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廠迷惘年代裡 造就動畫藝術高峰《山水情》

2020-08-25 漫遊人生的Z細胞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國漫史上的金字招牌,現如今非要講國產動畫的佳作其中一半都出自上個世紀的上美廠。而廣為人知的作品非常多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阿凡提》等等,同時在上個世紀在沒有電腦特效的輔助下,上美廠造就了震驚世紀「水墨動畫」。而上美廠的「水墨動畫」從1961年出品以來總共只出了四部「水墨動畫」,分別是1961年《小蝌蚪找媽媽》、1963年《牧笛》、1982年《鹿鈴》、1988年《山水情》。四部水墨動畫皆是國漫經典,但其中當屬上美廠最後的水墨動畫《山水情》最為出色,距今32年的《山水情》依然是國漫藝術最高代表作。但是,《山水情》並非誕生在上美廠最輝煌的時候,而是誕生在上美廠最迷惘的年代裡,或許正是這份迷惘才造就了《山水情》獨有的氛圍與情感。

八十年代上美廠 迷惘在動蕩的國漫市場裡

從上美廠1954年建廠到1964年可以說是上美廠最輝煌的時候,《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神筆馬良》等等作品都奠定了上美廠世界一流的製作水準。1967年至1977年我們國家經歷了「文革」,上美廠在此期間仿佛失去了靈魂,作品大多千篇一律。1977年「文革」結束後,上美廠的匠人們將心中所堆積的才華全部傾注在作品裡。1979年《哪吒鬧海》、《阿凡提》,1980年《雪孩子》、《三個和尚》等等佳作,可惜的是八十年代上美廠尚且佳作雲集,但重開國門後上美廠也注意到外面的世界發生了巨變。


阿童木

六十年代日、美正在積極普及彩電,而動畫製作團隊也察覺到時代的變化,最初是電影院銀幕熱場的動畫片,逐漸轉向了彩電上。而日本的手塚治虫開發了一套新的動畫製作流程,最大化節省製作的成本,而在此流程下出品的《鐵臂阿童木》更是收穫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此後日本動畫製作公司紛紛效仿。在國漫沉寂的十年裡,國外的製作模式,面對平臺都有所變化。



進入八十年代象徵國漫的上美廠也察覺到了外面的變化,可是國外動畫佔領國內動畫市場來得非常迅猛,而且用的「招式」是彼時的上美廠從未想過也從未見過的。如《變形金剛》在國內首播的時候,動畫製作團隊是幾乎沒有收轉播費用的,但是它們迅速佔領了玩具市場,依靠動畫玩具它們依然完成了盈利。而日漫方面則是迎來屬於他們的黃金期,《聰明的一休》、《七龍珠》、《哆啦A夢》等等作品迅速收穫了一大批國內孩子的喜歡。


反觀上美廠,雖然在八十年代是上美廠最高產的年代,但依然阻止不了因商業招攬而流失的人才。同樣沒有像日本與歐美那樣用玩具和智慧財產權獲取應得的資金,上美廠陷入了迷惘,迷惘在如何完成商業化轉型、如何在國內市場「存活」下去。


宮崎駿的到訪

1983年宮崎駿與高畑勳孤注一擲拍攝了《風之谷》,1984年《風之谷》上映在日本大獲成功。而作為辛苦的獎勵,兩位導演準備遊覽中國,而途徑上海則選擇拜訪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風之谷

這次見面卻讓宮崎駿大失所望,因為宮崎駿與高畑勳攜《風之谷》膠片而來,帶著誠意想要交流的是動畫的藝術。但,上美廠最關心的是彼時日本動畫的原畫計件制、以及如何降低製作成本這些問題。這讓宮崎駿非常失望,宮崎駿曾公開批評手塚治虫那樣的動畫製作模式,為了錢去製作動畫絕不是宮崎駿所期望的;而彼時的上美廠剛好觸及到宮崎駿的逆鱗,這次對話後宮崎駿更是閉口不談在中國的遭遇,直到2014年高畑勳接受國內採訪後才轉述了「宮崎駿當時對上美廠的大失所望」。



現在知道這段故事的動漫迷,大多會斥責上美廠追求利益,不顧遠道而來探討動畫藝術的宮崎駿。但上美廠的做法或許對宮崎駿個人而言很糟糕,可是對於上美廠自己而言這是必要的問題。八十年代的上美廠正在為轉型積極籌備,他們需要了解國外的製作模式,也需要了解他們的體制;而這一切對於上美廠而言僅僅是為了在國內新的市場裡「存活」,因為只有「存活」才會有後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創作更多屬於國產的作品。

《山水情》象徵在上美廠時代迷惘中的傳承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現如今的國漫作品裡依然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在藝術層面上超越《山水情》。《山水情》的總導演是上美廠第一任廠長特偉老先生,為了《山水情》更是邀請了國畫大師吳山明做人物設計,請了國家古琴一級演奏家龔一負責動畫中的古琴演奏。


山水情

《山水情》的故事其實很簡單,講述一位老琴師病倒在荒村渡口,被一少年救助;翌日老琴師身體康復,取出古琴並彈奏一曲,少年被琴音所吸引。見少年為琴音所吸引,老琴師便收少年為徒,春去秋來少年的琴藝愈發精湛;一日老琴師見雛鷹離開母鷹獨自翱翔的情景,便帶著少年遊歷山川;當少年隨老琴師登上高山,老琴師略有所思後將古琴送給了少年,而後轉身離去消失在山野之間,少年目送恩師背影后,盤坐於懸崖峭壁之上, 撫琴彈奏了一曲。

衣缽相承

《山水情》的故事最主要講述的便是傳承,而無對白的水墨動畫演繹將《山水情》所想表達的意境發揮到了極致,《山水情》作品本身就足以堪稱藝術。但當我們結合彼時上美廠的狀況去品味《山水情》又何嘗不是一種訴說,《山水情》亦是特偉老先生在上美廠最後作為總導演指導的作品,故事中的傳承何嘗不是特偉老先生與彼時的上美廠想要去做的。要知道從萬氏兄弟做出第一部國漫作品開始,國漫歷史中上美廠頂了半邊天。可到了八十年代時代的進步與改變,讓上美廠想要轉變想要傳承;可惜上美廠終究沒能成為《山水情》中的老琴師,而彼時的國內也沒有誰能成為《山水情》中的少年。

特偉老先生的漫畫肖像

特偉老先生的《山水情》最終訴說了美好的傳承,一曲琴音,感恩與師,高山流水,衣缽相承。惜哉的是,彼時上美廠依然接受著殘酷的市場競爭與人才流失,九十年代上美廠進入了全面低谷,1999年上映了轉型的商業佳作《寶蓮燈》,未曾想《寶蓮燈》卻關上了國漫商業化的大門,而上美廠也徹底淪落至今。


象徵國漫輝煌的金字招牌


現如今的新國漫中並沒有上美廠的身影,唯一閃爍的依舊是那些經典動畫開頭中象徵國漫輝煌的金字招牌

相關焦點

  • 一秒上百萬的大師級動畫《山水情》如今國產動畫還有「耐心」嗎?
    80年代,是人們對動畫片記憶最豐富的時代,《大鬧天宮》、《漁童》、《驕傲的將軍》……哪吒鬧海》、《三個和尚》、《雪孩子》……同時,80年代中後期國外動畫片大量引進,男孩子有《灌籃高手》女孩子有《美少女戰士》。1988年,上海美影廠創作出時長19分鐘的水墨動畫《山水情》。
  • 經典動畫IP「回春」,上海美影廠做對了什麼?
    上海美影廠最初設動畫、木偶和剪紙3個製片部門,生產的動畫片佔全國美術片產量80%以上,逐漸形成了「中國美術片」的風格,也造就了中國動畫的很多個第一。1956年,《驕傲的將軍》主要是揉入了京劇的舞臺元素,為中國民族風格的動畫片打響第一炮。
  • 中國水墨動畫《山水情》彰顯了我國的民族自信心
    20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將水墨畫與動畫電影技術逐漸融合。1988年,一部享譽全球的中國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誕生了。影片講述的是漁家少年撐船渡老琴師過河,老人在岸邊暈倒後被少年救起。老人康復後撫琴一曲,少年聽得入迷並拜師學藝,二人遂結為師徒。冬去春來,少年琴藝大增,老人也該離去。臨行之際,老人贈古琴予少年。
  • 上海美影廠發布13部動畫新片 阿凡提將展現3D新形象
    動畫片中,孫悟空出場時的配樂,嚴定憲到現在還能哼上兩句,「曲子是作曲家吳應炬所作,大膽地運用了戲曲中的鑼鼓等打擊樂器,一下子就展現了美猴王調皮、幽默的性格和山寨大王的氣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等水墨動畫誕生,至今仍是美影廠的金字招牌。「卡通畢竟是一個外來的表現形式,中國的動畫片應該走什麼路成為中國美術電影無法迴避的問題。
  • 「中國藝術動畫經典中的絕唱」超詳細揭秘水墨動畫幕後製作
    一方面,中國動畫在國際動畫影壇上的聲譽隨著上海國際動畫節的召開達到了頂峰。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的大潮洶湧而至,藝術至上的老美影時代即將終結。於是,《山水情》被視作20世紀中國藝術動畫經典中的絕唱,承載了人們對於一個時代的追思和感傷。
  • 被荒廢的上海美影廠,是一去不復返的中國動畫巔峰
    60年以來,美影廠製作的經典動畫片曾經伴隨幾代人度過了童年時代。今天,從花甲之年的爺爺奶奶輩到牙牙學語的孩子,他們的記憶中,總會有幾部和美影廠有關的動畫片。尤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影廠的創作高峰期間,層出不窮的經典之作,更是讓七零八零後記憶猶新。」
  • 中國水墨動畫【簡史】
    從問世到發展,水墨動畫都跟美影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等經典水墨動畫都是美影廠旗下作品。而在今天問世的《秋實》,其實也有著美影廠的參與。除水墨,美影廠還創造出剪紙、木偶、摺紙等諸多動畫類型,它們與水墨動畫一道,造就了中國動畫史的一大輝煌時代。回看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彼時美影廠剛剛成立。
  • 《姜子牙》經典重啟,美影廠動畫裡裝著多少人的童年?
    1950年代,國家大力支持新的藝術形式。在中央政府的資助下,上海美影廠成立(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股)在1957年4月正式成立,預示著中國動畫的傳奇正式開啟。建廠以來,上美影先後成立了手繪動畫片、木偶動畫片、剪紙動畫片、水墨動畫片等多個動畫部門,創作了500多部經典作品,獲得了近200項國內外大獎,以動畫「中國學派」享譽國際。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商業伊始《寶蓮燈》,水墨絕唱《山水情》
    上美是國產動畫永遠繞不開的大山。是一個標準,是一份嚮往。《寶蓮燈》作為一個突破以往製作藝術短片的局限,選用沉香救母的經典傳說故事,擴充成一個擁有一波三折的完整故事,勵志、成長、母子。無論是在思想深度還是在繪畫藝術上,堪稱雙絕。今天我們圍繞上美這個核心,講述一下這兩部處在轉型關鍵點的兩部經典國產動畫~同樣乾貨滿滿哦~動畫產業巨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末期,中國動畫行業經歷了動蕩巨變。
  • 兒時經典重啟,美影廠的動畫裡裝著多少人的童年?
    1950年代,國家大力支持新的藝術形式。1919年,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四兄弟在觀看外國的動畫中,覺得中國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動畫了。於是在那個什麼技術也沒有的年代裡,他們把上海閘北天通庵路弄堂裡一間7平米亭子間改成了工作室,四個人擠在裡面,縮衣節食買來舊照相機,改成攝影機用。反反覆覆摸索,接二連三地失敗。
  • 《山水情》
    《山水情》誕生於1988年,由當時中國動畫的龍頭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與如今國產動畫大肆使用色彩、蹩腳的分鏡和光線不同,《山水情》寥寥數筆便勾勒出的山水之美。營造出水墨的空靈通透。看似簡單粗獷,卻隨著畫面延伸開來給人一種素樸之美,動靜結合使得水墨文化以動畫方式活了過來,而反過來這份輕靈的神韻又讓動畫達到了一種新的境地。小舟飛鳥,清風竹林,垂釣觀雨,好灑脫好逸情,數十朝的精粹寄托在方寸之間。最難忘卻還是少年突破己心的那幕,琴音飛起,浪擊千丈,雲生百態,好一番巍巍洋洋。時隔多年,再觀仍能感受到影像裡那份孤高與熱情,還有纖塵不染的藝術之心。
  • 有一種美叫做「上海美影廠」!藏在經典國產動畫中的藝術,你get了嗎?
    實際上,培養關於「美」的能力,至少需要經過「感受、鑑賞、創造、追求」四個階段。在這周的「美育雲課堂」欄目中,小編將帶領大家坐上「時光機」穿越回童年,一起細數那些藏在經典國產動畫片中的藝術元素。每個80後、90後的童年裡,都有《葫蘆兄弟》《黑貓警長》和《邋遢大王奇遇記《天書奇譚》《寶蓮燈》《我為歌狂》等一大批經典國產動畫的身影。回顧童年,也許我們都有「時光濾鏡」。一部部耳熟能詳的動畫作品,一個個生動豐滿的動畫形象,在我們的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構成遠遠、淺淺而又美好的回憶。你知道嗎?
  • 上海美影廠興衰故事
    「上海美影廠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眾多大師級的藝術家,在那裡曾誕生了一系列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和特殊工藝的動畫片,享譽國際,不啻為中國動畫的活化石。」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表示。  然而,這塊「活化石」並沒有像文物一樣珍藏在博物館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轉軌的大時代裡,它被推向了市場,接受大浪淘沙的洗禮。
  • 故事‖上海美影廠區將變身「618國際動畫藝術社區」
    小白樓動畫大樓木偶工作室動畫藝術長廊……這裡是萬航渡路618號上海美影廠的故事從這裡開始1957年4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原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的基礎上正式成立。20世紀60年代廠貌:上美影成立初期搬遷至618號後的廠門原貌,圖左遠景三層建築「小白樓」,原為動畫生產車間,後改為行政辦公樓《大鬧天宮》開始創作前夕,經過半年多的考察,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後花園綠茵深處一座紅色磚瓦的小洋房裡,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的試製工作正式開始了。《大鬧天宮》承載了許多萬航渡路618號的回憶。
  • 一個世紀以來100部動畫代表作,它是唯一一個入圍的中國動畫
    美聯社評:&34;然而,這些都比不過《山水情》,它是上美水墨動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巔峰之作。2006年,法國安錫動畫節評出,一個世紀以來一百部動畫代表作,《山水情》成為唯一一個入圍的中國動畫。1960年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聽了匯報後說:&34;上海美術廠不惜血本,找來國畫名師李可染、程十髮參與藝術指導。
  • 美影廠興與衰:必須要尊重商業規律
    從美影廠內部看,從20世紀90年代初計劃經濟體制結束,曾經造就美影廠輝煌的核心因素逐步消失,體制內經營方式的慣性反而在面對市場時成為負累。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90年代初之後的10年,整個中國文化娛樂產業也進入了最為低谷的10年。市場的競爭環境更是發生巨變,美影廠和國內動畫行業面對的是經過數十年市場化歷練、有成熟工業化生產標準和完整產業鏈的西方動漫產業。
  • 無對白無字幕,讓宮崎駿甘拜下風的中國水墨動畫
    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中國水墨動畫電影短片《秋實》入圍新生代單元,引起了許多關於「國產動畫」的討論。而討論中有一部作品被反覆提起,那就是1988年由上海美術電影廠拍攝的水墨動畫片,《山水情》。《山水情》是一部完全無商業元素的中國動畫,情節並不複雜,講的是「知音」與「師生」之情。
  • 從國漫巔峰到「爛尾樓」,上美廠怎麼消失了?
    創立上美廠起源於19世紀20年代「萬氏兄弟在」在上海拍攝的中國第一批動漫,並於1957年正式創立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後在1960年,在此時的上美廠第一任廠長特偉的執導下,協同徐景達、戴鐵郎、嚴定憲等一班動畫設計人才,耗時三月推出的中國首部水墨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收穫了無盡的讚嘆。
  • 主創王炸+國家機密+水墨絕響:《山水情》為何曲高和寡晦澀難懂
    該片曾經獲得過國產動畫界唯一一座國際A類電影節獎盃,還因為詩一樣的氣質和悠遠衝淡的畫面,也被公認為是水墨動畫無法逾越的經典,甚至被譽為中國水墨動畫絕響。本片的技藝難度係數之大難以描述,其背後有藝術界的水墨動畫拍攝的國家級機密加持,更有一群王炸主創大咖的加盟,這一切都註定了這一是一部難以低調的影片。可是談及意蘊,說實話,第一次看該片的時候,薇龍也是領會不到虛實相生的意境美,民族音樂的旋律美和深邃悠遠的韻味美。
  • BBC說好的資金遲遲不到,上海美影廠自己拍,拍出部豆瓣9.2
    而這個雄壯有力的巨人肩膀,就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創作的一系列動畫作品。最初的計劃是BBC與美影廠合拍,條件是由中方負責劇本的編寫。但後來由於BBC的資金遲遲不到位,於是《天書奇譚》最終變成了美影廠獨自操刀的動畫作品。