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他之所以沒有被提名,是因為他拒絕了提名,這一段塵封的歷史,是在20世紀的80年代被發現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高本漢,曾經通過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詢問魯迅先生是否願意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中間的接洽人,就是劉半農與臺靜農。1927年,臺靜農致信魯迅,魯迅的回信是:
「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
從這段回憶錄來看(前提是:臺靜農的回憶是真的),在1927年,中國有兩個人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一個是魯迅,另外一個就是梁啓超。但是,魯迅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還欠努力。
中國傳統的文人,是很謙虛的,不以拿到西方國家的獎金為榮,認為只要自己的文章寫得好,就能夠流傳千古。我想,這正也是魯迅先生和梁啓超先生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真正原因。
晚清民國時期,亞洲的文學領域,中國出了一個魯迅,印度出了一個泰戈爾。泰戈爾是在1913年獲獎的,泰戈爾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家的亞洲人,泰戈爾出生於1861年,魯迅出生於1881年,兩個人相差21歲,按照道理來說,魯迅也應該在1927年獲獎了,但是,魯迅卻拒絕了提名。
其實,回顧世界歷史,我們不能發現,諾貝爾獎始終存在爭議,包括自然科學領域,也存在爭議,這些爭議應當擱置。
接下來,我們來回顧一下諾貝爾獎的歷史。
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是在1896年去世的,他是硝酸甘油炸藥的發明者,他還是武器製造商,他改良了炸藥,這些炸藥被軍火商運送到前線,使得歐洲人深受其害,但是,諾貝爾本人是信奉和平主義的,他極力反對戰爭。他去世之後,利用自己的遺產創立了諾貝爾獎,希望後輩學者能夠好好研究科學,造福人類。諾貝爾發明硝酸甘油炸藥的悲劇,也恰恰說明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矛盾。
第一:人文與科學的區別
諾貝爾獎是在1901年正式設置的,獎項一共有5個,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到了20世紀的中葉,隨著經濟學的重要性凸顯,瑞典中央銀行又新增了第6個獎項,即經濟學獎。
按照高中的學科分類,諾貝爾獎其實更多的是理科,而不是文科,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醫學獎都是理科,文學獎、和平獎是文科,經濟學獎是理科和文科兼而有之。
按照大學的學科分類,文學獎和和平獎,屬於人文學科,其他4個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都是社會科學。
如果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文學、哲學、語言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學科也是社會科學,而不僅僅是人文科學。
因此,我們首先要區分科學與人文的不同,科學是研究客觀的物質世界的,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文是以人類自身為中心來觀察世界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人文主義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英文是:Humanism,是相對於中世紀的神學、宗教而言的,人文主義起源於古希臘的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與正義,真理與正義都是與人類自身的需要密切相關的,智者學派的出現引導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出現,從此以後,古希臘的哲學由自然轉向人文。人文主義關心的是今世,而非來世,注重的是世俗,而非宗教。
科學也是相對於中世紀的神學、宗教而言的,是在啟蒙運動中蓬勃發展的,科學是承認自己無知,「知識就是力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因為歐洲人承認自己無知,所以,歐洲的科學能夠不斷向前發展,從而使得歐洲文明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強勢文明。宗教是不承認自己無知的,所有的知識,都是上帝的啟示,既然是啟示,那就不需要去獲得知識了。
中國古代也有人文主義,孔子的「仁」、孟子的「民本」,都是在強調以人類自身為中心,但是,中國古代的科學與人文聯繫太緊密了,中國古人是不承認有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的存在的,那麼這樣一來,所有的學術研究,就只能從書本到書本了,這就是所謂的考證,孔子、孟子講的話,都是經典,不容置疑,孔子雖然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但是,他給後代的學者,提供了「知」,因此,中國古代的技術雖然先進,但是,科學始終沒有發展起來。
當然,人文與科學發展到極端,對人類社會都是不利的,人文主義容易導致享樂主義,過分關注人類自身的快樂,而忽略了去關注客觀的物質世界。與此同時,科學發展到極端,變成了唯科學論,科學技術就有可能危害人類自身,想像一下,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會製造原子彈,這個世界會怎麼樣?基因編輯技術、克隆技術,都要被人約束,而不能危害到人類自身。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科學是為人類服務的,是造福人類的,而不是給人類帶來災難的。
第二:達·文西的繪畫作品
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文學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文學科就是社會科學了,所以,藝術、語言學與文學的研究並不是不講科學,我們拿西方的繪畫作品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就一清二楚了。
我們今天打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會非常的驚訝,為什麼這些繪畫作品畫得這麼像,比照相機拍攝的還要真實呢?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就是追求真實的。運用各種技術手段,達到真實。
達·文西的全名叫做: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文西。按照義大利語直譯過來,就是:「芬奇城皮耶羅先生之子李奧納多」。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天才,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人物肖像畫想要接近真實,就必須了解人體結構,了解人體結構,需要了解解剖學,達·文西為了畫畫,30年內一共解剖了30具屍體,當然,達·文西解剖屍體,是得到了醫院的許可的。
因此,達·文西不僅是一位畫家,而且還是一位科學家,在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等學科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
西方的繪畫在很長一段時期以內,是追求真實的,而不是寫意的,印象派崛起之後,歐洲的繪畫才開始寫意,寫意就是我筆畫我心,要展現人的內心世界,因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照相機已經發明了,你畫得再真實,也沒有照相機拍攝得真實了。
第三:西方中心論
人文學科,既然是以人類自身為中心來觀察世界的,那麼,他就擺脫不了「西方中心論」的影響,因為我們現在的學科體系就自於西方,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都是西方的學術標準,我們中國人並未建立自己的學術標準,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西方的學術,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就開始了,中國人稱之為「西學」,西學東漸始於明末清初,至今不過300多年的歷史,中國傳統的學術則是經、史、子、集,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學」。
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西方世界的衰落,歐洲的學者也開始慢慢拋棄「西方中心論」的觀點,也正是基於此,諾貝爾獎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非歐洲的學者。
但是,就目前而言,歐美國家的社會仍然是發達社會,「西方中心論」並沒有被完全被拋棄,這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決定的,我們正處於這個大時代之中。
我們中國人其實應該多爭取諾貝爾科學獎,對於文學獎存在的爭議,應當擱置,文學的東西,本身就是以人類自身為中心來觀察世界的,屬於人文學科,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以冷戰時期的俄羅斯(蘇聯)和日本為例,就知道,諾貝爾科學獎的重要性了,蘇聯一共得到了7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牌,日本得到了3個,當時的中國人也獲得了2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牌,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是:楊振寧與李政道,不過,他們在當時長期旅居美國。
數學是沒有諾貝爾獎的,但是,中國人在20世紀的70年代至80年代,還是獲得了數學領域的最高獎項,中國數學家、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與沃爾夫數學獎。
我們不能因為諾貝爾獎存在爭議,就不去爭取,就盲目排外,畢竟,諾貝爾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學文化事業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之後,科學事業的發展,其實並未中斷,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實,她以及她的科研團隊的科研成果是在20世紀的60年代至70年代取得的,並且受到了葛洪的《肘後備急方》的啟發,是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
當然,諾貝爾科學獎,其實也是有爭議的,瑞士化學家保羅·米勒發明了DDT,獲得了194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為什麼會獲得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不是化學獎呢?因為在二戰期間,DDT幫助盟軍消滅蚊子,對預防瘧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後來,人們發現DDT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保羅·米勒的獲獎,備受爭議,這種爭議還是以人類自身為中心來觀察世界而產生的爭議,也就說科學技術不能破壞環境、危害人類自身,但是,這個獎已經發了,並且他本人已經去世了。諾貝爾賞金,如果發錯了,它就發錯了,爭議可以擱置,但是人們不能因為爭議,而不去爭取諾貝爾獎。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樣有爭議,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然科學尚且有爭議,何況人文科學。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我個人覺得魯迅先生做的最好,「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魯迅和梁啓超的做法其實是非常謙虛的,符合中國傳統文人的性格。
在新時代,我們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正在蓬勃發展,這都是之前的積累,正如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所說的那樣,「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中國人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擁抱世界,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2019年,中國的探測器成功到達月球背面,2020年,中國的探測器,又成功從月球上採集到了土壤,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書寫和創造我們自己所經歷的這段歷史,每天都有新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因為這是一個科技大爆炸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