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成立至今,英特爾資本已在全球對1560家公司進行投資,投資總額超過126億美元,超過677家投資組合公司公開上市或被其它公司收購,成功退出比例達40%。
近日,公布兩家被投公司最新融資進展的英特爾資本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經理王天琳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回顧過往業績,同時稱疫情對各行均造成減速影響,英特爾資本經歷多次經濟周期,一直看好中國市場,將保持每年在中國投資5-8家初創公司的節奏不會變。
英特爾資本自1991年成立至今,作為直投部門生長於英特爾公司生態體系之中,屬其下設事業部。在全球範圍內向創新型科技公司進行資本投資,涉及領域多與母公司行業相關,包括雲計算、智能設備、大數據、半導體等。所投出的資金均來自於公司利潤,自我定位於戰略投資人。
所謂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即企業風險投資,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如谷歌、高通、騰訊等公司CVC規模早已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投資管理公司。受限於集團層面的戰略布局與資金限制,CVC與財務投資人相比較為保守,更多扮演配角,由財務風投基金領投、CVC跟投的配合戰較多。但王天琳表示,英特爾資本屬於積極主動風格,投資案例基本以領投為主,且會要求被投公司給予董事會董事或觀察員席位。2019年4月,英特爾投資在其全球峰會上宣布向14家科技創業公司新投資總計1.17億美元,包括雲拿科技和珠海億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兩家中國公司。
自1998年起,英特爾投資在中國開始其風險投資業務。已向超過140家公司投資超過21億美元,平均每年投7家左右,每年投資額度在幾千萬到一億美元。王天琳稱,英特爾資本中國區團隊非常精簡,只有五位總監,沒有設置投資經理或分析師,每位成員都是合伙人。
中國區投資的140多家公司中有40家已上市或被收購,包括去年科創板上市的瀾起科技(Montage Technology)、樂鑫科技(ESPRESSIF)、卓易信息(easytec)等。
回顧英特爾資本投資案例,總體以晶片、硬體、軟體、服務以及應用為主。中國被投140家企業中大部分屬晶片應用公司,如梅卡曼德機器人(Mech-Mind Robotics)聚焦工業機器人,雲拿將晶片應用於智能零售領域無人便利店,匯醫慧影是將晶片落地於AI 及醫療行業等。王天琳歸納稱,英特爾資本分工粗略分為雲和端——雲包括數據中心和伺服器,端則較為多樣化。
談到對當下火熱的半導體行業投資,王天琳稱,半導體領域投入成本很大,門檻高,周期長,風險非常多。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人才、資本、市場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當下環境優秀團隊受追捧,估值自然水漲船高。
從創業者角度看,王天琳建議半導體創業公司不要一味追求高估值,「半導體創業是一場馬拉松,最好的方式是每一輪估值有比較合理的增長,才能給公司引進最有戰略價值的投資人。」從晶片上遊——包括製造材料、設備、晶片設計、軟體,到下遊的應用場景,英特爾通過遍布全球的內部專家和外部生態共同進行評估和協作。「晶片創業是馬拉松,沒有短平快。」
退出路徑上,王天琳認為現在對中國創業公司、尤其硬科技公司來說,最大的利好就是科創板上市機會。至於科創板估值過高的問題,王天琳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這由市場決定,市場導向是最好的。」
另外作為退出路徑的一種,王天琳認為全球併購市場將因經濟情況而放緩,因併購要麼用到現金、要麼用到股票,這兩種都非常緊張。當下全球公司都在確保現金流,股票低位時換股併購的方式也不合適。至於併購市場降速會持續多久,還需根據整個經濟周期持續的時間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