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滑動查看
雪後的烏審旗嘎魯圖鎮木都柴達木村銀裝素裹,遠遠看去,白雪覆蓋的村莊、農田、草場壯美如畫,整個村莊顯得格外悠然安靜。雖然是在寒冷的冬季,但是在木都柴達木村村委會院內,人頭攢動,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該村「慶五穀豐登 傳中華文明」有機紅棗採收活動正在舉行,大伙兒的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和豐收的喜悅。
「看看我們今天的新農村,以前根本不敢想像,我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黨的政策好啊,脫貧攻堅的好政策給我們帶來了新希望,黨的好幹部給我們帶來了好日子!」正在給參加活動的村民分發紅棗的村支書王世奎高興地說,「3年的時間,我們村實現了村容村貌變靚、村民收入增加、基礎設施提升、集體經濟壯大的歷史性變化,這要感謝市住建局及駐村工作隊。」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市住建局幫扶木都柴達木村,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2018到2020年3年間累計協調為該村投入資金1204.9萬元, 協調落實大項目12件,興辦實事14件,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
黨建引領
木都柴達木村位於烏審旗嘎魯圖鎮東南25.5公裡,毗鄰陝西省榆林市,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蒙古族為少數的半農半牧區,下設7個社,全村354戶1004人,現有扶持鞏固戶8戶19人。多年來,木都柴達木村主要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和村民外出務工為主,是一個典型的無資源、無支柱產業的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為「零」,加之過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思想認識保守,始終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村民守著青山綠水過苦日子,環境髒亂差,產業沒發展……這一切,讓村民們漸漸失去脫貧致富的信心,很多人開始安於「懶、散、閒」的生活。
2018年3月,市住建局駐村工作隊進駐木都柴達木村。駐村工作隊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促進全村農民增收、產業發展和農村穩定的首要任務來抓,全力培育「一強五促」黨建品牌,即「強黨建」促「產業強、環境美、民風淳、治理活、百姓富」,切實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實現黨建與脫貧攻堅互動互促、齊頭並進。堅持不斷夯實農村基層黨建基礎,強化黨建示範引領作用,把黨建工作深度融入脫貧攻堅的實踐中。
為從思想上解決阻礙木都柴達木村發展的難題,駐村工作隊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一項關鍵任務。駐村工作隊邀請市委黨校教授和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良種站專家、防疫站專家多次向農牧民解讀或專題講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準脫貧攻堅、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等內容,讓農牧民充分了解國家政策和發展願景,對生活充滿信心,進而和工作隊想到一起、幹在一起,為農牧民補足精神之「鈣」的同時擴充致富技能,受益農牧民達320餘人。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還組織黨員、種養殖大戶100多人先後赴旗外多地「取經」、學習種植養殖技術,將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引回了村裡,把「真經」傳遞給了更多農牧民。並且每月組織黨員、村民代表集中學習2次和開展主題黨日1次;按要求組織召開「三會一課」、組織民主生活會、黨員評議活動。通過組織開展政策宣講、設置道德講堂、開設扶貧講座、組建農牧民文藝宣傳隊、培訓「田秀才」「土專家」、開展志願服務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從思想上拔「窮根」,激發乾事創業「精氣神」。3年間,累計開展活動29次,舉辦學習培訓63次,慰問困難群體101人次,化解矛盾糾紛25件。村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明顯增強,木都柴達木村黨支部現為一類9星級基層組織。
米連翠一家是2017年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曾對脫貧失去信心,連危房改造指標都懶得申請,為了幫助她家脫貧致富,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通過為她家架電打井、修路開地、蓋豬圈、送豬仔、蓋草棚、宣講政策、提升動力等一系列「扶貧和扶智」的幫扶,調動了她全家的積極性,2018年底她家人均收入達到13113元,實現了穩定脫貧,併購置了從春種到秋收的10萬多元的現代化農機具。今年她家在種植和養殖的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通過幫扶,米連翠家由貧困戶變為村裡致富戶。
此外,通過精準幫扶和村集體產業帶動,其餘7戶扶持鞏固戶發展動力也很足,今年每戶人均純收入在 16000元—32000元之間,實現了持續穩定增收。
一個不斷夯實的黨組織、一個有模範作用的黨員隊伍、一支思想有幹勁兒有活力的駐村工作隊,帶給村子的是煥發出的精氣神和有奔頭兒的強大信心。
多點發力
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擺脫「空殼村」,一直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3年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因勢利導,藉助國家的扶貧政策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使得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步入「快車道」。
家庭養豬雖然是村裡起步較早的一項傳統產業,但傳統的養殖方式並不能給村民帶來夢想中的「豐厚」,如何讓這傳統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勇氣和能力,也是駐村工作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8年4月,駐村工作隊籌集和協調市直相關部門60萬元,為該村建設了佔地100畝的標準化豬舍和相應的配套設施(其中飼料基地45畝、種豬繁育養殖棚舍及排汙設施5畝、育肥豬林地散養活動場50畝),購進了1頭種公豬、5頭種母豬、10頭松遼黑豬作為繁育種豬,成立了烏審旗久多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牧戶+貧困戶」發展模式,將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合作社,其股份比例為村集體佔股90%、建檔立卡貧困戶佔股10%。並通過代養代賣等方式,貧困戶與合作社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幫助他們發展養殖業增收致富,實現產業脫貧。隨著養豬產業規模擴大,又協調資金50萬元建起了化糞池。
今年5月,7戶扶持鞏固戶每戶從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分紅領到2隻價值約3200元豬仔。
「今年豬肉價格高,我們在林下散養並聽著音樂吃糧食的跑豬供不應求。截至目前,種豬繁育合作社已出欄肉豬112頭、出售豬仔85頭,實現純利潤35萬元;並與12家企業籤訂長期購銷協議,年預計出欄大小豬300頭,村集體經濟收入在50萬元以上,比2019年翻一番。」 駐村第一書記劉鵬飛介紹說,「這樣既可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又能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了。」
「以前,我家住的是簡陋土房,走的是泥巴路,夜晚是『兩眼一抹黑』。如今,嶄新明亮的新居,四通八達的水泥路,而且發展養殖業,與以前相比,我家的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扶持鞏固戶王潤羔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悅,「今年劉書記給我家光賣羔羊就收入了2萬多元,地方沒動就有了收入,今年開春養豬合作社分的2隻豬仔現在長大了,我們準備吃一頭賣一頭,劉書記已答應給我家賣一頭豬。」
在精準扶貧幫扶政策的支持下,王潤羔搬進了70平米的新房,而且通過自己今年的努力,有了可觀的收入。說起駐村工作隊及第一書記劉鵬飛,王潤羔是讚不絕口。
「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漠地,沒想到今年紅棗喜獲豐收,預計明年達產後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該村村民、紅棗基地管護人王孝榮高興地介紹說。
為了壯大集體經濟,2018年4月,市建委投資85萬元發展經濟林項目,完成100畝的有機紅棗種植,同時成立紅泥場則有機紅棗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確保經濟林科學種植,工作隊還專門聘請2名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栽培技術和後期養護3年,並對有機紅棗以後的收入分配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劃分:村集體拿80%,20%歸三社村民和8戶貧困戶收入,每戶村民可增收2000元。引進烏審旗順發種植專業企業與村集體合作,採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牧戶」發展模式。該項目的實施為該村發展沙漠林果產業探索出了成功經驗。
今年,駐村工作隊爭取並實施完成投資約378萬元的京津風沙源二期草原生態保護項目,為木都柴達木村95戶農牧民蓋草棚85個、羊棚23個、青儲窖25個。為解決全村村民玉米、豬牛羊等農畜產品外銷稱重難的實際困難,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籌措資金6.4萬元,在舊村委路旁規劃建設了一處100 噸地磅稱。
村裡1社、5社的道路通了,但2、3、4、6社的道路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改善通社道路一直是工作隊在努力的一件大事。自從駐村開始,駐村工作隊就暗下決心,除了幫助村民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道路外,還要讓整個村子更加美麗、更加宜居,切實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為此,工作隊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目前2、3、4、6社9.06公裡通社路項目已完成立項、圖紙設計、土地變更和測量工作,現進入招投標階段,明年開春即將動工。
此外,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駐村工作隊為村子做了很多實事好事:籌資15萬元完成村內45公裡的排水渠修繕工程;籌資18萬元完成村規範化標準化建設;籌資66.5萬元完成5.5公裡進村道路和村委周邊綠化;協調電力部門投資50萬元建設完成3.25公裡動力電(高壓)、低壓800米;培育年出欄100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1戶,年出欄5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9戶,且帶動大部分家庭都養豬;培育年出欄50隻以上肉羊養殖大戶36戶,存欄50頭肉牛養殖大戶2戶;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與集體經濟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協調財政部門建設完成羊棚項目5個25萬元;全村現有412個農業灌溉井、36個集中飲水井、39個自建井,1萬多畝耕地全部安裝了滴灌,家家都通了自來水。
協調旗社保集中和就業服務中心,為王佔國等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落實公益性崗位4個,每人每月工資1760元。
通過近3年一系列精準施策,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由零增加到2020年的50多萬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實現了村各項工作從全鎮「排名靠後」到「名列前茅」的華麗蝶變,並帶動了扶持鞏固戶和村民們的持續穩定增收,實現了「彎道超車」的逆襲。
美麗村莊
每天早上6點,木都柴達木村四社村民(保潔員)徐列羔便起床拿著工具、騎著摩託車對自己負責的路段垃圾進行整治清理,並在太陽升起前將垃圾分類倒到村裡的垃圾收集點,中午,由村裡垃圾收運車將可以裂解焚燒的垃圾統一運送到村裡新建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裂解焚燒站進行後續處理。該垃圾焚燒站每日可處理3—10噸生活垃圾。
為使木都柴達木村人居環境持續好轉,該村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持續加大抓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力度,聘用7名村民和10名護林員組建了衛生保潔隊,負責垃圾日常清運工作,垃圾實現定時清理、定點傾倒,垃圾清理率達到98%以上。爭取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活垃圾處理補助資金50萬元,為該村每戶村民購置2個120升垃圾分類箱進行垃圾分類,並採購垃圾轉運車1輛,建設垃圾收集點2個,已實現「戶分類、社保潔、村收集轉用處理」的環境整治模式。
3年來,木都柴達木村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以「治髒、治亂、增綠」為重點,堅持淨化、亮化、美化、綠化「四化」同步,通過黨員示範,百姓參與,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治理。
結合村子發展情況及村民生活習慣,木都柴達木村制定了人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制定了網格化責任清單,劃定了「兩委」班子成員包片、駐村幹部和小隊長包社、黨員和村民代表包戶的「網格化」環境整治「責任田」,壓實各級責任,並與農戶籤訂了環境衛生「三包」責任書,引導村民自覺整治生活中的「髒亂差」。同時,駐村工作隊協調15萬元環境整治經費,發動群眾及時清理整治道路沿線、房前屋後、屋內環境衛生,解決亂搭亂建、亂堆亂放、雜草叢生等突出問題,提高農牧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在,村民從屋內生活家居到房前屋後草圐圙、柴堆、雜物都很規範整潔,全村形成了家戶小改觀、整體大變化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
「因為我們這裡沒有汙水管網設施,所以採用這種外接化糞罐的方式,解決村民的戶內入廁問題,方便了村民,對環境也沒有汙染,化糞池經過發酵還可以還田利用,廢物變寶。」劉鵬飛介紹,「我們村3年已完成戶改廁 158 戶,並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委會附近建成78.9平米裝配式水衝公共衛生間。」
木都柴達木村將人居環境整治與鄉風文明建設相結合,以慶祝「三八」「七一」活動為契機,對村內「閂整人家」「好婆婆好媳婦」「衛生先進戶」「文化活動帶頭人」等先進典型進行表彰,同時積極開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環境衛生大評比活動,以家美、院美、田美、林美、生活美的「五美」為標準,每季度開展評比,激發村民向上向善、清潔家園的積極性,提高文明素養,有效帶動了村莊環境的整體提升。
成立村規民約辦公室,結合村情實際制定村規民約,經過不斷修改完善,目前村規民約共有十四章六十六條,內容涵蓋組織建設、社會治安管理、民風民俗等方面,以此來提升村民的精氣神,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現在不僅村子漂亮了,村委還有活動廣場,路邊還有能歇一歇的涼亭……與過去相比,現在就是那個當初期盼的幸福好時代。」村民曹愛芳激動地說。
如今的木都柴達木村有著較為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良好的村容村貌,一幅幅栩栩如生、圖文並茂的文化牆、一處處文化景觀引人駐足觀賞。
綠色發展
村子今後如何發展?第一書記劉鵬飛和駐村工作隊又把目光盯在了麻坳陶仡佬這片村集體草場上。
木都柴達木村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端,總面積11.64萬畝,耕地10182畝,林地23924畝,草場81808畝,全村8萬多畝草場中沙化面積有5萬多畝,生態環境脆弱,草場退化嚴重,且草場植被種類單一、以沙蒿為主,草場沙蒿覆蓋達70%且沙化嚴重,牧草飼用價值低,草場載畜量低是制約該村養殖業發展、村民增收的根本問題。
在深入走訪調研摸準村情民情的基礎上,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認為,草原是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村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改良好草原生態,是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治本之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今年開春,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發動群眾在麻坳陶仡佬這片草場上嘗試著改良種植了300畝優質牧草檸條和紫花苜蓿基地一處,取得了成功,而且長勢良好,已見到效益。與此同時,市住建局及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林草部門落實了京津風沙生態治理項目1個,用3年時間種植優質牧草改良草場3萬畝。在今年秋天項目獲批後,工作隊和村「兩委」抓住幾場連續下雨的時機及時種植檸條2000畝,並協調產業扶持資金50萬元,在優質牧草種植基地規劃註冊了又一集體經濟項目—木都柴達木村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捨飼優質牧草育肥養羊,按照以草定畜原則,規模控制在存欄500—1500隻之間,助推脫貧攻堅與產業發展。
「去年這裡還是一片荒漠地,沒想到今年紫花苜蓿就長近1米了,今年收割了1茬,而且檸條長勢也很好,明年起每年可以收割3茬,草場改良為我們找到了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該村村民劉世山高興地介紹說,「經過草場改良,曾經只長沙蒿的草場都變成了優良牧草的草場,村民們別提多高興了,駐村工作隊敢想敢試敢幹,給我們辦了件大實事。」
對於村民來說,草場長得茂盛就意味著養殖業的發展,能有好的收入,這是他們最大的幸事。
大面積草場的改良,不僅改變了靠天養畜的局面,惠及了廣大農牧民,而且更有效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為構築鄂爾多斯草原生態安全屏障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如果3萬畝草場改良項目完成後,對該村未來的發展意義深遠。」劉鵬飛說。
「 產業興、村民富、生態美、交通暢,鄉村建設行動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村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對於未來,村「兩委」一班人充滿了信心。
來源:鄂爾多斯發布
-第1707期-
欄目:綠色崛起
原標題:《木都柴達木村 華麗蝶變「振翅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