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天門,每天清晨,在天門的大街小巷,各樣早點比比皆是。但最熱鬧顯眼的還是招牌上寫有「黃潭傳統米粉」早餐館面前,人們一個個排著長隊,爭先恐後地購買黃潭米粉作為一個天門人,沒有人沒有吃過黃潭米粉,而我們吃了這麼多年,你知道它的由來嗎?黃潭米粉距今有180年的歷史,二十世紀初,湖北鹹寧人餘氏家族兩兄弟來到黃潭落戶,將祖傳米粉手藝帶到了黃潭,從此黃潭米粉在天門開始了一百多年的演變發展,現在成為天門特產享譽天下。
黃潭米粉原始的方法是純手工製作,製作需30多道工藝,歷時10天左右完成,每道工序考究,製作比較複雜。其中對大米的選擇尤為重要,材料是選用被稱為「魚米之鄉」的天門本地產的一種大米壓制而成,湯也是以秘方熬製的「糊湯」,主要醬料為「籽醬」。正宗黃潭米粉,粉很細嫩,味美,湯鮮、香甜、爽口。挑一箸粉上口,有如棉花一樣軟綿,下粉時,粉館周圍香氣四溢,讓人垂涎三尺,吃一碗回味無窮。黃潭米粉,不僅好吃,且營養豐富、易消化,老少皆宜,還流傳著「貴客來了等一等,請到黃潭吃碗粉」的留客笑話。
黃潭米粉因工藝獨特,製作精細,生意興隆,一般都不外傳,很長一段時間,黃潭也只少數幾家。黃潭米粉為什麼人人愛吃?說到底還是因為其工藝流程和精細製作。首先來說,「粉」的原料:上等早稻米。再說「湯」,有清湯和糊湯之分。糊湯是用磨成的米漿燒成的。湯的原料是鱔魚、紫醬,將鱔魚放在鍋裡煮七成熟,立即撈起,除刺、除腸、取肉。再把燙過鱔魚的水、魚骨、魚腸,同時放在紫醬鍋裡煎熬,熬好後,用密布濾出渣,湯留在鍋裡繼續加熱燒開,直到水煮沸,再把鱔魚血對準湯窩衝下去,邊衝邊攪,再度燒開後,用小缽盛起備下粉用,這就是粉湯之秘。
黃潭米粉,其潔白如玉,其形纖細如青絲,其味鮮美香醇,湯濃如汁,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有黃潭米粉甲天門之說。黃潭米粉兒時天天吃,怎麼吃也不過癮。六七歲時每每纏了父親母親「吃粉去」。不給吃就在地上打滾,滾到一隻灰猴,婆婆便牽起手來:「走,吃粉去!」一邊走一邊嘮叨,「角把錢也不捨得,不就一碗粉麼!」 後來長大了一點後,不時肩一根竹或者挑一擔柴去的黃潭街,賣了柴就是一碗粉——當然是黃潭米粉。一碗粉一角錢,要不了一根竹或一擔柴。吃時還不忘要一個鍋盔,且吃且品。吃後自然不忘給婆婆捎上一個鍋盔。
天門的黃潭米粉,每一家都繼承了固有的傳統,卻又有自己的特色所在。在天門沒有什麼是一碗黃潭米粉解決不了的,要是不行就加一根油條,再不行就兩碗吧。如果來到天門,除了鍋盔,當然也少不了一碗黃潭米粉,將油條掰成一小節一小節,感受一下連湯帶汁一氣呵成裝入胃裡的滿足。小夥伴們,在湖北天門,黃潭米粉,米粉很細嫩,香甜爽口,你吃過嗎?
延伸 · 推薦
湖北天門特色風味小吃「天門鍋盔」,外香內酥,你吃過嗎?
廣西岑溪三堡米粉,柔韌耐煮,爽滑可口,你吃過嗎?
在廣西桂平,羅秀米粉,口感軟糯嫩滑,你吃過嗎?
在貴州六盤水,水城羊肉粉,鮮爽麻辣,你吃過嗎?
在廣西貴港,桂平社坡腐竹,豆香味濃鬱,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