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我縣榮登2020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400強榜單!」近日,蘭考縣連續兩年入圍「百強」的消息引爆了該縣各個工作群,大家在爭相祝賀的同時,也為蘭考縣縣域經濟突飛猛進感到振奮。
從貧困縣到投資潛力百強縣,從率先脫貧到喜獲全國文明縣城稱號,這不僅是蘭考87萬幹群拼搏奮鬥的結果,更是該縣在「十三五」期間弘揚「三股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提出縣域治理「三起來」(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要求的結果。該縣根據自身特色不斷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新路子,逐漸形成具有典型經驗的「產業集群」模式和「普惠金融」模式。
打造「產業集群」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走進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臨街打造提升古色古香的建築,家家門口掛著不同樣式的招牌旗幟,和不時飄出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彈奏的天籟之音,讓人仿佛置身於山水畫卷之中。近幾年,藉助發展的春風,徐場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民族樂器產業村,僅村裡從事樂器生產的作坊和企業就有82家,從業人員500餘人,產值1.2億元,樂器生產還帶起鄉村旅遊業,每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徐場村是蘭考縣民族樂器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是該縣三產融合、民族樂器產業集群發展的見證,更是該縣創新「產業集群」模式、加快縣域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該縣以強縣富民為主線,把發展產業作為強縣之基、富民之本,摒棄產業轉移路徑依賴,深入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本地優勢,持續培育壯大蘭考特色產業體系,目前城鄉統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布局基本形成,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針對蘭考木製品產業基礎,通過研判房地產和消費變化,該縣確定「品牌家居」產業發展定位,制定規劃、整合資源、系統推進。在產業集聚區,突出強縣功能,引進總投資100億元的恆大家居聯盟產業園項目,歐派、曲美等6家上市企業陸續投產運營,TATA、立邦等龍頭企業順利投產,家居產業龍頭集群初見成效;在鄉鎮,圍繞就業,突出產業配套、鏈條延伸,規劃提升6家鄉鎮專業園區;在農村,立足富民,突出前端供應和加工,大力發展群創產業,全縣家居及木製品行業產值達300億元。
針對農業大而不強不優的特點,蘭考縣確定了以畜牧產業化引領農業現代化、5~7年時間實現綠色發展形成綠色品牌的思路,引進正大集團、北京首農、禾豐牧業、青青草原、華潤五豐、田園牧歌、中科華構等龍頭企業,雞鴨牛羊驢和飼草「5+1」畜牧產業體系日益完善,探索「龍頭企業做兩端,農民兄弟幹中間,普惠金融惠全鏈」的產業帶富模式,畜牧產業鏈條更加完善,有效帶動種植業結構調整。
圍繞「無廢城市」創建,一體化推進垃圾減量、清掃、儲運、處理,該縣依託光大國際、沐桐環保、萬華禾香等推進生產生活廢棄物實現全利用,獲批「全國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基地」。圍繞智能製造,建設蘭考科技園,富士康環保包裝項目、智慧型手機蓋板玻璃項目投產達效,本地務工就業率75%以上;以焦裕祿幹部學院、蘭考三農學院為引領,做強文旅培訓產業,建業紅天地、蘭陽古鎮、黃河灣鄉村振興示範區正在加快建設。
民族樂器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該縣探索出以搭建服務平臺、建立研發機構、培育特色品牌、培訓音樂人才、打造特色小鎮為主要內容的蘭考產業集群創新體系構建模式。
徐場村家庭式作坊,已經成為蘭考縣民族樂器產業的創新擴散源和產業孵化園,當原有的家庭式作坊滿足不了市場需要的時候,他們就搬遷到民族樂器工業園區標準車間進行標準化生產。堌陽鎮規劃建設佔地1080畝的民族樂器工業園區,目前已經入駐規上企業17家。該縣注重政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與音樂學院籤訂樂器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成立蘭考民族樂器研究所,建立蘭考民族樂器產品品質等級體系、質量檢驗體系,進一步提升行業形象及產品層次,打造核心競爭力。注重品牌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龍頭企業,由政府出資引導民族樂器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發展。由政府出資舉辦古箏、古琴免費培訓班,培訓音樂人才。通過舉辦民族樂器論壇、發布會、大型音樂會、學術交流會等一系列的大型推廣活動,提高了村民的音樂素質,豐富民族樂器之鄉的文化內涵,提升蘭考民族樂器產業知名度,向行業推介蘭考品牌。以堌陽民族樂器業為基礎,打造獨具特色的樂器小鎮,形成產業集聚、人才集聚、技術集聚、品牌集聚、大數據集聚、資本集聚,努力成為「匠人原鄉,大師部落」,提升民族樂器產地的品牌形象。
該縣以城鄉貫通為途徑,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路子,持續開展城市綜合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清、樹綠、乾淨、有序的城鄉面貌更具質感。以改革發展為動力,激發縣域發展活力,堅持「以改革激發活力」,系統謀劃了「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縣域改革體系,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釋放。
夯實「普惠金融」
讓「金融活水」滋潤縣域經濟
「縣域改革發展,支點在金融,發力點在金融。」該縣金融工作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藉助「普惠金融」春風,蘭考縣切實改善了農村金融的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為穩定脫貧奔小康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6年12月26日,「普惠金融」的勁風吹到這個小縣城。作為縣域這個最小單元,「普惠金融」在解決農村金融供給「最後一公裡」問題、突破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瓶頸中起到關鍵作用。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落戶蘭考,讓這個因焦裕祿精神發源地而頗受關注的小縣城,再次匯聚人們關注的目光。
「金融活水」的注入,讓蘭考幹群脫貧奔小康的步伐更快、更穩。該縣圍繞「普惠、扶貧、縣域」三大主題,不斷加大先行改革和創新示範力度,聚焦群眾反映最強烈、需求最迫切的痛點和頑疾,「普」「惠」並重,「線上」「線下」雙輪驅動,從「個人、農戶、村莊」三個維度,確立「三個100%全覆蓋」目標,初步探索出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找到了普惠金融落地的有效路徑,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取得積極成效。
在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該縣探索形成了以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為核心,金融服務體系、普惠授信體系、信用建設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一平臺四體系」普惠金融模式。
「一平臺」,即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綜合平臺。針對傳統金融機構在開展普惠金融工作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風控難等問題,運用數位技術,建設市場化運營的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普惠通」App,對接各類金融服務資源,實現金融服務的「觸手可及」「人人均享」,使農村地區群眾真正享受到數字金融的紅利。建立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體系。傳統的農村金融服務主要由銀行網點和惠農支付點提供,但銀行網點建設成本高、覆蓋率低,只有鄉鎮政府所在地才有銀行的網點,無法滿足大部分農村群眾的金融需求;而村級的惠農支付點多局限於開展支付、取現業務,功能較為單一。蘭考試驗區探索將普惠金融內嵌於縣、鄉、村三級的便民服務體系,將村服務站建在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臺,與農村基層黨建相結合,打造「基層黨建+就業扶貧+普惠金融」三位一體服務平臺,明確主辦銀行(農業銀行、中原銀行、縣農商行),提供「4+X」服務:「4」即基礎金融服務,包括小額現金存取、支付繳費、惠農補貼查詢、社保費繳納等;信用信息採集更新,協助開展農戶信用信息採集、核實、更新等工作;貸款推薦和協助貸後管理,發揮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幹部對本村村民情況熟悉了解的優勢,協助銀行篩選客戶、提交貸款申請、催收貸款等;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開展金融政策、業務、知識宣傳教育,推廣應用數字金融,接受金融消費投訴;「X」即各主辦銀行提供的特色金融服務。
金融活,經濟活。該縣按照「龍頭企業做兩端,農民兄弟幹中間,普惠金融惠全鏈」的工作思路,組建金融扶貧「1+1+1+2」(單位一把手、主抓副職、業務科長和兩名業務骨幹)專職金融扶貧隊伍,制定金融扶貧政策宣傳明白卡,將政策要點、辦理程序傳導至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做到一戶一卡,普及金融扶貧政策、貸款產品和貸款用途,廣泛動員群眾通過金融扶持發展產業促進增收。利用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大數據比對,通過數據運算,確保有貸款意願的貧困戶「應貸盡貸」。
記者也從蘭考縣相關部門了解到,截至2019年年底,蘭考縣財政收入25.20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98.43%。今年1~5月份,全縣財政收入11.2685億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增速居省直管縣第5位。
全媒體記者:魯傑
圖片:開報集團全媒體
原標題:《【「十三五」出彩路上 你我這樣走過】蘭考縣:新時代縣域治理樣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