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一部名為《永遠的0》的電影在日本上映。電影中,駕駛技術高超,卻又被一些人稱為「膽小鬼」的宮部久藏在停戰前一周駕駛零式戰鬥機躲過美軍密集的防空網,向著美軍航母撞去。其實,在1944年之後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面對的也是同樣的情況。那些奮不顧身撞擊美艦的飛行員就是日本軍隊試圖打翻身仗的利器——「神風特攻隊」。這些奮不顧身的飛行員不但會讓美軍的艦船受損,還給艦艇上的美國水兵造成的不小的精神壓力。那麼,美軍又是如何防範那些瘋狂的「神風隊員」的呢,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日軍的戰術。
「神風」崛起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日本海軍的飛行員是當時世界上較為精銳的飛行員之一。從珍珠港到印度洋,再到珊瑚海和中途島,日軍的飛行員和他們的零式戰機幾乎統治了太平洋的天空。儘管中途島一戰中日本海軍損失了4艘航母與大量戰機,但機組人員的損失還沒有嚴重到極點。不過,這種情況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發生了變化。在長達半年的消耗戰中,日本空勤人員的損失比中途島還要嚴重。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在整個戰役中,大約有1100架海軍飛機以及大多數訓練有素的機組人員喪生。隨後,在1943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日軍又試圖通過索羅門群島來延緩美軍的前進。可最終的結果卻是將日本海軍訓練有素的空勤隊伍損耗殆盡。
電影《虎虎虎》中衝向美軍機庫的飯田房太
1944年6月的菲律賓海海戰中,日本海軍集結了一支由多艘航母組成的龐大艦隊,約有430架艦載機。這支精心組織的部隊試圖將美軍阻止在馬裡亞納群島之外。但實際戰鬥並不像日軍所希望的那樣。缺乏訓練有素的飛行員最終導致只有35架戰機在這場「火雞大撲殺中」倖存下來。簡而言之,在缺少精英飛行員的情況下,傳統的空襲變得越來越無效。一項詳細的統計表明,在1944年的前六個月中,有315架日本飛機躲過了戰鬥機的攔截,並對一些美國艦艇展開攻擊。不過,只有10%的艦艇被日軍擊中。然而這315架飛機中,卻有106架被美軍密集的防空炮火擊落。
電影《決戰中途島》中衝向「企業」號的中井一夫
在這種背景下,自殺攻擊的策略開始受到日本軍方高層的關注。甚至在菲律賓海海戰失敗之前的1943年,日本海軍的領導層就已經在討論採取自殺攻擊的策略了。到1944年8月,人們普遍認為只有自殺行動才能改變戰爭的進程。將這些想法轉化為行動的人就是大西瀧治郎中將。1944年10月21日,總人數約24人的飛行員組成了海軍神風特別攻擊隊,之後越來越多以自殺攻擊為目的的特別攻擊隊應運而生,人們將這些突擊隊統稱為「神風特攻隊」。儘管到1944年底日軍才開始有規模的使用「神風特攻隊」對美軍進行自殺式的攻擊,但是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有個別的日本飛行員在某些情況下故意撞擊目標了。例如珍珠港事件中的飯田房太和馬紹爾-吉爾伯特突襲戰中衝向「企業」號的中井一夫。
日軍的裝備
掛載250千克炸彈的零式戰鬥機
日本海陸軍有哦許多不同類型的飛機可作為「神風」特攻機。首選類型是一些單引擎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因為它們的速度更快,穿透美國戰機防禦的可能性更大。之後是一些雙引擎的戰機。例如一式陸攻和四式重爆等。其中,一式陸攻在很多情況下是作為「櫻花」飛彈的母機使用。在這些飛機中,使用數量最多的是單引擎的零式戰鬥機。雖然到1944年時,零式已經比不過當時的美軍戰機了,但它的速度和機動性足以成為自殺式襲擊的絕佳平臺。行動中,零式還會攜帶了一枚250千克的炸彈,這種炸彈在擊中目標時比零式本身的撞擊更加致命。
掛載「櫻花」飛彈的一式陸攻
另一種很特別的特攻武器就是被稱為「櫻花」的火箭特攻機。這種飛機實際上就是一枚由飛行員操控的「制導」飛彈,最初的11型可裝載一個1.2噸重的彈頭,不過它的缺點也很明顯,由於航程非常短,所以必須由母機將其攜帶至離目標較近的距離後才能使用。一旦母機在靠近目標前被擊落,它也只能隨母機一同墜入大海。另外,即使有個別幸運兒到達射程內,發射後的「櫻花」也會因飛行速度太高變得很難操控,所以一旦錯過第一次機會那它和駕駛員只能被白白的浪費掉。
「神風」戰術
從表面上看,「神風特攻隊」是一種可怕的武器,它使用了最複雜的制導系統——人類飛行員來引導飛機攻擊目標。攻擊時,飛行員可以選擇最有價值的目標,然後駕駛飛機撞擊它們最脆弱的部位。一旦到達目標上空,飛行員就會投擲所攜帶的炸彈,儘量在他的飛機變成一個數噸重的火球之前造成額外的傷害,而在撞擊目標時,這個火球上未耗盡的燃料也會成為一種可怕的武器。
從1944年10月到戰爭結束時,「神風特攻隊」使用的戰術一直都在發生變化。在首批有經驗的志願者被派往菲律賓後,日軍需要再培訓新飛行員作為補充。當然,在戰爭中,美軍的防禦戰術也在不斷演變,這也促使日軍被迫不斷改變攻擊戰術以保持「神風特攻隊」到達目標上空的機率。儘管將飛機撞上船隻從理論上來說很容易,但事實恰恰相反,尤其是在美軍開始提升對日軍飛機的攔截能力後。首先,特攻隊員們要躲過空中眾多CAP(Combat air patrol戰鬥空中巡邏,就是將戰鬥機布置在敵軍可能出現的海空域,以達到預警和提前消滅敵軍的目的。)其次,在撞擊目標前還得躲過密集的防空火網。最後,飛行員必須擊中快速機動的目標。即便對經驗的飛行員來說,這也是很困難的。況且1944年以後,「神風特攻隊」中有經驗的飛行員已經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只進行了簡單訓練的菜鳥們。這就導致他們的成功率很低,只有10%左右。
1944年10月25日,日軍「神風特攻隊」攻擊美軍輕型航母「白原」號的瞬間
對付「神風特攻隊」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那些飛機接近目標之前就將其擊落。但對當時的美軍航空兵來說這一目標還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從來沒有足夠的CAP來保護所有的船隻。在最初攻擊中,特攻隊使用的戰術還比較簡單,規模也比較小。包括護航機在內,通常只有幾架飛機,這還不夠美軍塞牙縫的。但到1944年12月時,由10到20架飛機組成的大規模攻擊已經變得很普遍了。在衝繩島戰役中,每個波次的特攻機的已經多達50架。這些大規模的進攻足以使美軍的防禦幾近飽和,並保證一些飛機能夠到達目標。進攻時,大群的特攻隊會分成較小的小組,使他們能夠從不同的方向接近目標,從而將美軍的CAR和艦隊的防空火力分散。
戰鬥機飛行員在試圖攔截那些自殺飛機時也面臨著重大問題。當用雷達探測陸地附近的目標時,在那些預警艦上看到的雷達圖像常常是不一致的,正如菲律賓戰役期間的許多場合所顯示的那樣。即使探測到了日軍戰機,大多數雷達也很難提供準確的高度,而高度對於能否成功攔截日軍的特攻機至關重要。在後來戰役中,美國海軍艦艇安裝了能提供可靠的高度信息的SP雷達,這種雷達是對抗「神風」的關鍵技術之一。
高度問題的解決意味著大部分的CAR會在適當的中等高度飛行,這樣他們就可以對更高或更低位置上的日軍飛機做出更有效的反應。不過日本人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高處飛行的飛機會飛得更高,而在低處的則會飛得更低,以便遠遠避開CAR的巡邏空域。對於從高空接近目標的飛機,日軍給出的建議高度是6000-7000米,這個高度已經遠遠高於美軍CAR 4870米的巡邏高度了。當發現目標時,「神風」隊員便開始以20度的角度高速下降,以便儘可能的快速通過CAP的飛行高度。在到達1000-2000米時,在以45-55度角開始俯衝,將飛機直接帶向目標。
而低空飛行的特攻機對美軍和日軍來說都具有較大的挑戰性,需要特攻隊員擁有更高超的飛行技能。這種方式要求飛行員在海面9-15米的高度接近目標。在距離目標約900米的範圍內,「神風」隊員將進行一次「彈跳」,將飛機躍升到400-500米的高度後開始最後一次俯衝。為了使目標保持在視線範圍內,飛行員會將飛機向左/右傾斜或完全倒置過來。這種操作方式已經遠遠超出新手的能力範圍,只適用於經驗豐富的飛行員。
低空突防具有很大優勢,這種方式大大縮短了美軍雷達發現特攻機的距離,使CAP的探測和交戰變得極其困難。也給美國高射炮手帶來來了很大的麻煩,因為美軍的高炮很難在那個高度擊中目標。到衝繩島戰役時,日軍會從高、低空同時進行多個波次的攻擊。雖然從高空俯衝很難擊中目標,但從低空俯衝就容易多了。美國海軍的一項研究計表明高、低空間命中率差的異非常明顯,從高空成功突防的「神風」只有17%的命中率,但在較低的高度,命中率卻達到了67%。
電影《永遠的0》中低空躍升後俯衝撞向美軍航母的宮部久藏
對於航母來說,最脆弱的地方是飛行甲板上的升降機和島狀艦橋。對其他船隻來說,艦橋底部和煙囪被認為是最好的瞄準點。而接近目標最有利的方法是從船尾。從這個角度來看,艦船的防空能力是最弱的,這種方式也提供了更好的命中機會,因為飛行員可以瞄準艦船的整個長度,並降低了與目標間的相對速度。如果從船尾不行,從船頭的位置接近目標也是可行的。從艦船的正側面接近被認為是最困難的,因為那個方向的防空火力最強,且撞擊點也非常狹窄,一旦錯過只有墜海。
當飛機開始俯衝時,很多缺乏經驗的日軍飛行員會下意識地閉上眼睛,因此,他們會被要求睜大眼睛直到撞擊發生的那一刻。不過依然有許多人在最後一刻錯過了撞擊的機會,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最後一刻害怕了,也可能是因為是周圍的防空炮火以將其擊斃,要麼就是因為在撞擊發生前有大量艦隻映入眼帘,使其無法集中注意力。
日軍能夠逐漸改變「神風」的戰術,還要得益於為其護航的那些護航隊。他們的目的是護送特攻隊,使其儘量免受美軍飛機的攔截,並報告每次任務的結果。這樣的報告讓日軍能夠判斷「神風」襲擊的有效性,並分析哪些戰術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
上圖是一個典型的護航編隊,因為許多「神風」隊員都沒有經驗,護航機會引導他們到達目標上空。綠色的護航隊將作為嚮導在「神風」機(紅色)旁邊或編隊中間飛行。如果和美軍的CAR遭遇的話,綠色和黃色的護航隊會儘量阻止攔截美軍飛機為「神風」隊員提供掩護。如果「神風」機成功到達目標上空,護航部隊則會在返航前觀察並報告「神風」取得的戰果。
儘管上述所有這些戰術都是經驗教訓的結果,但面對訓練有素的美國海軍戰鬥機飛行員和艦船上的防空炮手,要有效地協調沒有經驗的飛行員是極其困難的。美國海軍觀察員報告稱,早期的攻擊大多缺乏協調,是由從雲層中俯衝出來的單架飛機發起的,這使得目標船隻可以將其全部防空火力對準單一的特攻機。在後來的衝繩戰役期間,協同攻擊變得越來越多,因為日軍使用了更大的特攻機群。
年輕的特攻隊員,他們的年齡還不到20歲
除戰術外,飛行員的訓練也是不斷在改變的。在菲律賓戰役的中的第一批「神風隊員」都是有經驗的飛行員,所以不需要特別的培訓。在這些精英被消耗光後,經驗最少的新飛行員取代了他們的位置。為了能夠迅速補充更多的飛行員,新學員的訓練課程被壓縮到只剩下七天。前四天基本都是在練習起飛和編隊飛行,後三天才會學習接近和攻擊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