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和靈性的關係,就如同財富和文化屬性的關係,這個比喻有一些突兀,但是確能直接說明問題。
第一:冥想和靈性的關係,就如同財富和文化屬性的關係
窮人的文化屬性,造成了貧窮。富人的文化屬性,造成了富有。
冥想的進步裡程,決定靈性的連接程度即——開悟的穩定性。
第二:我們之所以需要與靈性連接,他原本就是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的任務。
我們的回歸,需要修行帶給我們的能量,而現代人,物質科學無限膨脹發達的時代,卻激發了人的浮躁、焦慮,恐懼,將能量散布在外界一切消耗能量的事物上,我們需要將這些能量收回,我們才能擁有控制頭腦的能力,這就是冥想的目的。
第三:當我們冥想的裡程由「不依附」,進步到「不反應」你一定在靈性的連接裡。
如果,在實際的能量層面達不到「不反應」,我們只在理論上認同靈性裡面的一切內容,如同天上的雲與地上的水,雖然屬性相同,卻只能是天地之差。
那些靈性著作來自於連接之後帶來的記錄,換句話簡單地說,如果我們想獲得財富,就必須去除窮人的文化屬性那些財富受限的信念系統——根植於潛意識下的潛在傾向。
同理,如果我們想獲得靈性的開悟,也先要去除潛意識下二元性的受限信念,這需要冥想修行,修行的方法是,不斷的與真我連接,不斷的,提醒自己我是誰,直到持續地待在真我的意識裡,即開悟。
第四:從有人類以來,我們經歷了兩次人類精神領域的豐收,我們稱為第一軸心時代和第二軸心時代
第一次:釋迦牟尼,耶穌,老子,蘇格拉底,帕坦嘉俐,玄奘,在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之間。他們在各自的地域裡面,綻放出超出人類智慧的光輝,成為了後來一代一代的人們在精神領域的圭臬。
第二次:從2012年開始,又一批:克裡希那穆提,修藍博士,沙因費爾德,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 傑德.麥肯納、巴關,拜倫.凱蒂,萊斯特.利文森,葛吉夫等,這些人的書統稱為新文明的著作。
中國人,和其他地區的人正一起創造一種新的文明,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文明,新文化的創造:它的特點是——在高緯度的思維裡,認知高度已經不是原有的幾十年幾百年間的舊思想,挑戰傳統文化的我們,正生活在這第二軸心時代的文明當口。
第五:精神領域的文化變革,讓我們了解,古老的修行方法是最好的參考。
兩個軸心時代,是可以合併的,與相互輝映的,才能閃爍出真正的精神文明之光。
沒有一個堅定意志,穩定心性,清晰內在,是無法理解靈性的,也不會將它付諸在生活實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