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1941年(民國30年)3月3日星期一
農曆辛巳年二月初六
小白玉梅 於 上海大美電臺 參加越劇精彩大會串
1941年3月3日上海大美電臺舉辦了一場「越劇精彩大會串」的直播節目,邀請了當時眾多的越劇名伶參加。在上面這則廣告中,我們看到名字最為醒目的就是小白玉梅。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位一代越劇大家。
小白玉梅
越劇藝術家小白玉梅原名朱巧鳳,籍貫浙江嵊州南山區上裡村,1921年4月8日出生於上海大沽路。其父白玉梅(朱巖銓),系越劇早期男班「四大名旦」之一,被譽為「越劇梅蘭芳」。小白老師自幼隨父學戲,在父親的嚴格教學下,學戲聰明、勤奮、有悟性,學有所成,打下了紮實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在學戲期間還與父親同臺演出《楊柳怨》《刁劉氏》等戲,在劇中分別飾演妖妃和慧蘭丫頭。1933年,其父領銜的男班演出於上海虹口天海樓,她首次登臺客串,與男班著名老生童正初合演《武家坡》,一炮打響,在社會上贏得了好評,人稱「小白玉梅」,繼而與著名男小生高月生合演《關王會》,頗受歡迎。是年8月,跟隨父親的戲班「鴻禧堂」正式掛牌演出於虹口得意樓茶樓,與著名的男班小生演員王永春搭檔,演出劇目有《珍珠塔》《九美圖》、《燒骨記》等,在得意樓茶樓演出時,《新聞報》上亮出了「唱做花旦」的稱號,這也是越劇男女混演第一次見報。1935年3月11日起以「三和堂」的班名掛牌演出於得意紹興劇場,演出劇目有《王華賣父》《梁山伯》《龍鳳花》等,聲譽日隆。同年還跟隨其父及越劇界第一位女小生屠杏花大姐到寧波中山遊藝場獻演。1936年4月1日小白玉梅參加了十四班越劇著名藝員大會串,六十四個藝人當中惟有她一個女演員。1936年8月與著名男小生支維永搭檔,在上海新世界演出。小白玉梅成為了越劇史上早期男女混演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小白玉梅的父親白玉梅
1930年代後期,女子紹興文戲紛紛興起, 1938年,她在上海嶄露頭角,被聘到新世界遊藝場掛頭牌。此後與邢月芳、姚月明、魏梅照等自組社班演出於上海新世界、小世界、大世界、環龍、萬國、新都、東南、天香、老閘、永樂、大中華和通商劇場,有時還應邀去寧波中山公園、天蟾舞臺和杭州大世界等杭嘉湖地區演出。在此期間她主演了《梁祝》、《玉蜻蜓》、《三笑》、《殺子報》、《雙珠鳳》、《九美奪夫》、《四香緣》、《失巾帕》、《女太子》、《孟麗君》、《臘梅紡花》等大量傳統老戲,深受觀眾喜歡。
小白玉梅《盤夫》
1940年4月,已有「越劇明星」之稱的小白玉梅應邀與著名「時髦牌」小生李豔芳合作演出於江蘇、浙江、上海等地。8月1日她積極參加上海越劇八班大合演,分別與著名小生馬樟花合演《十美圖-盤夫》、與李豔芳合演《梁祝哀史》選段。8月13日和王杏花、馬樟花、袁雪芬等參加上海救濟難民兒童教養院在各電臺的播音宣傳大會。1941年1月21月應邀參加了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在浙東大戲院的演出。1月22、23日又參加越劇九班大會串,在更新舞臺演出《孟麗君》、《沉香扇》等,小白玉梅分別飾演孟麗君和蔡蘭英兩個角色。7月參加了在黃金大戲院的嵊新越劇團組織的大型義務戲演出,與邢月芳合演《梁祝哀史·樓臺會》、《沉香扇·書房會》。1942年4月,她與著名老生徐天紅合作成立了「同興越劇社」,演出於大新公司遊藝場。同年12月她與著名小生竺素娥合作,演出於河北大戲院。她不但自己演戲認真,對年輕演員如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張雲霞等後輩也都給予提攜與幫助。著名戚派名劇《血手印》中的祭文調,就是由她親授給戚雅仙的。傅全香、張雲霞的快板演唱,也曾得到她的指點和幫助。儘管小白玉梅經過自己刻苦努力成了越劇界的名演員,但她仍然與大多數演員一樣,生活沒有保障。1946年,她息影舞臺。
小白玉梅便裝照
新中國成立後,小白老師熱愛新中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重新投身于越劇事業。1951年9月,她參加了越劇界前輩藝人為抗美援朝捐獻「越劇號」飛機在大眾劇場的義演,她與著名小生張桂蓮合演《沉香扇·書房會》一折,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和好評,此後她又重返越劇舞臺,1952年她擔任了青山越劇團副團長的職務。
1953年2月,小白老師與著名越劇演員屠杏花、趙瑞花、王杏花、竺素娥、邢月芳、許菊香、陳呆呆、梅月樓、黃笑笑等眾多老姐妹聯合組織成立了「振奮越劇團」,並擔任主要演員和藝委會副主任。長期在大眾劇場演出,上演了大量越劇早期的傳統劇目,如:《百花臺》、《沉香扇》、《箍桶記》、《胭脂》、《秦香蓮》、《陳三兩》、《斷太后》等,為越劇傳統劇目的搶救整理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958年振奮越劇團與藝華劇團合併改名為東風越劇團。她工作認真,為人真誠,待人熱情,生活簡樸,團結同志,積極參加各項政治學習,經常與同事們一起研討越劇表演藝術,為發展、繁榮越劇事業更是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袁雪芬院長「振興越劇」的號召是小白玉梅老師幾十年來勤奮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
小白玉梅《王熙鳳》
小白玉梅老師是一位越劇表演藝術家,她戲路寬廣,青衣、花旦、閨門旦、武旦、彩旦、老旦皆能當行,且表演不凡。拿手戲有《盤夫索夫》中以花衫應工的嚴蘭貞,《碧玉簪》中以閨門旦應工的李秀英,《陳三兩》中以青衣應工的陳三兩,《箍桶記》中以花旦應工的九斤姑娘,《文武香球》中以武旦應工的侯玉英,《賴婚記》中以彩旦應工的陳氏,《斷太后》中以老旦應工的李太后,她愛演反派人物,如《販馬記》當中的楊氏、《妻黨同惡報》中的刁劉氏等,表情活靈活現。她的唱功特別好,嗓音明亮音域寬,咬字清楚,尖團音規範分明,真假嗓結合,唱腔上既繼承了早期男班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發展和創新。演唱時明快流暢、鏗鏘有力。她演唱的四工調獨具一格,尤其在快板演唱上,神滿氣足、激揚悅耳。如《秦香蓮》《陳三兩》《女狀元斬夫》《賴婚記》《斷太后》等戲中的快板獨步越壇無人能及,臺步圓場功力深厚。她不僅演習好,戲德也好,有口界碑。早在解放前,她就和男班名小生支維永灌有《十八相送》,還有《王千金祭夫》、《李三娘嘆五更》等唱片。解放後又和著名女小生邢月芳灌有《盤夫索夫》《送鳳冠》《大堂會》等唱片傳世。尤其是她與傅全香合作的《賴婚記》於1962年、1982年兩次被中國唱片社灌成密紋唱片發行,並於1992年拍成電視劇。80年代香港藝聲公司出版了她和邢月芳演唱的《送鳳冠》密紋唱片。2000年,紹興電視臺「蘭花藝苑」欄目特來上海為小白老師做了專題節目。2003年9月還參加了市文廣局組織的「文化遺產整理搶救」的電視訪談錄製工作。就在她逝世的前夕(2004年1月15日),她還應邀參加了上海東方電視臺戲劇頻道《絕版賞析》欄目越劇專題的第一集製作,成了她一生的絕唱,為越劇藝術留下了一筆極其珍貴的財富。(原來還準備要錄製第二集,介紹她的咬字與念白。)
傅全香(左)、小白玉梅《賴婚記》
小白老師長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是一位有建樹的戲曲教育家。早在三、四十年代她就被「葉陶」、「出新」等越劇科班聘為客師。1954年,她兼任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老師,並於1958年正式調入戲校工作。1960年調至上海越劇院學館任主教老師。1962年拍攝越劇電影《碧玉簪》時,導演特地點名要小白玉梅擔任劇中人物李秀英母親的角色,然而為了學館的教學,她卻毅然放棄了這難得的上鏡機會。至今,電影銀幕上沒能留下她的形象。1980年應戚雅仙之邀,任靜安越劇團學館的主教老師。她在教學崗位上,對教戲育人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在教學中認真負責,因材施教,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並以慈母之心,善待學生,為培養越劇事業接班人不遺餘力,因此也贏得了學生們的愛戴。在她傳授的學生中,如史濟華、劉覺、張國華、姜佩東、金美芳、沈於蘭、周素英、胡敏華、孫智君、陳穎、金靜、方亞芬、張詠梅、傅辛文、周燕兒等幾代越劇演員,都成為了越劇舞臺上的佼佼者。1959年上海市青年匯演中,她因教學成績顯著而獲得上海市文化局的獎勵,成為越劇界優秀的園丁。
小白玉梅老師傳藝於青年演員
1976年她退休後,繼續為藝術教育貢獻力量。在耄耋之年,她不顧年老體弱,應邀與老搭檔邢月芳一起赴浙江寧波、紹興等地的小百花越劇團,教學《賴婚記》、《盤夫》、《碧玉簪》等眾多傳統劇目,使一些青年演員在當地戲曲匯演中得了獎。她還對上海業餘少兒越劇「小花班」十分關愛,在她的悉心輔導下,「小花班」的王柔桑、吳佳燕、黃鶯、張君、崇藝等人考入上海戲曲學校的越劇班,如今她們已經成了上海越劇院、團的青年演員。小白老師為培養越劇表演人才所做出的貢獻一直為人所稱道。
小白玉梅老師和本文作者陶一銘
小白老師因患腦溢血,不幸於2004年4月13日中午12點30分在上海同仁醫院逝世,享年83歲,默默地走完了她七十一年艱難而又坎坷的藝術道路。4月18日下午2點30分在龍華殯儀館大廳召開追悼大會,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範瑞娟、邢月芳、王文娟等許多越劇老姐妹和文廣局、市劇協、越劇博物館、江浙滬各地院、團領導和學生、戲迷、親友五百餘人前來悼念,徐玉蘭老師剛從香港演出回來不顧旅途勞累特地上門到靈前一祭,送別這位德藝雙馨的好演員、好老師、好姐妹。
2004年11月7日上午10點由上海越劇院主辦的已故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原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民主同盟會會員、上海越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越劇前輩表演藝術家小白玉梅同志的骨灰安葬暨紀念碑落成儀式在上海奉賢海灣寢園隆重舉行。上海市文廣局領導、戲劇家協會等領導到會參加,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傅全香老師特地趕來為老師的紀念碑揭牌。
今天請大家欣賞小白玉梅1959年在中國唱片社灌制的《盤夫》唱片。
《盤夫》
1959年中國唱片
小白玉梅 飾 嚴蘭貞
鍾雲香 飾 飄香
(嚴蘭貞)
(唱)
【四工腔中板】
今日鄢郎去拜壽
蘭貞心中好擔憂
他本是曾家的忠良後
為與我祖父作對滿門休
如今他作為鄢家螟蛉子
好比是空中飛鳥把羅網投
雖然他隱下真情改名姓
怕只怕席上貪杯露根由
倘然是一旦洩露了真情話
難免是兇多吉少把命丟
(飄香)
(白)
小姐
(嚴蘭貞)
(白)
飄香,你來了麼
(飄香)
(白)
小姐呀
(唱)
【四工腔中板】
家人發轎去接姑爺
夫人說老爺留住同飲酒
夫人說姑爺醉倒在筵席上
攙扶到書房小臥片刻留
少時就會回家轉
(嚴蘭貞)
(白)
哦,這就罷了,看上燈來
(飄香)
(白)
是
(嚴蘭貞)
(白)
官人啊官人,叫你不要飲酒
你怎麼竟飲起酒來了
(唱)
【四工腔中板】
沒奈何我等你歸來把錦帕繡。
(白)
呀
(唱)
【四工腔中板】
聽譙樓打二更
我蘭貞越等越疑心
飄香說姑爺少刻就回來
卻為何一直掩留到如今
莫非是官人酒後露行藏
已被我父知真情
我越想心頭越是怕
待蘭貞親到娘家去探聽
忽聞樓梯有腳步聲
(白)
哦,莫非官人他回來了
(唱)
我急忙下樓去相迎
(飄香)
(白)
小姐
(嚴蘭貞)
(白)
原來是飄香,姑爺可曾回來
(飄香)
(白)
小姐,我正要問你,姑爺可曾回來
(嚴蘭貞)
(白)
飄香,你…你…你說什麼
(飄香)
(白)
哎呀小姐,我去府中,只見一切人等個個臉帶驚慌,十分忙亂
老爺和夫人俱都不見,傳言出來
說姑爺在掌燈以前早已回來了
(嚴蘭貞)
(白)
飄香你怎麼講
(飄香)
(白)
說是姑爺回來了
(嚴蘭貞)
(白)
哎呀
(唱)
【起腔】
不……不好了
【囂板】
聽說鄢郎已回來
不由我蘭貞心急壞
我黃昏等到二更後
何曾見他回家來
【清板】
方才說母親道他飲醉了
因此小臥在書齋
而今又說回家轉
分明你推我也推
為什麼闔府都有驚慌色
為什么爹娘不見都避開
不是我蘭貞【囂板】多疑猜
我怕的是活拆夫妻兩分開
(白)
也罷
(唱)
叫眾丫鬟與我一起上來
(飄香)
(白)
姐妹們,快來呀
(嚴蘭貞)
(白)
命外廂掌燈備轎
速往鄢府迎接姑爺回來
(唱)
不見郎君我也不回來
上海保利大劇院於3月10日星期六晚19:30上演由上海越劇院著名範派小生章瑞虹與著名傅派花旦陳穎領銜主演的經典名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上海保利大劇院特地為我們的戲迷準備了六張戲票,歡迎我們的讀者戲迷留言索取。票量有限,先到先得。
上海保利大劇院
你關注我,我就載你去兜風啊
憶人間、昔時梁祝,依依情意傳述。
萬松三載同窗共,離去痛懷難訴。
腸斷處,十八裡、依稀天涯路。
難移寸步。
一別在樓臺,誰知永訣,執手淚如注。
生如夢,睹世惟餘恨著。
青青叢草孤墓。
身成彩蝶雙雙舞,地久天長共度。
天也助,懷此事、真情世世人皆賦。
千秋永鑄。
自古有痴情,不關風月,是愛字無數。
《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悲劇。
其中梁祝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一千七百多年,可謂家喻戶曉,並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從小聽著梁祝長大,多少年來一直有一個疑問在人們心中:
梁祝的故事是否真實存在?
網上曾經流傳這樣一個版本:
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衍生出動人的傳說。
What?
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竟然是杜撰?!
實則,不然。以上說法純屬胡謅。
真相是——
據相關文獻記載,梁祝最初流傳於晉朝士族文化薈萃的大都會紹興。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到晚唐,張讀《宣室志》則已有具體故事:「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鄮縣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據此可見,梁祝故事已有文字記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故「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的謠言,不攻自破。
2003年10月27日,在微山縣馬坡鎮馬坡村,一塊明代正德年間的梁祝墓碑被當地文物部門挖掘出土。根據石碑上文字記載,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作為朝廷欽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督御史崔文奎視察河道時,途徑微山馬坡,發現已破敗不堪的梁祝墓、梁祝祠,決定重修。
據考證,馬坡梁祝墓碑是中國十處梁祝墓中惟一有文字記載梁祝故事、且內容比較詳細的碑,也是刻立時間最早的一塊碑。
碑文中詳細記載了梁祝故事,「一日英臺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誌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臺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載明了兩人合葬的位置和原因,但並無「化蝶」之說。碑文所載的幾處地點與清·康熙《鄒縣誌》中的記載以及嶧山的梁祝讀書處、梁祝讀書洞、梁祝泉等多處遺址一一印證,更有力佐證了梁祝文化源於馬坡一帶的真實性。
故此,我們可以斷言梁祝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梁山伯、祝英臺、馬文才也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在微山縣馬坡民間,還歷來有「梁、祝、馬」三家互不結親的風俗。「梁、祝、馬」三姓族裔的用意顯然是為了避免悲劇的再次重演,以免後人觸景傷情,此風俗對他們每一個家氏來說都是一種禁忌。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一段傳頌千年的愛情故事,拂去歲月的塵埃,依然鮮活在每個人的心中。
國家一級演員,當代越劇表演藝術家、著名「範(瑞娟)派」小生。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主要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李娃傳》、《孔雀東南飛》、《風月秦淮》、《打金枝》、《梨香院》、《紫玉釵》、《孟麗君》、《風雪漁樵》、《梅龍鎮》、《青衫·紅袍》、《秋色漸濃》、《寶玉夜祭》等。
曾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第七屆、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第五屆上海 「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上海市重大創作2011年度「上海文藝家榮譽獎」,全國戲曲廣播演唱個人專題比賽一等獎,主演的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獲戲曲片優秀獎。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傅(全香)派」花旦。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
主要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李娃傳》、《西廂記》、《梨香院》、《真假駙馬》、《斷指記》、《孔雀東南飛》、《賴婚記》、《玉簪記》、《甄嬛》(下本)等及越劇電視連續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李娃傳》、《西廂記》、電視戲曲片《梅花魂》。
曾獲第十九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提名、全國電視越劇青年演員大獎賽最佳演員獎,享有「越劇之星」稱號,首屆上海市「十佳」優秀青年演員提名獎。主演小戲《末代皇后》獲2000年上海小劇(節)目匯演優秀劇目獎;主演的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獲戲曲片優秀獎;電視戲曲片《梅花魂》獲「星光獎」。
上海保利大劇院官方購票渠道: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購票!
購票電話:021—59513300
(每日9:00——17:30)
官方網站:http://www.shpgt.com/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