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揭示淡水溼地森林優勢植物水分利用格局...

2020-12-22 瀟湘晨報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1日訊 植物吸水過程在維持生態系統水分平衡及提升生產力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以往關於植物水分利用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乾旱地區或季節乾旱地區,忽略了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的定量研究。但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格局改變不僅使乾旱地區更加乾旱,而且使溼潤地區更加溼潤,過度乾旱或溼潤均會抑制植物生長。因此,研究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鑑於此,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穩定同位素學科組團隊運用氫氧穩定同位素先進技術並耦合貝葉斯混合模型(MixSIAR),定量研究長江中下遊地區3個不同量級降水條件下(7.9,15.4,34.1 mm),不同類型淡水溼地森林(美洲黑楊純林、美洲黑楊-池杉-楓香針闊混交林)中優勢植物的水分利用格局;並進一步通過偏相關分析及方差分解等手段,揭示了影響美洲黑楊水分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發現,混交林中的美洲黑楊對深層土壤水(60–80,80–100 cm)的利用率顯著低於純林美洲黑楊,而對淺層土壤水(0–20,20–40 cm)的利用率顯著高於純林美洲黑楊。影響美洲黑楊水分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是葉片生物量、細根生物量等植物屬性。混交林美洲黑楊通過改變自身植物屬性(如提高淺層土壤的根系分布等)從而提高對淺層土壤水的利用比例,進而對由降水過量引起的洪澇災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為應對頻發的極端降水事件提供了有力措施。因此,建議今後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進行退化淡水溼地森林植被恢復時,應重視多物種配置,以提高溼地森林緩解洪澇災害的能力。(中國林科院)

【來源:中國林科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專家研究影響西南亞高山流域水碳效益權衡...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0日訊 近期,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森林生態學科組在水文學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發表論文,以中國西南亞高山區的岷江上遊為目標流域,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生態水文學相關研究,在亞高山森林生態水文過程和水碳循環調節機制方面取得了較深入的科學認識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組織召開松材線蟲病防控研討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6日訊12月7日,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組織召開松材線蟲病防控研討會,重點討論了松材線蟲病防控當前主要難點和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森環森保所所長江澤平、黨委書記周霄羽和副所長趙文霞出席會議。會議由副所長王小藝主持。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在撫育對熱帶低地雨林次生林生態修復影響...
    撫育是提高森林恢復和木材生產速度的重要營林措施,同時也能夠為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創造重要的環境。然而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撫育對熱帶次生林恢復效果的實踐和實驗證據非常有限。刀耕火種是海南島低海拔地區最為廣泛的一種幹擾形式,是熱帶低地雨林消失殆盡的最主要因素。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助力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0日訊 11月30日,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籤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寧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2000年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以來,森環森保所在寧夏固原及周邊涇河流域等地開展了長達20年的生態水文和森林多功能管理等長期研究,並在六盤山建立了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寧夏六盤山是黃土高原的重要水源地,也是涇河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在松毛蟲信息素受體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松毛蟲(Dendrolimusspp.)是我國最重要的針葉林食葉害蟲,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昆蟲生態與害蟲管理學科組基於前期蟲信息素研究的成果,展開了其嗅覺識別分子機制的研究。  在昆蟲的眾多嗅覺識別基因中,氣味受體中的信息素受體(Pheromone receptor,PR)能夠特異性的識別昆蟲信息素,並且PRs在昆蟲氣味受體ORs發育樹中分別位於一個特殊的分支。
  • 中國林科院資昆所在藥食同源植物餘甘子遺傳多樣性和居群動態研究...
    其葉片、莖皮、根和果實因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如Vc、類黃酮、羽扇豆醇、沒食子酸、餘甘子酚和SOD等而被許多少數民族作為日常用藥,多種治療功效(如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保肝等)被現代醫藥學研究證實。世衛組織將其列為在世界範圍內推廣種植的三種保健植物之一。在中國,餘甘子廣泛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全書共分為3章,第一章簡述了我國溼地資源及其保護現狀和溼地植物生態學特徵,第二章以彩色照片展示了我國溼地植被型,包括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等,第三章介紹了我國溼地常見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別名、識別特徵、生境、國內地理分布和物種價值等,並給出了溼地植物及其分類學特徵部位(花、果等)的照片。
  •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研究生導師介紹--原保忠
    從事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農業生態學和農田水循環與現代節水灌溉,具體研究方向為農業生態學和作物水分高效利用,從事溫室蔬菜作物和大田水稻、棉花等作物的水分管理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在研課題有學校科研啟動基金(主持),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主持),農業部棉花公益性行業計劃項目(參加),北京市農業水分高效利用示範等項目。   已發表論文30餘篇。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此次發現的化石點位於地處班戈縣海拔4850米的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的野外調查發現,居住在雲南的少數民族「藍靛瑤」對靛藍的利用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他們崇尚藍色服飾,以藍色為民族文化的主色調(圖1a,b),板藍的利用對維持藍靛瑤傳統文化具有意義。此外,靛藍indigo(一種吲哚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物活性,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方劑,在當今我國傳統中藥的現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
  • 我國森林資源的類別、特點及功能
    、特點及功能,為認識森林、科學經營、合理利用森林服務。果品植物300多種,澱粉植物3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80多種,山野菜700多種。可食用的森林植物種類多,營養豐富。如板慄蛋白質含量10%。藥材是最重要的非木材林產品之一,世界25%的藥物有效成分從植物中提取。中國是擁有藥用植物品種最多的國家,有4000多種。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水溶性有機物(DOM)作為土壤中移動性最強和周轉最快的有機質組分,在土壤碳庫存儲與周轉、植物有效養分和土壤微生物能源供給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生物降解性對溫室氣體排放及土壤有機質穩定性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目前,關於水溶性有機物生物降解過程及其溫度敏感性對植被自然恢復的響應機制尚不清楚。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姜明、婁彥景聯合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田昆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   溼地被譽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被形容為生命的「搖籃」,是地球上生態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我國溼地植被可分為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
  • 世界第一溼地遭遇大火,600隻美洲豹失去家園,竟是人為放火?
    巴西著名溼地潘塔納爾,發生多次火災。潘塔納爾溼地是一處國際性溼地,佔地約1400萬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溼地生態系統之一,同時也是世界第三大生態圈保護區。除了巴西之外,它還延伸到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但在巴西境內的面積最大。
  • 中國最大的沙漠下,「隱藏」著一片大海?淡水儲量相當於8條長江
    這裡提到的「沙幕」,即今天所說的沙漠,而所謂沙漠,指的是土地被沙子完全覆蓋,植物十分稀少,乾旱缺水的地區。認為,大多數人認為,沙漠是一塊寸草不生的荒地,而且由於常年處於風沙環境中,因而水資源匱乏,加之晝夜溫差大,因此,沙漠的存在本身實際上是極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而且就是這樣。
  • 「中國溼地植物資料庫」上線 作家明星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中國溼地博物館,就有這麼一支團隊,經過5年的籌備,為中國溼地植物建了一座線上資料庫(http://zgsdzw.com/),記錄和宣傳中國溼地植物的多樣性,和動物一樣,植物的多樣性同樣需要被關注、被記錄。
  • 永州創建農高區丨市林科所:創新立所 當好林業科技先鋒
    紅網時刻記者 周純 通訊員 王震洋 永州報導仲夏時節,沿著永州市森林植物園遊客棧道前行,道路兩旁鮮花盛開,花香撲鼻,嫩綠溼地裡池杉生機勃發,夏日美景引來遊客駐足留影。永州市林科所。這裡林木品種多、綠量大、氣溫低、環境優雅、鳥語花香,多年來,市林科所充分發揮優勢,以「立足科技創新」立所,當好林業科技先鋒的目標,專注科研攻關,不斷推動林業科研成果轉化為林業生產技術,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發展。今年,市林科所與省林科院合作,計劃在植物園內培育種植一批箬竹。
  • 瀋陽生態所揭示病原真菌和昆蟲對溫帶森林木本植物物種共存的重要...
    早期研究發現周圍相同樹種個體越多,其後代更新和存活表現越差,這種同種之間的相互抑制為其他種定植提供了生存空間,從而促進物種共存。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同種「自疏」現象?Janzen-Connell假說(簡稱JC假說)認為同種個體越多,更容易吸引專一性的病原菌、昆蟲或動物等聚集,從而對同種幼苗產生負作用。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利用氮同位素(15N)示蹤技術,進行了三年的中宇宙實驗,探討冠層對沉降氮的截留過程是否會改變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固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