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當時的工業科技水平遠不如三十多年後的二戰那麼發達,所以一戰時雖然有空軍了,但在戰場上的作用卻並不大,往往只是用來偵查敵情,戰爭的走向還是要靠陸軍以及海軍。
一戰剛爆發的時候,德國盲目認為自己國家的陸軍可以所向披靡,橫掃世界,於是他們將希望全部寄托在陸軍身上。事實證明,德國錯的很離譜,凡爾登戰役狠狠地抽了德國一巴掌,將德國抽醒了,可卻有些為時過晚,當時德國陸軍多數陷於多線戰鬥的持久戰中,他們企圖迅速滅亡協約國的夢想破裂,不過德國高層也是立刻轉移了戰略重心,那就是企圖用海軍來實現戰略性突破。
但德國海軍的實力依舊不如英國,他們的船隻比英國少,艦隊上所安裝的武器也比英國落後,這要源於一開始德國對於陸軍的盲目自信,即便如此,德國依舊認為,可以通過海軍來打破僵局。1916年,德國高層任命萊因哈特·舍爾為德國大洋艦隊的司令,名聲聽起來很大,可實際上,只有舍爾明白自己有多麼的難受。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舍爾在軍事史上也算一個有名之輩,可當時他手下只有18艘戰列艦,而英國卻是他們的二倍,而且英國一艘戰列艦上的火力是德國的1.5倍,相當於獅子跟豹子的區別,豹子本來就打不過獅子,更何況獅子數量還比豹子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舍爾即便是條龍,也不敢帶著一群豹子跟獅子打,所以他就跟英國海軍打起了遊擊戰,即去騷擾一下,騷擾完就跑,若是英國人派出少量戰艦追擊,他們就集中所有兵力,一舉吞下。在這樣的情況下,舍爾還真取得了一些戰果,不過英國人也不傻,上了幾次當後就不再搭理德軍,任其挑釁。
1916年五月,舍爾想出了一個逼迫英軍出來的計劃,那就是以希佩爾上將為誘餌,吸引英軍出來,若是能斬殺希佩爾,對英國海軍而言是很大的榮耀,所以面對這種誘惑,英國海軍還真不一定能閉門不出。可惜的是,這個情報卻被洩露出去,英方將計就計,調動了絕大部分兵力,準備跟德軍決一死戰。
就這樣,雙方都以為算計到了對面,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海戰正式爆發,史稱:「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中,德國共投入了99艘戰艦,但只有5艘戰列巡洋艦,而英國則有151艘戰艦,戰列巡洋艦更是比德國多了4艘,在整個艦隊中,戰列巡洋艦以及戰列艦無疑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戰爭爆發後,德軍方面迅速調整戰略,跳出了英軍的包圍圈,並邊撤邊打,由於他們提前做好了一定的包圍準備,而英軍雖然早已知曉德軍計劃,但卻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部署戰線,所以這場戰役,英國被擊沉的戰艦要比德國還多上幾艘。
但這並不代表德國勝利了,英國雖然擊沉的艦隊多,但他們家大業大,經得起消耗,德軍卻不一樣,這一戰中他們雖然獲勝了,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列巡洋艦更是僅剩一艘還有戰鬥能力。在這之後,德國的公海艦隊像是在一戰中隱形了一樣,他們被英國海軍徹底堵在了公海,再也難以前進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