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2020-12-24 小鄺說史

《霸王別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秦朝末年,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出身高貴、武力值爆表的項羽,脫穎而出。差一點就做到皇帝,可是沒想到,急轉直下。短短幾年,堂堂的西楚霸王卻敗在出生低微、武力值遠不如他的劉邦手下,最後落了個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劉邦由此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

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比如說鴻門宴上,項羽明明可以殺掉劉邦,他去把對手給放跑了。而項羽自己,則把失敗這口鍋丟給老天爺來背。按《史記》裡的說法,項羽自殺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認為這一切都是天命,不是他不能打,不是他不勇猛,是上天不幫助他。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毛主席讀《二十四史》,看到楚漢之爭這段的時候,留下了這樣的批註。項羽是英雄,但不是政治家,劉邦不是英雄,卻是個優秀的政治家。言下之意,項羽的失敗跟什麼驕傲輕敵,跟老天爺沒什麼關係。英雄和政治家的區別又在哪裡?

當年起兵反秦的各路諸侯裡,無論是聲望還是實力,項羽都是名副其實的老大,沒有人能與之匹敵。秦朝滅亡之後,項羽自己都覺得天下已經姓項了。不但在彭城建都,還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就差封自己為皇帝。萬萬沒想到,之前他一直看不上,身在偏遠巴蜀地區的漢王劉邦。跳出來跟項羽爭奪天下。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趁項羽率主力去攻打齊國故地,出兵一路東進楚漢戰爭由此爆發。仗一打就是兩年,而這兩年打下來。不光是天下百姓,連劉邦自己都覺得自己快沒戲了,為什麼呢?劉邦和項羽的武力值,包括軍事指揮能力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項羽什麼人?西楚霸王一代戰神。他指揮的巨鹿之戰,彭城之戰,那都堪稱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楚軍大破秦軍四十萬,一戰就基本上把秦朝給打殘了。而彭城之戰,那就更不用說了。當時項羽出徵在外,劉邦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攻下了楚國國都彭城。而項羽一接到消息,愣是帶著三萬騎兵對劉邦來了個反殺,最後殺得劉邦,只能是拋妻棄子,是狼狽逃命,一家老小都成為了項羽的俘虜。楚漢戰爭一共四年多,一直到最後一站。之前雙方只要是正面交鋒,吃敗仗的肯定是劉邦。可是為什麼就這最後一戰,劉邦不但能夠取勝,而且還直接把項羽幹得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呢?這個就得說到毛主席那句話了。劉邦是政治家,項羽不是。性格以及情商,最後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看看項羽的性格,高幹子弟官二代,自己又有一身的本領,難免會高傲一點。這都不算太大問題。要說項羽性格最大的弱點,那就是意氣用事。只圖一時的痛快,不顧長遠利益。這要作為一個政治家,就成不了家。這是致命的死穴。巨鹿之戰,他不顧手下反對,活埋了20萬已經投降的秦軍。進軍鹹陽之後,又火燒阿房宮,屠了鹹陽城,這幾件事情就是例子。這幾件事把秦國遺民的仇恨,直接拉到了最高點。而劉邦,要說武力值,他連項羽的一個手指頭也比不上。項羽就出一個手指頭。如果單挑的話,劉邦一定不是個。可是要論眼光和情商,那就得反過來了。

劉邦是出身平民階層,他的性格中確實有著無賴的這麼一個特點。但是他也有他的優長之處。比如說他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無可無不可。正是因為他的這些性格特點,所以他結交了一批朋友。不都說帝王是孤家寡人,會不會交朋友有那麼重要嗎?但是他成為帝王之前得會交朋友。像朱元璋,劉邦,他們坐穩了江山之後,然後再切朋友,那是另外回事。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多個朋友多條路。本事再大地位再高,在打拼的時候,說不準什麼時候得靠朋友幫忙。

隨何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隨何不是蕭何,他是個儒生,投奔劉邦之後,文不能出謀劃策,武不能上陣殺敵,怎麼看怎麼是個窩囊廢。很多人都勸劉邦,隨何不是什麼本事都沒有,你趕走算了。這是一個吃飯的,吃乾飯的。而劉邦卻說,來投奔我的都是朋友,咱們又不缺這口糧食,怎麼能把人家趕走呢?偏偏就是這個隨何,關鍵時刻立下大功。有一次,劉邦聽說項羽手下最得力的大將九江王英布,後來又叫秦布,跟項羽鬧點矛盾,他就想派人去暗中策反英布,拉到自己這邊來,可是沒人敢接這個活。都知道英布是跟隨項羽多年的死黨,兩人鬧矛盾的事,也不知是真是假。上門去策反這樣的人,很大機率就是送死。

只有隨何聽說此事之後,來了一個毛遂自薦。說:我跟英布是老鄉,你派我去吧。等隨何來到英布軍中的之後,接連三天英布都不露面,隨何也不著急。就在英布大帳或者王府門口等著,等著這個英布實在是不好意思了。臉上掛不住,只能出來見見這位老鄉。說白了,你在觀望你是個騎牆派,這點我先給你點破。第二,我告訴你楚王這個人的為人你是了解的,如果楚王最後真正的勝利,天下還會繼續大亂,諸侯不服。那不光是一個漢王滅了,天下就可以平定的事情,而你英布也將處於危險的境地。可是漢王就不一樣,漢王仁厚。你如果歸漢的話,功名利祿皆可保全。

這話雖然說中了英布的心思,可憑劉邦的本事,他罩得住自己嗎?這邊英布正猶豫不決,正好項羽派使者也來找英布,要他發兵幫自己打仗。就在英布接見項羽使者的時候,隨何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做出了一個誰都想不到的舉動。他衝進會客室,對著項羽的使者說了一句話。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發兵。說英布已經歸漢,怎麼再會發兵助楚。說實話,這陣英布並沒有公開的表態,隨何這樣幹原因很簡單,就等於把你逼上梁山。然後隨何馬上勸這個英布說:你現在只有一條道,立刻把楚國使者殺了。然後跟著我歸漢,也就是等於他用這種方式把英布強行綁上了劉邦的戰車。

恐怕劉邦都想不到,隨何這是一個攪屎棍。有一個歇後語叫攪屎棍子文不得舞不得,不能文不能武的窮酸儒生。關鍵時刻有這樣的膽色和手段。不會交朋友的項羽,把朋友變成了敵人。而會交朋友的劉邦,能把敵人變成朋友。劉邦能夠戰勝項羽,肯定不光是比他會交朋友。

爭天下的時候,劉邦的已經50出頭了,而項羽,才30不到,兩個人的年紀差了將近一倍,閱歷不一樣,處理事情的水平也就有了高低。彭城之戰,項羽把劉邦殺的是拋妻棄子,幾乎是劉邦隻身逃出重圍。不過很快他收拾殘部徵調新兵,手裡又有了十來萬人馬。項羽一聽,你劉邦還真是個打不死的小強。不行,這回我說什麼也得把你給滅了。於是,他率領大軍再度討伐劉邦。在今天的河南滎陽又碰上了。滎陽東北的廣武山,而這條山谷就是大名鼎鼎的鴻溝。那年,劉邦的軍隊駐紮在鴻溝的西邊,項羽的軍隊駐紮在鴻溝的東邊。項羽一心想趁著彭城之戰的餘威一鼓作氣,徹底消滅劉邦。

而劉邦,卻堅守城池不出,就不跟你打。因為中間隔著一條將近百米深的鴻溝,項羽還沒有辦法強攻,那怎麼辦呢?於是,一場鬥智鬥勇的好戲就此上演。項羽想出的第一招是激將法。他對劉邦說,他說「天下匈匈數歲」,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我們兩人來爭王稱霸,那麼不如這樣。我們兩個人單挑,我們來打,誰勝了誰就當皇帝。這個時候劉邦就笑了,劉邦說了一句這樣的話,劉邦說「我寧鬥智不鬥力」。這件事情就把劉邦和項羽兩個人形成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

劉邦從一個鄉村小公務員做起,闖蕩江湖幾十年。激將法這樣的小兒科,能蒙得了他?能夠動搖得了他?眼看著激將法不管用,一向以大丈夫自居的項羽。終於也玩了一回卑鄙手段。他把彭城之戰中被俘虜的劉邦他爹劉太公,押到了兩軍陣前。劉邦,你要再當縮頭烏龜不跟我打,我就當你面把你爹當火鍋給唰了燉了,烹了。沒想到劉邦來到陣前,琢磨半天,喊出了這麼一句話「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那我和你是兄弟,我們當年曾約定為兄弟,那你要殺咱父親,要煮咱父親,那好嘛,你分我一杯羹,請分我一杯羹。其實像這種情況,老謀深算的劉邦是想到的,他有了心理準備。

咱們常說的分一杯羹,就從劉邦的話來的。劉邦的話聽似無情無義,為了個人利益六親不認,不過多數學者都認為不是這麼回事,應該是劉邦心理學學得非常紮實,拿準了以項羽的性格和為人。做不出這樣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來。劉邦雖然繼續躲著不出戰,項羽也沒真的把劉太公給烹了。拿老爹的性命也威脅不了劉邦,項羽又使了個新招。他派出幾個士兵,大模大樣地爬到劉邦陣前,一邊喝酒吃肉,一邊大罵劉邦和漢軍是縮頭烏龜膽小鬼。劉邦手下的人,哪受得了這樣的羞辱。一個個摩拳擦掌,想衝出去和楚軍決一死戰。劉邦的只能再次跑到前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這個時候,項羽這邊早就埋伏好弓弩手對準劉邦的要害,連放幾支冷箭。有一支箭,那正中劉邦胸口,險些就要了他的老命了。兩軍對陣,主帥重劍受重傷,軍心一亂,後果不堪設想。毛主席為什麼說劉邦是政治家?這個時候就表現出來了,中箭之後,劉邦忍著劇痛,但很快就站了起來。還大秀演技,痛罵項羽是陰險小人,你放冷箭射中了我的腳。射胸認為這個人都命不久矣,射到胸那人不玩完了嗎?我一主帥玩完,軍心不就大亂。射胸捂足,應變能力太強。漢軍將帥一看,自己主公沒事,好像什麼事沒發生似的,軍心穩定下來了。

就這樣,兩邊對峙了好幾個月,愣是沒能打起來。劉邦不怕拖,項羽這邊就拖不起了,為什麼?滎陽這個地方離項羽的大本營彭城,那足足有一千多裡地,路太遠,糧草供應不上了。更嚴重的是有探子向項羽報告,剛剛被劉邦封為齊王的韓信,正在齊國集結軍隊準備攻打彭城。

老窩都要讓人給端了,那就不是鬧著玩兒的。項羽想撤兵回去救彭城,但是又怕劉邦趁機偷襲。那怎麼辦呢?思來想去,他也想到了策反這招。你劉邦能策反我手下的英布,我就不能策反你手下的韓信嗎?可是事實證明,策反這個工作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幹的了的。項羽派去策反韓信的使者,叫做武涉。一見韓信,武涉就說,以齊王的本事給劉邦打工有什麼意思?咱們倆各玩各的,一起三分天下的不香嗎?他說劉邦那個人是很狡猾,你看他現在用你。他實際上心存嫉妒,不是真心要用你。他是用你力量為他賣命的。將來一旦他有了天下,他必然會殺掉你,所以你不如現在反了,投靠項王,你不投靠項王也可以,你自己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這一番話,跟隨何策反英布的話幾乎是一模一樣。只可惜同樣的話,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效果完全不一樣。韓信根本就不接這個茬,策反失敗。項羽想不撤兵都不行了。而就在這個時候,劉邦突然派人來跟項求和,說你把我家人還給我,咱們各自撤兵,從此以鴻溝為界。西邊歸我,東邊歸你。以後井水不犯河水怎麼樣?這正中項羽的下懷,他能不答應嗎?公元前203年9月,項羽釋放了劉邦的家人,然後開始撤兵回彭城。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還沒走幾步,劉邦就突然就撕毀了合約,越過鴻溝對項羽發動了突襲。

之前一直是項羽要打,劉邦死活不應戰。如今項羽不想打了,劉邦倒主動出戰。這個時候打劉邦就能打贏嗎?這就是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老謀深算之處。雙方在鴻溝對峙,表面上看劉邦事一心只想保命,可其實這段時間,他一點也沒閒著。他派人四處遊說各路諸侯,又是現金又是期權。把人全部都爭取到了自己這邊。人家說無利不起早,你現在沒有給我許下什麼諾言,沒有保障我的生命安全,沒有給我承諾有什麼好處,我為什麼要給你賣命。所以劉邦就開始按照張良的計策,他要封韓信為楚王,說楚這點地是你的。那楚地現在是項羽佔著。你想當楚王嗎?打他。劉邦拉攏人,那可是真有一套。可是戰場上,最後還是要靠真刀真槍說話。武力值跟項羽差那麼大的劉邦,包括指揮能力,最後又怎麼能夠逼得項羽拔劍自刎?

項羽做夢也沒想到,求和居然是劉邦下的一個套。原來在這之前,劉邦和盟友們早已編織好了一張天羅地網,就等著項羽往裡鑽。韓信在東邊,劉邦在西邊,彭越在北邊,陰部在南邊。整整六十萬大軍同時向一個叫垓下的地方推進。而此時,項羽率領的楚軍有多少呢?只不過區區十萬人。等項羽走到垓下的時候,這才發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全是自己的敵人。以十萬對六十萬,要換成別人,要麼投降,要麼想辦法突圍吧。兵力相差太懸殊了。可是項羽一點都不慌,小樣仗人多就能欺負我。三年前的彭城之戰,劉邦不也有五十六萬人馬嗎?可結果怎麼樣?我帶三萬騎兵照樣把你殺得丟盔棄甲,一家人做了我的俘虜。今天也一樣。事實上,項羽還真不是盲目自大。垓下之戰剛開始的時候,劉邦雖然人多勢眾,卻根本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好幾次還被項羽殺得是大敗而歸。

眼看彭城之戰的結局又將重演,劉邦政治家的氣魄和手段再次發威。打仗我不行,沒關係,我找能打的人來幫我打。誰呀?韓信。一個優秀指揮員,他的高明之處就能夠把不管多少兵力能夠合理的進行配製。這是他的指揮造詣,韓信就具備能力,劉邦最終要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他只有依靠韓信。最後一役定乾坤。

韓信最早其實是項羽的手下,因為不受重用,才負氣轉投了劉邦。劉邦一開始也沒有重用他。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聽蕭何的。最後才重用了韓信。韓信後是來一仗一仗把自己打成了千古名將。但是在長達四年的楚漢大戰當中,這兩位當世戰神卻從來沒有正面交鋒過。兩個人第一次交手,就是決定生死命運的大決戰。

決戰開始之後,韓信採取的是穩紮穩打的戰術,他把軍隊排成三重六路軍陣。看起來還是想慢慢來,而項羽因為人少,採取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的戰術,就想打亂韓信的陣型,來個趁亂取勝。結果一番廝殺,項羽這邊又佔了上風。韓信不得不讓大軍後撤,項羽則率領騎兵一路猛追。這一追正中韓信的圈套。韓信就講,我一定讓你的陣形,在隊形變換的時候。你隊形大亂。大亂之後,你來不及重新擺陣形。我瞬間殺出,這就是他在垓下之圍趁亂攻擊破壞對方的作戰隊形。

項羽率領騎兵一路追殺,和自己的大部隊是越離越遠。突然他就發現情況不對勁,剛才還忙著逃命的漢軍一下子變了臉了,不跑了。正琢磨這是怎麼回事呢,項羽只聽的左右兩邊又傳來了震天的喊殺聲,兩支顯然等候已久軍隊,一下子把他圍了個水洩不通。一番血戰之後,項羽倒是殺出了一條血路,逃回了營寨。但他那支威震天下的騎兵,卻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項羽就是孤軍作戰,這個戰爭過程中,幾年之間,他的兵員在不斷的消耗。過去他進攻力量比較強大,到後來慢慢地就從攻勢進入守勢,就越來越失去了進攻的能力。

一天夜深人靜,正在睡夢之中的項羽,忽然又被軍營外一陣歌聲給吵醒了。他仔細一聽,這不是我楚地的民歌嗎?軍營外面可全是劉邦的軍隊。他的兵怎麼會唱我楚地的歌呢?難不成,劉邦已經把我楚國全部給佔了,楚人都替劉邦賣命了嗎?

這是劉邦和韓信使得一出計謀,這可是一條毒計,讓漢兵學唱楚歌是屬於精神攻擊,以此迷惑項羽和楚軍,甚至於瓦解楚軍的戰鬥決心。成語「四面楚歌」,就是從這來的。可當年的人不知道,連老家都讓人給佔了。同時又勾起了思鄉之意,楚兵們哪裡還有什麼鬥志?一夜之間,幾萬楚軍跑的跑商的降的降。幾乎成了光杆司令的項羽,在虞姬的舞蹈中唱出了那著名《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眾叛親離的項羽,最後只能帶著幾百名貼身護衛,趁夜突圍。逃到一個叫做陰陵的地方。而這個時候,他身邊只剩下不到一百人,而且還迷了路。走到一個老農那,老農在陰陵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安徽定遠。這個老農騙他,一篇一指南轅北轍。往東走一片是沼澤地,沼澤地馬蹄子就陷進去了。等擇出來之後追兵已到。剩下28人。安徽和縣烏江鎮,兩千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渡口。只要渡過這條江,項羽你就能擺脫劉邦的追兵。可英雄一世的項羽,這個時候卻心灰意冷,不想再跑了。為什麼不走?這就是項羽那個範了。貴族範。天下苦戰爭久矣,我若到江東,召集我江東子弟重整旗鼓,老百姓又要死多少?天亡我也,何來(我何)渡為啊。

據《史記》記載,當時項羽調轉馬頭,一頭衝進追兵的隊伍裡,又殺了上百人。但他自己也渾身是傷,筋疲力盡。這個時候,他在追兵裡發現了一個熟人,項羽過去的部下呂馬童。看著呂馬童,項羽長嘆一聲。聽說劉邦下了懸賞,誰要是殺了我,就賞千金封萬戶侯。你我相識一場,我就把這顆人頭送予你。說完,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拔劍自刎。得了便宜的可不只是呂馬童一個人。項羽死後,漢軍將士爭先恐後地爭奪項羽的屍體,甚至還起了內訌。最後有五個人搶到了項羽遺體的一部分,被劉邦封了侯。

堂堂西楚霸王,最後落了個死無全屍的下場,實在是讓人覺得可悲可嘆。更為可悲的是,直到死相都沒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一手好牌結果打爛了呢?最後還讓老天爺來背鍋。項羽之敗,不是敗在個人的英雄氣概和個人才幹上,而是敗在格局戰略思想這些方面,所謂「非戰之罪」這句話真正的體現了項羽政治方面的幼稚。他到臨死了,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究竟錯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劉邦臨終前明白了當年烏江岸邊項羽自刎的心情?
    劉邦臨終前明白了項羽在烏江岸邊自刎時的心情?這是哪部電視劇或哪本狗血穿越網文寫的狗血情節?!這樣的狗血情節用得著細考嗎?如果這個情節是真的,我真想說,這個故事中的「劉邦」真蠢。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想得明白項羽為何會選擇自刎。項羽為何選擇自刎?不就是心生絕望嗎?不過,話又說回來。真實的歷史上,項羽未必是自殺。
  •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後,他手下的4大虎將,最終下場又如何?
    無事而死兮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一段歷史,是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當時項羽在垓下之戰中敗北,眼看形勢已不可挽回,曾經縱橫天下不可一世的項王,滿懷悲憤地唱著這首哀歌。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首詩,就會發現,項羽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心中最關心的,還是他的美人和戰馬,在自己失敗之後,美人虞姬和戰馬該怎麼辦呢?此時的項羽,不曾想過,在他失敗之後,曾經跟著他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們該怎麼辦!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其中有何高見?
    劉邦出生於貧困家庭,終日只想著如何才能餬口飯吃。若不是娶了一個好妻子呂雉,劉邦早就已經隱沒在了歷史歲月中。陳勝起義之後,劉邦自知安生日子,已經過不了太長時間了,不如投奔於項梁。至此之後,劉邦步步為營。開啟了和項羽二分天下的格局。但此時的項羽早就已經有了西楚霸王之稱。項羽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彼時的劉邦聽聞項羽的名字,卻還是不敢正面交戰。
  • 大王意氣盡:項羽烏江悲壯自刎背後究竟是英雄末路還是咎由自取?
    公元前202年,也就是當時的漢五年,劉邦率領著大軍追擊項羽一直到了陽夏南部,到了地方後大軍進行了駐紮,只等著和韓信、彭越方面的軍隊會合。最終,韓信的十面埋伏如同天羅地網最終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也定鼎開國,劉邦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普通出身的皇帝。
  • 英雄悲歌,項羽烏江邊自刎,其實是無奈的選擇
    公元前202年,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被圍,率領殘餘騎兵,左衝右突,直打到只剩項羽老哥兒一個。若論戰鬥值,項羽絕對是天下無敵,在身負多處重傷情況下,還殺死了眾多敵人。但「渾身是鐵能碾幾根釘」,又道是「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
  • 西楚霸王名震千古,項羽烏江自刎,手下四大猛將歸宿各不相同
    在秦末大量的起義和諸侯割據狀態中,要說勢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位的出現也讓世人的眼觀從秦朝的興亡轉為了楚漢之爭。項羽無論是身份還是實力一直凌駕於劉邦之上,但由於種種原因,項羽最終敗在了劉邦手中,不僅丟掉了江山還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那麼項羽手下的四大猛將有什麼樣的歸宿呢?項羽手下的首位大將就是龍且,他在項羽死後力戰不降,還一度帶著十萬大軍攻入九江,把英布打的落荒而逃,後來韓信在濰水設下圈套,才將龍且制服並斬殺。
  • 霸王項羽最後一戰失敗後,他手下大將命運如何?有一人千古流芳!
    垓下之戰是楚霸王項羽的最後一戰,大家都知道此戰的結果是項羽失敗了,最後烏江自刎而死。項羽雖然死了,但是他手下的幾員大將卻沒有在這場戰役中犧牲,那麼他們的命運會如何呢?劉邦建立漢朝後會輕易的放過他們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們各自的命運吧。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秦末亂世,一代霸王項羽懷揣著自己的英雄夢想,帶領著江東的才俊們南徵北戰,從此佔一方勢力,書寫一生傳奇威名。橫空出世的項羽,戰力超群,謀略過人。 在巨鹿大戰中,項羽以三萬楚軍而大破四十萬秦軍;在彭城之戰,項羽又以三萬騎兵而反超的劉邦五十萬漢軍。如此魄力,如此謀略,可謂一代英雄名將。
  • 項羽推翻秦朝執掌天下,自詡西楚霸王,為何定都在彭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與劉邦的彭城之戰,項羽敗,烏江自刎。項羽和劉邦相比,毫無疑問是項羽的優勢更大,名門之後,戰無不勝,為何就輸在了彭城之戰?後世提出很多疑問,其中有一條也是稱,項羽定都定錯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項羽自詡西楚霸王后,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 漢流氓與楚霸王
    就在項羽的軍隊勢如破竹,打得秦軍節節敗退的時候,劉邦趁虛而入搶在項羽之前入主關中。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出鹹陽,還想關中稱王,我在前線浴血殺敵,你躲到後面撿現成的,哪有這麼好的事,正想攻打劉邦。好在劉邦識時務,退出鹹陽,回師霸上,並將滅秦所得之物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還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項羽這才作罷。然而項羽手下也有腦子好使之人,此人便是範增,範增已看出劉邦必成大器,定要除之。
  • 秋風蕭蕭兮烏江水寒,窮途末路兮西楚霸王,可惜了這一代的英豪
    你自刎於烏江邊,屍首卻被五個人分割,最後,你殘破的身體被劉邦葬在了榖城。大起大落的人生今天打開《史記》看完了《項羽本紀》,心緒不禁感慨萬千,合上書本那個年僅31歲的威武漢子,好像活生生地就站在我的面前,感謝司馬遷那精採紛呈的筆墨,讓二千年後的我們,看到了一個栩栩如生的「西楚霸王」。
  • 楚霸王項羽失去「五虎上將」,也就失去了天下
    他們雖然都是楚霸王項羽的左膀右臂,但「人生際遇各有不同」,而項羽失去了這五位虎將,也就失去了整個天下。英布:天下猛將,善用兵,名列「漢初三大名將」公元前204年,英布「利慾薰心」叛楚投漢,跟隨漢高祖劉邦於垓下擊敗項羽建立漢王朝,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公元前196年皇后呂雉誅殺「淮陰侯」韓信,英布恐懼起兵反漢,最終兵敗身死。
  • 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的你儂我儂
    這其中,猶以項羽、劉邦的隊伍出眾。當時,劉邦先項羽一步,殺到了鹹陽。按照之前約定,誰先到鹹陽誰稱王。項羽一看:你個屌絲,憑啥比我這個高富帥先到,不行,得弄死你。於是,雖然後到,項羽還是氣勢洶洶的找劉邦理論。劉邦是啥貨色?老流氓一個,打架不行,智謀不行,但有一樣特別行:身邊有三個牛逼哄哄的好基友,蕭何、張良、韓信。有木有如雷貫耳?有木有大名鼎鼎?
  • 劉邦贏了天下,為何身後名卻沒有項羽好?兩人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後來經過劉邦的努力,終於將項羽逼得在烏江自刎,從而開創了大漢王朝。按理說,成王敗寇,劉邦的身後名應該比項羽這個失敗者強很多。可是後世對兩人的評價恰恰相反,人們祭奠項羽,並稱他為西楚霸王,可是劉邦卻沒有這樣的待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西楚霸王:大丈夫當如此也!
    虞姬自刎霸王自刎烏江好兒郎渾身是膽,壯志豪情四海遠名揚《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與八百壯士在虞姬死後,勇敢的殺出了百萬大軍的包圍,在烏江再次被圍困。劉邦勸說項羽:「若你願意認輸,我將放你歸江東,繼續做你的項王!」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
  • 項羽和楊業,一個楚霸王,一個楊無敵,他們死前都殺死了上百敵人
    中國古代史中,英雄人物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項羽、關羽、張飛等「萬人敵」了,項羽號稱「西楚霸王」,起兵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然而,在和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多次手軟,婦人之仁,放了劉邦,導致劉邦撕毀協議,聯合韓信等人用六十萬大軍將項羽團團包圍,項羽只帶了八百騎兵突圍,跑到烏江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
  • 西楚霸王項羽,25歲稱王,30歲自刎烏江,我有多神勇,就有多落敗
    大家好,我叫項羽,以下是我的個人簡歷。軍中不可無主將,大家擁戴我做上將軍,楚王事後也封我為上將軍,這件事情後,我的大名也威震了楚國四方,在各個諸侯中也有了名氣。我一氣之下就派英布為先鋒,去打劉邦。不過劉邦也算有自知之明,自己退出去了,範增讓我殺了劉邦,我想了想就在在鴻門(現在的西安市臨潼區鴻門堡村)請劉邦吃飯,就是現在你們所知道的鴻門宴,這個故事歷史書上都講的有,想必你們也都知道了,因為我的婦人之仁,沒有聽範增的建議,劉邦逃走了,誰知道後來會死在他的手下。
  • 霸氣帝王詩,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
    這是宋朝宰相王安石的一首疊題《烏江亭》,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冷靜分析,對項羽能否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可以說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慧眼。 以上兩首古詩都是描寫古代帝王的功過是非,而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兩首帝王詩,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