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1日訊 植物吸水過程在維持生態系統水分平衡及提升生產力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以往關於植物水分利用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乾旱地區或季節乾旱地區,忽略了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的定量研究。但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格局改變不僅使乾旱地區更加乾旱,而且使溼潤地區更加溼潤,過度乾旱或溼潤均會抑制植物生長。因此,研究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鑑於此,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穩定同位素學科組團隊運用氫氧穩定同位素先進技術並耦合貝葉斯混合模型(MixSIAR),定量研究長江中下遊地區3個不同量級降水條件下(7.9,15.4,34.1 mm),不同類型淡水溼地森林(美洲黑楊純林、美洲黑楊-池杉-楓香針闊混交林)中優勢植物的水分利用格局;並進一步通過偏相關分析及方差分解等手段,揭示了影響美洲黑楊水分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發現,混交林中的美洲黑楊對深層土壤水(60–80,80–100 cm)的利用率顯著低於純林美洲黑楊,而對淺層土壤水(0–20,20–40 cm)的利用率顯著高於純林美洲黑楊。影響美洲黑楊水分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是葉片生物量、細根生物量等植物屬性。混交林美洲黑楊通過改變自身植物屬性(如提高淺層土壤的根系分布等)從而提高對淺層土壤水的利用比例,進而對由降水過量引起的洪澇災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為應對頻發的極端降水事件提供了有力措施。因此,建議今後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進行退化淡水溼地森林植被恢復時,應重視多物種配置,以提高溼地森林緩解洪澇災害的能力。(中國林科院)
【來源:中國林科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