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各國的神話體系之中,都強調了「天堂」與「地獄」的說法,作為一種勸人向善的賞罰措施而存在。
從天堂到天庭
最為著名的是基督教中的天堂,作為上帝在天上的居所,即上帝之國,也稱天國,是每個信仰者所期盼的最終歸宿。
伊斯蘭教中也有「Jannah」的說法,譯為「天堂」、「樂園」,與「火獄」相對。指唯一的真主安拉為履行教規者準備的後世永居歸宿,是一個兼有物質、精神享受的永久和平的境界。
在後來基督教衍生出來的摩門教中,甚至還將天堂詳細分為了三個過渡,按照榮耀不同,分為高榮國度、中榮國度和低榮國度。
即使是對中國傳統宗教體系有很大影響的佛教,也存在一個西方極樂的地方,又被稱作阿彌陀佛之淨土、極樂淨土,據無量壽經等所載,往生於該佛土者身受諸種快樂。
但在中國傳統神話體系歷史中,卻始終未能誕生過一個類似「天堂」的地方,最接近也只是能夠位列仙班的「天庭」,但僅僅只是像而已,天庭只是單純的神官的居所。
甚至在類似於《封神》這樣的小說中,修仙者對於此處還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早期本土信仰
在商周時期的本土信仰之中,是神話誕生的源頭,在此時,已經有了自然崇拜和神靈崇拜。
按照《詩經》中所述,此時人們將最高主神定義為天這個概念,例如《詩經》:「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在這樣的原始神話體系之中,出現了人死後的魂歸之處,有了最初的「地府」概念,通常是先祖的魂靈聚居的地方,比如楚地信仰的水或者深山之中。
在這種想法中,人們覺得人死後只是換個地方,與自己曾經亡故的親人們一同居住,這樣的信仰方式,在如今很多地方依舊存在著。
成型後的神話體系
魏晉以後,隨著巫文化的逐漸消失,本土文化與佛教文化,以及出現的道教文化,各種文化碰撞之後,一度出現過所謂「天堂」的地方。
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對此並不感冒,「家國天下」的思想影響之下,再是極樂之處,似乎也沒有家這般舒服,更何況是去和佛陀或是天神一起呆著這樣的想法了。
在西方宗教以及佛教看來,人間諸般苦,只有天堂與極樂之處才是解脫,恰恰相反在樸質的中國人看來,人間才是天堂。
相比之下,人們更樂得接受「輪迴觀」的觀念,從人間到地獄,再回到人間。
同樣是倡導向善,勸解作惡,中國神話體系中吸取了十八層地獄的說法,來恐嚇作惡,這與西方的善者上天堂,作惡者下地獄如出一轍。
因此,在中國神話體系之中的賞罰制度,僅僅只有生而為人與死後受罪兩種說法。
至於上天憐憫,讓你得道成仙,或者後世供奉,享人間香火,不知道有沒有問過當事人自己是否樂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