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研究發現導致SARS-CoV-2病毒會給細胞防禦系統加上「塞子」

2020-12-07 cnBeta

新型冠狀病毒最陰險的技巧之一是,它可以阻止細胞產生保護性蛋白的能力的同時不妨礙自身的複製能力。現在,耶魯大學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小組發現了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是如何通過阻斷包括免疫分子在內的細胞蛋白的生產來完成這一技巧,並導致其宿主產生嚴重疾病。

圖/SARS-CoV-2蛋白Nsp1堵塞了核糖體上的信使RNA(mRNA,即基因藍圖)進入通道,阻止宿主蛋白質的產生。

"病毒本質上是對宿主細胞進行重新編程,通過了解這一機制,我們有望設計出新的治療方法,"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教授、發表在《分子細胞》雜誌上的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熊勇(音譯)說。

此前的研究曾將COVID-19病毒阻斷細胞產生新蛋白的能力與一種病毒蛋白--非結構蛋白1或Nsp1聯繫起來。但NsP1在細胞中的工作機制卻並不清楚。現在,利用先進的基因篩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耶魯大學團隊能夠證明Nsp1是SARS-CoV-2最致病的病毒蛋白之一。在人類肺部細胞中,它可以極大地改變宿主細胞的基因表達,並從本質上形成一個堵塞,阻止細胞的蛋白質製造機器核糖體接收信使RNA編碼的新蛋白質的遺傳指令。

"這是遺傳物質的進入通道,當它被堵住時,任何蛋白質都無法產生,"熊解釋說。"我們以前不明白這個機制,但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過程會影響身體許多部位的蛋白質生產,高水平的Nsp1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人在感染病毒並接受治療後預後不佳。

然而,病毒在使細胞失去製造正常蛋白質的能力後,如何仍能利用相同的核糖體生產自己的蛋白質,在細胞中進行複製,這仍是個未知數。

耶魯大學的Sidi Chen和Ivan B. Lomakin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耶魯大學的袁帥和彭磊(音譯)是主要作者。

相關焦點

  • Cell:新研究繪製出SARS-CoV-2的高解析度基因圖譜,並指出這種病毒...
    2020年4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統計,截至2020年4月10日,SARS-CoV-2已在全球疫情大爆發中讓超過158萬人受到感染,並導致94800多人死亡。
  • Science:新研究揭示融合前後的SARS-CoV-2刺突蛋白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第一條途徑是ACE2依賴性的,讓這種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第二條途徑是不依賴於ACE2的。」冠狀病毒的防禦機制?由於這種自發的形狀變化,冠狀病毒顆粒往往同時帶有兩種形式的刺突蛋白,其中剛性的「融合後」形狀稍微更多地突出於這種病毒表面。
  • 多篇文章揭示SARS-CoV-2刺突蛋白的弱點
    這種抗體早在2006年就從一名SARS康復的患者身上分離出來,能夠更好地靶嚮導致2003年SARS疫情的SARS-CoV病毒。在實驗室測試中,研究人員在體外將該抗體與SARS-CoV或SARS-CoV-2混合在一起。該抗體未能中和SARS-CoV-2,這表明它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結合力不強。畢竟它是一種較老的武器,並不是專門針對SARS-CoV-2靶標。
  • 普通感冒病毒會影響新冠流行嗎?耶魯大學《柳葉刀》子刊提示病毒...
    隨著炎炎夏日趨近尾聲,秋冬季節新冠疫情會不會反撲,是不少人的擔憂。耶魯大學醫學院團隊近日在《柳葉刀-微生物》發表的一項研究為此帶來了洞見:通過啟動人體的抗病毒防禦能力,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可以預防流感病毒的感染。
  • 新研究:T細胞在控制新冠病毒和疾病嚴重程度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Sette補充說:「我們沒有發現T細胞引發細胞因子風暴的證據,而細胞因子風暴更有可能是由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當SARS-CoV-2(或任何其他病毒)侵入人體時,先天免疫系統首先出現,並對入侵者發起廣泛而非特異性的攻擊。它釋放出一波又一波的信號分子來刺激炎症,並提醒免疫系統精確地檢測病原體的存在。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2020年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在實驗室實驗中,肺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的納米海綿都導致SARS-CoV-2病毒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這些納米海綿不是針對病毒本身,而是用來保護被病毒入侵的健康細胞。
  • 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
    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4:0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Mitchell Guttman、佛蒙特大學Devdoot Majumda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匹茲堡大學發現預防和治療SARS-CoV-2感染非常有效的微小抗體成分
    研究人員今天在Cell雜誌上報告說,Ab8在預防和治療小鼠和倉鼠的SARS-CoV-2感染方面非常有效。它的微小尺寸不僅增加了其在組織中擴散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中和病毒,而且還可以通過包括吸入在內的其他途徑來給藥。重要的是,它不與人體細胞結合,這是一個對人沒有副作用的好兆頭。
  • 科學家發現動物對抗病毒的防禦系統可能起源於細菌
    ——cGAS–STING通路相關的抗病毒機制,揭示了這種重要的動物抗病毒防禦系統可能起源於細菌。  cGAS(環狀GMP-AMP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NG(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信號通路是動物天然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檢測異常定位於胞漿的DNA,催化GTP和ATP之間發生化學反應並生成cGAMP(環鳥腺苷酸,cyclic GMP-AMP),cGAMP作為先天免疫系統的信使
  • 新冠病毒會「黑」進細胞抑制特定基因 專家:研究20年病毒從沒見過
    「如果它們不這樣做,就沒有人會得病毒性疾病」,這一「組合拳」會把任何初期感染都擊垮。 然而,他和他的同事在上周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報告說,SARS-CoV-2能夠獨特地阻斷一種細胞防禦,但激活另一種。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Science:氣候的局部變化不太可能導致早期的COVID-19大流行doi:10.1126/science.abc253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氣候的局部變化不太可能主導COVID-19的第一波疫情。
  • 對話耶魯大學周挺博士:細胞因子,大有可為
    近日,生輝與此篇論文第一作者耶魯大學周挺博士一起探討了細胞因子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的「過去與未來」。圖 | 耶魯大學周挺博士(受訪者提供)突破,主要是對靶點的選擇生輝:為何選擇細胞因子作為抗腫瘤免疫治療手段?
  • 對話耶魯大學周挺博士:細胞因子,大有可為!
    近日,生輝與此篇論文第一作者耶魯大學周挺博士一起探討了細胞因子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的「過去與未來」。但在後續臨床前研究中效果並不突出,因此我們仍然想在這條路上深挖下去。我們在挑選細胞因子時的前提假設是,它必須是特異作用於腫瘤微環境中的,這樣可以避免它非特異性的系統的激活全身免疫細胞而導致高毒性。
  • 首次看清,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類大腦!今日《自然》子刊展示高清圖像
    除了損害肺部,新冠病毒還會影響人的心血管系統、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有多達1/3的患者報告,他們出現了神經系統症狀,包括嗅覺和味覺喪失,頭痛,頭暈,疲勞,噁心。甚至還有一些患者會發生中風、意識受損等更嚴重的症狀。
  • MIT:新冠病毒會劫持人體防禦系統,ACE2化身「幫兇」製造更多入侵靶點
    MIT:新冠病毒會劫持人體防禦系統,ACE2化身「幫兇」製造更多入侵靶點  olivia chan • 2020-04-28
  • 人類ACE2轉基因小鼠的SARS-CoV-2感染可導致嚴重的肺部炎症
    人類ACE2轉基因小鼠的SARS-CoV-2感染可導致嚴重的肺部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6 14:01:45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Michael S.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這些病毒RNA能夠通過跨雙膜的孔道被運輸到細胞質中進行翻譯或病毒組裝【12】。研究表明冠狀病毒侵染細胞中,DMV的形成並不需要自噬機器的參與。而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β家族的冠狀病毒(包括新冠病毒等)通過晚期內吞體/溶酶體從細胞中釋放新組裝的病毒顆粒【13】。目前對SARS-CoV-2如何改變細胞的內膜系統以及自噬活性的機制仍知之甚少。
  • Nature:新發現的細胞防禦系統,竟是由外泌體充當「誘餌」!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科學家在人和動物細胞中發現了一種「誘餌」機制,可以保護它們免受細菌等外來入侵者釋放的潛在危險毒素的傷害。暴露於細菌的細胞會釋放出微小的、蛋白包裹的囊泡,稱為外泌體,它們像誘餌一樣與細菌毒素結合併中和其作用,有助於保持細胞安全。
  • 為何蝙蝠攜帶大量病毒卻「百毒不侵」?研究發現了這些秘密
    該研究尚未經同行評議。研究團隊通過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進行系統全面的篩查,確定了數十個病毒複製所依賴的關鍵蝙蝠基因,並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蝙蝠細胞的MTHFD1表達水平比人類相應組織的細胞要低很多,這可能和蝙蝠適應飛行生活的生理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