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部佔筮書,《易傳》則是一部哲學書,而且《易傳》的哲學思想是利用了《易經》佔筮的特殊結構而建立起來的。這是當前學界較為一致的意見。
我不太同意《易傳》是哲學著作的意見,我認為《易傳》利用當時的陰陽觀念,試圖解釋《易經》內容的產物。它並沒有提出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
《易傳》解釋八卦起源: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似乎是說,八卦是伏羲在觀察了天地、鳥獸、人物等現象之後,概括總結了其中規律的基礎上畫制的,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模擬或象徵。
我認為這個解釋未必能反映歷史真實。伏羲所標誌的時代,人們不可能發生探討外部世界客觀規律的熱情。
自然事物的客觀規律,只能以思想的方式存在,並藉助語言和文字傳播。伏羲所代表的時代,文字還沒發明,我們不可能指望有那個時代的思想傳播下來。
八卦符號不能用作承載和傳播思想的工具,而且八卦符號也不可能是伏羲時代流傳下來的。即使是,如果沒有文字說明,也不能傳播思想。我們今天對八卦符號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我們無法將這個理解外推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人們的觀念中。但憑審視卦象,不藉助文字解釋說明,我們無法設想古人對這些意見。
試圖探討萬物規律是《易傳》時代人們的事情,《易傳》的作者將所屬時代的思想外推到伏羲時代去,就好像他親眼看到伏羲畫卦的過程。這其實是作者空想的。
有沒有伏羲氏這個人還不能確定,如何斷言他畫八卦呢?八卦不可能是文字發明以前的事物。沒有文字,八卦就是沒有意義的符號。沒有意義,沒有用處的符號人們為什麼要保護它、傳播它。還能流傳千年之久,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陰陽觀念不是《易傳》的獨創,在它問世之前,陰陽觀念早已流行。沒有陰陽觀念,不可能畫制陰爻與陽爻符號。據此,我們可以確認陰陰觀念早在《易經》創作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天地交感化生萬物的思想,古人是通過觀察男女交媾生育子女等現象總結的思想。《易傳》的作者卻用來解釋八卦之間關係。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天地交而萬物生,乾坤二卦生震、巽、坎、離、艮、兌六卦。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太極、太一等觀念,也不是《易傳》的原創思想,老子就講一、太極等觀念。《易傳》的作者卻用它附會八卦的畫製程序。
《易傳》並沒創造新思想、新觀念,更沒建立某個哲學體系。所以,《易傳》是一部哲學著作的觀點並不充分。#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