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小河尋找全國消失的童謠:「這是我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事情」

2020-11-21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16年5月26日,音樂人小河在北京啟智特殊教育學校發起了首屆「迴響兒童節」,之後每年六一,小河的演耳團隊都會聯合藝術家朋友們一起,和孩子們共同度過快樂的「迴響兒童節」。今年六一,因為疫情原因,無法與孩子們見面,因此「迴響兒童節」與小河的另外一個項目「尋謠計劃」結合,在線上舉辦了一場「長不大的童謠」音樂會。黃綺珊、彩虹合唱團、安娜伊思·馬田、斯斯與帆、以及小河、周雲蓬及萬曉利組成的「橫切面」樂隊……這些著名音樂人都帶來了好多好聽的歌曲。

這不是小河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方式與大家一起分享記憶裡的美好童謠。今年3月14日,他還曾邀請老狼、龔琳娜、安娜、莫西子詩、鍾立風、低苦艾樂隊的劉堃等音樂人,以童謠守護者的身份出現在「童年的迴響」直播音樂會上,獻出自己人生第一次直播彈唱和連麥。這也是疫情期間最引人注目的直播音樂會之一。在小河看來,「尋謠計劃」不只是為了讓大家找回童年的感覺,「唱一首小時候的歌就找到童年的感覺了嗎?童年其實從來就沒有消失過。無論你現在多大,你的童年都在你現在的生命裡,就在你的身體裡,就在此刻。我們只需要真的看見它。」

從北京的「胡同尋謠」到走向全國的「尋謠計劃」

作為「尋謠計劃」的發起者,小河從2018年開始嘗試尋找「失落的民間童謠」。北京的胡同,是小河「尋謠計劃」的第一站。他當時遇到了一位79歲的北京大爺,唱了一首京味濃鬱、旋律古樸的兒歌《盧溝橋》:「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橋上駝鈴叮咚響,橋下蘆花一片白。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橋上獅子數不清,橋下蘆花一片白。」

童謠的魅力瞬間擊中了他,他感動得強忍著淚水,沒有流下來:「這是我做音樂這麼多年從沒聽到過的一首歌,它的旋律特別好聽,歌詞很少,但特別有畫面感,讓人能感受到駱駝在橋上走的節奏。」除了這首歌,小河還收穫了很多驚喜,這也讓他決心把「尋謠計劃」變成一個持續進行的項目,從北京走向全國,對各地童謠都進行發掘和新編。

從2018年到現在,小河聚集了一個小團隊,靠跑斷腿這種「最笨」的方式去四處奔波尋找童謠。他們已經走過了北京、長沙、杭州、上海等4個城市,採訪了200多位老人,採集民間歌謠資料300餘份,從中提取活化出30多首美妙動人可以傳遞給今天以及未來孩子的本土童謠。

「尋謠計劃」最美好的部分是「連接人與人」小河有一個小女兒,他找到第一首童謠的時候,曾想:「一定要讓我的女兒聽到,我覺得她會很喜歡。」為了尋找童謠,小河和他的團隊每天在各個城市走街串巷,到老人聚集的胡同、公園、社區去尋找,和老人一個個接觸、溝通。

早晨8點,背著阮琴的小河會走進某個公園,悄悄靠近大爺大媽聚集的地方,聽聽他們在聊什麼,自然加入話題,再開始問:「我們是收集上海老童謠的,你們有沒有記得小時候唱的童謠?」碰到玩樂器的老人,他還會拿出阮琴跟老人互動一段。每個公園常常一逛就是3、4個小時,像大海撈金,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卻往往會遇到無功而返的時候。但小河燦爛的笑容裡總是有極大的熱情,因為對他來說,尋找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們每一次去尋找,都是在開啟一個通道。如果老人感興趣,哪怕就簡單覺得你這個人可交,他可能就會給你介紹朋友。所以當記憶打開或者通道建立以後,它是很多可能的。有時候我覺得我們人跟人交往太有目的性了,但其實我們都只是美好事物的通道,越通順,越喜悅。」

當他們找到好的童謠,會請老人先唱,再讓專業音樂人調整和改編,並儘量保存老人記憶中的曲調,最終形成有文本、有韻律、還有演唱者的多媒體作品。每一站在花幾個月時間尋找和整理童謠之後,小河的團隊還會在當地做現場音樂會,請提供童謠的老人和今天的音樂人合作,把老童謠用最自然美好的方式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孩子。「尋謠計劃更看中的,不是收集的結果,而是中間的通道:這個項目最美好的部分,是連接人和人,不同時代、不同年齡的人,音樂讓這部分連接可以被聽見。」

讓童謠在接力與活化中擁有新的生命隨著整理出一首首童謠,挖掘到一個個唱童謠老人背後的故事,小河發現,「老有老的帥,老有老的美」,生命的力量與莊嚴,讓他深深讚嘆。「像北京的《盧溝橋》,上海的《搖船》、杭州的《秋柳》……我們聽到的不僅是童謠,也是一個個老人和城市的珍貴記憶。」小河說,「隨著一代代老人的離去,一首首童謠也在消失。真正的童謠和最真切的愛有關。在消逝之前找到它們,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響,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輕人發生了自然美好的連接。這是我目前能做的最美好的事情。」

在「尋謠計劃」推進過程中,小河和他的團隊也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接力人」,從3、4歲的孩子到90多歲的老人,從身邊的朋友到陌生的志願者,越來越多人看到了「尋謠計劃」的努力,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當中。「尋謠計劃」也正在開拓各種新的渠道,聯動各地文藝、社團,從線下到線上,號召大家一起通過關注老的童謠而喚起對本地音樂文化的認知。

「這個計劃是沒有終點的,但因為很多老人歲數確實大了,所以我們希望在五年內採集到所有被忽視的民間音樂文化區域,希望通過我們的尋找,讓更多的人重視童謠、發現童謠、傳播童謠。這是個接力和活化的過程。只有大眾都有了保護與傳遞的意識,才有希望。」小河說,「現在『尋謠計劃』已經超出了我們原來的期望,一個小小的音樂計劃,生發出了枝芽。這些新的發生,也提醒我們,需要具備更強烈的生命願望與毅力,需要更多有效的工作與努力,才能獲取水、陽光,來迎向明天。」(PonyBoy攝)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潤

編輯 關一文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尋找「童年的迴響」快手聯手音樂人小河上線童謠主題音樂會
    據了解,這場音樂會由快手與「尋謠計劃」發起者民謠音樂人小河聯合發起,其主題為「唱首童謠給今天的自己」。不論年歲多大,一旦聽到幼時哼唱的童謠,腦海裡總會浮現童年時光。這場音樂會正是通過童謠連接今天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重溫童年時光。
  • 中國音樂圈鬼才歌手小河,拯救中國童謠
    「真正的童謠和最真切的愛有關。在消逝之前找到它們,用今天的方式重新唱響,那一刻,老人、孩子和年輕人發生了自然的連接,這是目前我能做的最美好的事。」尋到童謠之後,小河在當地做現場音樂會,請提供童謠的老人和今天的音樂人合作,把老童謠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孩子。美好藥店樂隊,小河是主唱,安娜攝影音樂人小河,1975年生於河北邯鄲,曾是獨立音樂圈最瘋魔的一位,民謠、實驗、搖滾,他的音樂難以歸類,卻奇異動人。
  • 小河X王爍:好的童謠理應改變更多的人
    該書的作者王爍,「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音樂人老狼和莫西子詩在現場展開對談,分享了各自尋找老童謠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收穫。《尋謠記》新書發布會現場。從左到右依次為莫西子詩、老狼、王爍、小河。「這是一本做了兩年的書」。
  • 復活那些失傳已久的童謠:上路尋謠,才知上海有多大
    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一批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連續兩晚齊聚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為觀眾帶來《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在昨晚的《回到民謠:尋謠計劃上海站專場音樂會》上,《救枯苗》《浦東搖籃曲》《四句頭山歌》等失傳已久的上海本土童謠,面向上海市民首次公演。
  • 民謠「神仙陣容」齊聚上海,復活那些失傳已久的童謠:上路尋謠,才...
    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這個時代最擲地有聲的民謠名字,今明兩晚齊聚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為觀眾帶來《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不僅唱響《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不會說話的愛情》《森林裡的一棵樹》《米店》《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裡》等經典曲目,也為市民帶回了多首失傳已久的上海本土童謠。
  • 中年民謠男歌手們:童謠,民謠,以及修補生活
    歷史分配給他們的角色是美好八零年代的最後守護人。城鎮發展的時間差給了他們機會,在歌裡保存式微的詩意。小河與張瑋瑋(右)張瑋瑋還記得第一次見小河的場景。九十年代,西北小青年來到北京,撞見一支樂隊在演出。小河彈吉他不用撥片,技術了得。演完瑋瑋湊過去問:「能不能教我彈琴?」小河眼皮子也不抬,「學這玩意兒幹啥呢」。
  • 尋找那些老童謠,漫畫家王爍畫出一個個溫暖的故事
    這首名為《盧溝橋》的老童謠是由音樂人小河發起的「尋謠計劃」收集而來,並被收錄在王爍的新書《尋謠記》中。現場,孩子們彈唱了老童謠,而本書作者王爍、「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音樂人老狼和莫西子詩也一起分享了尋找到的老童謠和自己的尋謠之感。
  • 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民謠歌手答記者問,也太不配合了...
    有報導說,在北京最潦倒的日子,他用一把200元的吉他寫出了這首歌。「三月的煙雨飄搖的南方/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你一手拿著蘋果一手拿著命運/在尋找你自己的香……」張瑋瑋說:「怎麼才能寫出好作品?生活安定就會喪失激情嗎?拋家棄子、浪跡天涯就能產生靈感嗎?王小波說,別人的痛苦才是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
  • 小河一個人的交響宇宙:萬物有靈且美,覺處有響則歌
    小河常常這樣介紹自己,簡單直白。而媒體人的筆觸下,小河是「美好藥店」樂隊主唱,「音樂肖像」、「迴響行動」、「尋謠計劃」項目發起人;是中國最具創造力和才華的音樂人之一、是極具實驗色彩的另類民謠歌手……貌似,各大平臺中,關於對小河的介紹,也都圍繞「民謠」、「獨立」、「另類」、「實驗」等詞語。
  • 小河公主創始人高軍:向善而行 向陽而生 終遇美好
    高總說:「從一開始創業,對於食材、技術、管理以及餐飲行業什麼東西都不懂,因為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想把它做得更好!再多的困難再多的痛苦,我都覺得是非常值得的!」向陽而生,逆風飛揚。有一位美食達人,會為了這道菜專門從紅山路開車去小綠谷店,就為了吃這口爆炒皮帶面。爆炒皮帶面選用安集海的線椒和蒜苗搭配,說到爆炒想到最多的配菜可能是韭菜,但蒜苗能起到增香的作用,還解決了很多人因為韭菜味大而不敢吃的問題。爆炒皮帶面成為小河公主的招牌菜之一。
  • 熟讀這兩部童謠的孩子,童年該有多美好
    當唐三藏拿著獨門法器《兒歌三百首》降妖除魔,當哪吒坐在屋頂自唱童謠,承包的不僅是我們的笑點,更是兒時的美好回憶。明媚的陽光下,清脆的聲音大聲念著童謠,是每個人童年記憶裡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也是我們與世界初識時最溫馨的美好。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還記得不少童謠。而身為父母后,給孩子讀童謠也成了我們情不自禁的人生樂趣。
  • 新生代父親:有人給娃做機器人,有人給娃創作童謠……
    這應該是成為父親最驕傲的時刻吧。我是很典型的粗放型爸爸。很多媽媽不讓做的事情,我會開「綠燈」。比如我會偷偷地「先斬後奏」帶他下江遊泳,我會把他拋得高高的再一把接住,我還會帶他去露營。我希望能夠給他留下一些關於父親的美好記憶。我還希望能夠給他傳遞好的品格。前幾天我們在外面,他忽然對著風景說出了一段很美的句子,那時候我就很開心。
  • 安娜萬曉利小河張瑋瑋郭龍演繹《流浪之歌》,「河樂隊」讓音樂流進...
    這半個月來,位於地安門一條胡同裡的排練場,每天都會響起動人的音樂和歌聲,由央華戲劇出品,閆楠編劇、導演,安娜、萬曉利、小河、張瑋瑋、郭龍共同組成的「河樂隊」主演的央華2020年新創音樂戲劇《流浪之歌》正在排演之中。
  • 日有所誦:從古詩詞到現代童謠,我感受到了親近母語的美好
    書中的內容包括童謠、謎語、懷舊兒歌等等,韻律性強,覆蓋範圍廣,句子簡短有趣味,很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我們以書中的內容為例:日有所誦.蝸牛出門(3~4歲上下兩冊)就像上面這首最簡單的,「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一讀就會,孩子也很容易理解。
  • 《粵語童謠要維權》後續報導:讀者頗大反響
    網友「豬兜朱景輝」在微博上為報導做推介時,在網絡上搜尋韋然資料的有限性也令他頗為感慨,認為「網絡上對傳統文化的遺漏是我們該去『拾起』的事情,很簡單,卻很有趣」。南都記者也私底下聯繫了該位網友。  「豬兜朱景輝」是一位廣州土生土長的80後,目前於媒體單位任職,談起粵語童謠,他也有不少感觸。
  • 10000+ 寶貝都愛聽的童謠:不僅能做認知啟蒙,還能培養專注力
    首先要選擇符合寶寶年齡的內容如動物/交通工具,其次是採用寶寶喜歡的方式如童謠/兒歌,這樣寶寶更喜歡,也更願意主動配合。就比如丁香媽媽專為低齡寶寶打造的認知課程——認知童謠《猜猜我是誰》,精選動物、自然、交通工具三大主題,精編童謠。
  • 「童謠唱響文明城」《家鄉家鄉我愛您》:我是牌邊小村民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廣大少年兒童精神文化生活,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婦聯、市文聯聯合開展了「2020難忘的記憶」揭陽市優秀童謠徵集傳唱活動。經各地各單位廣泛發動,廣大市民朋友踴躍參與,積極創作,共收到童謠作品近百篇。
  • 近10天播放量增長14倍,童謠《小白船》突然火了
    《隱秘的角落》劇照其實,這首童謠原名《半月》,原本只是朝鮮作曲家尹克榮為自己去世的姐夫創作的歌曲,記錄失去親人的寂寥,同時也抒發了當時痛失國土的痛苦。1950年,這首歌曲被翻譯成《小白船》傳入中國,歌詞大意沒有變化,但傳達出的意境是希望兒童們積極探索,勇於追求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