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得「狂野」的馬蒂斯,內心有一片寧靜花園

2020-12-17 澎湃新聞

關注現代藝術的看官如果不知道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那就要out了。他不僅是20世紀西方美術界「F10」明星男團成員之一,也是與畢卡索相愛相殺的「好基友」。馬蒂斯用大膽鮮明的色彩,給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創造了一個「野獸國度」。2020年正值亨利·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小編今天就翻開馬蒂斯的藝術篇章,看看這位色彩大師到底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說的那麼「狂野」!

▲馬蒂斯,圖片來源於網絡

野獸派創始人養成記

1869年,馬蒂斯出生於法國北部皮卡第地區的一個商人家庭,可以說是跟藝術不沾邊。他的父親就像大部分傳統的家長一樣,想要孩子找份穩定又體面的工作。乖巧的馬蒂斯順了父親的意願去學習法律,之後回到家鄉從事法律事務工作。

▲亨利·馬蒂斯,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鵝,人生世事難料,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21歲的馬蒂斯因一次闌尾炎住院誤打誤撞與繪畫結緣,這得多虧了馬蒂斯母親的「神助攻」。馬蒂斯母親怕孩子在醫院太無聊,於是給他帶去了紙和畫筆消磨時間,馬蒂斯由此一畫不可收拾,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如同在天堂裡」。兩年後,23歲的馬蒂斯果斷放棄了法律事務工作,進入朱利安美術學院預科班跟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學習繪畫,之後正式考入該學院,師從象徵主義代表畫家莫羅,開始步入職業藝術生涯。

▲馬蒂斯《Woman Reading》c.1894,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蒂斯的成功靠是腳踏實地的努力。求學期間,他刻苦研究莫羅、普桑、夏爾丹和華託等藝術家的作品,這個時期的畫風比較保守。離開學校後,他又受點彩派的影響,同時吸收印象派之所長,借鑑非洲雕塑和東方裝飾藝術。之後通過羅素了解到梵谷的作品並大受觸動,從此力圖革新。

▲馬蒂斯《豪華、寧靜、歡樂》c.1904,118x98cm,喬治·蓬皮杜中心,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龍展上,一群思想前衛的藝術家在馬蒂斯的帶領下展出了一批作品。在當時,追捧古典技法和寫實風格的潮流還未褪去,人們對他們的作品嗤之以鼻,批評家路易·沃克塞爾更是嘲諷到:「多納泰羅被野獸包圍了」。之後,這群大膽、新潮的藝術家在眾人的吐槽和諷刺中出圈,並被稱作「野獸派畫家」,馬蒂斯也因此成為野獸派的創始人,他的狂野繪畫之路正式開啟。

▲馬蒂斯《戴帽的婦人》c.1905,圖片來源於網絡

《開著的窗戶》是馬蒂斯在當時的參展作品,馬蒂斯運用高純度的色彩、簡練的線條,描繪出法國西南部濱海小鎮的美麗一角。估計觀展的人們一定覺得很驚異,畢竟在當時很少有藝術家會將窗戶畫成五顏六色的。馬蒂斯不希望色彩只是構圖和造型的附庸,而是主導畫面、可以傳達意圖的最主要元素,這也是現代主義繪畫中所倡導的,對色彩和形式的解放。

▲馬蒂斯《開著的窗戶》c.1905,55x46cm,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蒂斯運用具有鮮明現代性的藝術風格,宣告了他對傳統藝術的顛覆與反叛,這點在小編看來,是馬蒂斯「夠野」的表現之一,比如《舞蹈》,五個手拉手的人物圍成圓圈跳舞的畫面沒有具體情節,卻充滿了原始神秘感。馬蒂斯拋棄了傳統的空間表現手法,採用最簡單的色彩和構圖去呈現,舞蹈中的人物創造了一種動態感和張力,是對生命力的讚美。

▲馬蒂斯《舞蹈》c.1910,圖片來源於網絡

《紅色畫室》則將純粹、統一的色彩發揮到極致,整個畫室好似紅色的海洋。馬蒂斯淡化了物體的輪廓線,使其融入到背景中,畫面沒有唯一的視點,卻顯得十分和諧。

▲馬蒂斯《紅色畫室》c.1911,90x70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的來說,在野獸派最盛行的幾年裡,馬蒂斯可謂是藝術圈最有流量的明星。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他的畫風,有爭議就有熱度,就這樣,馬蒂斯在爭議與讚賞中蜚聲世界。

不再「狂野」的馬蒂斯

在野獸主義的高光時刻之後,新起的立體主義粉墨登場。雖然此時的馬蒂斯已經不再是藝術界的重點關注對象,但他依然在兢兢業業的創作。這一階段,馬蒂斯為了研究人體結構創作了70多件雕塑作品。有資料稱,當時他還買了雕塑大師羅丹的小件雕塑作品做研究,並收集非洲的雕刻作品。在他看來,非洲雕刻藝術採用了最簡化的人體造型去表達情感而非解刨學上的準確比例,這跟馬蒂斯崇尚極簡、平面化的理念相契合。

▲馬蒂斯《Nu allongé I (Aurore)》c.1912,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此之外,馬蒂斯還創作了一系列受立體主義影響的作品。比如下圖這幅作品雖然名為「肖像」,卻沒有使用傳統人物肖像畫的寫實畫法,採用簡單的色塊以及具有強烈幾何形式的垂直線條組成畫面。可以說,這個階段的馬蒂斯並沒有將自己限制在野獸派的圈內,而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敢於做出一些新的嘗試。

▲馬蒂斯《白色與粉紅色的肖像》1914,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個時期各國正深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馬蒂斯從苦難中發起思考,去感受世界、藝術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將視野落在了室內,作品充滿了對苦難和自由的理解。

▲馬蒂斯《窗戶》c.1916,146x119cm,底特律藝術學院,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女性形象的描繪也是馬蒂斯十分中意的主題。這一系列作品中的畫面又明亮了起來,並加入了大量的裝飾性元素。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繪畫嘗試源於馬蒂斯的幾次旅行。

▲馬蒂斯《Odalisque in red trousers》c.1924,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資料顯示,馬蒂斯1910年冬赴西班牙伊斯蘭文化區時受到吸引,在1912至1913年旅居北非的摩洛哥探索異域風情,並將當地的文化特色與創作相結合。比如下圖這幅作品,背景和地板都採用了伊斯蘭元素進行裝飾,這也顯示了馬蒂斯在這階段對異域文化的迷戀。

▲馬蒂斯《The Moorish Screen》c.1921,圖片來源於網絡

1930年,60歲的馬蒂斯在去塔西提島的旅行中偶然發現了當地的塔帕纖維布,這種色彩鮮豔的幾何圖案再次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馬蒂斯每次旅行似乎就像開啟了「尋寶模式」,收穫頗豐。

▲ 塔西提島的塔帕纖維布,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蒂斯《Robe violette etAnémones》c.1937,圖片來源於網絡

藝術才情點亮古稀人生

1940年馬蒂斯進入古稀之年,人生也迎來了新的轉折。在1941年時,馬蒂斯因腸癌手術再也無法從輪椅上站起來,疾病帶給這位巨匠前所未有的打擊,也為他帶來了新的創作契機。對於一位人送外號「工作狂」的摩羯座藝術家來說,完全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馬蒂斯對藝術的嚮往。這時期他開始用剪刀和卡紙繼續他的藝術探索之路。一開始,馬蒂斯只是當做一種嘗試,沒想到無心插柳之舉也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

▲馬蒂斯創作的剪紙作品,圖片來源於網絡

剪紙特有的簡潔線條和單一的色彩,讓馬蒂斯大愛。他使用最普通的工具,卻為世人創造出充滿生命力的圖像。有媒體評論員稱:「馬蒂斯60年藝術生涯的全部魅力都濃縮在他晚年這些剪紙作品的熾熱與美麗中,它們如同長滿植被的花園一樣充滿生機。」

▲馬蒂斯創作的剪紙作品,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了繪畫、雕塑、剪紙,馬蒂斯還在人生最後的時期「野」了票大的。晚年的馬蒂斯在漫長的康復過程中備受一位修女的照顧,為了表示感謝,77歲高齡的馬蒂斯設計和參與修建了位於法國南部旺斯的玫瑰禮拜堂,又稱馬蒂斯禮拜堂。

▲馬蒂斯在旺斯玫瑰禮拜堂內,圖片來源於網絡

教堂內一切從簡,牆面上是馬蒂斯用簡練的線條親手繪製的壁畫。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他設計的彩繪玻璃窗,馬蒂斯用藍色、黃色和綠色來描繪象徵著生命力的圖案,每當陽光透過玻璃窗,就像來自天堂的聖潔之光。要知道,此時的馬蒂斯已經病入膏肓,他只能坐在輪椅上竭盡全力去完成,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與堅持令小編淚目。

▲法國旺斯玫瑰禮拜堂,圖片來源於網絡

歷經滄桑與變故的藝術家,在生命長河的盡頭,依舊用自己的聲音,呼喊著行將就木之時的追求和思想。馬蒂斯的藝術人生始於對藝術與生命的熱愛,最終在色彩繽紛的世界裡畫上圓滿的句號。

馬蒂斯是藝術的革新者、顛覆者,他的作品既具有超前性,又對當下社會作出了反思。他使用一種「狂野」的藝術語言,為藝術世界建立了一種新的審美價值觀,這無疑是勇敢的,也是他作為一位偉大藝術家的最好證明。

馬蒂斯因「夠野」出圈,卻活出最樸實的人生

讓生活有「藝」思,點擊關注【風笛藝術】

文: 吉月丨編輯: 耘菲

責編:蜜絲姜

監製:大G小r迷你帆

相關焦點

  • 作家A.S.拜厄特眼中的馬蒂斯,色彩爆裂卻是人間深深的寧靜
    馬蒂斯旺盛的創作時期,正是那個充滿災難的「二戰」年代,馬蒂斯希望用繪畫幫助眾人找回內心的寧靜,他告訴大家,「藝術應該穿過表層,幫助我們抵達更豐富的內心世界。」英國作家A.S.拜厄特被馬蒂斯的作品吸引而創作了一系列故事,從藝術、色彩、視覺、激情引申到欲望、現實、人性、心靈、智慧,《星期日泰晤士報》稱他的故事「直擊想像力的虹膜,仿佛顏料盒爆炸……飛濺出隨處可見的色彩鮮明的場景。」近期,這本《馬蒂斯故事》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今天為大家分享拜厄特從馬蒂斯畫作《寧靜的居所》引發的敘事想像。
  • 現當代藝術欣賞(馬蒂斯與野獸派)
    1905年,巴黎秋季沙龍展覽,馬蒂斯、馬爾凱、德朗等幾位青年畫家展出的作品,充滿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強烈色彩,有人說「這只不過是一堆油漆在公眾面前打翻了」。恰巧,他們的作品中間有一件古典風格的雕塑,《吉爾·布拉斯》雜誌的記者路易·沃塞爾不由得驚叫起來:「多那泰羅被關在了野獸籠中!」不久,這句話便在《吉爾·布拉斯》雜誌登出,「野獸派」畫家一舉成名。
  • 「媽寶」馬蒂斯?他畫的每個女人都像媽!
    撰文 | 啊瞎誰能想到,「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竟然是個「媽寶男」。他愛上的每個姑娘都和他母親長得特別像,甚至他畫中的女子也都與母親的樣貌十分相似。他甚至說過這樣的話:「我媽愛什麼我就愛什麼,我愛什麼我媽就給我什麼。」
  • 馬蒂斯,你過分了!
    我們不禁感嘆,處在歐洲歷史上最殘酷時期——一戰中可怕的壕塹戰發生在他的家鄉;二戰時,他的女兒、學生及許多朋友更是受到了納粹的迫害——的馬蒂斯,竟從未將他內心的恐懼和憎恨體現在畫面上。在那個充滿災難的年代,現實已足夠真實,馬蒂斯希望用繪畫幫助眾人找回內心的寧靜,他告訴大家,「藝術應該穿過表層,幫助我們抵達更豐富的內心世界。」
  • 弗裡達在病床上畫出生命傳奇,馬蒂斯在輪椅上剪出另一片天地
    日後蒙德裡安最廣為人知的「格子畫」正來自於此。即便在人生暮年,遭遇突如其來的病痛疾苦,仍有藝術家能夠從容應對,甚至「衰年變法」,從中可以見出的,是他們對於命運的不懼。晚年的馬蒂斯72歲的「野獸派」繪畫創始人馬蒂斯在經歷過腸癌手術之後,身體虛弱得難以站在畫布前揮筆作畫了。
  • 馬蒂斯誕辰150周年:蓬皮杜呈現特展「如一本小說」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華、寧靜、歡樂》《生活的歡樂》《開著的窗戶》《戴帽的婦人》等。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的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 這畫第一眼真「醜」,第二眼是醜到極致才絕妙的美丨聚鎂Art0X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華、寧靜、歡樂》《生活的歡樂》《開著的窗戶》《戴帽的婦人》等。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的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 馬蒂斯:割個闌尾炎弄出了個野獸派
    在這幅畫中,奧斯曼帝國的宮娥,被特意多添加了幾節脊椎骨,卻意外展現出了人體的魅力,以及莊嚴典雅的美感。但在馬蒂斯的這幅《黑色椅子上的宮女》中,儘管畫中戴著頭巾的女子,也來自神秘東方——她是土耳其末代皇帝的曾孫女,納西·哈默迪·沙沃卡,被人稱為「夢中的公主」,但整幅畫卻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 想要解壓,就來畫一幅野獸派的畫作吧!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有人再臨摹馬蒂斯的作品,遠遠望去紅彤彤的一片,那樣的畫風,一看就知道是來自野獸派的作品,那就是馬蒂斯。亨利馬蒂斯的畫作是讓人看一眼就印象非常深刻的人,顏色特別的鮮明,用色也很大膽,如果看過他的介紹就會發現,馬蒂斯是經歷過兩次大戰的人,但是很奇怪的是,他的作品帶給哦我們的感覺卻是歡快、寧靜和舒適的,完全不像是經歷過戰爭的人。
  • 馬蒂斯,與畢卡索平分秋色|《你好,藝術!》看正版名畫
    一系列共有13本,有我們所熟識的梵谷、莫奈、畢卡索,還有我們所熱切追逐的藝術家高更、盧梭等等。這些畫家,他們的生平,每個人的經歷都夠得上寫出一部精彩的傳記,然而,作者卻能夠抓住他們最主要的特點,來向大家介紹這些卓越的藝術家。
  • 藝術大師馬蒂斯油畫作品30幅,野獸派的魅力,值得學習欣賞
    ||藝術大師馬蒂斯油畫作品30幅馬蒂斯(Henri Matisse)是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出生於法國北部皮卡地地區勒卡託的一個藥商家庭。離開了美術學院之後,他受新印象主義的點彩畫法的影響,作《豪華、寧靜、歡樂》,該畫取材于波德萊爾的詩《西苔島之遊》:「在那裡,一切如此美麗而秩序井然,豪華、寧靜,充滿歡樂。」此畫展現了作為色彩畫家的馬蒂斯的巨大的構圖與思考能力。粉紅色、黃色和藍色的色點的組合,充滿了幸福和歡樂的情調。
  • 野獸派創始人、法國畫家馬蒂斯:每個情人都是母親的樣子
    直到20歲得闌尾炎休養時,接到他媽給他帶來的一盒顏料時,才意識到「這才是我想花一生精力去做的事情」。兩年後,他辭去工作,全心學畫。 他的父親對他的選擇很失望,但他的母親卻全力支持並給他許多指導。 傳他時尚經
  • 藝術家的禮物,馬蒂斯名作復刻版畫「值得收藏」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1869年出生於法國東北部平原的小鎮博安·昂韋爾芒多瓦,是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華、寧靜、歡樂》、《生活的歡樂》、《開著的窗戶》、《戴帽的婦人》、《生之喜悅》等等。
  • 也許,青年時的馬蒂斯就確定了他未來的大師的地位
    馬蒂斯-Interior with a top hat 1896n畫家的自我(ego)很重要,往往這一點確定了他/她後來的人生路。馬蒂斯即是這樣的。馬蒂斯 21 歲生病住院,若非此病,他將走上漫長的法律人生而非藝術人生。媽媽為了不讓他在住院期間過於無聊而送給他一副畫盒,讓他在臨摹中度過那些時光,誰知馬蒂斯就此一發不可收拾,他藝術的激情再也無法抑制。出院後他即向父親表明中止即將展開的法律事務工作而要到巴黎學畫去了。
  • 【Hi專欄】尹朝陽 再識馬蒂斯
    今年三月的美國之行,又飽看了塞尚之後的西方繪畫,這都讓我在這個階段對他有新的認識。以往猶如燈下黑,馬蒂斯於現在的我而言幾乎是個被重新發現的新人。近來仔細讀過他的筆記,馬蒂斯同樣講到自己作品容易帶給年輕畫家的這種誤導:「我總是試圖隱藏自己的努力……我害怕,年輕畫家只看到我畫中表面的輕鬆和粗略。」以我自己的經驗,我曾經在面對畫面至簡的「八大」作品時有過這種念頭,僅僅是幾根線條的起承轉合,已經幾乎是個單純的「宇宙」了。但等到自己回去營造這個「宇宙」時已全然變了味道,這同樣體現在馬蒂斯的風格裡,只有自己試試,方知其難度之高!
  • 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小學美術欣賞課範例——20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
    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小學美術欣賞課範例——20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   張銘偉   課題:
  • 一幅畫賣出2億,別再說常玉是東方的馬蒂斯了
    逝後仍遭到非議,尤其在高價的光環下,被貶為馬蒂斯等歐洲現代大師乏味的追隨者。常玉在巴黎那麼,常玉的藝術作品究竟如寶玉一度蒙塵,還是市場虛浮的泡沫?我認為,儘管有市場運作,我們也該認識到常玉之美了。馬蒂斯之於常玉是前輩,但絕不是歸宿。
  • 馬蒂斯靜物作品集
    雖然馬蒂斯的作品常常是瘋狂的,且他在野獸派的道路上越行越孤單,卻越行越堅定,但馬蒂斯卻以其作品詮釋了幸福,正如藝術史學者皮埃爾·施奈德在為馬蒂斯所著的傳記中所寫:「馬蒂斯的作品都是成功的作品
  • 內心寧靜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
    雖然有些付出,不一定有相應回報,但是,你不懂付出,就一定無所得到。人生的路,能走多遠,取決於人品。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們即使不能掌握命運,但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命運。幸福是一種追求,快樂是一種本能。幸福與快樂,只是回歸到生活的本質與簡單。無論世道如何艱難,不要改變你的初心,更不要埋沒你的良知。
  • 馬蒂斯|生活不止一種顏色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法國著名畫家二十世紀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其畫作因擅長運用鮮明大膽的色彩以及單純、靈動的線條而聞名於世。「我有顏色,我有畫布,哪怕我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做,比如在畫布上擺上四、五塊有造型表現力的顏色,或是畫上四、五條有造型表現力的線條,我也一定要純粹地表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