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亞軍恆大亞冠小組墊底出局、國足40強賽出線形勢嚴峻,無論是俱樂部還是國家隊似乎總是逃脫不了,經歷短期內的爆發便進入長期的蟄伏之中。02年日韓世界盃國足歷史性地打進世界盃,但將近20年過去了國足需要在歸化球員的幫助下,為40強賽出線而苦惱;恆大2013年、2015年2奪亞冠冠軍,但5年過後剛剛拿到中超亞軍的恆大,僅僅在缺少保利尼奧以及40歲的老將鄭智的情況下,便慘遭小組墊底淘汰。
無法持續保持上升勢頭,無疑是中國足球與日韓足球最大的差別,歸其原因青訓水平的差距是導致中國足球與日韓足球水平越拉越大的關鍵因素。正如亞冠新聞官在接受採訪時所述:一個國家的足球水平很大程度上與青訓水平掛鈎,青訓上去了往往成績就上去了。
青訓是足球運動的基礎,同樣也是足球水平高低的晴雨表。對於中國足球青訓早就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結合近幾年國內足球的現狀,還是想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急功近利導致青訓被淡忘
國足每次徵戰世預賽,足協總是喜歡把衝進世界盃的口號掛在嘴邊,從而作為足協工作出色與否的標準。因此聘請世界頂級教練、歸化足球先進國家的球員等等措施應運而生,雖然想要國足取得好的結果並沒有錯,也是球迷希望看到的結果。但理性分析這些做法無不透露出急功近利的本質,過多地將關注度和資源放在國家隊大考前夕,通過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往往導致的結果是頂級教練難以無米之炊,歸化球員與本土球員難以融為一體,而在頻繁失敗過後一切問題還是回到起點—青訓。
聯賽商業化氛圍過於濃鬱,華麗外衣的背後依然是青訓慘澹的現狀。
隨著商業化資本華麗外衣的包裝,讓中超聯賽急速成為世界第6大聯賽。雖然不可否認大量資金的入駐讓國內足球發展迎來了機遇,但同時也讓足球成為商業資本的附屬品。商業的本質無疑是要快速收到回報,因此大牌外援、世界名帥、天價年薪往往成為各支俱樂部,快速提升成績,打造企業品牌效益的捷徑,而耗時、費力、收益不明的青訓依然讓企業提不起興趣。
青訓門檻過高,足球人才儲備乾涸。
目前世界各國足球青訓模式主要分校園青訓和精英青訓兩種,由於在國內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推廣校園足球難度較大,導致國內足球青訓主要還是採取俱樂部精英青訓的模式。因此在缺乏青訓基礎的局面下走精英路線,無疑也將青訓的門檻不斷抬高,從而阻礙了家長和孩子參與到足球青訓中來,也導致了目前國內足球人才儲備乾涸的局面。
中國足球幾十年發展的歷程,青訓體系建設的落後無疑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導致國內足球水平落後的根本原因。歸根結底注重結果急功近利、商業化過度主導、青訓門檻過高,都已經成為了影響國內足球青訓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