影響西南亞高山流域水碳效益權衡...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0日訊 近期,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森林生態學科組在水文學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發表論文,以中國西南亞高山區的岷江上遊為目標流域,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生態水文學相關研究,在亞高山森林生態水文過程和水碳循環調節機制方面取得了較深入的科學認識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在撫育對熱帶低地雨林次生林生態修復影響...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1日訊 熱帶次生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生態系統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次生林恢復速度緩慢,而且演替軌跡與老齡林存在較大差異。撫育是提高森林恢復和木材生產速度的重要營林措施,同時也能夠為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創造重要的環境。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組織召開松材線蟲病防控研討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6日訊12月7日,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組織召開松材線蟲病防控研討會,重點討論了松材線蟲病防控當前主要難點和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森環森保所所長江澤平、黨委書記周霄羽和副所長趙文霞出席會議。會議由副所長王小藝主持。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揭示淡水溼地森林優勢植物水分利用格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1日訊 植物吸水過程在維持生態系統水分平衡及提升生產力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以往關於植物水分利用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乾旱地區或季節乾旱地區,忽略了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的定量研究。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助力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0日訊 11月30日,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籤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寧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2000年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以來,森環森保所在寧夏固原及周邊涇河流域等地開展了長達20年的生態水文和森林多功能管理等長期研究,並在六盤山建立了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寧夏六盤山是黃土高原的重要水源地,也是涇河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動物所在我國重大農業害蟲東方粘蟲嗅覺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該團隊利用化學分析、行為、電生理和分子生物學多種技術,系統研究了東方粘蟲華北種群的性信息素和雄蛾對其的嗅覺編碼機制。首先,利用GC-EAD和GC-MS對雌蛾信息素腺體提取物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找出了具有觸角電位活性的組分;其次,在風洞中檢測了一系列的不同組分、比例的信息素混合物對雄蛾的引誘效果;第三,利用SSR技術鑑定了雄蛾觸角上的長毛型感器對信息素組分及其相關化合物的反應,明確了雄蛾觸角上感受性信息素感器的種類和豐度;第四,利用活體腦成像和觸角葉解剖分析,確定了雄蛾觸角葉MGC區域對各組分的感受特性;最後,通過對成蟲觸角轉錄組的生物信息學分析
  • 鐵蛋白載藥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前期工作中,團隊發現人重鏈鐵蛋白識別腫瘤標誌分子轉鐵蛋白受體(TfR1)(Nat. Nanotechnol., 2012),進而賦予了鐵蛋白新型藥物載體功能(PNAS, 2014),並提出了鐵蛋白藥物載體(Ferritin drug carrier, FDC)新概念(J. Control. Release, 2019)。
  • 中國林科院資昆所在藥食同源植物餘甘子遺傳多樣性和居群動態研究...
    其葉片、莖皮、根和果實因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如Vc、類黃酮、羽扇豆醇、沒食子酸、餘甘子酚和SOD等而被許多少數民族作為日常用藥,多種治療功效(如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保肝等)被現代醫藥學研究證實。世衛組織將其列為在世界範圍內推廣種植的三種保健植物之一。在中國,餘甘子廣泛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
  • 【中國新聞網】青海省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
    【中國新聞網】青海省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李江寧   同時,完成了塞隆骨中單體ET4治療骨關節炎藥效作用及機制研究、藏藥細果角茴香中生物鹼及其鎮痛抗炎活性作用機理研究、馬藺中原花青素降血糖活性及作用機制研究、胡蘆巴化合物改善地塞米松引起的線粒體功能損傷研究,以及獨一味中環烯醚萜苷抗類風溼性關節炎活性及機制研究。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在水環境指示功能的生物指標篩選方面...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保護與修復創新團隊在江河微藻對水環境指示功能的生物指標篩選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將珠江中下遊的自然水體中鏈狀硅藻的形態性狀特徵進行了量化處理,作為分析和驗證的重要基礎。對比分析了傳統生態指標(細胞和藻鏈的尺寸大小)和自我定義的生物指標(彎曲藻鏈的出現率、彎曲度,末端長刺結構的出現率)對水環境的指示功能。結果表明,新定義的生態指標具有更好的空間和時間的指示功能。
  • 衛材雙效食慾素受體拮抗劑Dayvigo(lemborexant)在美國...
    Dayvigo的活性藥物成分為lemborexant,這是一種食慾素受體拮抗劑,通過競爭性結合食慾素受體(OX1R和OX2R)抑制食慾素信號。食慾素是由下丘腦自然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參與睡眠和覺醒。lemborexant在治療失眠症中的作用機制被認為是通過對食慾素受體的拮抗作用。食慾素神經肽信號系統在覺醒中發揮作用。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 地海院劉永學課題組在海上風電場遙感監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地海院劉永學課題組在海上風電場遙感監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8-06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光機所在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實驗室副研究員鄧見遼領銜的脈衝光抽運(POP)原子鐘小組,在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開創的光抽運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作為編輯精選文章發表於《科學儀器評論》(Review of Scientific
  • 利用遙感影像指標估算海南橡膠林生物量 中國熱科院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日消息(記者 易帆 通訊員 田婉瑩)橡膠林是熱帶地區最重要的農業生態系統之一,在區域乃至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熱帶林業生態課題組陳幫乾、吳志祥在橡膠林生物量(碳儲量)遙感估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採用與生物量密切相關的樹齡和多源遙感影像指標,估算出海南島橡膠林的生物量。研究表明,2017年海南島橡膠林總生物量約為5400萬噸,如果以0.5為轉換率,合計碳儲量為2700萬噸。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首個繼發進展型多發性硬化症(SPMS)口服藥物!諾華新一代S1P受體...
    殘疾進展最常包括但不限於對移動能力的影響,這可能導致患者需要步行輔助或輪椅、膀胱功能障礙和認知能力下降。Mayzent的批准,基於III期EXPAND研究的開創性數據。這是在廣泛的SPMS患者群體(EDSS評分為3.0至6.5)中開展的最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該研究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比較了Mayzent與安慰劑治療SPMS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 海洋細菌酶混雜催化功能的定向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酶催化化學反應是非常精確專一的,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種「兼職」功能,這種酶催化功能的非特異現象被稱為混雜性(Promiscuity)。酶的催化混雜性可為生物提供「兵器庫」,幫助生物適應多變的化學環境。在工業界,開發利用酶的混雜催化功能可幫助人們合成化學分子、修復汙染環境。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