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

2020-12-15 科學網

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4:0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Mitchell Guttman、佛蒙特大學Devdoot Majumda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

研究人員全面定義了SARS-CoV-2蛋白與人類RNA之間的相互作用。NSP16與U1和U2剪接RNA的mRNA識別域結合,並起抑制SARS-CoV-2感染後整體剪接mRNA的作用。NSP1在核糖體的mRNA進入通道中與18S核糖體RNA結合,並在感染後導致mRNA翻譯的整體抑制。

 

最後,NSP8和NSP9與信號識別顆粒中的7SL RNA結合,並在感染後幹擾蛋白質向細胞膜的運輸。這些基本細胞功能中每一個的破壞都起著抑制幹擾素對病毒感染的反應的作用。這些結果揭示了SARS-CoV-2利用多管齊下的策略來拮抗必需的細胞過程,從而抑制宿主防禦。

 

據悉,SARS-CoV-2是最近發現的一種冠狀病毒,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稱為COVID-19。儘管有迫切需求,但人們仍不完全了解SARS-CoV-2發病機理的分子基礎。

 

附:英文原文

Title: SARS-CoV-2 disrupts splicing, translation, and protein trafficking to suppress host defenses

Author: Abhik K. Banerjee, Mario R. Blanco, Emily A. Bruce, Drew D. Honson, Linlin M. Chen, Amy Chow, Prashant Bhat, Noah Ollikainen, Sofia A. Quinodoz, Colin Loney, Jasmine Thai, Zachary D. Miller, Aaron E. Lin, Madaline M. Schmidt, Douglas G. Stewart, Daniel Goldfarb, Giuditta De Lorenzo, Suzannah J. Rihn, Rebecca Voorhees, Jason W. Botten, Devdoot Majumdar, Mitchell Guttman

Issue&Volume: 2020-10-08

Abstract: SARS-CoV-2 is a recently identified coronavirus that causes the respiratory disease known as COVID-19. Despite the urgent need, we still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SARS-CoV-2 pathogenesis. Here, we comprehensively defin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ARS-CoV-2 proteins and human RNAs. NSP16 binds to the mRNA recognition domains of the U1 and U2 splicing RNAs and acts to suppress global mRNA splicing upon SARS-CoV-2 infection. NSP1 binds to 18S ribosomal RNA in the mRNA entry channel of the ribosome and leads to global inhibition of mRNA translation upon infection. Finally, NSP8 and NSP9 bind to the 7SL RNA in the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and interfere with protein trafficking to the cell membrane upon infection. Disruption of each of these essential cellular functions acts to suppress the interferon response to viral infection. Our results uncover a multipronged strategy utilized by SARS-CoV-2 to antagonize essential cellular processes to suppress host defenses.

DOI: 10.1016/j.cell.2020.10.004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310-6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胞質中的待降解組分,隨即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細胞自噬對於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並且能夠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菌和病毒。在病毒侵染的過程中,一些病毒蛋白以及一系列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應激均可激活宿主細胞的自噬通路【1-3】。
  • Cell:新研究繪製出SARS-CoV-2的高解析度基因圖譜,並指出這種病毒...
    在與COVID-19大流行的鬥爭中,世界似乎迷失了方向,無法發現這種冠狀病毒(SARS-Cov-2)的組成。作為一種RNA病毒,SARS-Cov-2進入宿主細胞並複製它的基因組RNA(gRNA),並產生許多較小的稱為「亞基因組RNA(subgenomic RNA)」的RNA。這些亞基因組RNA用於合成SARS-Cov-2所需的各種蛋白(刺突蛋白和包膜蛋白等)。
  • Science:新研究揭示融合前後的SARS-CoV-2刺突蛋白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istinct conformational states of SARS-CoV-2 spike protein」。論文通訊作者為波士頓兒童醫院的Bing Chen博士。他們認為這些意想不到的特徵可能有助於SARS-CoV-2躲避免疫系統,在環境中存活更長時間。它們還可能對疫苗和治療開發產生影響。
  • 【SARS-CoV-2感染抑制ACE2功能和抗病毒反應】
    2020年11月19日,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在bioRxiv上上傳了一項研究,對患者發生症狀後的鼻咽拭子進行檢測,包括可溶性ACE2、ACE2、其蛋白酶ADAM17和TMPRRS2
  • 多篇文章揭示SARS-CoV-2刺突蛋白的弱點
    刺突結構頂部存在的一個位點允許SARS-CoV-2病毒顆粒結合人體細胞表面上的一種稱為ACE2受體的酶。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物理化學家Rommie Amaro說,這個位點必須位於「開放」或「向上」位置,彎曲並準備好將自己結合到宿主細胞受體上。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學家Greg Bowman在網上發布的一段動畫顯示,這看起來就像一個生物張開了下巴。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2020年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在實驗室實驗中,肺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的納米海綿都導致SARS-CoV-2病毒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 綠茶中的化合物可能會抑制SARS-CoV-2主蛋白酶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某些食品和飲料中的化合物,如綠茶、葡萄和黑巧克力,可以結合併阻斷SARS-CoV-2病毒中的一種特定酶或蛋白酶的功能。
  • 耶魯大學研究發現導致SARS-CoV-2病毒會給細胞防禦系統加上「塞子」
    現在,耶魯大學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小組發現了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是如何通過阻斷包括免疫分子在內的細胞蛋白的生產來完成這一技巧,並導致其宿主產生嚴重疾病。圖/SARS-CoV-2蛋白Nsp1堵塞了核糖體上的信使RNA(mRNA,即基因藍圖)進入通道,阻止宿主蛋白質的產生。
  • 劉昌孝:認識SARS-CoV-2,抗病新藥研發策略該從「何」說起
    2.3 SARS-CoV 在SARS病毒傳染性暴發後,國內外研究者開展了大量有結構和特性的價值的研究[7,9-12]。SARS病毒基因組編碼位於基因組3』區的幾個較小的ORFs,其他冠狀病毒不存在。這些ORFs預計表達8種新的蛋白質,被稱為輔助蛋白質。
  • 外刊翻譯|Testing’s testimony 檢測的證詞
    它們與病毒表面的蛋白質結合,破壞其結構使病毒失效,並且會留下標記讓巨噬細胞精準吞噬病毒。幾天後,免疫系統會產生第二種抗體——免疫球蛋白g(igg),繼續戰鬥。Igms存在時間很短暫,它們僅在血液中逗留巡邏三到四周就消失不見。而Iggs是長期免疫的基礎,它就會存在在身體裡很多年,甚至一生。
  • 華中農大揭示植物抑制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 進一步分析發現與「發病機理」,「翻譯」和「細胞壁組織或生物發生」相關的蛋白質和mRNA在感染後顯著表達 (圖2A)。感染初期(6h)不同突變株宿主(Col-0,sid2,pad4,ps)基因型效應很小,感染後期(48h)不同基因型宿主差異顯著。研究者重點分析了感染後48小時宿主基因型對Pto蛋白表達的影響。其中表達顯著的蛋白有196個影響。GO富集分析顯示水楊酸(SA)突變體中病原菌相關蛋白(與宿主相互作用)高表達(圖2d中的簇II),翻譯相關蛋白(核糖體蛋白)的表達減少(圖2B)。
  • 特別關注|SARS-CoV-2 RNA會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
    SARS-CoV-2作為正鏈RNA 病毒,利用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複製其基因組RNA和轉錄其亞基因組RNA,而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SARS-CoV-2的RNA可以被逆轉錄並整合到人類基因組中,整合後的轉錄因此造成了核酸檢測「復陽」。
  • 研究揭示LARP7介導U6修飾及其在生精細胞mRNA精準剪接和精子發生中...
    在真核細胞中,絕大部分新轉錄mRNA轉錄本(Pre-mRNA)需經過剪接移除內含子,才能形成可翻譯的成熟mRNA,此過程由包括五種snRNA(U1、U2、U4、U5、U6)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組成的剪接體(spliceosome)催化完成。在5種剪接體snRNA中,U6的保守性最強,位於剪接體催化中心且為剪接體催化活性必需。
  • 為什麼新冠病毒致病性比SARS和MERS強?
    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的一個團隊和波蘭的研究人員給出了一個答案——COVID-19病毒就像一個微RNA「海綿」。這一作用通過幫助病毒複製和阻止宿主免疫反應的方式調節宿主microRNA水平。 這一可驗證的假設來自對現有文獻的分析,以及對COVID-19病毒和其它六種冠狀病毒的生物信息學研究。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mRNA剪接是基因轉錄以及蛋白質翻譯過程的關鍵一環,其中mRNA前體(pre-mRNA)的剪接是通過剪接體(spliceosome)實現的。剪接體是一種十分活躍的核糖核蛋白 「機器」 ,在每個剪接循環中,剪接體都要經歷四個連續的階段:組裝、活化、催化和拆卸。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由於人類還是首次接觸SARS-CoV-2,所以重複流行的後果將是高得令人無法接受的死亡率、嚴重的經濟破壞和對我們生活方式的重大調整。因此,開發一種有效疫苗的好處是非常大的,如果能夠及時部署以防止重複或持續的流行,好處就更大。 疫苗開發通常以數十年為單位,因此在2020年底甚至2021年之前獲得可大規模分發的批准疫苗將是前所未有的。
  • 新型冠狀病毒、SARS、MERS等都與蝙蝠相關 蝙蝠病毒為何如此致命?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蝙蝠對病毒的強烈免疫反應可能會促使病毒更快地複製,因此當它們跳到免疫系統正常的哺乳動物身上時,比如人類,病毒就會造成致命的破壞。一些蝙蝠——包括那些被認為是人類感染源的蝙蝠——已經被證明是免疫系統的宿主,這些免疫系統永遠準備著對病毒進行防禦。這些蝙蝠體內的病毒感染會導致迅速的反應,將病毒隔離在細胞外。
  • 病毒中間宿主會有新的「候選者」嗎?狗和穿山甲孰是孰非?
    病毒中間宿主會有新的「候選者」嗎?狗和穿山甲孰是孰非?實際上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一猜測。一位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有很多不足之處」,而且數據並不支持這項研究的結論。夏通過掃描SARS-CoV-2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基因編碼,尋找一個被稱為CpG位點的特殊特徵,這是一個由複合胞嘧啶(C)和複合鳥嘌呤(G)組成的基因編碼序列。人類免疫系統將CpG位點視為一個標記點,表明存在入侵病毒。據了解,一種名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的人類蛋白質附著在病毒基因編碼的CpG位點上,並幫助人們分解病原體。
  • 蛋白質的功效及食物來源
    除此之外,核蛋白構成細胞核並影響細胞功能;酶蛋白具有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的作用;肌球蛋白具有調節肌肉收縮的功能;白蛋白具有調節滲透壓、維持體液平衡;血液中脂蛋白、運鐵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具有運輸營養素的作用;包括垂體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及腎上腺素等在內的蛋白質或蛋白質衍生物構成的某些激素等都是機體的重要調節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