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什麼叫做智慧?今天很多人都在講智慧,甚至是教他人如何開智慧,比如說鬼谷子謀略。其實,智慧沒有那麼神秘,它就是一種思路,一種思想的套路,說白了,就是指你是怎麼想的。而你的思路,就是代表你的智慧,更影響著你的人生福禍。
正如《左傳》所云:福禍無門,為人自召,你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都對應著各種好壞結果。如何擁有正確的思路,獲取真正的人生智慧呢?以下三種思路以供大家參考,可以幫助大家因禍得福。
01思路一:少抱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如果現實不如人意,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多自我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現在的人往往都是「能動不能靜」,所以根本沒有智慧去處理事情。老子《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盡力使自己的心靈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們便可從中悟道。
儒釋道三家也都認可「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可惜現代人很浮躁,遇到煩心事,總是喜歡怨天尤人,感覺整個社會都不對,只有自己是對的。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又怎麼樣呢?最後受罪的也是你自己!
表面上看,是人們喜歡怨天尤人;真正深層次看,其實是人們私心太重,太自私了,個人主義高漲,只能想到自己,很少想到他人。我們在他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想就通。所以說,思路決定出路,少抱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更容易解決問題,最後因禍得福。
02思路二:豁達點,人生哪有盡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人生哪有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是在杭州靈隱寺中有一副楹聯,非常具有禪意,也是告誡人們要豁達樂觀點,要學會看淡名利、看淡榮辱功過。就如《三國演義》開頭曲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人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但也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而且,人生中99%的煩惱並不會發生,正如陸遊所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卻對孔子說: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的很多困惑都是來自於心魔:我們所有的壓力,是因為太想要了;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太較真兒了。有的時候,有些事情不能完全盡如人意,不能如我們的心願,就想開點,坦然接受。其實,這也是老天在提醒我們,我們某些地方錯了,該拐彎兒了,變則通。
自古以來的聖賢豪傑,文人才士,他們的志向各不相同,但是豁達光明的心胸卻大致相當。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其關鍵都在於遭到大磨難的時候,把心放得下,養得靈,有樂觀的心胸,坦蕩的意境。所以說,遇事豁達點,或許更容易「柳暗花明又一村」。
03思路三:積極樂觀,壞事可以變好事。
老子《道德經》中有句智慧名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告訴大家不要著急,不要悲觀,因為福與禍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好事可以成為壞事,壞事可以成為好事。
凡是碰到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是災禍),我們都要感謝老天,因為老天在幫我們忙,給我們快速成長進步的機會。人生,吃苦就是吃補,補德行和能力,正如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所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老天是很公平的,他會給每個人機會,就看我們能夠積極樂觀去看待。如果我們認真去領悟,就會發現「存在即合理」,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好事,都可以磨練我們成長與進步。
心態決定命運,如果我們好好在諸多雜事中修煉自我,就會發現好事越來越多,世界如此美好。但如果我們天天抱怨自己怎麼這麼倒黴,就會產生壞的心理暗示,以及負面的吸引力法則,最後變成越來越倒黴。所以說,思路決定出路,若能積極樂觀,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樣。
04結束語
人生總是有高有低的,一個人如果一輩子都沒有碰到挫折和磨難,是長不大的。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吃一塹長一智,所以我們不要怕挫折,不要怕苦惱,更是要以積極心態來接受生活的磨練,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獨一無二的旅程。
你的思路,就代表你的智慧:以上三種思路可以幫助你擁有智慧。一個人經常用這三種思維想問題,更容易因禍得福。朋友們,您身上具備以上三種思維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