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決定出路」:經常用這三種思維想問題,更容易因禍得福

2020-12-10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

什麼叫做智慧?今天很多人都在講智慧,甚至是教他人如何開智慧,比如說鬼谷子謀略。其實,智慧沒有那麼神秘,它就是一種思路,一種思想的套路,說白了,就是指你是怎麼想的。而你的思路,就是代表你的智慧,更影響著你的人生福禍。

正如《左傳》所云:福禍無門,為人自召,你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都對應著各種好壞結果。如何擁有正確的思路,獲取真正的人生智慧呢?以下三種思路以供大家參考,可以幫助大家因禍得福。

01思路一:少抱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如果現實不如人意,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多自我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現在的人往往都是「能動不能靜」,所以根本沒有智慧去處理事情。老子《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盡力使自己的心靈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們便可從中悟道。

儒釋道三家也都認可「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可惜現代人很浮躁,遇到煩心事,總是喜歡怨天尤人,感覺整個社會都不對,只有自己是對的。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又怎麼樣呢?最後受罪的也是你自己!

表面上看,是人們喜歡怨天尤人;真正深層次看,其實是人們私心太重,太自私了,個人主義高漲,只能想到自己,很少想到他人。我們在他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想就通。所以說,思路決定出路,少抱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更容易解決問題,最後因禍得福。

02思路二:豁達點,人生哪有盡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人生哪有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是在杭州靈隱寺中有一副楹聯,非常具有禪意,也是告誡人們要豁達樂觀點,要學會看淡名利、看淡榮辱功過。就如《三國演義》開頭曲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人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但也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而且,人生中99%的煩惱並不會發生,正如陸遊所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卻對孔子說: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的很多困惑都是來自於心魔:我們所有的壓力,是因為太想要了;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太較真兒了。有的時候,有些事情不能完全盡如人意,不能如我們的心願,就想開點,坦然接受。其實,這也是老天在提醒我們,我們某些地方錯了,該拐彎兒了,變則通。

自古以來的聖賢豪傑,文人才士,他們的志向各不相同,但是豁達光明的心胸卻大致相當。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其關鍵都在於遭到大磨難的時候,把心放得下,養得靈,有樂觀的心胸,坦蕩的意境。所以說,遇事豁達點,或許更容易「柳暗花明又一村」。

03思路三:積極樂觀,壞事可以變好事。

老子《道德經》中有句智慧名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告訴大家不要著急,不要悲觀,因為福與禍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好事可以成為壞事,壞事可以成為好事。

凡是碰到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是災禍),我們都要感謝老天,因為老天在幫我們忙,給我們快速成長進步的機會。人生,吃苦就是吃補,補德行和能力,正如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所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老天是很公平的,他會給每個人機會,就看我們能夠積極樂觀去看待。如果我們認真去領悟,就會發現「存在即合理」,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好事,都可以磨練我們成長與進步。

心態決定命運,如果我們好好在諸多雜事中修煉自我,就會發現好事越來越多,世界如此美好。但如果我們天天抱怨自己怎麼這麼倒黴,就會產生壞的心理暗示,以及負面的吸引力法則,最後變成越來越倒黴。所以說,思路決定出路,若能積極樂觀,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樣。

04結束語

人生總是有高有低的,一個人如果一輩子都沒有碰到挫折和磨難,是長不大的。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吃一塹長一智,所以我們不要怕挫折,不要怕苦惱,更是要以積極心態來接受生活的磨練,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獨一無二的旅程。

你的思路,就代表你的智慧:以上三種思路可以幫助你擁有智慧。一個人經常用這三種思維想問題,更容易因禍得福。朋友們,您身上具備以上三種思維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相關焦點

  •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應對辦法也就不同
    同樣一個事實卻能夠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就是因為思路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所以導致了兩種有天壤之別的結果。 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都因為有不同的思路而有不同的出路 。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順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 有什麼樣的思路就會有什麼樣的出路。對於普通人而言,思路決定自己一個人和一家人的出路,對於領導者而言,思路則決定一個組織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的出路 。只有具備明確的思路 ,才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
  •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敢於亮劍你就是王者,人生成功格言
    在很多人看來,思維觀念的固執、僵化、墨守成規等等這些問題自己並沒有。其實並不是的,很多人都是選擇地忽略,很多人都抱怨自己貧窮,我倒認為是缺少發現財富的眼光。觀念的改變並未改變事物本身,改變的只是對事物的認識,但觀念可以改變人,人可以改變現實。常言道,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 一個人要想賺大錢,需要突破「三種思維」,早懂早受益!
    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我讀了三遍,總算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一個人要想賺大錢,需要突破「三種思維」,早懂早受益!蘇世民把他的人生哲學與賺錢思維都寫在了《我的經驗與教訓》這本書中,對於像他這樣的頂級富豪來說,能分享自己的賺錢思維也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買了《我的經驗與教訓》後,我總共讀了三遍,我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一個人要想賺大錢,必須要突破「三種思維」,大家越早懂越早受益!
  • 陪玩爸爸自述:宅家30天,我用這三種思路,終於把積木玩出新花樣
    更何況積木作為一種「素材」,加入孩子的幻想和家長的引導,更是能成為家中真正的萬能玩具,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爸爸如何利用三種思路,把積木玩出花樣的吧!復活基礎款的三種思路一套積木的玩法千千萬萬。2、體積遊戲在用積木給孩子做數學啟蒙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會拿著兩個積木問孩子,這兩個哪個大?如果是兩個方形積木,或答案很明顯。如果是像上圖這樣奇怪形狀的積木,孩子還能很快回答出來麼?
  • 人到中年,你要懂得三種致富思維,早知早獲益
    人到中年,你要懂得三種致富思維,早知早獲益當我們開始步入中年,可能在為自己的工資不夠高而發愁,因為我們要面臨子女的教育費用和其他生活費用。所以我們都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工資變得更加高一點。我們都知道有些人省吃儉用,經常到了最後也沒有變成一個很富有的人,但是有的人卻可以在幾個月之後迅速變得富有。這是為什麼呢?以下的三種致富思維將會告訴你答案。1.敢於冒險的人更容易成功我們在進行投資的時候都要面臨一定的風險,有風險的投資才會帶來收益。
  • 尹建業:用好三種思維!
    12月18日,省委政法委機關圍繞進一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四屆十二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組織委機關領導班子成員集中交流學習體會,總結今年工作,研判當前形勢,謀劃明年思路。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尹建業出席並講話。
  • 如何應用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是訓練思維的體操,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載體,數學習題的解答就是學生思維過程的體現,做題中我們發現有些題都是一種解法,訓練多了熟能生巧一看就會,有的題有多種解法,讀懂題後方法多樣殊途同歸,這正體現了兩種指向的思維方式: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
  • 活得通透的人,早已戒掉了這三種「有害思維」
    同樣的處境,不同的思維卻導致了不同的心情。作家晨天說過一句話:「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誠然如此。活得通透的人,早已戒掉了以下三種思維。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的故事。過去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時常會想,如果項羽當時不運用「災難化思維」,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對虞姬發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嘆,虞姬或許就不會自刎,而項羽或許也能和虞姬一起回到江東,重振軍馬。
  • 你是強者還是弱者,不是由經歷決定的,而是內在的三種思維習慣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決定一個人是強者還是弱者,事實上從來不是由經歷決定的。 兩個人即使經歷同樣的生活,但是由於內在思維,最後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真正決定我們是強者還是弱者,根本取決於我們自己,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會重塑我們的大腦,會幫助我們面對複雜的世界,更會幫助我們建立自我的內在強大的世界。第一種思維:敢於面對痛苦‍決定一個人是否強大,往往取決於我們自身是否願意面對。一個敢於面對生活任何痛苦的人來說,往往就能讓我們的內心強大。
  • 決定一個人貧窮還是富有,不是金錢和學歷,而是這五種王牌思維
    真正讓我們變得貧窮與富有的,往往是我們內在看不到的思維,這些才是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我們要想讓自己變得富有,就需要讓自己養成這些思維習慣。而弱者不同,弱者看到不懂得的東西,不僅不去研究,還認為這是壞東西。真正擁有富有思維的人,他們懂得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更懂得提前布局,在事物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提前進場,在事物的發展中,不斷推動自己迭代與前進。
  • 當你沒錢沒人脈時,學學猶太人「賣香蕉」思維,把危機變成轉機
    普洛奇「賣香蕉」思維,本質上就是當遇到規則與經營目標發生衝突,形成兩難的時候,跳出偏執於一端的思維模式,化兩難為兩全。這也告訴我們,作為普通人,沒錢沒人脈沒資源,想要跳出原有的階層,甚至負債纍纍找不到出路時,就更需要有不一樣的思維來給自己開創出不一樣的出路,將每一次的危機變成轉機。
  • 跑步機「免費給客戶用」還盈利?跨行模型創造奇蹟,思路決定出路
    這裡面,有各個行業歷史機遇的差別,也有做生意的人,商業思維、人脈、經驗和渠道的差別,導致每個人最後達成的成就不一樣。但就總體來說,做生意的關鍵還是人,因為做生意,就是藉助產品與人打交道。會做生意的人,做什麼生意都不會太差;不會做生意的人,再好的生意也可能做不好。
  • 高情商的人大多用這三種思維解決問題,難怪比別人混得好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思維的不一樣,不同想法的人,他的行為就不一樣,選擇也將會不一樣,最後形成了不一樣的結果,所以我們一定在思維邏輯這一塊學習,聰明人,高情商的人。尤其是下面三種基本的邏輯思維,也是他們考慮問題很重要的依據,我們一定要向這種思維靠攏,才能改變我們人際交往當中,你處於弱勢被動的狀態。第1種思維、你差任你差,我並不驚訝。
  • 要想打破慣性思維天花板,突破自我,那這三個建議值得聽取
    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思維模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的格局,你的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有這樣一個數學題,球拍和球共1.1元,其中球拍比球貴1元,請問球多少錢?你的答案是不是0.1元呢?我估計80%的人和我一樣,在不假思索之下,給出的答案就是0.1元。
  • 獲得者、付出者和互利者,誰更容易成功?亞當·格蘭特的思維導圖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按照人們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的風格,把人分成三種:獲得者、付出者和互利者。獲得者以自我為中心,總在評估自己會獲得什麼;付出者以他人為中心,更關注於幫助別人;互利者大部分強調的是公平,想在付出和收益之間得到平衡。
  • 提升審理質效應增強「三種思維」
    審理工作質量直接決定案件質量,並關係到紀檢監察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思維方式決定工作方式,要提升審理質效,確保案件達到政治效果、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需要在審理工作中自覺增強政治思維、紀法思維和全局思維。  增強政治思維  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落實到審理工作中,就要不斷強化政治思維,從政治高度審視問題。
  • 思維決定出路 格局決定結局——讀《格局》有感
    臺灣何權峰所著的《格局》詳細的介紹了在不同方面不同處境人們需要有的格局,用生活中最通俗易懂的事例,深入淺出的揭露了為人處世需懂得的道理和應有的心態。全文分為8個部分:1.3.你說的每句話4.你給人的感覺5.你做事的態度6.你經歷的遭遇7.你的每個念頭8.你的所作所為不同於心靈雞湯,作者這樣分標題詳細闡述每個階段我們所需具備的思維和格局
  • 向總書記學習戰「疫」思維
    思路決定出路,正確的思路決定工作的水平和成效。能不能正確判斷形勢、把握複雜局面,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切中問題要害,能不能作出正確決策、順利推進工作,關鍵要看有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疫情防控阻擊戰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學統籌、突出重點,抓主要矛盾主要問題。在疫情防控的同時要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兩手抓」才能實現「雙勝利」。在疫情形勢向好的形勢下,總書記及時告誡,疫情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必須高度警惕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這都體現了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學習創新思維。
  • 一個人是強者還是弱者,不是由經歷決定的,而是三種思維習慣
    兩個人即使經歷同樣的生活,但是由於內在思維,最後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真正決定我們是強者還是弱者,根本取決於我們自己,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會重塑我們的大腦,會幫助我們面對複雜的世界,更會幫助我們建立自我的內在強大的世界。
  • 打破思維壁壘,從解決問題邁向發現問題,3個方法帶你提升思維
    在這種模式下,思維能力的提高被簡化為不斷追求卓越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和新思想。漸漸地學習成了一種負擔,但思維能力並沒有提高多少。思維能力是一種系統的綜合能力,學習新的思維方式是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對提高思維能力的作用不大。特別是在網際網路條件下,知識和信息的獲取不再是瓶頸。然而,在現有的知識服務模式下,決定思維能力的其他環節很難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