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終前明白了當年烏江岸邊項羽自刎的心情?

2020-12-18 覃仕勇講史

劉邦臨終前明白了項羽在烏江岸邊自刎時的心情?

這是哪部電視劇或哪本狗血穿越網文寫的狗血情節?!

這樣的狗血情節用得著細考嗎?

如果這個情節是真的,我真想說,這個故事中的「劉邦」真蠢。

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想得明白項羽為何會選擇自刎。

項羽為何選擇自刎?不就是心生絕望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

真實的歷史上,項羽未必是自殺。

「項羽自殺」之說,最先出自司馬遷一家之言。

司馬遷「抑劉揚項」,他內心厭惡劉邦,就卯足了勁地讚美項羽。

但是,項羽終究是個失敗者。

怎麼讚美一個失敗者呢?

根本難不倒一代文豪司馬遷。

他把項羽的失敗歸咎於天,歸咎於時運不濟。

所以,把項羽的死寫得特別悲壯。

當然,也寫得破綻百出。

比如說,劉項在滎陽鏖戰連年,明明劉邦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漢軍已經迂迴包抄並佔據了項羽的大後方,項羽後路已絕,糧運不繼,滅亡在即。

司馬遷筆鋒一轉,卻把糧運不繼的困境寫到劉邦頭上,說劉邦向項羽跪地求饒,項羽因此以鴻溝為界。

說不通啊,說不通。

相關焦點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其中有何高見?
    最終為何贏得是劉邦卻不是項羽呢?這還得說到兩人之間的最後一次近距離相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了,劉邦知道項羽的宴請暗藏殺機,但劉邦無路可選,劉邦手握10萬大軍,尚不成氣候,即便劉邦也有項羽不及的優勢,比如識人用人,可再絕對力量面前,項羽的40萬精兵令劉邦退卻,劉邦一度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有了投降於項羽的打算。幸好身邊的一眾文臣獻計劉邦,才讓他穩下心緒。
  • 大王意氣盡:項羽烏江悲壯自刎背後究竟是英雄末路還是咎由自取?
    立刻派出了使者通知韓信和彭越,如果他們可以出兵幫助漢軍一起打敗項羽,劉邦一定會給予他們應得的利益,也就是說韓信和彭越可以裂土為王。二人可以一起平分楚國,看到了利益的韓信和彭越立刻就響應了劉邦的倡議,決定一起出兵幫助劉邦擊敗項羽。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項羽烏江自刎6年後,江東子弟捲土重來,雖戰敗卻與劉邦玉石俱焚
    劉邦就是一典型例子,在一統天下之前頗有容人之度,因此能打敗項羽成為天下之主;登基後對功臣百般猜忌,也為自己身死埋下禍根。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隨後各地群雄並起。 同年九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在會稽發動起義,原泗水亭長劉邦在沛縣起兵。
  • 劉邦是如何安排項羽後事的?殺人、誅心兩不誤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突圍包圍圈,於烏江岸邊自刎。西楚霸王的帷幕落下,項羽的後事由老對手劉邦安排。項羽好歹是一代西楚霸王,當過五年的天下共主,長期攆著劉邦跑。費了好大的勁,劉邦才將不斷突破包圍圈的項羽逼死在烏江旁。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出身高貴、武力值爆表的項羽,脫穎而出。差一點就做到皇帝,可是沒想到,急轉直下。短短幾年,堂堂的西楚霸王卻敗在出生低微、武力值遠不如他的劉邦手下,最後落了個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劉邦由此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
  • 楚漢相爭142:項羽烏江自刎,他叔叔項伯卻降漢,被賜姓劉氏
    項羽緊束衣甲,來戰灌嬰。隨後漢將柴武、靳歙相繼而來。項羽不敢戀戰,只顧突圍。漢兵隨後追擊五十裡,前到烏江。項羽見漢兵重重疊疊,知道難以挽回,便準備決一死戰。漢兵追近時,項羽往來馳騁,斬了漢將李佑、都尉王恆。這一天,共出陣九次,殺漢將九人,漢兵數百人。項羽衝到江邊,烏江亭長勸他過江去。
  •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後,他手下的4大虎將,最終下場又如何?
    在成功地從垓下突圍後,面對前來將自己接回江東的船公,項羽選擇不渡江,而是選擇在烏江之畔自刎。項羽個人雖然神勇,但「西楚霸王」的威名也不僅僅是靠他一個人打下來,那麼在他自刎之後,他的部下幫助他打倒了這位威名赫赫的四虎將,最後的下場如何?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心慈手軟不殺劉邦,究竟是什麼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鴻門宴》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也標誌著楚漢爭霸的開始,實際上對於劉邦來說,是一個鬼門關。對於項羽來說,如果成功了,消滅了他一統天下的一個很大的障礙。那麼有人不明白了,範增設計了這麼好一個計劃,為什麼項羽不珍惜,為什麼他不殺了劉邦,這樣也不會導致了項羽有烏江自刎的結局。
  • 西楚霸王名震千古,項羽烏江自刎,手下四大猛將歸宿各不相同
    在秦末大量的起義和諸侯割據狀態中,要說勢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位的出現也讓世人的眼觀從秦朝的興亡轉為了楚漢之爭。項羽無論是身份還是實力一直凌駕於劉邦之上,但由於種種原因,項羽最終敗在了劉邦手中,不僅丟掉了江山還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那麼項羽手下的四大猛將有什麼樣的歸宿呢?項羽手下的首位大將就是龍且,他在項羽死後力戰不降,還一度帶著十萬大軍攻入九江,把英布打的落荒而逃,後來韓信在濰水設下圈套,才將龍且制服並斬殺。
  • 如果能重來,項羽回到江東,能捲土重來打敗劉邦麼?
    項羽如果渡過烏江回江東能不能捲土重來和劉邦一爭天下呢?第一個肯定這個問題的人是唐朝的「小杜」——杜牧,他有詩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覺得男兒得包羞忍恥,如果項羽度過烏江,捲土重來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 霸氣帝王詩,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
    這是宋朝宰相王安石的一首疊題《烏江亭》,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冷靜分析,對項羽能否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可以說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慧眼。 以上兩首古詩都是描寫古代帝王的功過是非,而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兩首帝王詩,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
  • 劉邦贏了天下,為何身後名卻沒有項羽好?兩人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後來經過劉邦的努力,終於將項羽逼得在烏江自刎,從而開創了大漢王朝。按理說,成王敗寇,劉邦的身後名應該比項羽這個失敗者強很多。可是後世對兩人的評價恰恰相反,人們祭奠項羽,並稱他為西楚霸王,可是劉邦卻沒有這樣的待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項羽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就胸懷大志,20幾歲就起兵抗秦,一生打了70多場仗,直到最後一戰也未嘗敗績,但是在最後的決戰中,卻一敗塗地,在烏江邊選擇了自刎,令人唏噓不已!
  • 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的你儂我儂
    這其中,猶以項羽、劉邦的隊伍出眾。當時,劉邦先項羽一步,殺到了鹹陽。按照之前約定,誰先到鹹陽誰稱王。項羽一看:你個屌絲,憑啥比我這個高富帥先到,不行,得弄死你。於是,雖然後到,項羽還是氣勢洶洶的找劉邦理論。劉邦是啥貨色?老流氓一個,打架不行,智謀不行,但有一樣特別行:身邊有三個牛逼哄哄的好基友,蕭何、張良、韓信。有木有如雷貫耳?有木有大名鼎鼎?
  • 杜牧和王安石跨越時空互相抬槓,對於項羽要不要過烏江有不同看法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還與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牧」;王安石是北宋時期大文豪,改革家、思想家;兩個人原本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可是他們對於項羽要不要過烏江一中,卻是跨越時空互相抬槓,寫詩評價項羽,杜牧則是認為項羽應該渡過烏江,這樣還有機會捲土重來。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西楚霸王項羽,25歲稱王,30歲自刎烏江,我有多神勇,就有多落敗
    大家好,我叫項羽,以下是我的個人簡歷。因為我們的這一站是跟,秦軍的名將章邯、王離的40萬大軍主力在巨鹿的一場大戰,這場戰役就是你們現在所知道的聞名歷史的「巨鹿之戰」,我,項羽,九戰九勝,以少勝多,成功打敗秦軍。 但是我們這麼少的軍隊,打秦軍的時候,各路的諸侯都是坐山觀虎鬥,僅作觀戰(這就是後來的「作壁上觀」的來源)。
  • 項羽死後,劉邦是如何處置他的屍首以及族人?
    公元前203年,持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終於以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告終,劉邦奪得了天下。那麼,劉邦是如何處置他的屍首,又是如何安排項氏族人呢?一、項羽葬於何處?項羽自殺身亡之後,其屍首被劉邦的部將奪而分之。劉邦盡得項羽之地,項羽被打敗的軍隊也大多數歸了劉邦。
  • 項羽和劉邦反目成仇後,是怎樣對劉邦的父親和呂雉的?
    項羽和劉邦反目成仇後,項羽曾以烹殺劉邦的父親為由要挾劉邦。但最後劉邦的父親卻完好的成為太上皇。項羽對待劉邦的父親如此,對待呂雉自然也是如此。 項羽要挾劉邦時,劉邦對其說道:你我二人是結拜兄弟,我父即是你父,你烹殺我父和烹殺自己的父親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