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會「黑」進細胞抑制特定基因 專家:研究20年病毒從沒見過

2020-12-19 騰訊網

對新型冠狀病毒如何感染細胞的深入研究發現,與其它已知病毒不同,新型冠狀病毒精心策劃了對細胞基因的惡意接管,產生了一位知名科學家所稱的「獨特」和「異常」變化。

最近的研究表明,為了控制入侵人體細胞的基因,病毒改變了DNA片段的讀取方式,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死於Covid-19,以及為什麼抗病毒藥物不僅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且如果在感染前服用還可以預防嚴重疾病。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病毒學家班傑明·特諾弗(Benjamin tenOever)在談到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如何劫持細胞基因組時說,「這是我在研究病毒的20年裡從未見過的事情。」

他和他的同事們看到了SARS-CoV-2如何阻止一組對抗病毒的基因,但允許另一組啟動,這種模式在其他病毒中從未見過。

例如,流感和最初的SARS病毒(在21世紀初)會干擾人體免疫反應的兩個分支——tenOever稱之為「戰鬥信號」基因和「求援信號」基因。

第一組基因產生幹擾素。這些被感染細胞釋放的蛋白質是生物信號,向鄰近細胞發出信號,激活它們自己的約500個基因,從而減緩病毒的複製能力。

tenOever說,這可以持續7到10天,控制病毒複製,從而為第二組基因的行動爭取時間。

這第二組基因產生它們自己的分泌蛋白質,稱為趨化因子,它發出一種生化的「過來!」的警報。當遙遠的產生抗體的B細胞和殺死病毒的T細胞感覺到警報時,它們就會跑到警報的源頭。

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第一組基因可以將病毒隔離足夠長的時間,讓致命的職業殺手到達並開始消滅病毒。

tenOever說:「大多數其他病毒會在某些方面幹擾戰鬥基因和求援基因。」

「如果它們不這樣做,就沒有人會得病毒性疾病」,這一「組合拳」會把任何初期感染都擊垮。

然而,他和他的同事在上周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報告說,SARS-CoV-2能夠獨特地阻斷一種細胞防禦,但激活另一種。

他們研究了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的健康人類肺細胞、雪貂(病毒很容易感染)和來自Covid-19患者的肺細胞。

在這三種病毒中,他們發現在感染後的3天內,病毒會誘導細胞的「求援信號」基因產生細胞因子。但它阻斷了它們的「戰鬥信號」基因——抑制病毒複製的幹擾素。

其結果本質上並沒有阻止病毒的複製,而是在肺中引發了一場炎症分子的風暴,tenOever稱之為SARS-CoV-2操縱目標基因組的「獨特」和「異常」後果。

在另一項新的研究中,日本科學家上周確定了SARS-CoV-2是如何完成基因操縱的。

東京大學的Kei Sato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它的ORF3b基因產生一種叫做轉錄因子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抗幹擾素活性」,比原來的SARS病毒或流感病毒更強。這種蛋白質以一種阻止幹擾素基因表達的方式,基本上阻止了細胞識別病毒的存在。

事實上,伊坎學院的研究小組在Covid-19患者的肺細胞中沒有發現幹擾素。tenOever說,如果沒有幹擾素,「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病毒在肺裡永遠複製和潰爛。」

這導致肺細胞釋放出更多的「求援信號」基因,召喚出越來越多的免疫細胞。

tenOever說,現在肺部到處都有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導致這種失控的炎症,「你開始有炎症,引發更多的炎症。」

與此同時,未經抑制的病毒複製會殺死參與氧氣交換的肺細胞。「突然間你就在醫院裡,呼吸困難,」他說。

上了年紀的人,以及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潛在疾病的人,即使在新冠病毒到來之前,免疫系統的「戰鬥」部分也比更年輕、更健康的人要弱。

這進一步降低了細胞用幹擾素抑制病毒複製的能力,並導致免疫系統朝著危險的炎症反應方向失衡。

SARS-CoV-2能強烈抑制受感染細胞產生幹擾素,這一發現提出了一種有趣的可能性:服用幹擾素可能會預防嚴重的Covid-19,甚至在一開始就能預防它,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的Vineet Menachery說。

在一項關於人類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的研究中,他和他的同事們還發現SARS-CoV-2「阻止了大量」幹擾素基因的啟動。

但是,當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的細胞在接觸新冠病毒之前接受幹擾素IFN-1時,「病毒很難複製」。

幾天後,幹擾素處理過的受感染細胞的病毒數量比未預處理幹擾素的受感染細胞的病毒數量低1000至10000倍。(相比之下,最初的SARS病毒對幹擾素不敏感。)

人們認為,要結束大流行並防止其捲土重來,就需要一種有效的疫苗來預防感染,以及像瑞德西韋(remdesivir)這樣的抗病毒藥物來治療重病,但遺傳學研究提出了第三種策略:預防性藥物。

Menachery說,用所謂的1型幹擾素治療可能「在病毒形成之前就能阻止它」。

給健康人用藥總是一件冒險的事情,因為所有的藥物都有副作用。

「幹擾素治療有很多併發症,」Menachery警告說。用於治療肝炎、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各種幹擾素會導致類似流感的症狀。

Menachery說,幹擾素「會向細胞發出病毒來了的警告」,因此這種預處理可能「讓經過處理的細胞更好地抵禦病毒,並限制病毒的傳播」。

當然,這需要臨床試驗,目前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5/21/coronavirus-hijacks-cells-in-unique-ways/

相關焦點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7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一研究小組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
  • 一種傳統發酵彝藥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體外研究
    臨床研究發現,部分中藥如蓮花清瘟膠囊和藿香正氣水等對新冠肺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因而,急需發現能有效抗新冠病毒的藥物。本研究對解本10號(一種傳統彝藥發酵技術生產的發酵液)的抗新冠活性進行研究。體外研究結果表明,解本10號能顯著抑制SARS-CoV-2的複製,半數有效濃度EC50為稀釋到發酵液的769.1倍,選擇指數高達42.68。
  • 專家警告:可能會出現新冠病毒和MERS病毒的嵌合病毒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社會科學研究網(SSRN)發表論文警告稱,可能會出現一種由新冠病毒和MERS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形成的嵌合病毒。由於新冠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MERS病毒具有較高的致死率,一旦形成新的嵌合病毒,恐將帶來巨大的危害。
  • 研究新冠病毒和SARS異同有何意義?來聽專家的解讀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研究新冠病毒和SARS異同有何意義?來聽專家的解讀【環球時報記者 萬琳】2月9日湖北省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在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屬於SARS冠狀病毒。
  • 日本教授合成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可以人為製造?僅是搭建研究平臺
    來看看日本科學家是如何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的。我們都知道病毒是有自己的遺傳序列的,它們靠著遺傳序列實現傳宗接代的目標。病毒感染細胞時,首先附著在細胞表面並伺機進入到細胞內部,然後病毒釋放出DNA或者RNA,二者攜帶著病毒的遺傳序列。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意味著它們的遺傳物質是RNA。
  • 中國團隊:金銀花湯劑可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臨床加速患者轉陰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團隊:金銀花湯劑可抑制新冠病毒複製,臨床加速患者轉陰8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由南京大學、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南京中醫藥大學團隊聯合完成的一項相救
  • 免疫學前沿:基因缺陷讓穿山甲免受新冠病毒傷害
    NewsWeek網站5月9日報導,本周發布於《免疫學前沿》雜誌的一份研究發現,由於基因的特殊性,穿山甲可以抵抗冠狀病毒(如COVID-19)對機體的攻擊,免受傷害成為病毒的宿主。維也納醫科大學Leopold Eckhart博士介紹,蝙蝠能夠耐受冠狀病毒病原體,是人畜共患疾病的重要宿主,它的身上發現了抗病毒基因的退化,而本項研究也發現了穿山甲同樣缺乏一部分的抗病毒防禦系統,因此它很可能是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之一。
  • 為什麼新冠病毒致病性比SARS和MERS強?
    這一新觀點發表在美國生理學雜誌-肺細胞和分子生理學上。 人類微RNAs,或miRNAs,是一種短小的非編碼RNA,約有22個鹼基。它們通過與細胞的特定信使RNA互補配對來調控基因表達。這種配對使信使RNA沉默,阻止它被翻譯成蛋白質。因此,miRNAs是細胞代謝或細胞對壓力和不利挑戰(如病毒感染)的反應的微調控制器。
  • 新研究:T細胞在控制新冠病毒和疾病嚴重程度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新研究:T細胞在控制新冠病毒和疾病嚴重程度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Emma Chou • 2020-09-17 10:58:05
  • 日媒:日本花王公司等單位開發出抑制新冠病毒增殖的抗體
    5月7日,日本花王公司和日本北裡大學宣布,它們與醫療領域的初創企業共同開發出了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增殖的抗體。這一抗體將發揮「小型且低價」的特色,它們會與製藥企業等展開合作,推動治療和檢測藥物的產品化。通常情況下,病毒進入細胞並增殖,導致病情加重。新抗體可與病毒結合,阻止其進入細胞。即使已感染細胞中的病毒增加,也能防止病毒擴大至周邊細胞,有望產生療效。花王積累了用於開發洗滌劑的微生物培養等技術。該公司與源自埼玉大學的初創企業Epsilon Molecular Engineering(簡稱EME)展開合作,應用了EME擁有的能高效發現抗體候選蛋白質的技術。
  • 為何蝙蝠攜帶大量病毒卻「百毒不侵」?研究發現了這些秘密
    該研究尚未經同行評議。研究團隊通過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進行系統全面的篩查,確定了數十個病毒複製所依賴的關鍵蝙蝠基因,並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蝙蝠細胞的MTHFD1表達水平比人類相應組織的細胞要低很多,這可能和蝙蝠適應飛行生活的生理變化有關。
  • 科普: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病毒在細胞內繁殖時,要為每個「子」病毒複製一份遺傳物質,而這些副本並不總是完美的,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即發生基因突變。有些「錯誤」造成的改變可能不利於病毒生存,有些則可能使病毒變得更易傳播,甚至致病性更強。新冠病毒屬於RNA(核糖核酸)病毒,變異相對較快。不過與流感病毒等其他RNA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穩定性更高。
  • 最新研究:歐美新冠病毒新突變體傳染性增強3-9倍
    從D614突變體到G614突變體 據CNN報導,這篇最新研究是基於今年早期的相關研究成果展開的。根據對來自歐洲和美國新冠肺炎患者的基因序列進行前後對比發現,新冠病毒出現突變,而這種突變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 清華大學又有新發現!從蝙蝠上面發現新冠病毒的抑制劑!
    再到前幾年的伊波拉病毒,對於它的攜帶者有研究表明蝙蝠也是其中的一種,到最後2019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目前研究表明,這個病毒和蝙蝠也是有著不小關係。大家都非常疑惑為什麼蝙蝠能夠攜帶這麼多病毒但是對於它自己來說卻是一點事情沒有,武漢病毒所相關專家就有提出,它是唯一一個會持續飛行的哺乳動物,正是因為這個特異性,可能就造就蝙蝠這樣的特異性,正是因為蝙蝠的這個特異性,現在很多專家都在對它進行研究,如果能夠探究清楚為何蝙蝠攜帶病毒卻沒有患病的原因,我想這對於中國在抗擊疫情上面有巨大的指導作用,也會推進整個人類疫情防治
  • 新冠病毒讓感染細胞 長「觸手」?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他們在實驗室中感染了猴子的腎臟,然後用顯微鏡捕捉到病毒行動的圖像。他們觀察到病毒引發了絲狀物的生長,絲狀物是細胞中富含一種蛋白質的細長突起。這些觸角也是細胞探測周圍環境的「天線」。 圖像顯示,這些觸角上點綴著病毒顆粒。
  • 科學家用基因工程製造出MERS病毒候選疫苗 對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效
    科學家用基因工程製造出MERS病毒候選疫苗 對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效  Winnie Lee • 2020-04-10 17:
  •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新冠病毒「逃離」細胞途徑:溶酶體是關鍵
    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張佳欣)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10月28日最新消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新冠病毒退出細胞的生物途徑,即病毒可通過溶酶體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分離出來。更好地了解這一途徑可能為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提供重要研究視角。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10月28日的《細胞》期刊。
  • 巴西全新神秘病毒,90%基因無法識別,構成病毒新譜系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正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病毒這一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從 2003 年的 SARS,到伊波拉病毒,再到當前的新冠病毒,病毒似乎危機四伏,不斷挑戰和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