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民謠男歌手們:童謠,民謠,以及修補生活

2020-12-22 澎湃新聞

策劃了小河「尋謠計劃」音樂會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很意外,雙場音樂會開票瞬間被搶空。湧入搶票的大都不是他們長期培養的音樂劇觀眾,「完全是另一批新的人」。

新只是相對而言。2013年上海萬代南夢宮(當時叫「淺水灣藝術文化中心」)初開業,老周、萬曉利、小河三人在那邊演了一場「民謠三味」,場子很滿。這三個名字加在一起好比一道經典菜式,總能讓好這一口的人趨之若鶩。十年前,十年後,都一樣。

8月15、16日兩晚的音樂會,核心還是這幫人,加上張瑋瑋、陸晨、莫西子詩、小老虎等氣味相投的。一場唱他們自己的歌,一場唱新舊童謠,半個劇場的人跟他們一起在晃蕩中忘我。運氣好的觀眾兩晚都在,前一晚聽罷《不會說話的愛情》,後一晚來聽同一個人唱德國童謠《土撥鼠》與《遊子吟》,品嘗時間溪流的清涼。

這群中年民謠藝人,共同構成中國現代民謠的主流樣貌。這幅畫卷由遍布神州大地的火車軌道連接,欠發達城鎮裡或純潔或腥臊的愛情翻滾著,貧窮、渴望、縱酒、驚奇、不安分刺激他們的創作。幽默讓苦味回味悠長。

歷史分配給他們的角色是美好八零年代的最後守護人。城鎮發展的時間差給了他們機會,在歌裡保存式微的詩意。

小河與張瑋瑋(右)張瑋瑋還記得第一次見小河的場景。九十年代,西北小青年來到北京,撞見一支樂隊在演出。小河彈吉他不用撥片,技術了得。演完瑋瑋湊過去問:「能不能教我彈琴?」小河眼皮子也不抬,「學這玩意兒幹啥呢」。8月16日下午,他們在文化廣場聊到這個。初次相遇的畫面從小河的記憶裡消失了,他只記得後來張瑋瑋和郭龍兩個「清純的小夥子」跟他長談,那時瑋瑋還有滿頭的頭髮,在充沛愛情的驅使下寫出「我會洗乾淨頭髮爬上桅杆/撐起我們葡萄枝嫩葉般的家」(《米店》)。「我現在也洗頭」,這是後話。

大家都還懷念以前那個滿則溢的瘋癲小河,徹夜喝酒,熱愛辯論,像薩滿一樣胡言亂語地拿音樂做實驗。

「這個小河是你嗎?」「是也不是。」

現在他和瑋瑋坐在劇場的高腳椅上,黑色細木地板上的礦泉水和保溫杯也融入明亮的燈光。張瑋瑋一直有讓說話像寫作一樣的能力,他拿出半篇小作文朗讀和說話之間沒有明顯區別。他另一個長處是從往事和日常裡提取片段,把它們編織在一起並賦予意義。

前一晚他唱《小白船》之前,又一次提到了河酒吧,用「黃金時代」指代這段每周三晚有小河與萬曉利固定演出的時間。同樣的時期,在陸晨的記憶裡是「那時候扔給萬總五塊錢,他可以唱一個晚上,剎也剎不住。」

河酒吧喝了一夜酒之後,天蒙蒙亮。別人進城,張瑋瑋出城。出城的早班車上沒有其他乘客,他坐在最後一排拉起手風琴,就是那首隻剩兩三句歌詞的《小白船》。此時的逆流而上不得已褪去孤膽英雄的色彩,露出自我懷疑和醉酒後的空虛。事情變得清晰,混在北京搞地下音樂的並不全是理想主義者,還有懶惰和逃避者。把自己塞進汽車裡進城工作的人,生活得並不比邊緣音樂人更容易。

張瑋瑋不管怎麼樣,這個時期是他們最活躍的創作期。在流行萎縮,搖滾愈發假大空的時候,民謠身兼數職,描摹土地,關注現實,吐露愛情,替麻木的人撕裂情緒,為淺薄的人指出遠方。《回到民謠》的曲目大都來自這一時期,一個他們自己都很難超越的時期。遵循自然規律,這夥人現在變得矜持與謙和。小河不再怪叫,萬曉利唱得很少,陸晨不玩朋克很多年,現在朋克是他嘴裡玩笑的說辭,和誇張的肢體動作一起遺留下來,像個紀念。

老周唱童謠之前不知道為什麼嘆了口氣。他唱歌,也講了個書裡寫過的故事。五六歲的時候,他就在上海五官科醫院失明。手術花掉一大筆錢,失敗了。媽媽抱著他徘徊在黃浦江邊,未來渺茫,「兒子我們一起跳下去吧」。「媽,要跳你跳,我要回家。」

「看,幽默有時候能救命。」

萬曉利的故事在歌裡。「媽媽再給我唱首歌吧/就唱你教給我的童謠/雖然我現在長大了/可那支童謠我忘了」(《媽媽》)。歌裡的書包、吉他、北京、天涯海角,又幽幽地映出那段時間的影子,

萬曉利有幾年的時間,我對這些擁有共同過去,彼此緊密相連的中年民謠歌手們感到厭煩。他們總是唱那幾首歌,講那段時期的故事,不同僅在於有時候用幽默的語氣,有時候充滿深深的懷念。他們的新歌也往往沒有老歌那麼一滴入魂,當然這跟我的年齡增長也很有關係。可能他們自己也對自己厭煩,覺得要警惕起來。所以摩羯座的張瑋瑋才不斷逼迫自己不要在小角落「稱王稱霸」,敏感地意識到蝸居大理躲疫後的拘謹。小河才會開始尋找童謠,包括更早的「音樂肖像」計劃,戒酒戒痴狂,興平氣和地尋找人與人、空間與空間、時間與時間的關聯。陸晨跑去寫寫畫畫跳探戈打太極,把洪峰分流成溪水,炒炒菜一支童謠就會浮上心頭。

小河尋謠,從北京開始,去過杭州,在長沙短暫停留。年初到上海,因為疫情,逗留的時間比較長。他和團隊掃公園,訪老人,收了一百多首童謠。他說歌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尋找的過程,以及今天的老人和今天的年輕人一起重新演唱,唱給今天的觀眾聽這個當下。

我也問家裡長輩要到幾首謠曲給他,都是些無釐頭的兒嬉,天真無邪,沒有旋律,圖個口快。老人唱給我聽的時候,小河所說的「連接感」其實很弱。如果他們在搜索記憶的時候想到了什麼陳年往事,也一點都沒有告訴我。

不只是我,還有很多人懷疑這場追尋的意義大於實質。張瑋瑋說起小河的老「槓友」,「槓友」質疑小河幹嘛不寫新歌,也不再跟他沒完沒了地辯論,悵然若失。這樣大費周章,是在積蓄能量,還是掩蓋當下創作力的不足?還有啊,人必須創作嗎?尋找、傾聽、溝通可以有相同的價值嗎?

為了這個計劃,小河需要一次次地在不同場合解釋它的意義。這個過程中,他的想法也可能一直在變化。

對參與過的人來說,意義更難以用語言概括。「尋謠計劃」第一回的上海現場在雍福會,環境適宜。庭院中央一棵枝葉開張的老廣玉蘭樹下,人們團團圍坐。蚊子和溽暑陪伴,雨忍到快結束才落下來。

和兩位老人學唱一下午歌非常開心,人沉浸在聲音裡頭,不必要的念頭都被濾掉了。當時想到「一期一會」,一席人因緣際會一起唱歌,唱完離席散場,絕大部分人以後不會再遇到,因此更加珍惜。

在《回到童謠》的音樂會,氣氛又不太一樣。這場的內容和形式都很駁雜,有像童謠的民謠,包含童謠元素的民謠,在上海及周邊搜集到的本地童謠,外國童謠,西洋曲調譜寫的童謠,解放後的童謠(動畫歌曲),完全不是童謠的歌(小老虎的即興說唱),等等。

一支由上海本地音樂人組成的樂隊配合青浦倪爺爺的《救枯苗》,「老龍入水暴雨來」多麼開闊。幾個小孩組成的樂隊幫蘇奶奶的《四句頭山歌》伴奏,烏青魚鰟鮍魚又哭又笑。奚爺爺的《浦東搖籃曲》在廣玉蘭樹下已經學會了,但這次聽老人唱時才突然想起來,小時候認識的唯一一個用「咕咕」(方言)表示「睡覺」的小朋友,已經長成中年胖男。混亂的美,像學生文藝匯演,意思不在演出本身,在激發出的聯想和身邊的氣息中。

張瑋瑋剛到上海參加尋謠計劃時,已有一年半沒碰手風琴,天天只苦練吉他。他抱著手風琴和小河上街時不太自在,當晚問團隊要了之前錄下的所有童謠,「排練和即興版本兩種」,對比著聽。發現無一例外,都是即興版本更好。

他稍微放心一點了,因為等著他的不是一本正經的排練,而是一群人的盡情即興,最後演變為在陸晨的帶領下亂舞。而瑋瑋參加的另一支樂隊「野孩子」,向來以排練一絲不苟聞名。

聊天會上,小河自己講了不提前給樂手譜子的原因。他們都是每天和音樂打交道的職業音樂人,而童謠非常簡單,排練的話半小時就能完成。這樣就容易掉進現代流行音樂劃定的範圍,這塊看似「籠罩整個地球」的領地,通用著和老人完全不同的音樂語言。

於是《救枯苗》便成了這個樣子:倪爺爺摸不著的複雜調式和歪歪扭扭的節奏,被樂隊即興編織的彈性蹦床兜住。不可能全部合拍,靈機一動,錯了亂了的音樂與山歌之間的距離分分合合,趣味盎然。「音樂中也可以一瞬間沒有音。」就像一塊塊拼出來的樂高玩具,和千瘡百孔的現實世界間總有隔閡。

想一想小河的這句話,從前那個千方百計想突破音樂條框的實驗音樂人,換了一種方式還在做著同樣的努力。

周日下午的聊天會上,觀眾們也坐在舞臺上。這個時候,對中年民謠歌手的厭煩已經沒有了。

不喝酒的小河,還是很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只是不需要用酒精去挽留自己,維持聯繫。退出野孩子,閉門練琴的張瑋瑋,暫無演出,「還需要沉一沉」。一層層的生活痕跡下面,他們還是保有真誠的底色。

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唱歌了。吉他和手風琴能修補什麼裂痕,音樂響起的時候才知道。劇場寬廣的空間裡,一小群人圍坐在燈光下。一首瑋瑋的新歌,一首小河的《九十年代》,一首《米店》。彼此距離很近,小河說的每次和瑋瑋配合都有新東西,大家也都能感覺得到。越是質樸自然的音樂,在超三維空間裡的流淌越是動人。

疫情讓張瑋瑋認清一個現實:特殊時期,「一首歌不如一顆白菜」。變化加速發生,舊的生活方式正被崇拜速度的網際網路思維掃除。

這群人掌握一門古老的技藝。他們是修補的匠人,修補自身,修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修補我們遺忘了的生活片段。他們很會遷徙,從前帶著流浪的想像,現在肩負巡演的責任,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每個人按各自不同的節奏往前走。

他們繼續抱團,10月假期小河、萬曉利、陸晨還要腳碰腳連續在上海1862 LIVE開專場。修修補補綴綴,大家一起步履不停地往前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民謠「神仙陣容」齊聚上海,復活那些失傳已久的童謠:上路尋謠,才...
    「神仙陣容」的演出在開票後短短一天內即宣布售罄,更喚起了廣大樂迷對於民謠音樂的初心。「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樂隊的夏天》中「野孩子」樂隊的轉述,帶火了民謠音樂人小河的這句話,而觀眾也在劇場看到民謠的回歸,重拾那些屬於音樂與生活最純粹的聲音,重回那個背起吉他淺吟彈唱的年代,回到吱呀作響的唱片歲月。
  • 生活是一首民謠,民謠是一種生活(陌生的女人)
    本期文章中小編繼續和大家分享一首有關生活、愛情和女人的民謠這首歌,這首歌是一位小眾民謠歌手「茉莉僧」的《陌生的女人》。茉莉僧, 原名肖陽,獨立音樂人,一位有著微卷長發,穿著素衣,身背吉他的神秘音樂詩人。
  • 中國八大民謠歌手,每一位都有一首能打動你的歌
    萬曉利是一位富有濃鬱人文色彩的民謠歌手,「顛覆民謠」的國內民謠偶像,現代民謠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後民謠時代的鮑勃·迪倫之子」他的歌有新民謠的特點,旋律和意境都很優美,樸素卻又美得結實。堯十三堯十三,原名唐堯,1986年8月25日出生於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中國內地男歌手,畢業於武漢大學醫學院臨床專業。2011年,加入麻油葉民間民謠組織;同年,推出個人原創單曲《瞎子》 。
  • 從趙雷、趙科巖民謠音樂說起 解析民謠歌曲前世今生
    原標題:從趙雷、趙科巖民謠音樂說起 解析民謠歌曲前世今生 民謠,說白了就是民間音樂,民俗音樂、民間歌謠。簡稱民歌、民謠、民樂。而我國的流行民謠更多是本土民間音樂和流行的結合,以及早期受到臺灣民謠音樂的影響。
  • 你喜歡民謠歌曲嗎?簡單又安靜的曲調,讓你感受生活的故事
    你喜歡民謠歌曲嗎?我對於民謠這塊自己感觸還是比較多的,我覺得民謠起源很早,但是成熟於近些年。當然這也是有它火的緣由的,其實還是和社會的大環境離不開的,民謠剛誕生的那時候生活還是很簡單,沒有像現在這樣複雜。
  • 如果這就是新民謠,就讓「民謠」去死吧
    「民謠是沒希望的」 五條人獲年度音樂獎的這一年,周雲蓬在《生活新報》的採訪中被問道:「你覺得中國的民謠有希望嗎他們在此分享音樂、影視,以及文藝圈的各種八卦。民謠人是否從地下走到地上,八卦的數量或許可以作為考量標準。 當時最火熱的民謠八卦來自南京李先生自己。
  • 流言背後的唐朝社會心理:用民謠俗語罵人,唐朝人真的很在行
    對於社會生活動蕩的反應唐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從唐初的蒸蒸日上到唐末的萎靡孱弱,都能在民謠俗語中體現。它就像是一種社會政局的晴雨表,只要有輕微的社會動蕩,百姓的心理情緒都會通過民謠俗語反映出來。譬如在唐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滄州刺史薛大鼎注農重商,開渠浚治。當地商賈通行、屯田實倉,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於是就有民謠傳唱:"新溝通,舟楫利。
  • 民謠是個什麼東西?
    民謠是一種專屬兒童後與青年前的人的音樂。搖滾講戰鬥;流行講愛情;民謠講迷茫。搖滾是成年人的音樂,流行是青年人的音樂,而民謠呢,是中學生的音樂。什麼人迷茫?當然是中學生了。我很不理解為什麼一提起民謠就說文藝,而不說流行與搖滾。
  • 肺炎期間民謠新歌手演唱實踐指導及音樂人是否了解民謠歌曲的特點
    民謠歌曲的特點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民謠的傳播形式基本上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口傳心授,通過對一些簡短精煉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歌曲進行傳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我國的民謠歌曲儼然已經成為了我國各民族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在這部書中主要有人們根據自己的勞動觀察和生活體驗對婚戀、信仰、思念和期盼等行為產生了一種表現形式,即民歌。
  • 民謠的迴響:疫情中最火的三首歌
    這些歌並非全都有意為這次災難譜寫,其中有兩首還是幾年前的作品,但無一例外都是民謠,或從民謠改編而來。輕鬆詼諧的西北民歌小調,溫情柔軟的武漢方言民謠,以及集納了數十位世界音樂人的大製作,三首民謠風格各異,三位音樂人的經歷背景也截然不同,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點或許是,這些創作起初都源自對個體生活和情緒的細膩關注。
  • 衝繩民謠|夏川裡美《 淚光閃閃》
    特別是,衝繩縣曾作為獨立國家存在過,二戰後與本土隔離的情況也存在過的原因,從王宮的傳統音樂發展出來的古典音樂,與戲劇、滑稽故事相關的東西,大眾民謠、宴席歌謠、流行歌曲、童謠等各種種類。而且,民謠的新作與再創作這種每天都在持續發生的事情,也是衝繩音樂的一種特徵。衝繩民謠也被稱為「島歌」。
  • 盛夏麗江古城民謠節再度升溫,大研花巷成民謠音樂新高地
    麗江被譽為民謠的故鄉,民謠也成為麗江特殊的文化符號。日前,雪松文旅旗下大研花巷發起首屆「麗江古城民謠音樂節」,民謠大咖先後助陣,唱響盛夏麗江最強音符。據悉,古城民謠音樂節將延續至10月,伴隨著民謠廣場正式揭牌等一系列活動,音樂節吸引了麗江乃至全國各地的知名歌手先後登場,儼然成為麗江民謠音樂新高地,為麗江文化旅遊添上濃墨重彩一筆。
  •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在夏天結束後,樂評人郭小寒從「樂夏」二樓專業樂迷的看臺回到了自己胡同裡的小屋,她回顧和翻檢自己往日那些珍貴的時光和記憶,作為中國當代民謠以及搖滾樂發展的親歷者與觀察者,郭小寒將自己10年間書寫記錄的樂隊文章、採訪經過增訂與修正,結集出版了《沙沙生長》與《生而搖滾》兩本書。
  • 盤點十首最經典的民謠歌曲
    民謠作為一種民間音樂形式一直都是被冠以小眾歌曲,而在近幾年,民謠擺脫了校園民謠的桎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民謠真正從小眾走向主流。下面讓我們來細數民謠歌曲之中十首最經典的作品。第十名:《同桌的你》民謠在中國最早被大眾接受就是來自校園民謠。
  • 日本音樂人的中國故事:衝繩民謠唱響太行山間
    張雲 攝中新網太原9月1日電 題:日本音樂人的中國故事:衝繩民謠唱響太行山間作者 楊佩佩 楊傑英正在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舉行的2020年左權民歌匯上,日本音樂人Seigo(丸山清吾)以民謠歌手的身份參加比賽,演唱衝繩民謠《衝繩人的寶物》,將衝繩民謠唱響太行山間,為自己的中國故事增添新內容。
  • 傳統民謠和現代音樂的區別在哪?
    韓國釜山大學崔田教授在題為「韓國原生態音樂的音樂特徵」的發言中考察韓國原生態音樂之韓國土俗民謠的音樂特徵。認為韓國民謠包括普通人的民謠和朝鮮後期專業音樂人所唱的音樂,20世紀前期作曲家開始用民謠的方式創作流行歌民謠。
  • 中國民謠歌手,集體消失了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圖片來源:《我是唱作人》)然後你再往下想,又會發現——和馬頔一樣,10年之後火起來的那一小撮民謠歌手,好像在最近幾年都「銷聲匿跡」了。但他們的「消失」,不是不紅了,而是他們在努力撕掉身上的標籤,有了新的身份,過上了新的生活。
  • 十首民謠歌手寫給城市的歌,有你在的地方嗎
    民謠歌手很喜歡把城市寫進歌裡,這樣顯得更加現實。有人調侃民謠歌名很容易起,就是誰和誰在哪裡做什麼。比如《我在太原和誰一起假裝悲傷》、《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有人和我說話》,想來也十分有趣。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民謠歌手寫給城市的歌,也許會有你在的地方。
  • 復活那些失傳已久的童謠:上路尋謠,才知上海有多大
    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一批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連續兩晚齊聚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為觀眾帶來《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在昨晚的《回到民謠:尋謠計劃上海站專場音樂會》上,《救枯苗》《浦東搖籃曲》《四句頭山歌》等失傳已久的上海本土童謠,面向上海市民首次公演。
  • 退賽的野孩子 把民謠還給土地
    而野孩子所理解的「國風」,顯然是其原初的詞義——《詩經》之「國風」,是作為文學體裁的民間風謠,是土地的勞作者口中流傳下來的生活詠嘆。2001年6月的一個早晨,野孩子樂隊在三裡屯南街。攝影:安娜伊思·馬田事實上,野孩子在《樂隊的夏天》的兩次表演,恰恰是向觀眾闡釋了「民謠」與「國風」的內涵和外延。首次亮相,他們並沒有攜帶樂器。五個人背手站著,作肅穆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