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是一部哲學著作嗎?

2020-12-24 國學新知堂

《易經》是一部佔筮書,《易傳》則是一部哲學書,而且《易傳》的哲學思想是利用了《易經》佔筮的特殊結構而建立起來的。這是當前學界較為一致的意見。

我不太同意《易傳》是哲學著作的意見,我認為《易傳》利用當時的陰陽觀念,試圖解釋《易經》內容的產物。它並沒有提出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

《易傳》解釋八卦起源: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似乎是說,八卦是伏羲在觀察了天地、鳥獸、人物等現象之後,概括總結了其中規律的基礎上畫制的,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模擬或象徵。

我認為這個解釋未必能反映歷史真實。伏羲所標誌的時代,人們不可能發生探討外部世界客觀規律的熱情。

自然事物的客觀規律,只能以思想的方式存在,並藉助語言和文字傳播。伏羲所代表的時代,文字還沒發明,我們不可能指望有那個時代的思想傳播下來。

八卦符號不能用作承載和傳播思想的工具,而且八卦符號也不可能是伏羲時代流傳下來的。即使是,如果沒有文字說明,也不能傳播思想。我們今天對八卦符號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我們無法將這個理解外推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人們的觀念中。但憑審視卦象,不藉助文字解釋說明,我們無法設想古人對這些意見。

試圖探討萬物規律是《易傳》時代人們的事情,《易傳》的作者將所屬時代的思想外推到伏羲時代去,就好像他親眼看到伏羲畫卦的過程。這其實是作者空想的。

有沒有伏羲氏這個人還不能確定,如何斷言他畫八卦呢?八卦不可能是文字發明以前的事物。沒有文字,八卦就是沒有意義的符號。沒有意義,沒有用處的符號人們為什麼要保護它、傳播它。還能流傳千年之久,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陰陽觀念不是《易傳》的獨創,在它問世之前,陰陽觀念早已流行。沒有陰陽觀念,不可能畫制陰爻與陽爻符號。據此,我們可以確認陰陰觀念早在《易經》創作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天地交感化生萬物的思想,古人是通過觀察男女交媾生育子女等現象總結的思想。《易傳》的作者卻用來解釋八卦之間關係。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天地交而萬物生,乾坤二卦生震、巽、坎、離、艮、兌六卦。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太極、太一等觀念,也不是《易傳》的原創思想,老子就講一、太極等觀念。《易傳》的作者卻用它附會八卦的畫製程序。

《易傳》並沒創造新思想、新觀念,更沒建立某個哲學體系。所以,《易傳》是一部哲學著作的觀點並不充分。#哲學#

相關焦點

  • 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孔子:恰恰相反
    「三聖」對《易經》的貢獻,也有定論: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推演「易經六十四卦」,孔子編《易傳》。我們知道,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是「卦」,那麼,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如果孔老夫子能活到今天的話,那麼他老人家一定會這樣答覆:「你可拉倒吧,我編《易傳》的目的,與你想的恰恰相反!」
  • 羅素《西方哲學史》:一部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史的經典著作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現代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創作的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史的著作。 《西方哲學史》全書共3卷,全面地介紹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中葉四方哲學的發展過程。第1卷講的是古代哲學的產生與發展。第2卷講到天主教哲學從興起到壯大,最後衰落的歷史。第3卷主要講述近代哲學的發展過程。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科學的興盛期,再到19世紀思潮的猛烈湧動。作者最後提出了邏輯分析哲學。
  • 譯論|劉華文:理雅各《易傳》翻譯的哲學中立化:一種自證和互證方法
    理雅各在哲學層面上會重新賦予譯文以相異的歧義性,或者消除了歧義性,抑或將譯本的哲學內涵中立化。發生這些變化的可能性是因為《易傳》原文文本中儒家特徵和道家特徵同在所產生的緊張關係。本文運用中國傳統經學中的自證(或本證)和旁通的詮釋手段,尤其是後者的兩種派生手段即同例和同旨,旨在考察理雅各的《易傳》翻譯與他的《老子》和《莊子》翻譯所發生的互文關係。
  • 《易經》三易丨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
    《易經》有三部著作構成,包括:《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有人說前兩部著作在漢代時已經失傳。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臺秦簡歸藏,全國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
  • 《易傳》經典名句,值得收藏
    要學習《易經》就要讀《易傳》,《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是詮釋《易經》的經典著作。下面分享一些易傳名句: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 無字天書和有字天書——從《易經》說到《易傳》
    而《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和發揮。《易傳》共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今天我們讀《易經》,主要是藉助《易傳》來讀的。因為《易經》的成書時間比較古老,根本不容易讀懂。不僅今天的我們讀不懂,就是古人也讀不懂。所以,只能藉助《易傳》。
  • 三個問題告訴你,《易經》《易傳》《周易》的異同及核心
    《易傳》跟他們又有啥關係?他們的區別與聯繫又是什麼?核心思想是啥?真的只是算卦的?02《易經》與《易傳》的區別與聯繫現在我們講《易經》,一般都是講《周易》。我們通常所謂的《周易》,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叫《易經》,另一部分叫《易傳》。這裡的「傳」字,不念傳說的傳,要念傳記的傳(zhuan,四聲)。一個《易經》,一個《易傳》,合起來,統稱《周易》。《周易》為什麼既有「經」又有「傳」?
  • 古人的哲學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
    不過,無論哪種解釋,都表明了古人的哲學思想與邏輯認知。「道」這個字最早是道路的意思,根據這個意思衍生出思想學說、道理的意思。想要了解古人的哲學思想,可以嘗試從「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入手。《易經》就是《周易》,傳說這本書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需要特別強調一點,《易經》雖然出現了陰陽,但是沒有將其概念化。
  • 如何閱讀哲學著作?6個小建議,建議收藏
    哲學愛好者,哲學專業生區別在哪?主要區分在以下幾個方面。在閱讀上,哲學專業生多抱有研究態度,受過特定學術訓練。哲學研究生會閱讀原著,有良好的外語基礎。哲學愛好者,只是抱著興趣態度閱讀。且多看譯本。在哲學家上,哲學研究生能系統掌握某位哲學家的思想,哲學愛好者,沒有建立系統框架。難以領略全部面貌。哲學愛好者多崇拜尼採等人。哲學研究生的知曉的哲學家還包括鄧各斯託等人。
  • 坤鵬論:柏拉圖的著作原本只是為了普及哲學?
    自柏拉圖之後,希臘人、羅馬人以及後來的其他歐洲人,都常常用對話的形式表達哲學思想。不過,能夠達到柏拉圖那般語言極其優美,人物性格突出且觀點鮮明,又飽含頂級哲學思想的,幾乎沒有。所以,柏拉圖的著作堪稱世界哲學與文學雙料的不朽之作。
  • 我校5部著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新聞網訊(通訊員王徵)9月11日,2019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立項名單公示,我校5部著作入選,同南開大學並列全國第一,獲歷史最好成績。入選著作分別是哲學學院李維武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經濟與管理學院李永友教授《縱向財政失衡形成機制、激勵結構與平衡策略研究》、譚力文教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管理學的發展研究》,歷史學院魯西奇教授《掌邦之野:中國古代鄉裡制度》,文學院金宏宇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批判的理論與方法》。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2019年8月,丁耘的著作《道體學引論》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此書對勘西方「本體論」傳統,為我們思考中國哲學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框架——「道體學」。 所謂「引論」,即是在具體闡釋「道體學」框架之前,把「道體」作為中西哲學真正的、原初的問題挖掘出來。
  • 維特魯威《建築十書》:不只是一部建築學著作
    或許正是在這樣一個時期,才出現了《建築十書》這樣建築學史上的集大成之作,既是對當時建築工藝、文化乃至哲學思想的匯集,也是對後來建築學史的開山之作。但《建築十書》不只關於建築學,還與地理、天文、文藝、哲學有關,堪稱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且書中的敘述也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是以建築為視角的敘述,既有思想性也有應用性——對古代的建築工匠來說,此書堪稱一部工具書寶典。 《建築十書》的第一部分關於「建築的基本原理和城市布局」。維特魯威開篇就談建築師的教育問題,認為建築師應該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
  • 《康斯坦丁》:一部難以被超越的哲學魔幻片!
    一直以為,我都認為中國的神話體系最為完善;但是如果論:神話在電影中的體現;我想唯有北美神話,在電影中體現出的哲學意義更為驚豔;而這一切,源於一部十餘年前的電影《康斯坦丁》!《康斯坦丁》的導演是赫赫有名的製片人弗朗西斯·勞倫斯;整個故事的主線,都是提取於那一本號稱「最偉大的著作」《聖經》中的傳說故事;所以單論劇情的話,虔誠的教徒會覺得劇情有些莫名其妙,不信教的人觀看,更會覺得莫名其妙;不過好在,這部戲壓根就不賣劇情;畢竟這部戲,僅憑主演們的顏值,就足夠讓其大火了;康斯坦丁的飾演者是基努·裡維斯,那一年的基努·裡維斯剛好40歲,男人四十一朵花
  • 「這是一部激動人心的、使人深思的著作」|使人們理解數學的最好...
    《科學美國人》評價說:「這是一部激動人心、使人深思的著作。」《科學美國人》評價說:「這是一部激動人心的、使人深思的著作。」對於數學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克萊因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兩者休戚相關。「一個時代的特徵在很大程度上與該時代的數學密切相關。」希臘文化、羅馬文化是這一觀點的極好例證。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易傳》。但是,通行《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繫辭下》有先於周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卦的描述。雖然這位網友的問題頗為謬誤,什麼「《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而且《繫辭下》中也根本沒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四)卦的描述」。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2,《沉思錄》《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 馬可·奧勒留 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是奧勒留所作的一本寫給自己的思想散文集。這本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裡程碑。
  • 哲學之俠維根斯坦
    如此一看,維根斯坦算得上又一類大俠:哲學之俠。 為什麼說維根斯坦是哲學之俠? 大凡認真讀過《邏輯哲學論》的人,都會意識到維根斯坦的哲學,顯現出了司馬遷刻畫出的俠士品質: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等。學術界一致認為,如果把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等這樣的哲學家判定為理論建設性哲學家,那麼,維根斯坦則是摧毀性哲學家。
  • 南哲動態|我系張異賓教授著作《回到列寧》在德國翻譯出版
    近日,南京大學哲學系暨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張異賓教授著作《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在德國出版問世。張異賓教授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學者,其著作《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立足文本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成果重新解讀了列寧的《哲學筆記》,是作者《回到馬克思》之後另一部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研究專著,也是國內第二版中文《列寧全集》問世後,第一部專題性研究列寧哲學思想的論著。
  • 《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全面展現文藝復興哲學多樣面貌
    另一位是卡西爾(Ernst Cassirer),其巨著《認識問題》(Das Erkenntnisproblem)的第一卷,首次將現代哲學問題意識的興起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卡西爾的貢獻——擴展至以後的許多著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不太在意現代的語言和民族界線,而是公平地對待使文藝復興與後世哲學相區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充分的國際性,基於以拉丁語作為幾乎普遍使用的學術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