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其中有何高見?

2020-12-05 洋洋說史

歷史上用一句話來形容項羽:不以結局論英雄。原因是因為項羽雖然在楚漢相爭中成為了失敗的一方,但在後世人的心目中,項羽仍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英雄。秦始皇雖然一統六國,並奠定了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但秦二世治理天下時,百姓已經過起了民不聊生的生活。推翻秦朝統治,也算是順應民心。只是亂世之中想成為真英雄永遠不可能僅有一方勢力。

劉邦和項羽則就是起義兵中兵力最為強勁的兩支,但二人最終依舊背道而馳了。畢竟親兄弟也會爭皇位,何況沒有血緣的結拜兄弟呢?只是當兩人之間的較真還沒有被擺上檯面之前。二人之間可能還真的惺惺相惜過,不同的是,劉邦依賴於項羽的保護。而項羽知道劉邦兵力弱,難成大器,畢竟前期的戰爭中,但凡二人交戰。劉邦都屢敗。

劉邦出生於貧困家庭,終日只想著如何才能餬口飯吃。若不是娶了一個好妻子呂雉,劉邦早就已經隱沒在了歷史歲月中。陳勝起義之後,劉邦自知安生日子,已經過不了太長時間了,不如投奔於項梁。至此之後,劉邦步步為營。開啟了和項羽二分天下的格局。但此時的項羽早就已經有了西楚霸王之稱。項羽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彼時的劉邦聽聞項羽的名字,卻還是不敢正面交戰。最終為何贏得是劉邦卻不是項羽呢?這還得說到兩人之間的最後一次近距離相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了,劉邦知道項羽的宴請暗藏殺機,但劉邦無路可選,劉邦手握10萬大軍,尚不成氣候,即便劉邦也有項羽不及的優勢,比如識人用人,可再絕對力量面前,項羽的40萬精兵令劉邦退卻,劉邦一度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有了投降於項羽的打算。幸好身邊的一眾文臣獻計劉邦,才讓他穩下心緒。

張良告知劉邦,一定要沉著冷靜,並表現出自己無心和項羽爭皇位,只是亂世下想替自己謀個出路,而項羽這人心比天高,若是您能讓他安心,他斷然不會殺你,所以這趟赴宴不僅要去,還要儘可能人數少的去,讓項羽徹底打消對您的疑心。結果果然如同張良預料的那般,劉邦不僅全身而退了,還是在項羽的保護之下,回到營帳的。

項羽殺入阿房宮後,封劉邦為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為王,並減退劉邦兵力,項羽以為這麼做,劉邦就能臣服於自己的,但沒料到劉邦的蟄伏,目的就是為了項羽大意。

垓下之戰讓項羽損兵折將,為避免被劉邦生擒遭受恥辱,項羽選擇烏江自刎。至此,漢代終於開啟,而項羽被封為了楚王,和先前項羽對劉邦的安排一致。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劉邦將項氏族人的姓氏全部改成了劉,至於原因,48年後,人們才知漢高祖的智慧有多高,難怪能贏下項羽。

七國之亂就發生於48年後,險些推翻了漢朝的統治,但值得一提的是,箇中的多位篡位者都姓劉,且是項氏姓氏改成劉姓氏的。從中不難發現,劉邦當年舉動完全是為了杜絕日後項羽的後人還有翻天的機會,畢竟劉邦雖勝了項羽,可為了給天下人交待,他想以仁愛形象示人,若是趕盡殺絕,百姓內心定然不願服從於他,且項羽之威名在百姓心中,是強於劉邦的,因而劉邦只能將項羽的族人留著。

項羽的族人中絕對有忠心護主的,不願依附於劉邦的,很有可能還有謀權篡位之心,劉邦正好藉此舉安撫所有項氏族人,給他們封官加爵,讓他們知道不論是項羽統領天下還是自己統治天下,都不會虧待於他們。不得不說,劉邦的這一舉措確實是高,除了項羽的直系親屬,多數人依附於項羽,也只為了安身立命而已。

除此之外,劉邦還做了一件樹立光輝形象的事,那就是帶頭給項羽哭喪,並說自己無意殺項羽,若不是他自殺了,兩人依舊可以坐享皇位,共同治理天下,百姓一聽,無不誇讚新皇帝心胸,哪還能想起死在烏江的項羽,頂多感慨一句可惜了!看完,大家覺得是項羽高招,還是劉邦更高一點呢?

相關焦點

  • 劉邦臨終前明白了當年烏江岸邊項羽自刎的心情?
    劉邦臨終前明白了項羽在烏江岸邊自刎時的心情?這是哪部電視劇或哪本狗血穿越網文寫的狗血情節?!這樣的狗血情節用得著細考嗎?如果這個情節是真的,我真想說,這個故事中的「劉邦」真蠢。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想得明白項羽為何會選擇自刎。項羽為何選擇自刎?不就是心生絕望嗎?不過,話又說回來。真實的歷史上,項羽未必是自殺。
  •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後,他手下的4大虎將,最終下場又如何?
    在成功地從垓下突圍後,面對前來將自己接回江東的船公,項羽選擇不渡江,而是選擇在烏江之畔自刎。項羽個人雖然神勇,但「西楚霸王」的威名也不僅僅是靠他一個人打下來,那麼在他自刎之後,他的部下幫助他打倒了這位威名赫赫的四虎將,最後的下場如何?
  • 劉邦是如何安排項羽後事的?殺人、誅心兩不誤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突圍包圍圈,於烏江岸邊自刎。西楚霸王的帷幕落下,項羽的後事由老對手劉邦安排。項羽好歹是一代西楚霸王,當過五年的天下共主,長期攆著劉邦跑。費了好大的勁,劉邦才將不斷突破包圍圈的項羽逼死在烏江旁。
  • 大王意氣盡:項羽烏江悲壯自刎背後究竟是英雄末路還是咎由自取?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當時的漢五年,劉邦率領著大軍追擊項羽一直到了陽夏南部,到了地方後大軍進行了駐紮,只等著和韓信、彭越方面的軍隊會合。最終,韓信的十面埋伏如同天羅地網最終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也定鼎開國,劉邦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普通出身的皇帝。
  • 項羽烏江自刎6年後,江東子弟捲土重來,雖戰敗卻與劉邦玉石俱焚
    勸諫秦王要有寬厚肚量。君王如此,常人亦如此。凡是胸懷寬廣者往往能成大器,凡嫉賢妒能之輩不僅自己難成氣候,史書中也往往留下惡名。劉邦就是一典型例子,在一統天下之前頗有容人之度,因此能打敗項羽成為天下之主;登基後對功臣百般猜忌,也為自己身死埋下禍根。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隨後各地群雄並起。
  • 楚漢相爭142:項羽烏江自刎,他叔叔項伯卻降漢,被賜姓劉氏
    項羽緊束衣甲,來戰灌嬰。隨後漢將柴武、靳歙相繼而來。項羽不敢戀戰,只顧突圍。漢兵隨後追擊五十裡,前到烏江。項羽見漢兵重重疊疊,知道難以挽回,便準備決一死戰。漢兵追近時,項羽往來馳騁,斬了漢將李佑、都尉王恆。這一天,共出陣九次,殺漢將九人,漢兵數百人。項羽衝到江邊,烏江亭長勸他過江去。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出身高貴、武力值爆表的項羽,脫穎而出。差一點就做到皇帝,可是沒想到,急轉直下。短短幾年,堂堂的西楚霸王卻敗在出生低微、武力值遠不如他的劉邦手下,最後落了個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劉邦由此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西楚霸王名震千古,項羽烏江自刎,手下四大猛將歸宿各不相同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本想就此開創萬世基業,但沒想到在兒子胡亥手中整個大秦帝國就處於了風雨飄搖之中。在秦末大量的起義和諸侯割據狀態中,要說勢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位的出現也讓世人的眼觀從秦朝的興亡轉為了楚漢之爭。
  • 如果能重來,項羽回到江東,能捲土重來打敗劉邦麼?
    項羽如果渡過烏江回江東能不能捲土重來和劉邦一爭天下呢?第一個肯定這個問題的人是唐朝的「小杜」——杜牧,他有詩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覺得男兒得包羞忍恥,如果項羽度過烏江,捲土重來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 霸氣帝王詩,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
    這是宋朝宰相王安石的一首疊題《烏江亭》,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冷靜分析,對項羽能否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可以說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慧眼。 以上兩首古詩都是描寫古代帝王的功過是非,而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兩首帝王詩,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
  • 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的你儂我儂
    這其中,猶以項羽、劉邦的隊伍出眾。當時,劉邦先項羽一步,殺到了鹹陽。按照之前約定,誰先到鹹陽誰稱王。項羽一看:你個屌絲,憑啥比我這個高富帥先到,不行,得弄死你。於是,雖然後到,項羽還是氣勢洶洶的找劉邦理論。劉邦是啥貨色?老流氓一個,打架不行,智謀不行,但有一樣特別行:身邊有三個牛逼哄哄的好基友,蕭何、張良、韓信。有木有如雷貫耳?有木有大名鼎鼎?
  • 項羽和劉邦反目成仇後,是怎樣對劉邦的父親和呂雉的?
    項羽和劉邦反目成仇後,項羽曾以烹殺劉邦的父親為由要挾劉邦。但最後劉邦的父親卻完好的成為太上皇。項羽對待劉邦的父親如此,對待呂雉自然也是如此。 項羽要挾劉邦時,劉邦對其說道:你我二人是結拜兄弟,我父即是你父,你烹殺我父和烹殺自己的父親有何區別?
  • 西楚霸王項羽,25歲稱王,30歲自刎烏江,我有多神勇,就有多落敗
    大家好,我叫項羽,以下是我的個人簡歷。《鴻溝合約》被毀,被迫退守陳下,後又東撤垓下簽約後,我就向東走了。但是劉邦卻撕毀盟約,追擊我,想趁機消滅我。但是韓信和彭越沒有及時到來,我反過來攻擊劉邦,劉邦嚇的不敢出來。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以儒家的評判標準來看,項羽出身高貴,他是名門貴族之後,一開始就應該帶著閃光的主角光環,而劉邦出身草民小吏,打眼看過去就是個地痞流氓,身上沒有一點高貴的氣質。況且,項羽是復國,劉邦那是造反。最讓儒家嫉恨的是,劉邦開國後不尊儒家而尊道家,所以儒家不罵劉邦罵誰?
  • 劉邦贏了天下,為何身後名卻沒有項羽好?兩人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後來經過劉邦的努力,終於將項羽逼得在烏江自刎,從而開創了大漢王朝。按理說,成王敗寇,劉邦的身後名應該比項羽這個失敗者強很多。可是後世對兩人的評價恰恰相反,人們祭奠項羽,並稱他為西楚霸王,可是劉邦卻沒有這樣的待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再者,身為楚國貴族項燕之孫的項羽,自出江東後,便在山東六國中始終保持很高的威望。然,一代眾望所歸的霸王,最終卻落得自刎烏江之結局。鴻門宴也一直被後人視為是項羽一個最大的政治錯誤,他一時放走劉邦,致使劉邦能夠積聚勢力,最終反滅項羽。那麼項羽又為何會改變初心而放過劉邦呢?他的英雄氣概是很重要的原因。 項羽聽從範增召開鴻門宴的原因有二,其一,劉邦妄圖稱王關中;其二,劉邦有所謂的「天子氣」,命運不凡。項羽一代霸王人物,如何能夠容忍一個處處比不得他的劉邦挑戰他的地位呢?
  • 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項羽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就胸懷大志,20幾歲就起兵抗秦,一生打了70多場仗,直到最後一戰也未嘗敗績,但是在最後的決戰中,卻一敗塗地,在烏江邊選擇了自刎,令人唏噓不已!
  • 劉邦的幼子為何像項羽?不僅力能扛鼎,還快意恩仇,這絕不是偶然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劉邦生出來的兒子卻一點都不像劉邦,反而跟項羽非常像。這個兒子就是淮南王劉長,他是劉邦的幼子,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便將他封為淮南王。 定陶之戰,秦軍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項羽對秦軍恨之入骨,於是巨鹿之戰後,項羽一怒之下,坑殺了二十萬秦軍。而這還不夠,項羽攻入鹹陽後,又一怒之下,縱兵劫掠,縱火焚燒秦王宮。 而劉長呢?劉長的生母落難時,其兄請求呂雉的寵臣審食其幫忙,但審食其有心無力。
  • 項羽死後,劉邦是如何處置他的屍首以及族人?
    公元前203年,持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終於以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告終,劉邦奪得了天下。那麼,劉邦是如何處置他的屍首,又是如何安排項氏族人呢?一、項羽葬於何處?項羽自殺身亡之後,其屍首被劉邦的部將奪而分之。劉邦盡得項羽之地,項羽被打敗的軍隊也大多數歸了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