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圈鬼才歌手小河,拯救中國童謠

2020-12-05 一條

45歲的音樂人小河,

在2018年開啟了音樂公共藝術項目「尋謠計劃」,

尋找收集各地老人記憶中的童謠。

目前採訪了200多位老人,

從中提取了20多首不為人知、卻又好聽,

可以傳遞給今天甚至未來孩子的本土童謠。

小河,民謠歌手、美好藥店樂隊主唱,

以先鋒實驗、自由不羈著稱,

30多歲後,他持戒學佛,

創作從極端的自我到關注他人,

用音樂連接不同的人。

尋謠現場音樂會,PonyBoy攝影

尋謠計劃開始於北京,第二站杭州,

今年3月來到了上海,

每個城市都要花上半年到一年時間,

一條在上海跟拍了4天尋謠過程,

專訪了小河。

「真正的童謠和最真切的愛有關。

在消逝之前找到它們,

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響,

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輕人

發生了自然的連接,

這是目前我能做的最美好的事。」

編輯 | 倪蒹葭

小河在公園尋謠

每天早晨8點,背著阮琴的小河會走進上海某個公園,悄悄靠近大爺大媽聚集的地方,聽聽他們在聊什麼,自然加入話題,再開始問:我們是收集上海老童謠的,你們有沒有記得小時候唱的童謠?

碰到公園裡玩樂器的老人,他更抱期待了,拿出阮琴跟老人互動一段,閒聊到童謠,老人的記憶沉澱在底下,要一層一層地打撈起來。

每個公園一逛就是3、4個小時,像大河中撈金,儘管98%沒用,小河的笑容裡依然有極大的熱情,他等待著旋律好聽、又不太為人知的本土童謠的出現,為它們洗去泥沙。

「尋謠計劃」團隊在上海公園尋謠

尋謠計劃發掘的《火螢蟲》

從2018年開始,他聚集了一個小團隊,靠跑斷腿這種「最笨」的方式去尋找,北京、杭州再到上海,雖然也曾嘗試線上尋謠,發現效果遠不如面對面打聽。

尋到童謠之後,小河在當地做現場音樂會,請提供童謠的老人和今天的音樂人合作,把老童謠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孩子。

美好藥店樂隊,小河是主唱,安娜攝影

音樂人小河,1975年生於河北邯鄲,曾是獨立音樂圈最瘋魔的一位,民謠、實驗、搖滾,他的音樂難以歸類,卻奇異動人。他寫《廢梁》,「豎目以往,拂袖笑狂;俚風雖涼,暖過琉瓦赤牆」,活脫脫是竹林七賢的白日縱酒放歌;他用極端的狀態在生活,探索自我,抓耳撓心,吐出血淋淋的句子,他的酒後故事可以編一本荒誕故事集。

2010年,30多歲的小河把創作從自我轉向他人,他用12個月的時間,找來12個陌生的普通人物,和他們各相處一兩天,創作一首歌,他稱為「肖像計劃」。他寫煤礦工人、90後北京女孩、藝術品收藏家、歷史事件中逃難瑞士的華人、保潔員,應準媽媽的要求,為她還未出生的孩子寫歌。

「迴響行動」在青島

2016年他開始做「迴響行動」,帶著自己吟唱禪詩偈語的專輯《迴響》,去了高山、海邊、雪地、森林,邀請當地的聽友們在現場和他一起排練,製作獨一無二的唱片。音樂回到最本來的樣子,與人溝通,與天地溝通。

而2018年開始的尋謠計劃,是他認為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一件事。

「隨著一代代老人的離去,一首首童謠也在消失。真正的童謠和最真切的愛有關。在消逝之前找到它們,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響,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輕人發生了自然美好的連接。」

聖誕節期間,尋謠現場音樂會

2018年聖誕節,坂本龍一在北京偶遇了尋謠計劃團隊,他很理解小河在做的事,八九十年代日本熱烈地模仿西方,但一些音樂人也在努力保留本土的東西,坂本龍一就是其中之一。

小河買到過一套日本的黑膠碟片,是100年以來的100首日本童謠,「整理得非常好,每一首不僅有詞,還有旋律,編排得簡單但精緻,很適合教給小朋友,我們就沒有這樣的整理。」

尋謠計劃杭州站現場

音樂人熊熊被小河邀請,杭州站全程一起尋謠,他說:「小河有個讓人驚訝的地方,每次做尋謠現場音樂會時,都能夠全情地投入,小河的笑容無處不在,我發現小河的笑比以前多了很多。」

一場活動三個多小時站下來其實非常累,要不停地和觀眾溝通,然後讓老人放鬆,教觀眾一遍遍唱童謠,要現場編排;老人可能不耐煩,樂手可能彈錯了,觀眾可能不積極、聲音小,還有突發的臨時狀況如環境噪音、下雨……這一切都是每場會發生幾次的。但在這些都發生了之後,還得有真誠的微笑面對觀眾。只有對這件事情的抱有極大的熱情和熱愛,才可能做到。

小河有一個小女兒,他找到第一首童謠的時候,心想:「一定要讓我的女兒聽到,我覺得她會很喜歡。」

以下是小河的自述。

小河和提供《盧溝橋》童謠的何大爺

一個計劃的誕生

我從1995年到北京,一開始住在胡同,十多平的房子才200塊一個月,胡同裡有特別多美好的影像,老人茶餘飯後坐在胡同口聊天,因為熟了經常會跟他們去說話,那段時光有一定感情在心裏面。

2018年北京打磨廠藝術機構邀請我去做一個展覽,我就想怎麼用音樂做連接,能跟這個城市的胡同有關係,跟城市不同的人發生關係,於是想到了童謠這個主題。童謠跟不同時代、不同年齡的人都有關係,我們小時候聽到的童謠,也許是外婆小時候也聽的一首,它可以連接很多代人。

我們在北京大概花了半年時間,走訪了很多北京的公園,《盧溝橋》是我們找到的第一首。

小河和何大爺在盧溝橋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

橋上駝鈴叮咚響,橋下蘆花一片白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

橋上獅子數不清,橋下蘆花一片白

當時在公園找到79歲的何大爺,聽他唱完我感動特別深,強忍著沒有哭。因為我們已經找了一周的公園,那天也是走了一大早上,忽然碰見了何大爺,聽到了我做音樂這麼多年從沒聽到過的一首歌,它的旋律特別好聽,歌詞很少,但光讀你就很有畫面感,而且還有聲音,仿佛能聽見駱駝在橋上走的節奏。

在這之前,尋謠只是一個想法,終於有一首童謠,告訴我們這件事情做對了。

去年我在德國慕尼黑演出,邀請我去演出的德國朋友,他要求我說能不能唱一下《盧溝橋》?他說在我的視頻裡聽到過,覺得特別好。我就覺得特別地驕傲,那天其實是一個很實驗的演出,但他要求我唱這個,唱完之後,德國的朋友們都開始在臺下聊,回憶他們小時候有什麼童謠。

《我們又長大了一歲》音樂會,何大爺帶大家唱歌,PonyBoy攝影

白雪下滿了大地,老松樹披上了白外衣

今年最後的夜晚,讓我們盡情地歌唱

歌唱這最後一夜,我們又長大了一歲

唱完《盧溝橋》,何大爺還給我們提供了一首《我們又長大了一歲》,這幾首童謠都是他的小學老師教的,何大爺記憶很深,我覺得和教他音樂的老師有關。

他描述的畫面,我聽了都感動,他學《我們又長大了一歲》的時候,真的是快過年了,一天晚上,老師帶著學生們生起了一堆小火,在火旁邊唱這首歌,何大爺還記得很清楚老師說:這歌名很有意思,過了今天,無論你幾歲,咱們大家都長大了一歲,誰都佔不了便宜。

你能感覺到一個老師愛孩子的記憶,這些特別美好的東西可能就深入在何大爺心裡。隔了這麼多年,他當時一遍就唱下來了,沒有打磕巴。

這些童謠真的是不被人所知。我們決定去尋找下一首《盧溝橋》和更多的何大爺。包括到今天,我在上海公園找老人,經常能回想到何大爺,因為內心裡會希望你是不是何大爺?一個很隱藏在內心裡的期望。

提供《搖船》童謠的孫大肆外婆,年輕時

找到一首童謠,只是一個故事的開始

就像《盧溝橋》,我們聽到的不僅是童謠,也是一個老人和城市的記憶。

《搖船》是上海站的第1個大收穫,它珍貴不僅因為詞和曲,還珍貴的是提供這首歌的音樂人孫大肆和她外婆之間的故事。

大肆的外婆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搖船》跟海、跟在靠海的陸地上奮鬥的人們有關。上海的歷史很短,上世紀初,上海開埠之後,江浙一帶很多人搖著小船來到上海討生活,紮根下來,這首歌有種希望、堅韌的勇氣在裡面。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頭高

用力啊用力,搖啊搖啊搖

搖過了前村,穿過大石橋

搖出了海口,遊海島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頭高

用力啊用力,搖啊搖啊搖

(左起)小河、孫大肆、大肆媽媽和外婆

大肆的外婆1930年出生於上海長康裡,她二、三年級在學堂裡學這首歌,三年級,外婆的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學業很好的外婆只能輟學,這首歌在她的記憶裡,是小皮鞋、皮書包、老師誇伊「頂頂聰明」的童年時光,是她輝煌的無憂無慮的日子的一部分,之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日子。

大肆和媽媽都聽外婆唱過《搖船》,一個音樂在連接著三代人。去年大肆做自己的新專輯,想尋找上海歷史和自己的連接,於是就想到外婆的這首歌,把它改編成為新專輯的第一首歌《不要怕船小》。

大肆在歷史資料《兒童音樂教科書-初小用(1932年版)-沈秉廉-兒童書局》裡找到過它,在第十八首,沈秉廉填詞,旋律取自當時傳入中國的福音音樂。外婆在學堂裡學到這首歌的時候,這本教材已經發行了五六年。

當《搖船》大肆一唱起來,90歲已經不太能說話的外婆,也能跟著唱。有時候我們可能看見是外婆和外孫女互動的感動,但其實跟這個童謠有很大的關係。當它被兩個不同的聲音唱起來的時候,是超過語言的,是純屬於音樂的那部分。

小河、熊熊等音樂人在北京公園和吳大爺排練

98%沒有用,但要保持尋找

我們每天去公園裡面找,去老人聚集的地方找,其實很有一個體會,98%遇到的我們可能都沒辦法用,但為什麼我們還要去?一個原因是當你去尋的時候,才可能會得到,哪怕沒有結果,尋這個狀態要保持住。

另一個,我們每一次去都在開啟一個通道,如果老人感興趣,哪怕就簡單覺得你這個人可交,他可能會介紹朋友。

梁文海爺爺憑記憶寫下《秋柳》歌詞

我舉一個例子,杭州站遇見《秋柳》的時候,我們是很震驚的。其實最開始我們是聯繫到杭州一個老人的孩子,老人住在杭州最好的老年公寓隨園嘉樹,很多有文化的老先生在裡面養老,建立這個通道之後,我們才有機會去隨園嘉樹,碰見給我們提供《秋柳》的梁文海爺爺。

堤邊柳,到秋天,葉亂飄

葉落盡,只剩得,細枝條

想當日,綠蔭蔭,春光好

今日裡,冷清清,秋色老

風悽悽,雨悽悽

君不見,眼前景,已全非

眼前景,已全非

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

我們之前完全不知道這首歌,梁文海爺爺說是李叔同作詞,李叔同的《送別》家喻戶曉,但《秋柳》其實也非常好聽。後來查了,有說法是陳嘯空作詞,他師從豐子愷,是李叔同的再傳弟子,《秋柳》和《送別》在文字上很相像,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確定作者。

梁文海爺爺教兩個孩子唱《秋柳》

《秋柳》音樂會現場

1945年,11歲的梁爺爺就讀金陵大學附屬中學,他在音樂課上學到這首歌,記憶很深。當年的音樂教材上面有許多優美的歌,還會教樂理,他對音樂的愛好也是那時養成,他感到有些可惜,在現在比較功利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們缺失了對美的感受。

《秋柳》屬於學堂樂歌,上世紀初,知識分子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新式學堂開設樂歌課,許多音樂採用「選曲填詞」的方法,旋律從西方宗教音樂和日本歌曲集中選擇,詞經過國人填寫,《秋柳》的創作就這樣,旋律來自於美國作曲家寫的讚美詩《In the Sweet by and by》。

所以當記憶打開或者通道建立以後,它是很多可能的。有時候我覺得我們人跟人交往當中太有目的性了,但是其實你先保證一個通道的暢通,有很多好事等著你。

這個項目最美好的,是連接人和人

每一站,我們前期尋謠至少要有兩個月,後期我們去做現場音樂會,老人來唱他/她的這首童謠,邀請今天的音樂人、孩子共同排練,把老童謠反饋、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是我們工作的另一半。

我們不會給音樂人提前準備,比如不會先把譜子給他,譜子它可以把一首歌切割的非常理性。音樂最好的是超越譜子的那部分。

小河邀請莫西子詩等音樂人排練《秋柳》

今天的音樂人,你只需要靠耳朵去聽,在童謠原來的旋律基礎上,增加樂器的唱和,還有和聲的回饋,其實是一個非常需要專注和投入的狀態。

尋謠計劃更看中的不是收集的結果,而是中間的通道:這個項目最美好的部分,是連接人和人,不同時代、不同年齡的人,音樂讓這部分連接可以被聽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阿姨和李星合作

比如前兩天我們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它以前是電廠,現在變成了美術館,美術館把原先電廠工人返聘回來,做服務人員。我們找到這些服務阿姨,她們還記得小時候的童謠《癩痢歌》、《山浪有隻老虎》。

我們請了一位今天生活在上海的音樂人,紅領巾的吉他手李星,他是做實驗音樂的,在美術館跟阿姨做一個互動,不是說我們要把《癩痢歌》變得多麼時尚,多麼好聽,李星和阿姨就是一次平等的對話,今天和過去做的一個對話。那天阿姨其實是特別興奮的,阿姨笑聲大的時候,李星吉他旋律的起伏也會不一樣。

小河和湯溪周奶奶

因為童謠這個話題,我們走進很多的老人,這種連接最後變成情感上的,我有時候覺得老人是我的一個家人。

我們去金華湯溪看80多歲的周奶奶時,老人家拄著雙拐,淺色小花紋的涼衫涼褲搭配繡花鞋,讓你覺得是一種不著痕跡的講究。

60年前,周奶奶從湯溪去杭州參加了一個民歌大賽,她獲了二等獎,可以去北京參加全國的比賽,但因為家裡人說她要帶孩子,家裡又有很多事情,不太支持,她沒有去成。

周奶奶現場教大家童謠

我們被她的歌、她的狀態感染到了,想帶周奶奶再去一趟杭州,到現場去唱她提供的童謠《數田雞》。團隊的人特別反對我做這件事情,因為老人年紀大很有風險,但是我們也特別希望奶奶因為唱歌,再一次從80多歲的年紀出發,靠近一下自己的夢想,就堅定做了這件事。

後來,周奶奶因為尋謠計劃再次來到杭州,這可能是她生命當中一個溫暖的記憶,也是我們團隊挺引以為豪的一件事情。音樂會活動完第二天,我去送周奶奶上車時,她抱著我說:「我現在多了一個孫子,你記得來看我呦!」我心頭一揪,一陣酸流衝鼻。

杭州站現場,楊眉良爺爺教大家唱《搖搖小鈴》 PonyBoy攝影

當叮噹叮,搖搖小鈴

小寶寶,騎馬到山東

回來帶盞小燈籠

當叮噹叮,搖搖小鈴

小寶寶,騎馬到遼西

回來帶面小紅旗

當叮噹叮,搖搖小鈴

小寶寶,騎馬到江南

回來坐上大輪船

《搖搖小鈴》是90多歲楊眉良爺爺提供,他2歲時候聽到的童謠。

他也是新昌文化的篤班(地方戲曲)的專家,如今這樣的專家所剩無幾。我們做完童謠的現場之後,2019年11月,專程重返紹興新昌,為楊爺爺做的篤班錄音,留了影像資料。90多歲的爺爺那天精神特別好,錄完後他還一定要走山路,送我們出來。

小河,嚴明攝影

從自己的小黑屋走出來,

看見人,看見世界

1995年背著背包,燙著捲髮去北京的小河,當時只能看見前方有一個Rock Star(搖滾明星),自己就奔著這個去了。我以前覺得音樂就是我的信仰,而且我覺得我什麼都不要相信,我只相信我喜歡做的事,信賴自己生命所經歷的,哪怕是苦難。

但是逐漸其實有一個變化。我現在不排斥任何的什麼風格,可以從戲曲到實驗,從古典到流行,只要那個作品有用心,有人類沒有說過的美好的東西,我覺得就很牛。

在上海嘉定尋謠

以前的創作是非常自我的,但是走出來其實也是一種創作,我覺得一個好的作品,不局限於在錄音棚裡錄出來一首歌,然後寫上作詞作曲小河。尋謠計劃其實也是一個創作,去做我們覺得最重要的那部分——人和人的連接,讓大家得到一種感受,在某一刻有一個溫柔的提升或者啟示。

貝多芬說,音樂是一種更高的啟示。音樂能給人帶來啟示的那部分,不是靠音樂完成的,是靠人本身完成的,靠人和人之間看不見的連接完成。

可能最後連作品是誰做的都已經看不見了,我覺得是最好。就像看一座山,看沙漠裡被風沙吹過的土丘,你就覺得那就是作品,而它沒有創作者。

小河在金華給楊奶奶錄音

在浙江湯溪尋謠,PonyBoy攝影

從2010年開始,我做「音樂肖像計劃」,連接的是音樂人和素人;到後來2016年的「迴響行動」,它連接的可能是小河個人的粉絲,或喜歡小河風格的聽眾;但尋謠計劃就不是了,它連接的人更廣,脫開了小河。我覺得是我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一件事情。

我自己總結的話,可以比較形象地說,一個人以前在一個小房子裡,房間很黑,但是逐漸再往外走,終於可以從這個房間裡走出來了。然後看見了花花草草,甚至看見人,看見了世界。

鳴謝:Figure、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相關焦點

  • 全球公認的四大音樂鬼才歌手,中國僅一人上榜
    周杰倫出現以前,大中華區的流行音樂風格都是唯日本馬首是瞻,一個中島美雪就「養活」了大半個港澳臺的歌星,很多我們以為是經典中國音樂,其實都是翻唱、買版權於日本作曲家的,70、80年代港臺地區很多藝人都到日本學習,回來後就大量翻唱日本歌曲,或是有日本製作人專門定做。
  • 尋找「童年的迴響」快手聯手音樂人小河上線童謠主題音樂會
    「丟手絹,丟手絹,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後面……」、「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橋上獅子數不清……」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童謠,它們是無數人心中純真的童年記憶。3月4日,在快手,將有一檔獨特的線上音樂會——「童年的迴響」音樂會。
  • 小河X王爍:好的童謠理應改變更多的人
    直播前,他在家練習了兩首童謠《卡吉德洛森林》和《我們又長大一歲》,卻發現自己的孩子也能接收到童謠所帶來的樂趣,其中的童真和純潔很輕易就能被捕捉到。活動現場,老狼說,「尋謠計劃」不應該只是小河去做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拾以前美好的東西,「我們也該為下一代做些什麼。」
  • 音樂人小河尋找全國消失的童謠:「這是我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事情」
    今年六一,因為疫情原因,無法與孩子們見面,因此「迴響兒童節」與小河的另外一個項目「尋謠計劃」結合,在線上舉辦了一場「長不大的童謠」音樂會。黃綺珊、彩虹合唱團、安娜伊思·馬田、斯斯與帆、以及小河、周雲蓬及萬曉利組成的「橫切面」樂隊……這些著名音樂人都帶來了好多好聽的歌曲。這不是小河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方式與大家一起分享記憶裡的美好童謠。
  • 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民謠歌手答記者問,也太不配合了...
    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中國民謠「神仙陣容」即將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開唱。演出前採訪,惜字如金、不按常理出牌的民謠老炮們,可真有點難為了記者。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和陸晨 鄭天然 攝跟大家打個招呼吧。周雲蓬:大家好,晚上見。民謠歌手總是在流浪,因為靈感都在路上嗎?
  • 民謠「神仙陣容」齊聚上海,復活那些失傳已久的童謠:上路尋謠,才...
    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這個時代最擲地有聲的民謠名字,今明兩晚齊聚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為觀眾帶來《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不僅唱響《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不會說話的愛情》《森林裡的一棵樹》《米店》《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裡》等經典曲目,也為市民帶回了多首失傳已久的上海本土童謠。
  • 中年民謠男歌手們:童謠,民謠,以及修補生活
    一場唱他們自己的歌,一場唱新舊童謠,半個劇場的人跟他們一起在晃蕩中忘我。運氣好的觀眾兩晚都在,前一晚聽罷《不會說話的愛情》,後一晚來聽同一個人唱德國童謠《土撥鼠》與《遊子吟》,品嘗時間溪流的清涼。這群中年民謠藝人,共同構成中國現代民謠的主流樣貌。
  • 小河一個人的交響宇宙:萬物有靈且美,覺處有響則歌
    @ 1862 Theater也許你聽過小河的專輯聽過他在節目中唱童謠但如果你沒有聽過他的現場就不算聽過小河!一個人,一把樂器就是一支樂隊即興而歌就能slay全場……鬼才實驗音樂人小河小河常常這樣介紹自己,簡單直白。而媒體人的筆觸下,小河是「美好藥店」樂隊主唱,「音樂肖像」、「迴響行動」、「尋謠計劃」項目發起人;是中國最具創造力和才華的音樂人之一、是極具實驗色彩的另類民謠歌手……貌似,各大平臺中,關於對小河的介紹,也都圍繞「民謠」、「獨立」、「另類」、「實驗」等詞語。
  • 復活那些失傳已久的童謠:上路尋謠,才知上海有多大
    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一批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連續兩晚齊聚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為觀眾帶來《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在昨晚的《回到民謠:尋謠計劃上海站專場音樂會》上,《救枯苗》《浦東搖籃曲》《四句頭山歌》等失傳已久的上海本土童謠,面向上海市民首次公演。
  • 世界鬼才歌手:麥可傑克遜,艾薇兒上榜,他是唯一入圍的中國人
    在歌壇中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能夠在全世界稱之為鬼才的人,並沒有多少。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幾位,不知道有沒有你喜歡的歌手呢? 不僅如此,她還是很多中國人接觸歐美音樂的引路人,也是很多80後和90後心中無法逾越的一個傳奇歌手。
  • 關曉彤:大老師,中國的音樂鬼才是誰?大張偉:鹿晗,開心了吧
    想最近一期,他們就請來了中國主持界的元老,趙忠祥老師和倪萍老師。除此外,他們還請來了開心麻花大家族的成員。這期節目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兩位老師帶來的傳統藝術,更加感受到了開心麻花家族給大家帶來的新時代的歡樂。那除此之外,節目還請來了大張偉這位搞笑的主持人兼藝人。一般有他在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鬧鬧騰騰的,這次他不僅給大家帶來了好聽的歌曲,他用他那大張偉式的幽默給大家帶來了歡樂。
  • 小河萬曉利張瑋瑋,民謠歌手演起戲來,沒有想像中那麼糟
    12月11日-12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上演的《流浪之歌》有點像一部點唱機音樂劇,歌先有了,都是那些熟悉的民謠,張瑋瑋的《米店》、萬曉利的《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小河的《森林裡的一棵樹》……再寫一個故事串聯起來。故事的主人公安,由安娜伊思·馬田扮演。
  •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雲南民族大學推出歌劇《小河淌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由雲南民族大學傾力打造的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歌劇《小河淌水》9月10日將在雲南大劇院首演。歌劇《小河淌水》自2015年開始籌備,是雲南首個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歌劇項目,也是獲得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雲南省項目中資助金額最高的項目。雲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榮介紹,歌劇《小河淌水》的實施就是雲南民族大學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推動教學實踐以及市場化發展的全新嘗試。
  • 中國「詞聖」鍾奕勉御用歌手伊然發行《深藏的話》 宇宙扎心情歌誕生
    日前,中國「詞聖」、中國詞壇一號人物、中國歌壇的詞人鍾奕勉為了儘早擴大其中國風作品《深藏的話》在世界歌壇的影響力,終於動用了其御用歌手、亞洲唱作人——伊然,歌曲發行後,引起華語樂壇內外的轟動,坊間將伊然版《深藏的話》譽為:「華語樂壇史上暖心情歌」、「中國樂壇情歌」,更有詞迷將這歌譽為:「全宇宙扎心情歌」。
  • 中國童謠:帶給孩子生命之根和成長的翅膀
    這套《中國童謠》收錄了四本傳統童謠,四本現代童謠。 傳統童謠是由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金波老師選編。這些童謠來自過去,如同口頭文學傳統中的祖母綠,從祖輩流傳下來,經過父輩,傳給孩子,還將代代流傳下去。 【放風箏】 姐妹二人到城東,到了城東去逛青,捎帶放風箏。
  • 關曉彤犀利提問,中國前三音樂鬼才是誰?大張偉機智答案惹笑眾人
    華晨宇作為音樂鬼才,從出道開始就用有不少粉絲,關曉彤被網友稱為「國民閨女」,雖然在演技方面飽受爭議,可是粉絲基數還是很龐大的,所以加入這檔節目之後也會帶來新的收視熱潮。近期節目組邀請了大張偉作為最新一期的嘉賓,想必大家對大張偉並不陌生,大張偉是出了名的快嘴,他很有綜藝天賦,在綜藝節目中經常熱的觀眾捧腹大笑。
  • 演出信息被限流,老狼發聲後音樂圈集體聲討微博:吃相太難看
    昨天(21日)凌晨,歌手@老狼 發文怒斥微博,控訴其用限制流量的做法逼其買推廣。檄文一發,音樂圈一呼百應,不少音樂人心中積蓄已久的怨念集中爆發,紛紛喊話平臺:吃相太難看。事件起因,是@老狼 發現,自己於19日晚分享的王爍《尋謠記》新書發布會暨童謠分享活動,發布後數小時內評論轉發都是個位數,轉發評論點讚那一欄更是顯示灰色,說明網友不能進行互動操作。
  • 許巍、汪峰、鄭鈞三人在內地音樂圈誰的地位更高一些?
    許巍、汪峰、鄭鈞三個人在內地音樂圈誰的地位更高些? 許巍、汪峰、鄭鈞,中國當代搖滾的不得不提的三個重要人物,剛好也都是我喜歡的歌手。
  • 呆萌歌手周深,唱盡「詭異」童謠,卻被大張偉的評價感動落淚
    實力派歌手周深,獨特嗓音令人沉醉 在《星光大賞》上,周深榮獲了「年度最受歡迎歌手」。 那一年,為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獻唱《大魚》的周深,一曲驚人,聽眾聽後都為他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