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夜裡,德軍的驅逐艦就像狼群一樣,不時地襲擊英艦,給英軍造成混亂和判斷失誤, 使傑利科摸不清德國艦隊在哪個方向。23時30分,大洋艦隊和英軍擔任後衛的驅逐艦遭 遇,由此演出了日德蘭大海戰的最後一幕。雙方藉助照明彈、探照燈和艦艇中彈的火光 進行著漫無目標的射擊和衝撞。激戰中英國3艘驅逐艦被擊沉,德國2艘輕巡洋艦被魚雷 送入了海底。拂曉前,雙方在混戰中又互有損傷。英國的一艘裝甲巡洋艦認敵為友,被 4艘德國戰列艦一個齊射當即變成一團火球;混亂中一艘英國輕巡洋艦被己方的戰列艦 攔腰切成兩段;德國一艘老式戰列艦步履蹣跚地跟在艦隊後面,被衝上來的一群英國驅 逐艦用魚雷擊沉。舍爾不顧一切地向東逃竄,於6月1日4時許通過合恩礁水道,傑利科 因害怕德軍布設的水雷,也匆匆打掃戰場後返回了斯卡帕弗洛基地。這場空前絕後的戰 列艦艦隊決戰,就這樣草草收場了。此戰,英國艦隊共損失戰列艦3艘,裝甲巡洋艦3艘、 驅逐艦11艘,戰鬥噸位11.5萬噸,傷亡6700多人;德國艦隊共損失戰列艦2艘、輕巡洋 艦4艘,驅逐艦5艘,戰鬥噸位6.1萬噸,傷亡3000多人。英國艦隊雖然比德國艦隊損失 多了近一倍,但並未傷著筋骨,而且進一步鞏固了在北海海域的霸主地位,德國因無法 打破英國人的封鎖,大洋艦隊成了名存實亡的艦隊,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未敢出海作戰。
日德蘭海戰對英國人來說是一個悲壯的勝利,其中的教訓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刻 的莫過於以下三點:
一是戰略運籌失策。英德兩國戰略決策者受陳舊軍事思想的影響, 認為艦隊決戰是取得制海權最可靠、最簡捷的途徑。因此,在日德蘭海戰前,無論在裝 備建設還是在編制訓練上,都以在決戰中殲滅敵主力艦隊為達成戰爭目的的最高手段, 不惜花費巨資建造和編練龐大的戰列艦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雙方的企圖如出 一轍,都試圖尋找戰機以一次艦隊決戰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在延續了兩年才達成的這 場艦隊決戰後,雙方決策者才認識到,科技進步使新型海軍兵器不斷出現,海軍作戰手 段也日益豐富,企圖通過一次決戰實現戰爭目的已不可能。正如戰後貝蒂上將斷言,英 國正確的戰略不應是不惜任何代價力求使敵艦出戰,而是把它困在基地,這樣形勢對我 更為有利。德國也認為,就是在海戰中取得最有利的戰果,也不能迫使英國和解。這一 戰略調整對以後的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隨後不久英德兩國的戰列艦雖沒有在戰爭中被 敵人消滅,卻被自己的水兵或擱置於一邊,或沉入了海底。
二是作戰指揮失誤。戰前,英國海軍本來佔有客觀優勢和先機之利,可將計就計, 巧打智取,提高作戰效益,但由於英軍前線指揮員連連失策,先是不分青紅皂白,盲目 追殺德軍擔負誘敵任務的前衛艦隊;繼而又在主力交戰時畏首畏尾,放棄追擊逃竄之敵 的有利戰機;最後又沒有夜間決戰的決心和魄力,使得德軍有機會突破封鎖,返回基地。
從上述情況人們不難看出,正確的作戰指揮關鍵在於審時度勢,量敵用兵,不被假象所 迷惑,積極地進行有利的決戰,避免不利的決戰,趨利避害,因勢利導,能動地爭取戰 爭的勝利。力量的強弱和形勢的利弊只具備了勝利的可能,如果作戰指揮失誤,照樣要 打敗仗。
三是協同配合不力。在這場激烈搏殺,險象橫生的大戰中,到處都有不和諧的音符。
英國艦隊出發時,未通知「坎帕尼亞」號航空母艦,致使其沒有參加作戰,減少了英軍 的優勢;戰中,德國艦隊在偵察情報力量不足,經常被動挨打時,卻叫10艘大型「齊柏 林」飛艇在基地睡大覺;當英國艦隊奮力追殺德國艦隊時,主力戰列艦卻因航速慢而掉 隊;當舍爾奮力衝出重圍,準備施放水雷阻止英軍追擊時,才發現全艦隊沒帶一顆水雷。
這充分說明,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使作戰力量結構日趨複雜,單憑一兩件新式兵器並 不能決定作戰力量的優勢,而需要各種參戰力量緊密協調配合,形成整體作戰能力,才 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戰兵器的作戰效能。這場海戰充分說明,裝備先進的戰列艦,沒有 了其他作戰力量的密切配合,就成了浮在海上的巨大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