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米粉,攝自麵館「和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30日訊(通訊員 胥揚)汨羅人的一天通常從一碗米粉開始。
一碗光頭粉,配上清湯或者紅湯,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碼子,熱氣騰騰的端上桌,用筷子夾著一頭送至嘴邊,吸溜進去。水淋淋的粉,入口即化,和著滾燙的酸甜苦辣入胃,充實的一天才算啟動了。
這一口軟糯的順滑,也是萬千遊子牽掛的家鄉味道。在深圳開飯館的超哥,想念這種味道:廣東的粉、面講究彈性、勁道,耐煮不斷條,卻獨獨沒有家鄉粉的口感。他找到了「粉痴」李則友。
江南粉業廠房
李則友的江南粉業開了20多年,從最初在汨羅江北岸的小作坊,到南岸新市鎮的小廠,再遷回原地蓋起現代化廠房。他家的米粉,稻香撲鼻,細膩爽滑,正是超哥念念不忘的味道。
於是,在無數個蒙蒙亮的清晨,江南粉業的工作人員將幾百斤米粉放入恆溫箱,送至汽車站。這一口地道的家鄉味,搭乘長途班車,從汨羅抵達深圳。實現12個小時900多公裡的跨越。
江南粉業廠房
若問,湖南人為何偏好米粉?大抵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彼時,稻米日漸富足,湖南成為中國的糧倉,但普通民眾仍在為飽腹發愁,吃米粉只是少數人的「奢侈」。1978年改革開放後,作為稻米衍生品的米粉成為商品,在市面上流行。而受歷史影響,湘北地區經濟發達,人們食不厭精,偏好扁粉。而東西南三面,地處山地丘陵,經濟稍弱,口味偏重,更喜圓粉。
米粉的圓扁最明顯的不同便是在工藝上。扁粉強調蒸和切,講究刀工的細膩;圓粉強調打團和壓榨成形。但做米粉,不管扁圓,都講究選米。
「在我這裡,米用當地產的早稻米,水來自爺爺家的老井,機器全部用316食用級不鏽鋼打造……」早先,汨羅米粉生產作坊、企業多如牛毛,但市場經濟猶如大浪淘沙,歷經洗禮生存下來的,少之又少。米粉做了20多年,李則友的心態早已發生變化:從最初的靠米粉發家致富,變成想把米粉做成精品、優品。
他常常坐在廠房思考,如何讓米粉更好吃,如何改造機器設備。2017年正月,憑藉著對米粉設備改造的獨特見解,李則友說動有著43年制粉經驗的李嗲來江南粉業「操盤」米粉製作。
「米粉越新鮮越好吃,剛從機器上下線的粉,最是香軟可口。我們的米粉無任何添加,必須在48小時內食用,過時就會發酸。」李則友喜歡取一盒最新鮮的扁粉,倒入雞湯或拌上生抽,享受純粹的美味。
一碗米粉,構築著許多人的生活日常,也慰藉著那些解不開的鄉愁。前些日子,汨羅人董謙踏上了「毅行」之旅,想用行動在汨羅籌建一個圖書館。出發前,一碗江南的米粉配上楓樹坪的臘肉擺上了桌。董謙嗦了一大碗,然後邁開步子,向著「詩和遠方」出發了。
[責編:胡清]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