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周末薦詩丨艾青: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

2021-01-08 詩詞茶座

太陽/艾青從遠古的墓塋從黑暗的年代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震驚沉睡的山脈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它以難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當它來時,我聽見冬蟄的蟲蛹轉動於地下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城市從遠方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於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開陳腐的靈魂擱棄在河畔我乃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一九三七年春

臥榻先生(「臥榻先生說詩詞」)一貫欣賞具有力道和質感的詩歌。艾青的《太陽》就是這樣的作品,讀來很過癮。

艾青,一個熟悉又帶著陌生的名字。之所以說陌生,是說在坊間,或者更明確地說是在文藝青年中間,其大名比不上徐志摩、林徽因、海子這樣的網紅詩人,沒有太多的小資情調,其為人也沒什麼風流韻事,但就詩歌本身而言,實在是中國新詩史上一個不能迴避的重要詩人,是現代文學史教材上需要專章講述的作者,而享受這一待遇的,是我們熟知的「魯郭茅巴老曹」等輩。

既是這樣的評價,就一定得有硬通貨作品,如入選高中教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愛這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當1939年,艾青獻出第二本詩集《北方》和長詩《向太陽》以後,人們一致地確認,我們民族自己的成熟詩人出現了。

在艾青的詩作中,土地是一個常見的意象。這也不難理解,幾千年農耕文明浸染,土地寄載了太多的情愫(說句題外話,直到現在,我們的文藝作品似乎都還喜歡描寫土地,如海子詩作裡的麥地,第五代導演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獲得了炸藥獎的莫言的高密東北鄉……)。生活在那時中國的土地上,多災多難,貧窮落後,痛苦多於歡樂,心中鬱積著過多的悲憤,「無止境地吹刮著激怒的風」(《我愛這土地》)。

土地既如此作難,但我們卻始終放不下,「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由是,太陽的意象則成了詩人靈魂的另一面:對於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熾熱追求。詩人寫了很多謳歌太陽,讚頌光明的詩——光通過名字,我們就能體會:《向天陽》《黎明的讚頌》《太陽的話》,還有本詩《太陽》。

《太陽》一詩作於1937年。那時,艾青從監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此時的中國,風雨飄揚,隔壁的東洋帝國虎視眈眈。「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這首《太陽》便是他最早寫下的關於太陽的詩篇。作者一開篇即說:

從遠古的墓塋/從黑暗的年代/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震驚沉睡的山脈/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

這是一股何等的力量!簡單幾個句子即已極盡人類生命之體驗。對於以典雅柔美見長的中國詩詞而言,似乎只有太白的古體中方能見到如此壯闊的句子: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既然太陽已經到來,那也就意味著光明的到來也勢不可擋,不僅萬物即將復甦,眾生一片歡欣鼓舞,還將出現一個科學文明的新時代。正是這些嚮往光明的熱情和信念鼓舞著詩人,所以在最後一節,「心胸被火焰之手撕開,陳腐的靈魂擱棄在河畔」,再造了一個「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的新靈魂。

在本詩中,太陽作為中心意象,被作者賦予了象徵意味。以此為中心,包括高樹、繁枝、河流、蟲蛹、城市等在內的意象有機地串在了一起。與之對應的是,遠古、黑暗、沉睡、陳腐等一切不祥悉被擯棄。

詩歌評論家葉櫓評論道:

艾青是一個與時代共同前進的詩人,他在《太陽》中表現出的對時代的敏感,對個人道路的選擇,真正體現了詩人靈魂的閃光。

作家郭寶臣評論道:

《太陽》一詩,以它深沉的內涵和博大的氣勢撼動了讀者,成為詩人創作中的光輝篇章。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復威評論道:

詩人從臆想的暴力中體驗到蕩滌塵埃、脫胎換骨後的超脫與純淨,於是「如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這是對太陽的禮讚,這是對光明的膜拜。讀畢這首詩,我們也無不同樣接受了一次血與火的激情的洗禮。

艾青一輩子都在讚頌光明,尋找光明。一個民族有這樣的詩人是幸運的:哪怕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有力量指引著我們,度過漫漫長夜。

我希望:春天/它早點來/等路旁吐出一點綠芽時/我將穿上芒鞋/去尋覓溫暖——《願春天早點來》,作於1940年。

相關焦點

  • 艾青的太陽象徵光明和新生
    詩歌:太陽從遠古的墓塋/從黑暗的年代/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震驚沉睡的山脈/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它以難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當它來時,我聽見/冬蟄的蟲蛹轉動於地下/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城市從遠方/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於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開/陳腐的靈魂/擱棄在河畔/我乃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
  • 《艾青詩選:如何讀詩》知識總結
    再次,詩中常常採取反覆、排比的修辭手法來強化詩人的感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反覆吟詠,多次「呈給你……」造成排比格式,強化了詩的抒情氣勢,抒發了詩人對於養育過自己的「大堰河」的深厚感情。4.豐富多彩的詩歌意象為表達深刻的社會主題,展示詩人的愛憎感情,艾青的詩常常選取豐富多彩的意象來體現其象徵意義。
  • 艾青:為太陽、土地和火把寫詩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我的保姆》。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病逝,享年86歲。艾青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選》等。
  • 《艾青詩選》綜合診斷
    他的長詩《向太陽》《火把》借歌頌太陽、索求火把,表達了驅逐黑暗、堅持鬥爭、爭取勝利的美好願望,詩人也因此被稱為「」的歌手。3.「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無數的/我們的年老的母親,/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裡,/就像異邦人/不知明天的車輪/要滾上怎樣的路程……——而且/中國的路/是如此的崎嶇,是如此的泥濘呀。」這些詩句出自艾青的作品《》。
  • 如何讀詩?《艾青詩選》,2020年中考名著閱讀知識講解
    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誠摯,詩風清新,轟動詩壇。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火把》《向太陽》《歸來的歌》《雪蓮》等。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且影響重大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 流浪詩人艾青:我用我嘶啞的喉嚨歌唱
    一個叫艾青的年輕人,冥冥中仿佛聽到了祖國深切的呼喚。他從沉湎於藝術的殿堂裡,他從嚮往著流浪的天真裡,走,走了出來,走至那熱烈的太陽與滾燙的土地。01向著熱烈的太陽,向著滾燙的土地1932年1月28日,艾青從遙遠的法國回到了久違的家鄉金華。
  • 《光明日報》上的艾青足跡
    ● 1956年12月22日刊發艾青組詩《海邊詩抄》,他在《珠貝》一詩中寫道,「凝思花露的形狀/喜愛水晶的素質/觀念在心裡孕育/結成了粒粒真珠」。● 1991年8月21日刊發報導《〈艾青全集〉出版發行》,報導稱,《艾青全集》收編了艾青從1928年至1990年幾乎全部文學作品、具有權威性研究資料,其中某些作品是首次向公眾披露。● 1996年1月20日刊發作家周明的短文《看望艾青》,文中寫道,「我們剛一坐定,艾青不無感慨地對曉雪說:『一生認準一個人不容易。
  • 九年級上冊名著導讀之《艾青詩選》,收藏學習
    以後陸續出版詩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陽》(1947)等,筆觸雄渾,感情強烈,傾訴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後的詩集有《歡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後發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讚歌》等詩作。出版了《艾青選集》等。另有論文集《詩論》、《論詩》、《新詩論》等著作。1985年,獲法國藝術最高勳章。其詩作《我愛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
  • 艾青:永遠和正直、勤勞的人在一起(文末有贈書)
    張祖道攝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艾青沒有失去對光明的信念,而是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禮讚光明、禮讚太陽、禮讚人民,表達了對和平與尊嚴的熱切呼喚。在蒙受屈辱與苦難的日子裡,他沒有低下高貴的頭顱,而是堅信「即使是磷火,還是在燃燒」。在新時期到來之際,他又煥發出詩的青春,以詩人的良知,把親身的經歷,以及自己的反思,凝結為詩的意象,向自己的讀者和時代訴說。
  • 艾青:永遠和正直、勤勞的人在一起
    在新時期到來之際,他又煥發出詩的青春,以詩人的良知,把親身的經歷,以及自己的反思,凝結為詩的意象,向自己的讀者和時代訴說。艾青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是當之無愧的詩壇泰鬥。在他長達五十餘年的創作歷程中,有兩個創作的高峰時期,一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新時期。艾青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誕生在這兩個時期。
  • 中考必讀名著系列——《艾青詩選》複習題
    顯然,此詩詠礁石,並非以詠礁石為目的,而是借詠礁石而詠人抒懷.詩中的形象具有象徵意義.向礁石「無休止地撲過來」的浪,象徵著迫害他人的人;而傷痕累累,卻依然挺立,「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的礁石,則象徵著堅韌不拔、樂觀自信的人們.由艾青出生封建家庭以及這句「活著就要鬥爭,在鬥爭中前進」可以體會到,詩人對革命的崇高熱情、不懈努力,對革命的奉獻生命的偉大思想感情.
  • 劉炳晨:紀念詩壇泰鬥艾青誕辰110周年——重讀《艾青詩論》一書感悟
    ,有幸得到艾青籤字書《艾青詩論》一書,令我百讀不厭,受益匪淺。01新詩要注重從民歌中汲取營養上世紀前葉,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許多老前輩詩人,開始嘗試自由體的新詩寫作,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愛國詩人,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陽》等詩在詩壇放射出灼熱的光芒。
  • 為祖國和人民燃燒 艾青和他的詩歌
    再比如,1937年12月,艾青「悲哀浸融在那些冰涼的碎片一起」,在那個寒意逼人的夜晚寫下的——「被烽火所齧啃著的地域」「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封鎖著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還有,時年29歲的艾青在武漢淪陷後,顛沛流離輾轉到湖南、廣西,飽受流離之難悲憤寫下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愛這土地》)。
  • 名著考點 國家靈魂的守護者《艾青詩選》
    艾青詩選名著的核心考點:賞析現代詩 (本文羅列6大考點 基本涵蓋所有考點)賞析現代詩的步驟和方法1.主要作品集:《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愛這土地》、《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陽》、《黎明的通知》、《雪裡鑽》、《歸來的歌》、《彩色全詩》、《雪蓮》、《艾青詩選》等。考點二:《艾青詩選》—主題思想 (帶著思想去讀艾青的詩歌)1.
  • 艾青:憂鬱的抒情基調,永恆的土地情結,譜寫民族的苦難
    導語:"土地"和"太陽"是艾青筆下最常見的意象,這兩個意象形成了獨特的意象世界,表現了艾青對於社會的獨特感受。"土地"表現出了艾青對於民族苦難的憂慮,而"太陽"則表現出了對未來的期盼。艾青在詩歌中直白地嘆息-----這悲哀的國土(《北方》),這是對於民族苦難歷史的哀嘆。但是他又高聲大喊-----引起我的崇敬、卻愛這悲哀的北國啊(《北方》)。一方面艾青在述說中國大地這不幸的歷史,另一方面他又表現了對於這片的土地熱愛。在土地意象背後,他還歌頌了中國人民的堅韌性格。
  • 金華舉辦第二屆艾青詩歌節: 研究艾青詩學,弘揚艾青精神
    我們相聚在艾青故裡,不僅是向偉大的詩人艾青致敬,更是要反思和討論新時代的詩歌美學究竟該往哪裡走,要回歸到哪個位置,在紀念新詩百年之際,思考詩歌為誰而寫,詩歌應該建立什麼樣的美學標準。開幕式結束後,詩歌節舉辦了「艾青詩歌公園奠基儀式」、「艾青詩歌音樂會」、「金華文旅產業論壇」和「大堰河論詩」主題沙龍等系列活動,強調「節慶儀式」與詩歌研究的結合,拓展詩歌節內涵,提供詩歌研究與對話的空間。
  • 艾青:多情詩人風流客,一生三個女人,認真愛過,從不辜負
    艾青作為一個「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受到民族苦難命運的感召而成為「時代的號手」,之後又跌落到歷史的深谷。太陽、土地、乞丐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意象,太陽代表熱愛,土地代表民族,而乞丐則代表貧窮。艾青不是一個貧窮的人,精神的貧瘠皆因渴求太多,他是一個豐富的、情感滿溢的人。
  • 同是在武漢,艾青當年這些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麼?
    在被新冠疫情的不安與焦慮籠罩的日子裡,很偶然的一次機會,讀到了艾青的這首詩,讀完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就像被推進了歷史的時光隧道,掉進了1937年後幾十年的還未黎明的黑夜。甦醒過後,發現歷史與現實在某種時刻,毫無縫隙地承接。
  • 紀念艾青:抗疫時期這句詩何以成為集體表達?
    《艾青傳》   半個世紀之後,1983年,古稀老人艾青向南斯拉夫記者解說這首詩:「我這首詩表達的,就是農民對土地的感情。」  當時的作品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包括這首《我在這土地》,都收錄在詩集《北方》中。  這本詩集的抒情傾向,就是激發抗戰必勝這一戰鬥信念。詩歌評論家張同吾說,「他所創作的長詩《向太陽》和《火把》,以磅礴的氣勢表現了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振奮精神和英雄氣概。」
  • 艾青《光的讚歌》:世界要是沒有光,也就沒有揚花飛絮的春天
    我們走在百花齊放的春天,只因有了太陽的溫暖與光芒。讀艾青的長詩《光的讚歌》,我從中讀到了沉思,讀到了哲理,讀到了醜與美,讀到了善與惡,讀到了白天與黑夜,讀到了當前與未來。在時空的逆轉中,我們其實是宇宙的一粒微塵,無比渺小與迷茫。艾青是一位舉著火把,穿過黑夜尋求與光明擁抱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