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汪靖雄,是安順市貓貓洞水庫管理所的一名專業技術幹部,2016年初由安順市水務局黨組下派到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任駐村幹部。在這五年的扶貧過程中發生著許許多多的故事,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與所包保的貧困戶馮貞福戶的故事。
作者(中)走訪村民
馮貞福戶是我包保的6戶貧困戶之一,一共五口人,分別是戶主馮貞福,妻子郭蘭珍,兒子馮廣亮,女兒馮思瑤,母親石汝鳳。經過多次走訪,了解到馮貞福家的困難主要是因為馮貞福和郭蘭珍都是不識字的,沒有學會什麼技術,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每次去他家讓籤字認可只能代籤。馮貞福雖然常年在省外務工,但是因為身體原因只能幹一些輕活、簡單的活,所以掙的錢不多,郭蘭珍因為要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只能在附近打零工。他家土地連續幾年被水淹,莊稼沒有收成,就沒再種植,馮貞福和郭蘭珍作為主要勞動力,都沒有什麼技術和特長,所以家庭主要收入來源靠務工收入,年人均收入才3000左右,低於國家貧困標準線,加之石汝鳳患有精神疾病,且年齡較大,無法正常溝通,馮廣亮和馮思瑤讀書又需要花錢,住房又漏水嚴重,所以家庭條件很困難。 我是2016年開始幫扶馮貞福家的,還記得第一次去到他家時是精準識別的時候,那時他們對我們幫扶幹部愛理不理的,要麼只知道哭窮,想要了解什麼內容他們也不配合,但是經過慢慢接觸,互相了解後,他們才開始信任我。經常白天去他家遇到不到人在家,很多時候都是晚上去的,從我開始幫扶他家開始,我一直堅持經常走訪,或者電話聯繫,確保對他家的動態情況的掌握,並根據掌握的情況制定幫扶計劃,採取對應的幫扶措施,幫他家解決困難。比如2016年幫助其申請危房改造項目,2017年申請廚房和廁所的三改項目,改善住房條件,找人幫助其接入戶自來水管等,並幫助其申請低保,以及查缺補漏項目,改善生活條件。
入戶走訪
對於馮貞福,因為他常年在外務工,而且總在換工作,我會經常給他打電話,了解他的近況,鼓勵他只要有活做,先穩定,不要經常換,這樣不僅工資低,而且難要到工資,並向上級相關部門申請就業崗位,推薦給他,慢慢的,馮貞福的務工情況逐漸改善,收入趨於穩定。對於郭蘭珍,因為她主要是在鎮內打零工、做小工,所以我只要有機會,都會幫其聯繫技術培訓和聯繫活做,比如2018年的種植技術培訓、2019年的家政培訓等,還能領到誤工補助,幫助聯繫認識的做工程的老闆,有活的時候叫上她,增加她的收入,在郭蘭珍生病的時候,也會經常去看望她和她的家人,關心她的住院報銷是否到位,幫助對接落實相應的醫療保障政策等,鼓勵她家入股村合作社,或者自己去種植支持的產業,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增加收入,但是她家土地經常被淹,所以她不願花更多的精力在農業種植上,不過因為入股合作社,每年都能夠參與分紅。 關於他家的兩個小孩子,我經常和老師以及郭蘭珍聯繫,了解學習情況和教育保障的落實情況等,會給買一些書包、桌球拍、籃球等小禮物對兩個小孩進行鼓勵,並告誡他們要好好學習,多學文化知識,少出去玩,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命運。 在這幾年的幫扶過程中,我都經常關注著他家一家人的動態情況,在其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援手,在平時帶去關心和問候,用心用情去和其交往,不僅僅是因為駐村幫扶而幫扶,而是真心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其一家實現脫貧致富。2017年的時候,通過我和他家的共同努力,馮貞福一家的年人均收入超過7000元,遠超過國家的脫貧標準,住房、教育、醫療、飲水均有保障,並於當年實現脫貧。在2017年脫貧後,我仍然經常去走訪關心,經常幫助和關懷,繼續幫助對接和落實相應的政策,確保他家能夠實現穩定脫貧,不再返貧。2018年的人均年收入超過8000元,2019年因其收入已經遠超國家脫貧標準,所以不再享受民政兜底保障,2020年人均年收入達到7800元,真正實現了穩定脫貧。 現在,我與馮貞福一家人已經形成了一種不是親情又似親情的關係,成了「親戚」。他家一遇到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總會找我幫助,我也會經常關心問候他們最近的情況,我也經常告訴他們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學會感恩黨和國家,以及幫助他家的人,他家也對我很感謝和尊重,每次見面都很客氣,這也讓我覺得辛苦付出很值得。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已是五載春秋。馮貞福一家脫貧的故事只是我在吉昌扶貧故事的一個縮影,是眾多駐村幹部幫扶工作的一瞥。這五年是脫貧攻堅從打響戰鬥、衝鋒陷陣、攻堅克難到收官迎接勝利的時間,是充滿酸甜苦辣的時間,也是從播種到收穫的時間。在這五年當中,我們經歷了一場場的考驗,付出無數艱辛和汗水,在國家和各級黨委政府惠民政策的支持下,通過駐村工作組、村支兩委的履職盡責,加上貧困戶自身的努力,終於使吉昌村從一個三類貧困村到脫貧出列、94戶貧困戶330人全部脫貧、向小康村邁近的美麗鄉村,實現了傳統古村落的華麗變身,我們也會繼續堅守崗位,履行職責,堅守到一起迎接脫貧攻堅收官戰的偉大勝利。
汪靖雄
編輯 冉阿建
編審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