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國漫史上的金字招牌,現如今非要講國產動畫的佳作其中一半都出自上個世紀的上美廠。而廣為人知的作品非常多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阿凡提》等等,同時在上個世紀在沒有電腦特效的輔助下,上美廠造就了震驚世紀「水墨動畫」。而上美廠的「水墨動畫」從1961年出品以來總共只出了四部「水墨動畫」,分別是1961年《小蝌蚪找媽媽》、1963年《牧笛》、1982年《鹿鈴》、1988年《山水情》。四部水墨動畫皆是國漫經典,但其中當屬上美廠最後的水墨動畫《山水情》最為出色,距今32年的《山水情》依然是國漫藝術最高代表作。但是,《山水情》並非誕生在上美廠最輝煌的時候,而是誕生在上美廠最迷惘的年代裡,或許正是這份迷惘才造就了《山水情》獨有的氛圍與情感。
從上美廠1954年建廠到1964年可以說是上美廠最輝煌的時候,《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神筆馬良》等等作品都奠定了上美廠世界一流的製作水準。1967年至1977年我們國家經歷了「文革」,上美廠在此期間仿佛失去了靈魂,作品大多千篇一律。1977年「文革」結束後,上美廠的匠人們將心中所堆積的才華全部傾注在作品裡。1979年《哪吒鬧海》、《阿凡提》,1980年《雪孩子》、《三個和尚》等等佳作,可惜的是八十年代上美廠尚且佳作雲集,但重開國門後上美廠也注意到外面的世界發生了巨變。
阿童木
六十年代日、美正在積極普及彩電,而動畫製作團隊也察覺到時代的變化,最初是電影院銀幕熱場的動畫片,逐漸轉向了彩電上。而日本的手塚治虫開發了一套新的動畫製作流程,最大化節省製作的成本,而在此流程下出品的《鐵臂阿童木》更是收穫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此後日本動畫製作公司紛紛效仿。在國漫沉寂的十年裡,國外的製作模式,面對平臺都有所變化。
進入八十年代象徵國漫的上美廠也察覺到了外面的變化,可是國外動畫佔領國內動畫市場來得非常迅猛,而且用的「招式」是彼時的上美廠從未想過也從未見過的。如《變形金剛》在國內首播的時候,動畫製作團隊是幾乎沒有收轉播費用的,但是它們迅速佔領了玩具市場,依靠動畫玩具它們依然完成了盈利。而日漫方面則是迎來屬於他們的黃金期,《聰明的一休》、《七龍珠》、《哆啦A夢》等等作品迅速收穫了一大批國內孩子的喜歡。
反觀上美廠,雖然在八十年代是上美廠最高產的年代,但依然阻止不了因商業招攬而流失的人才。同樣沒有像日本與歐美那樣用玩具和智慧財產權獲取應得的資金,上美廠陷入了迷惘,迷惘在如何完成商業化轉型、如何在國內市場「存活」下去。
1983年宮崎駿與高畑勳孤注一擲拍攝了《風之谷》,1984年《風之谷》上映在日本大獲成功。而作為辛苦的獎勵,兩位導演準備遊覽中國,而途徑上海則選擇拜訪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風之谷
這次見面卻讓宮崎駿大失所望,因為宮崎駿與高畑勳攜《風之谷》膠片而來,帶著誠意想要交流的是動畫的藝術。但,上美廠最關心的是彼時日本動畫的原畫計件制、以及如何降低製作成本這些問題。這讓宮崎駿非常失望,宮崎駿曾公開批評手塚治虫那樣的動畫製作模式,為了錢去製作動畫絕不是宮崎駿所期望的;而彼時的上美廠剛好觸及到宮崎駿的逆鱗,這次對話後宮崎駿更是閉口不談在中國的遭遇,直到2014年高畑勳接受國內採訪後才轉述了「宮崎駿當時對上美廠的大失所望」。
現在知道這段故事的動漫迷,大多會斥責上美廠追求利益,不顧遠道而來探討動畫藝術的宮崎駿。但上美廠的做法或許對宮崎駿個人而言很糟糕,可是對於上美廠自己而言這是必要的問題。八十年代的上美廠正在為轉型積極籌備,他們需要了解國外的製作模式,也需要了解他們的體制;而這一切對於上美廠而言僅僅是為了在國內新的市場裡「存活」,因為只有「存活」才會有後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創作更多屬於國產的作品。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現如今的國漫作品裡依然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在藝術層面上超越《山水情》。《山水情》的總導演是上美廠第一任廠長特偉老先生,為了《山水情》更是邀請了國畫大師吳山明做人物設計,請了國家古琴一級演奏家龔一負責動畫中的古琴演奏。
山水情
《山水情》的故事其實很簡單,講述一位老琴師病倒在荒村渡口,被一少年救助;翌日老琴師身體康復,取出古琴並彈奏一曲,少年被琴音所吸引。見少年為琴音所吸引,老琴師便收少年為徒,春去秋來少年的琴藝愈發精湛;一日老琴師見雛鷹離開母鷹獨自翱翔的情景,便帶著少年遊歷山川;當少年隨老琴師登上高山,老琴師略有所思後將古琴送給了少年,而後轉身離去消失在山野之間,少年目送恩師背影后,盤坐於懸崖峭壁之上, 撫琴彈奏了一曲。
衣缽相承
《山水情》的故事最主要講述的便是傳承,而無對白的水墨動畫演繹將《山水情》所想表達的意境發揮到了極致,《山水情》作品本身就足以堪稱藝術。但當我們結合彼時上美廠的狀況去品味《山水情》又何嘗不是一種訴說,《山水情》亦是特偉老先生在上美廠最後作為總導演指導的作品,故事中的傳承何嘗不是特偉老先生與彼時的上美廠想要去做的。要知道從萬氏兄弟做出第一部國漫作品開始,國漫歷史中上美廠頂了半邊天。可到了八十年代時代的進步與改變,讓上美廠想要轉變想要傳承;可惜上美廠終究沒能成為《山水情》中的老琴師,而彼時的國內也沒有誰能成為《山水情》中的少年。
特偉老先生的漫畫肖像
特偉老先生的《山水情》最終訴說了美好的傳承,一曲琴音,感恩與師,高山流水,衣缽相承。惜哉的是,彼時上美廠依然接受著殘酷的市場競爭與人才流失,九十年代上美廠進入了全面低谷,1999年上映了轉型的商業佳作《寶蓮燈》,未曾想《寶蓮燈》卻關上了國漫商業化的大門,而上美廠也徹底淪落至今。
象徵國漫輝煌的金字招牌
現如今的新國漫中並沒有上美廠的身影,唯一閃爍的依舊是那些經典動畫開頭中象徵國漫輝煌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