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學生較幼稚,觀察生活和處理生活素材的能力都很弱。而三年級學生的寫作訓練要完成三個過渡:從看圖寫話到命題作文;從口頭說話上升為書面習作;從寫幾句話到寫全篇。怎樣使三年級的學生樂於作文、言之有物呢?
選好「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要抓好文章這個「流」,就必須抓好生活這個「泉」。孩子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觀察大自然,接觸社會,學習生活,班級活動,樂事、趣事、傻事、怪事、好事、壞事……無一不是體現他們的童真、童趣。而在作文訓練中,他們往往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流水帳似的「從早到晚」;重要的事除了「上課」就是「作文」;看到的總是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好事;好像永遠是旋轉木馬,碰碰車……
針對他們無東西可寫,可以每天安排一篇日記,讓孩子們先學會選擇一天中的事件主要與否,並不是以事情延續長短來劃分,這件事對自己或教育或難忘或覺得好玩或感到新鮮,都是好材料。時而幫孩子們羅列在校一天的情況,挖掘出好「材」;時而介紹學生日記中的好「材」,讓孩子們有「料」可依;時而幫助分析一名學生的生活,提煉出好「材」……幫助他們多角度、多途徑觀察生活,取材訓練,從而使「材」路越來越廣。
指好「路」
同樣的題材,同樣的內容,有的人寫來生動具體,有的人寫的枯燥乏味,這就體現了他們不同的觀察力、思維力、表達力。指好「路」就是要指導好觀察的順序、要點,羅列好表達的先後、主次。從而使他們越走越順。例如,介紹「公園一角」,應先讓孩子們帶著目的去觀察,找找花壇裡最引人注目的樹,花,找找花園裡比較獨特的景物,去看看顏色,摸摸枝葉,聞聞香氣,比比形狀……這10分鐘的觀察,比他們10小時,10天所看到的要具體。回來後他們會爭先恐後的說:「萬年青的葉子墨綠色,硬硬的;它的葉子像一把鋒利的劍;紫藤樹枝葉茂盛,像撐了一把大傘;紫藤花像一串串紫色的風鈴……」
學生經過這樣的觀察,小小的花壇也變得妙趣橫生。如何把他們觀察到的零碎組合成整體呢?應該指導他們把景物一樣一樣的介紹,介紹一個景物時,要把他的各方面寫具體,一樣景物介紹後,用上恰當的連接句,再去描寫另一個景物。期間,可以把孩子所產生的想像合理的加工。
可想而知,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們的作文不是愁眉苦臉,作文的水平也有較大提高。同樣,寫一次活動,應該先和他們玩,在玩的過程中放慢一些重要的「鏡頭」,寫一件事情,應和他們共同回憶事情的經過,旁敲側聽,提醒關鍵……逐步地指導,使孩子們發現「路」上的「金子」,言之有物。
加好「油」
不以一些少兒報刊和優秀獲獎的學生作品,作為衡量的標準,從學生實際出發,拿一個「顯微鏡」看學生的作文,先看看全稿有哪些優點;如果全篇沒有什麼優點,看看有沒有哪一段寫得好,如果一段文字也沒有,看看有沒有一兩句寫得好;如果好句找不到一個,再看看有沒有哪個詞用得比較好的……總之,用「顯微鏡」的鏡頭聚焦孩子的優點,加以鼓勵。
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道坎,過渡的好會讓整個小學階段輕鬆自如。小磊君希望本篇文章能給各位老師和家長帶來一些啟發,拋磚引玉。如有不妥,歡迎指正。敬告|小磊談教育所有文章首發『百家號』,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請網友批評指正,小磊君會及時改正。謝謝您!同時嚴正聲明『非法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