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用一句話來形容項羽:不以結局論英雄。原因是因為項羽雖然在楚漢相爭中成為了失敗的一方,但在後世人的心目中,項羽仍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英雄。秦始皇雖然一統六國,並奠定了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但秦二世治理天下時,百姓已經過起了民不聊生的生活。推翻秦朝統治,也算是順應民心。只是亂世之中想成為真英雄永遠不可能僅有一方勢力。
劉邦和項羽則就是起義兵中兵力最為強勁的兩支,但二人最終依舊背道而馳了。畢竟親兄弟也會爭皇位,何況沒有血緣的結拜兄弟呢?只是當兩人之間的較真還沒有被擺上檯面之前。二人之間可能還真的惺惺相惜過,不同的是,劉邦依賴於項羽的保護。而項羽知道劉邦兵力弱,難成大器,畢竟前期的戰爭中,但凡二人交戰。劉邦都屢敗。
劉邦出生於貧困家庭,終日只想著如何才能餬口飯吃。若不是娶了一個好妻子呂雉,劉邦早就已經隱沒在了歷史歲月中。陳勝起義之後,劉邦自知安生日子,已經過不了太長時間了,不如投奔於項梁。至此之後,劉邦步步為營。開啟了和項羽二分天下的格局。但此時的項羽早就已經有了西楚霸王之稱。項羽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彼時的劉邦聽聞項羽的名字,卻還是不敢正面交戰。最終為何贏得是劉邦卻不是項羽呢?這還得說到兩人之間的最後一次近距離相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了,劉邦知道項羽的宴請暗藏殺機,但劉邦無路可選,劉邦手握10萬大軍,尚不成氣候,即便劉邦也有項羽不及的優勢,比如識人用人,可再絕對力量面前,項羽的40萬精兵令劉邦退卻,劉邦一度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有了投降於項羽的打算。幸好身邊的一眾文臣獻計劉邦,才讓他穩下心緒。
張良告知劉邦,一定要沉著冷靜,並表現出自己無心和項羽爭皇位,只是亂世下想替自己謀個出路,而項羽這人心比天高,若是您能讓他安心,他斷然不會殺你,所以這趟赴宴不僅要去,還要儘可能人數少的去,讓項羽徹底打消對您的疑心。結果果然如同張良預料的那般,劉邦不僅全身而退了,還是在項羽的保護之下,回到營帳的。
項羽殺入阿房宮後,封劉邦為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為王,並減退劉邦兵力,項羽以為這麼做,劉邦就能臣服於自己的,但沒料到劉邦的蟄伏,目的就是為了項羽大意。
垓下之戰讓項羽損兵折將,為避免被劉邦生擒遭受恥辱,項羽選擇烏江自刎。至此,漢代終於開啟,而項羽被封為了楚王,和先前項羽對劉邦的安排一致。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劉邦將項氏族人的姓氏全部改成了劉,至於原因,48年後,人們才知漢高祖的智慧有多高,難怪能贏下項羽。
七國之亂就發生於48年後,險些推翻了漢朝的統治,但值得一提的是,箇中的多位篡位者都姓劉,且是項氏姓氏改成劉姓氏的。從中不難發現,劉邦當年舉動完全是為了杜絕日後項羽的後人還有翻天的機會,畢竟劉邦雖勝了項羽,可為了給天下人交待,他想以仁愛形象示人,若是趕盡殺絕,百姓內心定然不願服從於他,且項羽之威名在百姓心中,是強於劉邦的,因而劉邦只能將項羽的族人留著。
項羽的族人中絕對有忠心護主的,不願依附於劉邦的,很有可能還有謀權篡位之心,劉邦正好藉此舉安撫所有項氏族人,給他們封官加爵,讓他們知道不論是項羽統領天下還是自己統治天下,都不會虧待於他們。不得不說,劉邦的這一舉措確實是高,除了項羽的直系親屬,多數人依附於項羽,也只為了安身立命而已。
除此之外,劉邦還做了一件樹立光輝形象的事,那就是帶頭給項羽哭喪,並說自己無意殺項羽,若不是他自殺了,兩人依舊可以坐享皇位,共同治理天下,百姓一聽,無不誇讚新皇帝心胸,哪還能想起死在烏江的項羽,頂多感慨一句可惜了!看完,大家覺得是項羽高招,還是劉邦更高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