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書中妙義,看字間乾坤。歡迎來到鹿野書院。
提起敦煌這個名字,相信每個人眼中會出現不同的景象,黃沙,駱駝,一望無盡,天地蒼茫。明代詩人楊慎有一首詩叫《敦煌樂》,把敦煌景色盡收其中:
角聲吹徹梅花,胡云遙接秦霞。白雁西風紫塞,皂雕落日黃沙。漢使牧羊旌節,閼氐上馬琵琶。夢裡身回雲闕,覺來淚滿天涯。
敦煌之名,乃是盛大昌隆之意,兩漢和隋代一直用這個名字。後來幾百年頻頻易主,宋時又一度被西夏佔去,到了元代,改為沙洲,明代稱為沙洲衛,清乾隆年間改成敦煌縣。
它承載著西方文化東傳的使命,也是絲路上最為璀璨的明珠。而敦煌最有名的,莫過於莫高窟的壁畫,和曾經埋藏在裡面的佛教典籍。雖然如今這些典籍散落在世界各地,被無數的人研究揣摩,但無人能真正說出它們的由來。於是,關於它們的猜測,又成了敦煌和莫高窟最為精彩的部分。
歷史學的獨特對象是人類的活動,這一活動場景比任何其他東西都更能吸引人的想像力。尤為重要的是,當這一場景在遙遠的時間或空間中展開時,它便具有一種奇妙而微妙的迷人之處。」(馬克·布洛克《歷史學家的技藝》)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井上靖所寫的歷史小說《敦煌》
飽讀詩書卻錯過殿試,莫不是命運的安排?
宋仁宗天聖四年,湖南舉人趙行德赴京參加殿試,本來學富五車的他自信一同殿試的人中不會有幾人學力比他高,進入仕途不過易如反掌。怎奈人算不如天算,他在等待殿試的過程中,在幾棵老槐樹下坐著打法漫長時間,卻不知不覺睡著了。雖然他在夢中對天子關於安邊策之問對答如流,但等醒過來,已經是眾人散去,殿試早已結束,只有一名官員留給他一個輕蔑的目光。
他只要一路帶著沮喪退了出來,所謂金榜題名,豪門盛宴,白衣公勤都成了一出場泡影。他走在街頭,遇上了一幕奇景。只見一個回鶻大漢把一個渾身赤裸的西夏女子摁在案板上揚言要剁了來賣,其原因原是那女子勾引別人丈夫還謀害原配。沒想到那女子不懼死亡,還催促那大漢快些動刀。趙行德不忍,買了那女子全身,放她自由。平白撿了一條命回來,那女子竟然把一個小布片送給他作為回報,並告訴她那是西夏文字,拿著它可以進入西夏的都城。
西夏文與漢字的對照
西夏竟然有文字?這令他十分驚訝。世人皆知回鶻文和契丹文,沒有聽過西夏文。如果西夏有文字,那將是一件了不得事情。因為一個民族一旦有了自己的文字,那文明就會快速發展起來,西夏就會快速強大起來。他帶著那布片找到了禮部的一位官員,沒想到那官員不以為然,送他出去。
懷著極大的好奇心,也或許是冥冥中已有定數,他踏上了西域之路,起初,只是為了搞清西夏文是否存在和布片上的內容,沒想到,等待他的卻是曠古奇遇。
在涼州,他竟然成了一名西夏兵
趙行德跟著商隊,一路來到涼州,本以為涼州有他要的答案,卻沒想到。一進入涼州他就被一群人抓去,這些人把他和其他當兵的關在一起,他們都說著漢語,但他每問一個問題,每說一句話,就會招來一頓毒打。毒打過後,他們給他發了一套衣服,讓他去站崗。他這才明白,他被西夏人抓了當兵,而他所在的這支部隊是西夏的先鋒,全部由宋人組成,他們的將軍叫做朱王禮,曾是漢軍。
他由於身材瘦小,力氣不足,所以當了旋風炮手,每次打仗都要騎著馬橫衝直闖,同時用旋風炮發射石子。他好幾次死裡逃生,每次都是瘋了一樣的衝出去,然後昏厥,醒來後發現自己回到了兵營。久而久之,他發現打仗並不難,只要衝出去,發射完石子,昏厥,然後一切交給命運和戰馬就行了。
這支隊伍打到了甘州,發生了兩件對他此後的人生,意義重大的事情。一件是他偶然就下了回鶻郡主,並把她藏在了一處隱秘的地方,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西夏太子李元昊來到此地,發現他認得字。
於是他被朱王禮調來閱讀文書,可惜他不懂西夏文,要求到興慶去學習西夏文字。而因為要離開,他不得不把美麗的回鶻郡主託付給朱王禮照顧,並跟公主約定一年之期,一定會來。而郡主將自己脖頸上的兩串玉珠中的一串送給他作為定情信物。
興慶果然是西夏的第一根據地,趙行德在這裡不光見到了西夏的民風,軍隊,庶政,甚至還有模仿大宋國子監的學舍,他就在學舍裡學習西夏文字。而這裡的老師也大多是宋人,因為他從前學問不低,所以不光學習西夏文,也承擔了一些西夏文和漢文對照的工作。
時間過了兩年,等他回到甘州,卻得知回鶻郡主被折磨了十幾天不得不委身李元昊。而當郡主看到他回來後,在李元昊與吐蕃決戰的誓師大會上,從城牆一躍而下,自戕而死。
趙行德痛苦難當,一心裡想著是因為自己沒有按照約定回來,才讓郡主遭此大難。
瓜州一夜之間被付之一炬
與吐蕃作戰獲勝後,沒想到瓜州太守延惠來投降。朱王禮趙行德等人進入了瓜州,延惠說如果將佛教典籍也翻譯成西夏文,那將功德無量。趙行德主動請纓來辦這件事,但他還需要一些幫手。在去興慶尋找幫手的路上,他結識了于闐國尉遲家的後人尉遲光。尉遲光是一名商人,帶著貨物和駱駝隊行走於西域各處倒買倒賣。
趙行德有個私心,就是想通過譯註經文,來超度死去的回鶻郡主,那是他的心結,他希望她早脫塵苦,永受供養。
李元昊要到瓜州,朱王禮突然決定要反了。或許是因為陰險狡猾的李元昊一直不拿宋人當人,讓宋人去當炮灰。而更大的原因,竟然也是回鶻郡主。他愛上了回鶻郡主,卻被李元昊奪走了。這一切,是趙行德看到他手中有另外一串玉珠才知曉的。
但朱王禮沒有成功,瓜州一夜之間付之一炬。朱王禮,趙行德,延惠等人撤回了沙洲,也就是敦煌。
金銀珠寶都是身外之物,沒有了還可以獲得,但那些佛教經典呢?
李元昊打到了沙洲,眼看這裡的命運將和瓜州一樣。而此時貪財的尉遲光找到了一個地方藏放值錢物件,並誆騙節度使一家和趙行德把財物都放進去。
趙行德除了那串珠子,別無他物。他在勸節度使離開的時候,偶然看見了幾個廟裡的小和尚,因為不舍經書而挑挑揀揀。他們說自己不怕死亡,唯一的渴望是多讀基本經書。如果要走,一定要帶走一些。趙行德靈機一動,金銀珠寶都是身外之物,沒有了還可以獲得,但那些佛教經典呢?一旦被燒毀,可就再無回天之力。他於是讓和尚們把這些經卷打包裝箱,當做是節度使家的財物,全部藏進了尉遲光所說的地方。那就是莫高窟中的一個夾壁層。
他把自己隨身翻譯的《般若心經》經文也扔了進去,在結尾他寫下了一段文字:
「伏願天龍八部長在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願甘州郡主永承此善,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他的善心得到了庇佑,後來前來挖寶的尉遲光被雷劈死,燒成了焦炭。而這些經書,直到二十世紀初,被一個王圓籙的道士發現。
後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這就是井上靖筆下的《敦煌》。
莫高窟的經書,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遺憾,更是思考。
王圓籙曾經當過大頭兵,後又當了道士。相信他也曾驚嘆與那夾壁裡浩如煙海的典籍,他曾把這些典籍拉去縣城,可無人識得明珠。而後來送去一車給朝廷,卻被清政府的貪官汙吏們,每到一處,就抽選自己想要的留下,剩下的再往上交。被拆的七零八落的典籍,躲過了戰火和硝煙,卻沒有躲過愚蠢的手爪。
而當王圓籙面對英國人,日本人,俄國人,那些人威逼利誘的向他索取,他又能怎麼做?他或許隱約覺得不對,但卻又不知道為什麼不對。
記得在敦煌曾看過一場大型演出叫《又見敦煌》,那裡面的王圓籙向菩薩哭訴:「我不知道啊,我真的不知道。」雖然在現實中,他或許不能夠獲得原諒,但在那場演出裡,菩薩原諒了他。
莫高窟遺失的不僅僅是古舊的書籍,更成了我們中華文明的一個小小的遺憾。但我們可以從王圓籙身上吸取教訓。
文明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而典籍是文明的具體體現。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何種境遇,我們都要保護我們的文明,因為它讓我們正身,立命,安存。有了它,我們才之所以是我們。
關注鹿野書院,每天都有好書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