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專家研究影響西南亞高山流域水碳效益權衡...

2020-12-22 湘湘愛旅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0日訊 近期,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森林生態學科組在水文學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發表論文,以中國西南亞高山區的岷江上遊為目標流域,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生態水文學相關研究,在亞高山森林生態水文過程和水碳循環調節機制方面取得了較深入的科學認識,進一步闡述了生態系統水碳權衡的問題。

早在2005年,Jackson等人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態系統「水碳交易與權衡」的概念,這是對森林水文效應認識上的一個提升,但特定條件下森林生態系統水碳效益是如何分配的,以及受哪些因素影響等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森環森保所專家通過結合遙感植被動態和長期水文過程分析,發現了流域植被的生產力和產水量之間普遍存在著權衡關係,這種權衡關係不僅存在於單個植被類型,也存在於跨植被類型條件下。在岷江上遊地區的複雜地形條件下,海拔高度和植被類型組成是影響權衡關係的關鍵因素。(中國林科院)

【來源:中國林科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助力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0日訊 11月30日,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籤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寧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2000年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以來,森環森保所在寧夏固原及周邊涇河流域等地開展了長達20年的生態水文和森林多功能管理等長期研究,並在六盤山建立了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寧夏六盤山是黃土高原的重要水源地,也是涇河等多條河流的發源地,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揭示淡水溼地森林優勢植物水分利用格局...
    然而,以往關於植物水分利用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乾旱地區或季節乾旱地區,忽略了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的定量研究。但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格局改變不僅使乾旱地區更加乾旱,而且使溼潤地區更加溼潤,過度乾旱或溼潤均會抑制植物生長。因此,研究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組織召開松材線蟲病防控研討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6日訊12月7日,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組織召開松材線蟲病防控研討會,重點討論了松材線蟲病防控當前主要難點和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森環森保所所長江澤平、黨委書記周霄羽和副所長趙文霞出席會議。會議由副所長王小藝主持。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在撫育對熱帶低地雨林次生林生態修復影響...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植被與恢復生態學科組以海南島60年熱帶次生林為研究對象,於2013年建立了熱帶次生林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大型野外實驗樣地,包含了60個0.25公頃的永久固定樣地。在前期大量的熱帶低地雨林植被演替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物種的生態策略、生活史特徵、演替序列、物種保護等級、立木用材潛力等,制定並發布了林業行業標準《熱帶次生林撫育技術規程LY/T 2455—2015》。依照該標準內的撫育方法,對其中30個樣地進行了撫育擇伐處理並開展了樹木動態監測工作。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在松毛蟲信息素受體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松毛蟲(Dendrolimusspp.)是我國最重要的針葉林食葉害蟲,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昆蟲生態與害蟲管理學科組基於前期蟲信息素研究的成果,展開了其嗅覺識別分子機制的研究。  在昆蟲的眾多嗅覺識別基因中,氣味受體中的信息素受體(Pheromone receptor,PR)能夠特異性的識別昆蟲信息素,並且PRs在昆蟲氣味受體ORs發育樹中分別位於一個特殊的分支。
  • 以水定需量水而行院士專家為西遼河流域「把脈」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楊志峰等專家學者、水利部相關單位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匯聚一堂,共同為西遼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西遼河流域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區和商品糧基地。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碳中和下,發電企業如何落地可再生目標?水光互補或是抓手
    在2020年9月我國提出2060碳中和、2030碳達峰的目標之後,碳中和在能源領域的落地方向和具體發展目標變得越來越清晰。2020年12月,《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白皮書表示,中國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發展優先位置,大力推進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 中國林科院資昆所在藥食同源植物餘甘子遺傳多樣性和居群動態研究...
    其葉片、莖皮、根和果實因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如Vc、類黃酮、羽扇豆醇、沒食子酸、餘甘子酚和SOD等而被許多少數民族作為日常用藥,多種治療功效(如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保肝等)被現代醫藥學研究證實。世衛組織將其列為在世界範圍內推廣種植的三種保健植物之一。在中國,餘甘子廣泛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
  • 中國林科院亞林業中心與...
    NEWS 2020年04月15日, 安福縣時政新聞 中國林科院亞林業中心與安福赤谷鄉籤訂甜茶科技戰略合作
  • 【深度】揭底美借湄公河對華大打「水輿論戰」圖謀,還原湄公河流域...
    為此,《環球時報》記者請業內專家揭批美國的圖謀,講述湄公河流域的真實情況。瀾滄江和湄公河一水二名,該河上遊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在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經雲南出境後被稱為湄公河,依次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全長4880公裡,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裡,流域內生活著3.26億民眾。
  • 生態環境部專家:碳中和目標規劃時間表已敲定
    原標題:生態環境部專家:低碳發展不是給地方發展設「天花板」 摘要 【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編制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戰略規劃】生態環境部專家:按照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編制相關戰略規劃
  • 沙漠蝗蟲在東非、西南亞暴發,中國將向東非派出工作組
    巴基斯坦近期遭受嚴重沙漠蝗蟲災害,旁遮普中部的大量蝗蟲已進入交配繁殖期,蝗災影響或將持續。 新華社發 據中國農業農村部10日消息,今年以來,沙漠蝗在東非、西南亞暴發,對當地糧食和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農業農村部將於3月中旬向東非有關國家派出應急蝗災防控工作組,與非方共同研究制定防控舉措。並應非方要求,提供力所能及的技術和物資支持。
  • 長得快的樹木活不長,或影響碳儲量
    研究結果或對預測森林在氣候變化條件下能儲存多少碳提供借鑑。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些樹木的生長速率較快與壽命較短之間存在關係,尤其是耐寒的針葉樹,但這種關係是否適用於所有物種和氣候仍有爭議。這種權衡關係與將樹木生長速率作為碳儲量替代指標的做法或存在矛盾,對全球森林碳儲量的地球系統模型預測結果提出了質疑。
  • 富碳農業:二氧化碳掀起的一場綠色革命
    但由於目前項目資金匱乏、科學研究不足,政策扶持不夠,導致富碳農業在農村大面積推開存在困難。富碳農業好處多富碳農業,是指在人工密閉環境中,利用光、氣、溫、水、肥、種等最佳條件組合,創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環境,將二氧化碳作為氣肥大量使用,將工業產生的二氧化碳用於農業生產。
  • 低碳生活不是夢 富碳農業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今天上午,由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關注CO2  享受低碳生活」專家與媒體面對面之富碳農業活動在山西省展覽館召開。本次活動邀請了山西農業大學副校長邢國明教授,山西農業大學分子農業與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長李潤植教授,山西省蔬菜產業管理站副站長秦潮三位專家做主題發言,他們分別從「富碳農業」的不同角度,對山西省低碳發展、科技創新的緊迫性、必要性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與大家共同探討山西低碳發展的科技創新之路。
  • 中國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所以碳中和對中國而言並非實現「絕對的零排放」,而是到2060年前,要將人為活動排放對自然的影響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達到人為排放源和匯新的平衡,真正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應對氣候變化,控制全球升溫。
  • 石斛滋養修護有方 植物醫生高山奇蹟水禮盒口碑上市
    作為高山植物護膚開創者,DR PLANT植物醫生也在2017年推出首個石斛蘭護膚系列產品——石斛蘭鮮肌凝時系列,並逐步發展出品類繁多、功效多樣的石斛蘭明星家族。植物醫生即將推出的高山奇蹟水禮盒,也同樣選取石斛蘭家族的石斛蘭鮮肌凝時煥活水——高山奇蹟水,並搭配品牌新品冬蟲夏草系列搶鮮裝,又一次帶來純淨優質的高山植物護膚體驗。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尚品牌   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智庫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四家單位籤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將共同研究國家能源集團引領能源煤炭電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路徑。
  • 盼「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黃寶榮委員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白銀市副市長黃寶榮說,歷史上,由於重農輕牧加之氣候環境的影響,黃河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也曾一度出現過斷流現象。「水汙染和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流域面臨的關鍵問題。」據黃寶榮介紹,他到甘肅白銀上任伊始,曾多次深入調研,充分了解黃河上遊白銀段的生態環境。在他看來,黃河上遊具有涵養水源、水土保持、下洩流量、保障西部生態安全等重要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