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都柴達木村 華麗蝶變「振翅飛」

2020-12-22 澎湃新聞

左右滑動查看

雪後的烏審旗嘎魯圖鎮木都柴達木村銀裝素裹,遠遠看去,白雪覆蓋的村莊、農田、草場壯美如畫,整個村莊顯得格外悠然安靜。雖然是在寒冷的冬季,但是在木都柴達木村村委會院內,人頭攢動,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該村「慶五穀豐登 傳中華文明」有機紅棗採收活動正在舉行,大伙兒的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和豐收的喜悅。

「看看我們今天的新農村,以前根本不敢想像,我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黨的政策好啊,脫貧攻堅的好政策給我們帶來了新希望,黨的好幹部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正在給參加活動的村民分發紅棗的村支書王世奎高興地說,「3年的時間,我們村實現了村容村貌變靚、村民收入增加、基礎設施提升、集體經濟壯大的歷史性變化,這要感謝市住建局及駐村工作隊。」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市住建局幫扶木都柴達木村,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2018到2020年3年間累計協調為該村投入資金1204.9萬元, 協調落實大項目12件,興辦實事14件,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

黨建引領

木都柴達木村位於烏審旗嘎魯圖鎮東南25.5公裡,毗鄰陝西省榆林市,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蒙古族為少數的半農半牧區,下設7個社,全村354戶1004人,現有扶持鞏固戶8戶19人。多年來,木都柴達木村主要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和村民外出務工為主,是一個典型的無資源、無支柱產業的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為「零」,加之過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思想認識保守,始終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村民守著青山綠水過苦日子,環境髒亂差,產業沒發展……這一切,讓村民們漸漸失去脫貧致富的信心,很多人開始安於「懶、散、閒」的生活。

2018年3月,市住建局駐村工作隊進駐木都柴達木村。駐村工作隊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促進全村農民增收、產業發展和農村穩定的首要任務來抓,全力培育「一強五促」黨建品牌,即「強黨建」促「產業強、環境美、民風淳、治理活、百姓富」,切實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實現黨建與脫貧攻堅互動互促、齊頭並進。堅持不斷夯實農村基層黨建基礎,強化黨建示範引領作用,把黨建工作深度融入脫貧攻堅的實踐中。

為從思想上解決阻礙木都柴達木村發展的難題,駐村工作隊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一項關鍵任務。駐村工作隊邀請市委黨校教授和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良種站專家、防疫站專家多次向農牧民解讀或專題講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準脫貧攻堅、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等內容,讓農牧民充分了解國家政策和發展願景,對生活充滿信心,進而和工作隊想到一起、幹在一起,為農牧民補足精神之「鈣」的同時擴充致富技能,受益農牧民達320餘人。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還組織黨員、種養殖大戶100多人先後赴旗外多地「取經」、學習種植養殖技術,將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引回了村裡,把「真經」傳遞給了更多農牧民。並且每月組織黨員、村民代表集中學習2次和開展主題黨日1次;按要求組織召開「三會一課」、組織民主生活會、黨員評議活動。通過組織開展政策宣講、設置道德講堂、開設扶貧講座、組建農牧民文藝宣傳隊、培訓「田秀才」「土專家」、開展志願服務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從思想上拔「窮根」,激發乾事創業「精氣神」。3年間,累計開展活動29次,舉辦學習培訓63次,慰問困難群體101人次,化解矛盾糾紛25件。村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明顯增強,木都柴達木村黨支部現為一類9星級基層組織。

米連翠一家是2017年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曾對脫貧失去信心,連危房改造指標都懶得申請,為了幫助她家脫貧致富,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通過為她家架電打井、修路開地、蓋豬圈、送豬仔、蓋草棚、宣講政策、提升動力等一系列「扶貧和扶智」的幫扶,調動了她全家的積極性,2018年底她家人均收入達到13113元,實現了穩定脫貧,併購置了從春種到秋收的10萬多元的現代化農機具。今年她家在種植和養殖的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通過幫扶,米連翠家由貧困戶變為村裡致富戶。

此外,通過精準幫扶和村集體產業帶動,其餘7戶扶持鞏固戶發展動力也很足,今年每戶人均純收入在 16000元—32000元之間,實現了持續穩定增收。

一個不斷夯實的黨組織、一個有模範作用的黨員隊伍、一支思想有幹勁兒有活力的駐村工作隊,帶給村子的是煥發出的精氣神和有奔頭兒的強大信心。

多點發力

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擺脫「空殼村」,一直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3年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因勢利導,藉助國家的扶貧政策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使得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步入「快車道」。

家庭養豬雖然是村裡起步較早的一項傳統產業,但傳統的養殖方式並不能給村民帶來夢想中的「豐厚」,如何讓這傳統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勇氣和能力,也是駐村工作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8年4月,駐村工作隊籌集和協調市直相關部門60萬元,為該村建設了佔地100畝的標準化豬舍和相應的配套設施(其中飼料基地45畝、種豬繁育養殖棚舍及排汙設施5畝、育肥豬林地散養活動場50畝),購進了1頭種公豬、5頭種母豬、10頭松遼黑豬作為繁育種豬,成立了烏審旗久多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牧戶+貧困戶」發展模式,將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合作社,其股份比例為村集體佔股90%、建檔立卡貧困戶佔股10%。並通過代養代賣等方式,貧困戶與合作社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幫助他們發展養殖業增收致富,實現產業脫貧。隨著養豬產業規模擴大,又協調資金50萬元建起了化糞池。

今年5月,7戶扶持鞏固戶每戶從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分紅領到2隻價值約3200元豬仔。

「今年豬肉價格高,我們在林下散養並聽著音樂吃糧食的跑豬供不應求。截至目前,種豬繁育合作社已出欄肉豬112頭、出售豬仔85頭,實現純利潤35萬元;並與12家企業籤訂長期購銷協議,年預計出欄大小豬300頭,村集體經濟收入在50萬元以上,比2019年翻一番。」 駐村第一書記劉鵬飛介紹說,「這樣既可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又能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了。」

「以前,我家住的是簡陋土房,走的是泥巴路,夜晚是『兩眼一抹黑』。如今,嶄新明亮的新居,四通八達的水泥路,而且發展養殖業,與以前相比,我家的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扶持鞏固戶王潤羔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悅,「今年劉書記給我家光賣羔羊就收入了2萬多元,地方沒動就有了收入,今年開春養豬合作社分的2隻豬仔現在長大了,我們準備吃一頭賣一頭,劉書記已答應給我家賣一頭豬。」

在精準扶貧幫扶政策的支持下,王潤羔搬進了70平米的新房,而且通過自己今年的努力,有了可觀的收入。說起駐村工作隊及第一書記劉鵬飛,王潤羔是讚不絕口。

「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漠地,沒想到今年紅棗喜獲豐收,預計明年達產後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該村村民、紅棗基地管護人王孝榮高興地介紹說。

為了壯大集體經濟,2018年4月,市建委投資85萬元發展經濟林項目,完成100畝的有機紅棗種植,同時成立紅泥場則有機紅棗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確保經濟林科學種植,工作隊還專門聘請2名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栽培技術和後期養護3年,並對有機紅棗以後的收入分配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劃分:村集體拿80%,20%歸三社村民和8戶貧困戶收入,每戶村民可增收2000元。引進烏審旗順發種植專業企業與村集體合作,採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牧戶」發展模式。該項目的實施為該村發展沙漠林果產業探索出了成功經驗。

今年,駐村工作隊爭取並實施完成投資約378萬元的京津風沙源二期草原生態保護項目,為木都柴達木村95戶農牧民蓋草棚85個、羊棚23個、青儲窖25個。為解決全村村民玉米、豬牛羊等農畜產品外銷稱重難的實際困難,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籌措資金6.4萬元,在舊村委路旁規劃建設了一處100 噸地磅稱。

村裡1社、5社的道路通了,但2、3、4、6社的道路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改善通社道路一直是工作隊在努力的一件大事。自從駐村開始,駐村工作隊就暗下決心,除了幫助村民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道路外,還要讓整個村子更加美麗、更加宜居,切實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為此,工作隊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目前2、3、4、6社9.06公裡通社路項目已完成立項、圖紙設計、土地變更和測量工作,現進入招投標階段,明年開春即將動工。

此外,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駐村工作隊為村子做了很多實事好事:籌資15萬元完成村內45公裡的排水渠修繕工程;籌資18萬元完成村規範化標準化建設;籌資66.5萬元完成5.5公裡進村道路和村委周邊綠化;協調電力部門投資50萬元建設完成3.25公裡動力電(高壓)、低壓800米;培育年出欄100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1戶,年出欄5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9戶,且帶動大部分家庭都養豬;培育年出欄50隻以上肉羊養殖大戶36戶,存欄50頭肉牛養殖大戶2戶;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與集體經濟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協調財政部門建設完成羊棚項目5個25萬元;全村現有412個農業灌溉井、36個集中飲水井、39個自建井,1萬多畝耕地全部安裝了滴灌,家家都通了自來水。

協調旗社保集中和就業服務中心,為王佔國等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落實公益性崗位4個,每人每月工資1760元。

通過近3年一系列精準施策,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由零增加到2020年的50多萬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實現了村各項工作從全鎮「排名靠後」到「名列前茅」的華麗蝶變,並帶動了扶持鞏固戶和村民們的持續穩定增收,實現了「彎道超車」的逆襲。

美麗村莊

每天早上6點,木都柴達木村四社村民(保潔員)徐列羔便起床拿著工具、騎著摩託車對自己負責的路段垃圾進行整治清理,並在太陽升起前將垃圾分類倒到村裡的垃圾收集點,中午,由村裡垃圾收運車將可以裂解焚燒的垃圾統一運送到村裡新建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裂解焚燒站進行後續處理。該垃圾焚燒站每日可處理3—10噸生活垃圾。

為使木都柴達木村人居環境持續好轉,該村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持續加大抓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力度,聘用7名村民和10名護林員組建了衛生保潔隊,負責垃圾日常清運工作,垃圾實現定時清理、定點傾倒,垃圾清理率達到98%以上。爭取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活垃圾處理補助資金50萬元,為該村每戶村民購置2個120升垃圾分類箱進行垃圾分類,並採購垃圾轉運車1輛,建設垃圾收集點2個,已實現「戶分類、社保潔、村收集轉用處理」的環境整治模式。

3年來,木都柴達木村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以「治髒、治亂、增綠」為重點,堅持淨化、亮化、美化、綠化「四化」同步,通過黨員示範,百姓參與,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治理。

結合村子發展情況及村民生活習慣,木都柴達木村制定了人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制定了網格化責任清單,劃定了「兩委」班子成員包片、駐村幹部和小隊長包社、黨員和村民代表包戶的「網格化」環境整治「責任田」,壓實各級責任,並與農戶籤訂了環境衛生「三包」責任書,引導村民自覺整治生活中的「髒亂差」。同時,駐村工作隊協調15萬元環境整治經費,發動群眾及時清理整治道路沿線、房前屋後、屋內環境衛生,解決亂搭亂建、亂堆亂放、雜草叢生等突出問題,提高農牧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在,村民從屋內生活家居到房前屋後草圐圙、柴堆、雜物都很規範整潔,全村形成了家戶小改觀、整體大變化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

「因為我們這裡沒有汙水管網設施,所以採用這種外接化糞罐的方式,解決村民的戶內入廁問題,方便了村民,對環境也沒有汙染,化糞池經過發酵還可以還田利用,廢物變寶。」劉鵬飛介紹,「我們村3年已完成戶改廁 158 戶,並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委會附近建成78.9平米裝配式水衝公共衛生間。」

木都柴達木村將人居環境整治與鄉風文明建設相結合,以慶祝「三八」「七一」活動為契機,對村內「閂整人家」「好婆婆好媳婦」「衛生先進戶」「文化活動帶頭人」等先進典型進行表彰,同時積極開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環境衛生大評比活動,以家美、院美、田美、林美、生活美的「五美」為標準,每季度開展評比,激發村民向上向善、清潔家園的積極性,提高文明素養,有效帶動了村莊環境的整體提升。

成立村規民約辦公室,結合村情實際制定村規民約,經過不斷修改完善,目前村規民約共有十四章六十六條,內容涵蓋組織建設、社會治安管理、民風民俗等方面,以此來提升村民的精氣神,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現在不僅村子漂亮了,村委還有活動廣場,路邊還有能歇一歇的涼亭……與過去相比,現在就是那個當初期盼的幸福好時代。」村民曹愛芳激動地說。

如今的木都柴達木村有著較為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良好的村容村貌,一幅幅栩栩如生、圖文並茂的文化牆、一處處文化景觀引人駐足觀賞。

綠色發展

村子今後如何發展?第一書記劉鵬飛和駐村工作隊又把目光盯在了麻坳陶仡佬這片村集體草場上。

木都柴達木村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端,總面積11.64萬畝,耕地10182畝,林地23924畝,草場81808畝,全村8萬多畝草場中沙化面積有5萬多畝,生態環境脆弱,草場退化嚴重,且草場植被種類單一、以沙蒿為主,草場沙蒿覆蓋達70%且沙化嚴重,牧草飼用價值低,草場載畜量低是制約該村養殖業發展、村民增收的根本問題。

在深入走訪調研摸準村情民情的基礎上,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認為,草原是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村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改良好草原生態,是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治本之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今年開春,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發動群眾在麻坳陶仡佬這片草場上嘗試著改良種植了300畝優質牧草檸條和紫花苜蓿基地一處,取得了成功,而且長勢良好,已見到效益。與此同時,市住建局及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林草部門落實了京津風沙生態治理項目1個,用3年時間種植優質牧草改良草場3萬畝。在今年秋天項目獲批後,工作隊和村「兩委」抓住幾場連續下雨的時機及時種植檸條2000畝,並協調產業扶持資金50萬元,在優質牧草種植基地規劃註冊了又一集體經濟項目—木都柴達木村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捨飼優質牧草育肥養羊,按照以草定畜原則,規模控制在存欄500—1500隻之間,助推脫貧攻堅與產業發展。

「去年這裡還是一片荒漠地,沒想到今年紫花苜蓿就長近1米了,今年收割了1茬,而且檸條長勢也很好,明年起每年可以收割3茬,草場改良為我們找到了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該村村民劉世山高興地介紹說,「經過草場改良,曾經只長沙蒿的草場都變成了優良牧草的草場,村民們別提多高興了,駐村工作隊敢想敢試敢幹,給我們辦了件大實事。」

對於村民來說,草場長得茂盛就意味著養殖業的發展,能有好的收入,這是他們最大的幸事。

大面積草場的改良,不僅改變了靠天養畜的局面,惠及了廣大農牧民,而且更有效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為構築鄂爾多斯草原生態安全屏障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如果3萬畝草場改良項目完成後,對該村未來的發展意義深遠。」劉鵬飛說。

「 產業興、村民富、生態美、交通暢,鄉村建設行動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村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對於未來,村「兩委」一班人充滿了信心。

來源:鄂爾多斯發布

-第1707期-

欄目:綠色崛起

原標題:《木都柴達木村 華麗蝶變「振翅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昔日繁華水道變身田園休閒水景 徑山鎮中苕溪華麗蝶變
    昔日繁華水道變身田園休閒水景 徑山鎮中苕溪華麗蝶變 2020年10月04日 07:42:33來源:浙江在線傅靜之   浙江在線10月4日訊(記者 傅靜之)初秋時節,走進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的美麗鄉村,處處都能邂逅「小橋流水人家」的場景:腳踩乾淨的柏油村道,兩邊是通透的圍牆、漂亮的農家庭院,不遠處的中苕溪清澈見底、鷺鳥棲息,每個村還有黨建主題的
  • 柴達木盆地中的綠翡翠美上熱搜 柴達木盆地位於哪個高原地理位置介紹
    柴達木盆地中的綠翡翠美上熱搜 柴達木盆地位於哪個高原地理位置介紹時間:2020-11-11 19:34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柴達木盆地中的綠翡翠美上熱搜 柴達木盆地位於哪個高原地理位置介紹 今日,柴達木盆地中的綠翡翠登上熱搜,大家紛紛表示真的是太美了,那麼這到底是哪裡呢
  • 柴達木的紅寶石
    ——劉禹錫《枸杞井》養生似乎成為了持續熱門的話題,其中頗受歡迎的就是枸杞,枸杞都持有不小的熱情,甚至造出了「保溫杯裡泡枸杞」的梗。其實對於枸杞,其實已經分為了很多種,由於不同的產地所擁有的不同環境氣候,枸杞的質量和所含營養都是不同的,但是枸杞裡面最甜的就要數柴達木枸杞了。
  • 鄉村漁港改造升級 海洋經濟振翅欲飛
    大王廟漁港碼頭的升級改造,將是南三島海洋經濟振翅騰飛的契機之一。11日,記者走馬南三大地,傾聽南三海洋經濟發展的「潮聲」。現狀:鄉村漁港無法滿足發展需求大王廟漁港位於南三島燈塔村大王廟西南側。當天一早,記者乘車從市體育中心出發,交通一路順暢,然而進入南三島之後,道路七拐八彎,走了足足一個小時才終於到達大王廟漁港。
  • 人人都該去一次極致柴達木
    人人都該去一次柴達木醉臥星空下,山河入夢來全網名:花兒戶外人的一生總有一些讓你敞開靈魂的時刻。跌宕起伏的2020,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真正的錯峰遊西北,除了價格一切都是高配!穿越柴達木並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人人都該來一次柴達木!10種地貌,我們逐一穿越!任選其一,你都是閱覽了千年的歷史!
  • 村改·蝶變⑦丨北滘黃龍:以村改破局,全面重塑鄉村振興新格局
    編者按佛山市委副書記、順德區委書記郭文海在多個場合都反覆強調:「村級工業園改造就如同一根扁擔,一頭挑著高質量發展,一頭挑著鄉村振興。」村改實現產業振興,以產業振興帶動文化振興和生態振興,以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促進產業振興,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的美麗蝶變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的美麗蝶變 2020-10-28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柴達木盆地: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從何而來從高空俯瞰,柴達木盆地就像一個不規則的菱形,盆地四周高山環抱,西北有海拔4000米左右的阿爾金山,是柴達木盆地和塔裡木盆地的天然界壘,東北有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南側為崑崙山脈的祁曼塔格山和布爾汗布達山,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
  • 躲避障礙 休閒動作手遊《振翅高飛!飛行人》上線
    躲避障礙 休閒動作手遊《振翅高飛!今天宣布旗下新作《振翅高飛!飛行人》(羽ばたけ!フライングマン) 已經在App Store / Google Play 商店上架登場了,立即下載試玩吧! CYBIRD Co.
  • 去一趟柴達木,你就相當於四捨五入去了趟火星-虎嗅網
    中國會在今年7、8月間發射我們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可能很多人都等不及想看一看由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火星風景大圖了,但是火星與地球相隔非常遠,探測器發射後需要飛6個~11個月才能到達火星。所以壞消息是,就算一切順利,我們要看到來自火星的美景至少要等到2021年了。
  • 「草帽團」助力鄉村「蝶變」,必須粉!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說的大概就是富陽區大源鎮大同村作為富陽區第一個「新時代美麗鄉村」項目,大同村正在進行著「蝶變」,而為了這場「蝶變」,大同村的「草帽團」成員,已經忙碌了一年多。朱鈺富說,他是人大代表、黨員、大同人,「無論哪個身份,都應該為家鄉出點力。」回到大同後,朱鈺富和其他14名人大代表、村幹部、黨員、村民等組建起了動遷小組——一開始他們自稱為「幫幫團」,成員年紀最大的已經70多歲了。
  • 穿越柴達木盆地,去看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祁曼塔格山和布爾汗布達山,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到了距今4億年前的晚古生代早期,由於板塊的俯衝及碰撞作用,柴達木盆地南北兩側的海槽開始封閉,引起強烈的構造運動,柴達木地區不斷隆升。在距今2億年前,板塊運動持續,海水漸退,柴達木地區就形成了內陸盆地。
  • 日本遊記:飛騨民俗村,飛騨之裡
    飛騨民俗村高山站的遊客中心可以購買一張高山的一日遊巴士週遊券,一天內都可以乘坐高山的巴士,620日元。飛騨民俗村飛騨地區的吉祥物是猴寶寶。飛驒 「猴寶寶」作為消災、喜結良緣、平安分娩的護身符,非常有名。「猴寶寶」用 飛驒高山 的語言來說就是「猴子的小寶寶」。「猴寶寶」因紅色的小臉和身體很像猴子的小寶寶而得名。
  • 「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青春與故鄉的蝶變|羅甸縣茂井鎮田壩村駐村...
    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5年來,也有幸見證了大亭這個仿佛被貧窮烙印的故鄉,在脫貧攻堅這個歷史難得的洪流中蝶變。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硬化路、家家戶戶通串戶路,從村寨髒、亂、差,到庭院乾淨整潔、規範有序的改變,從滿山雜草,到遍地瓜果飄香……,數不盡的巨變,是一個個扶貧幹部無日無夜地揮灑著汗水,書寫出一幅幅美好的時代畫卷。
  • 沙院沙村:一個「軟弱渙散」村的華麗轉身,真漂亮
    符善朝是沙村人,對沙村有著深厚的情感。從繁華的城市回到夜間只能聽見昆蟲歡叫的鄉村,他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狠抓班子、黨員隊伍建設,一方面從嚴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強化黨員學習,把村兩委幹部教育管理監督融入日常,著力提高現有班子執行力和落實力。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和培養青年幹部,提拔一些年輕有為的幹部進入村兩委,著力解決村級黨組織後繼乏人問題。
  • 我的英雄學院:單挑死柄木的前提必須會飛,綠谷需要掌握懸浮個性
    更何況還不知道死柄木是否有其他個性,改造的本質就是為了承受多種個性,參考劇場版的nine。綠谷單挑死柄木的前提必須會飛,這樣可規避崩壞的秒殺範圍。 不管死柄木新增什麼個性,威力都比不上他已經覺醒的崩壞。
  • 湯圩蝶變引路人
    湯圩村的蝶變,與引路人——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湯圩村第一書記李亮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遍訪鄉村知民情,腳印農家解民憂2017年來到湯圩村後,李亮便將全部精力用在了脫貧攻堅上。到村兩個月,他便走訪了全村465戶貧困戶,熟悉了現狀,摸清了實情。通過深入調研,李亮發現基礎設施薄弱大大影響了湯圩村的發展。村「兩委」班子、駐村扶貧工作隊共同商討後,明確了以交通建設為突破口,帶動其他基礎設施同步改善的發展思路。幾年間,湯圩村累計爭取省市區財政投入近1500萬元,改擴建村道近20公裡,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
  • 柴達木盆地超深井取芯首獲成功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4月17日電 (孫睿 吉海堅)記者17日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獲悉,柴達木盆地賽探1井取芯日前獲得成功,填補了青海油田超深井在基巖段取芯的空白。青海油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氣田,也是中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
  • 傾聽昆蟲振翅有多重要?可幫我們對抗瘧疾
    幾乎所有的飛行昆蟲,從飛蛾到蚊子等,都有獨特的振翅頻率。以雌性Culex蚊為例,它拍動翅膀的頻率為350赫茲,而雄性Culex蚊的頻率可達550赫茲。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差別,昆蟲的振翅就像人類指紋那樣獨特。近年來,有關振翅研究已經經歷了復興期,尤其是在人類健康領域。
  • 入圍藝術家介紹(十四) | 楊國華《尋找》:城市蝶變中殘存的記憶
    原創 三影堂攝影獎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我走遍溫州的拆遷村,通過鏡頭,尋找那輝煌的歷史和滄桑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