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方沈從文第一人金介甫在接受採訪時說: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漢學家馬悅然,以及曾任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埃斯普馬克,先後證實,沈從文若非去世,會獲得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沈從文拿了諾獎,「沈從文熱」可能會持續更久!
那這會不會是真的呢?
這應當說也是不太可能,還是如前面所說的那樣,諾貝爾文學獎不可能向外面宣布,一個作家,只有當他獲獎的那一刻,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獲獎。
沈從文當然也是有這個資格獲得這個獎,不過有理由相信,沈從文是肯定進入到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名單裡。瑞典唯一一位通曉中文的院士馬悅然就曾經說過,沈從文的作品在瑞典很受歡迎,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沈從文應當是進入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名單。但是對於他有沒有獲得198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那麼就不得而知了。
湘軍時代的沈從文
沈從文,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的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因為沈從文能夠舞文弄墨,軍隊也需要這樣的「文化人」,沈從文被「湘西王」陳渠珍賞識,在他的軍隊裡當了個類似於文秘的差事,於是,他在軍隊的這「五年怕人的生活」中,讀了不少古書。
當地人眼中的沈從文是個會有出息的人,就像沈從文自己回憶的那樣:如果不離開湘西,我應當在那地方做了一個小紳士,我的太太一定是個商人的女兒,我一定做了兩任縣知事。
初到北平,艱難度日
1923年「五四」新文化運動餘波傳到湘西,沈從文偶然從一個印刷工人那裡得到了《改造》、《超人》等新書刊。
他忽然發現:「社會必須重造,而且這個工作得由文學開始。」
這年,沈從文得了傷寒,苦苦熬了40天,終於從死神手裡撿回了一條命。可沒過多少日子,沈從文的一個好友卻因為與人賭氣,溺水死了。自己掙脫了病魔,好友卻猝然而去,一生一死,人生無常。
沈從文在水邊徘徊了四天,做出了個決定:離開湘西,到北平去!要去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地方學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
初到北平的沈從文,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個鄉下人:頭髮向上豎著,眉毛向上揚著,嘴唇抿著,一副我橫豎都是要活下去的樣子。但一個一文不名、舉目無親的鄉下人,如何在陌生的都市裡求學、立身?
好在蔡元培好似知道這樣的事情,開放的北大允許年輕人自由旁聽,沈從文和許多從小地方來的人成了北大的旁聽生。
那時,北大旁聽生比正式學生多出了好幾倍。
沈從文的小公寓潮溼又冷,零下二十幾度,沈從文只有一件破衣服,手足都凍腫了,還三天兩頭吃不上飯,沒有辦法,饑寒交迫的沈從文就跑到圖書館「補充營養」。
離開「湘西王」的軍隊,是為了尋找知識理想,剛到北平,就有人對他說,既是為了信仰而來,千萬不要把信仰失去,因為,除了它,你什麼也沒有。
日後的沈從文時常告誡自己,可千萬別忘了信仰。為了維持生計,沈從文一面旁聽,一面在黴溼的小屋裡沒日沒夜地寫文章賺稿費。他叫這小屋子為「窄而黴小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大家就在這小齋裡起步了。
可是只讀過小學四年級的沈從文,連標點符號都會用錯,投稿的結果也可想而知。後來他聽說,一家刊物的編輯在某次聚會上,將他投來的十多篇文章連成長條,攤開後當眾奚落:「這是某大作家的作品,隨後,把文章揉成一團,丟進紙簍。」
在文壇證明自己
掙扎了2年後,沈從文終以「修芸芸」的筆名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短文《一封未曾付郵的信》。此後,他接連發表了一百七十多篇作品。
1933年,從他初到北平已經過去了10年,沈從文在文壇上已經是頭角崢嶸了,他筆下牧歌式的湘西像一縷清新的風吹響混沌的都市。
沈從文的特點之一便是他總能發現美麗,就像他看一些風俗習慣,雖然有些比較封建,但他總能在這種樸素的行為中發現美麗的地方。
我常常跟朋友講說,每次讀沈從文的書,那個痛苦是比我讀魯迅還要強的。
因為他讓你看到最可憐的一批人,他連抱怨最後都不會,他只覺得我用這個方法過日子就好,他甚至不覺得那是生活裡這麼大的一種侮辱。
沈從文到八十幾歲的時候,好幾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很可惜他沒有得到。
可是我覺得他其實比許許多多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更具備強烈的文學性。
比起魯迅、矛盾、丁玲這些我們所說的左翼文學,他們是充滿了控訴性的。
沈從文從來沒有講,他讓你看到說控訴並不是拼命在叫說我受苦,而是讓你看到最卑微的一群人,他們在過什麼樣的日子。
所以沈從文是我一直覺得是30年代在中國文學裡面最重要的一位作家,甚至他的力量,我覺得遠遠超過魯迅。
不要忘記,他的小說寫到這麼悲慘的事情,可是他永遠在描寫非常美麗的山水。
山水這麼漂亮,這些受苦的人也不覺得他苦,他會覺得早上起來在陽光裡梳頭的時候,他的生命還是有意義的。
沈從文永遠讓你覺得真正有生命力的人,其實不是知識分子,而是這些在泥土當中像動物一樣活著的人,他們有自信,他們彼此照顧、彼此依靠。
他們也不覺得一定要去堅持知識分子堅持的道德,比如說知識分子會覺得一個丈夫把太太送去做妓女養家,這算什麼道德。
可是沈從文有很大的原諒,因為覺得這一家人都活不下去了,反而是讓你覺得不道德的人是讓他們活不下去的那一群人。
沈從文一直在提醒,不應該用一個城市裡面知識分子的一個狹窄的角度去看世界上所有的人,因為文化是不一樣。
沈從文後來的小說其實在人類學上有非常大的意義,因為他提出了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文化的觀點。
【放在最後的話】
縱觀沈從文的生平,品嘗過貧賤辛酸,也經歷過紛飛炮火,甚至充滿了無奈和遺憾。
但也是動蕩時代的這些不完美,讓後人品讀這份感情時,愈發覺得珍貴和唏噓。
這或許便是李商隱所說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吧。
歷史的時空,成就了愛情的佳話,也織就了大師的傳奇。
作為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沈從文是在曲折反覆的歷史長河中,走完熠熠生輝的一生,而筆下眾多經典作品的閃光智慧卻不斷流傳,時至今日早就成為一種不朽的力量,傳遞著希望和美好!
我所推薦的書籍,都是我親自閱讀並極力推崇的,這套沈從文的《邊城》+《湘行散記》+《長河》+《從文自傳》 4冊合集一套 原價99元,現價優惠只要78元,精裝一套書籍有非常大的收藏意義,只需要一頓飯錢就能買來如此巨著,我認為這非常划算,就算花上千元購買也值!大家想要的話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