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一批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連續兩晚齊聚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為觀眾帶來《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在昨晚的《回到民謠:尋謠計劃上海站專場音樂會》上,《救枯苗》《浦東搖籃曲》《四句頭山歌》等失傳已久的上海本土童謠,面向上海市民首次公演。這些童謠的記錄者倪明生、奚保國、蘇杏娟三位八旬老人在演出現場,與兒童樂團「大炸彈樂隊」和民謠音樂人同臺演唱,呈現了更地道的滬語味道和上海情懷。
「尋謠計劃」始於2018年8月,音樂人小河和他的團隊在全國範圍內對老童謠進行挖掘和新編,把那些故土的聲音用最自然美好的方式,傳遞給在城市中生活的年輕人和孩子們。上海是「尋謠計劃」繼北京、長沙與杭州之後到訪的第四座城市,除了萬曉利、周雲蓬、張瑋瑋、莫西子詩,不少定居上海的跨界音樂人與藝術家也加盟了演出的樂隊陣容,包括前「頂樓的馬戲團」樂隊主唱陸晨,新銳音樂人孫大肆,嘻哈歌手小老虎、ChaCha等。
童謠大多年代久遠,既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又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居住者的遷徙而失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本來以為上海太容易找童謠了,真正去找才發現沒那麼容易。身為上海人,直到和小河一起為尋找民謠到處跑,才知道上海有多大。」陸晨如此感嘆。隨著一代代老人離去,一首首童謠也在消失。他曾遍尋不獲,卻在做飯時無意哼唱出了兒時他父親在做飯時同樣哼過的一曲《生蛋歌》,對童謠也有了不同的體會。
小河接受採訪時哼唱了一段從老人那裡傳承的青浦童謠,曲中有一段拍子節奏非常自由,變化多端。「這些旋律太特別了,是那個人有了在那片時空特定的心境才這麼唱的,不是寫歌寫譜子給你,心境註定了他的旋律不一樣,那是特別珍貴的東西。我們尋找童謠,就是讓童謠作為線索,通過錄音回到那個時空。這樣的旋律可能很難學,但某一天你觸發了心境,突然就能哼出來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現代人大多生活在大都市中,整日與網際網路、新媒體為伍,「復活」那些即將消逝的童謠,並以今天的方式唱響、傳承,能勾起人與人、時光與時光之間自然美好的連接,並以此觀照本土的社區變遷史,以及地域文化的歷史由來。民謠雖然不像大眾流行音樂一樣,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但是民謠生於自然,又通過自然的方式創作出來,民謠音樂中那些純真質樸的東西是非常寶貴的。
而對於劇場人來說,類似「尋謠計劃」這樣的演出還有另一層意義。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 「疫情給文化演出場館帶來巨大的變化,我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掘本土藝術和藝術家,服務本土觀眾。」兩場演出在開票後短短一天內即宣布售罄,從某種角度正說明了市場對於此類演出的需求。(記者 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